從藝流派
其從藝以來,繼承白派傳統曲目《探晴雯》、《哭黛玉》、《金定罵城》、《黛玉焚稿》、《孟姜女》、《遣晴雯》、和閻秋霞l傳世的《連環計》、《雙玉聽琴》、與經趙學義整理的《風儀亭》、《哭祖廟》《寶玉娶親》、《晴雯慟別》,以及趙學義創演的《草橋結拜》、《出奇治勝》、《紫鵑的淚》、《孔明祭風》、《黛玉驚夢》、《寶玉夜探紫鵑》、《夜宿石壕村》、《元春省親》、《綠衣女》(以上節目均為趙學義生前親授),以及挖掘整理了《狸貓換太子》、《建文帝出家》等節目。並學習繼承,挖掘整理上演了《霸王別姬》、《活捉三郎》、《晴雯補裘》《太虛幻境》、《花木蘭》、《貞娥刺虎》、《白帝城》、《七星燈》、《長坂坡》、《愚公移山》、《樓台慟別》、《祭墳化蝶》、《擂鼓戰金山》、《江郎才盡》、《關黃對刀》、等精彩片斷,曲目雖繁,但各具風格,卻無千篇一律之感。
在唱腔(行腔、潤腔、甩腔)方面,堅持“宗白、學閆、繼承趙”,充分體現了白派京韻唱功的藝術魅力,並海納百川,大量吸收了劉寶全、駱玉笙、良小婁、白鳳鳴、候月秋、孫書筠、張伯揚的唱腔旋律和演唱技法。發展建設完善曲藝男聲唱法。在保留白派質樸的口風同時卻又字字掛韻,耐人回味,咀嚼留香。在保留白雲鵬低而打遠,厚重堅實之音色特點的基礎上,吸收劉寶全的“立音”,又提倡真假聲結合,推崇駱玉笙晚年的唱法。
生平經歷
於會江自少年時代就特別注重表演,和書文戲理的表述、人物內心的揭示(其酷愛評書,幼時曾隨天津評書名家王文玉學藝),無論是形體上、面目上、內心上、一動一靜均有神韻,力爭做到,表演必有道理、不亂動、不呆滯、要自然瀟灑、突出男演員的帥氣和文化內含,穩重而活潑、點到而已卻又入目三分。在其塑造的人物中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婆叟童婦、衙役僕人,多種複雜的人物性格、內在心理活動都能準確深入地表現。其曾在天津電視台為白鳳鳴的《單刀會》、《鬧江洲》等唱段擔任配像工作,顯示出深厚的表演功底,深得內外行一至讚譽,時年僅二十二周歲。
在音樂設計方面於會江借鑑眾多前輩藝術家寶貴経驗本著尊重傳統、尊重歷史的原則、開拓創新、其挖掘整理的傳統節目、保留了京韻的傳統風韻、又在大膽使用了多年不用的原始旋律同時零零碎碎地出現了自然過渡的小新腔。聽來既有歷史的滄桑感又鮮活親切。在新題材的曲目中;大量出現新旋律、但又不失京韻自身特色、其還非常注重量體裁衣。同一段曲目如分別給兩個演員唱,其便會做出兩個風格迥異的設計。在給自己裝腔時則更注重借鑑了原始的男生唱腔,賦予其新的生命力,使之為己所用。
於會江擊鼓技藝堪稱一絕,打法精湛、輕重單雙錯落有秩,根據不同的故事內容和過門的技性演奏時而化繁為簡、時而花點迭出很好起到烘托氣氛、美化旋律的作用。另外其還通於樂器的演奏。
在曲藝教學上,於會江善於因材時教,因人而易、注重細節。自到曲校工作以來,不僅擔任白派京韻大鼓專業教學還負責非鼓曲專業選修課教學、教唱劉、少白、駱派京韻大鼓和單弦。對曲藝理論更有見術。在北方曲校大專部擔任,《曲藝賞析》、《曲藝相關學》課教師,並著有多篇藝術分析、理論研論著作。
為中國志願者協會,中國紅十字會會員,為求深造於會江曾在天津音樂學院進修。2006年畢業於中國北方曲藝學校首屆大專班,成為第一個獲得曲藝專業高等學歷的京韻大鼓演員,並於2008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獲學士學位。二十年來,孜孜不倦、勤奮學習直至乃師趙學義病危時還在向於會江傳藝,趙學義彌留之際還為於會江的新唱段《雪夜霜天》做了最後定稿。
為中國北方曲藝學校鼓曲專業教師,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
出生:1981年11月,農曆辛酉年
京韻大鼓演員
京韻大鼓是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的曲藝形式。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 |
白鳳鳴 | 白雲鵬 | 馮欣蕊 | 侯月秋 | 金慧君 | 李世明 | 良小樓 | 林紅玉[京韻大鼓演員] | 林文彬 | 劉寶全 | 劉春愛 | 陸倚琴 | 駱玉笙 | 喬鳳樓 | 孫書筠 | 湯敏 | 王惠 | 王莉 | 小嵐雲 | 小映霞 | 徐德亮 | 閻秋霞 | 楊雅琴[京韻大鼓演員] | 於會江 | 張秋萍[演員] | 趙桐光 | 趙學義 | 孫洪宴 | 王文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