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湖鄉](/img/9/40c/nBnauM3X4ITO4kDO1MTO2ADMzITM2YTNycTMwADMwAzMxAzLzk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基本簡介
![白湖鄉](/img/1/261/nBnauM3X0ITNyMTO2MTO2ADMzITM2YTNycTMwADMwAzMxAzLzk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開採前景廣闊。境內眾多丘、漫崗,皆屬浮山山脈體系。白堊紀時期浮山火山口的熔岩噴發,使得地下蘊藏有大量礦產資源。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玄武岩、時臘石(明礬石、礬母石、瓷石、高嶺土等)、銅礦、鐵礦、石膏等,且據勘探資料顯示儲量可觀,極具開採價值。服務質量較高,投資環境優越。政府各部門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務機制,實行“首問負責制”,凡是國家、省、市、縣制定的各項優惠政策都會得到充分落實,同時白湖鄉還結合實際,制定了地方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為投資者創造更加寬鬆的投資環境。 集鎮商業繁榮、賓館、餐飲等各類娛樂休閒設施一應俱全,秀麗的自然風光,良好的投資環境。
礦產資源。主要有:銅礦分布在簸箕山、引家窪、銅家嶺等,銅礦石資源達4450萬噸。鐵礦位於廬江縣羅河鎮毗鄰的區域(即廬樅大鐵礦)。明礬礦位於何山村及其交界的黃莊村境內的礬母山。北與廬江縣羅河鎮礬礦連體。葉臘石礦儲量達998萬噸,與明礬石礦伴生,礦點同明礬石礦。玄武岩,在過旗、古樓、山河等村分布,儲量8000萬立方米。
基礎設施
![白湖鄉](/img/5/794/nBnauM3X2EzMzUjM4MTO2ADMzITM2YTNycTMwADMwAzMxAzLzk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全鄉有國中2所,國小14所,在校生6000餘人。2003年中考成績位居樅陽縣第二,僅考入市重點學校——浮山中學的學生就多達46人;2004年全鄉的中考成績再次刷新,高中達線189人,師範高中達線108人。白柳學校為全縣唯一一家九年制教育試點學校。程音烈士展覽館系全縣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美麗的湖泊風光是人們垂釣、休閒的理想場所。
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白湖鄉有鄉衛生院一所,職工25人,其中副主任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12人;村衛生服務室19所,從業人員75人,其中58人具體鄉村醫生從業資格。白湖衛生院是一所花園式醫院,近年來醫療衛生條件大大改善,軟、硬體建設進一步上台階,2003年被評為“省級先進鄉鎮衛生院”,定為縣鄉聯合體試點單位。
產業發展
![白湖鄉](/img/c/38b/nBnauM3X4YDMxEDNxAjMwEDMzITM2YTNycTMwADMwAzMxAzLwI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旅遊資源
![白湖鄉](/img/b/a91/nBnauM3X2AzM2IDNwQTO2ADMzITM2YTNycTMwADMwAzMxAzL0k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名勝古蹟。古祠堂。1949年前,古祠堂較多。現保存的有李家祠堂(在古樓村,為村部)、徐家祠堂(在新橋村)。徐家祠堂坐東朝西,前後三進,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在二進與三進中間有天井,天井中南、北頭各有一株桂花樹,秋季繁花似錦,香飄數里。祠堂內壁原為板壁,木刻花紋,房屋頂上均有天花板或閣樓。萬安橋。建於明萬曆年間,拱形石橋,橋面寬3米,跨度5米。橋面及橋身均為青石條徹成。清宣統二年維修,至今完好無損。古碑。柳塘王樹澤題《重建城隍廟碑記》,存於山河村佛佗庵內。清嘉慶13年《重修慈化庵碑記》及其功德碑2塊,存於黃莊村慈化庵內,並存石香羅一尊,其正面有“大清乾隆三十二年孟春立”字樣。
語言習俗
語言比較複雜,與地理位置有直接關聯;樅陽話可能受到古文字聲韻的影響,學詩韻,呼平仄,較易入門,但由於尾音重,學國語、拼音字母和外語,發音較難準確。如把“白天”叫“日裡”,“吵嘴”叫“講口”,“吸菸”叫“吃煙”,“妻子”叫“老婆”等。居住,建國前,在封建宗族制度影響下,農村崇尚家族群居即同姓同族的人員聚居在一個村落,房屋連在一起,一進多重,暗巷穿通,中有祖堂和大門,宅戶相望,門窗相對。建國後,經土地改革,廣大人民的居住條件逐步改善,通戶減少,獨戶增多,一般都是“明三暗五”。許多村落建起了康居新村,與城裡在居住條件上的差異進一步縮小。衣飾,樅陽縣人民在衣飾方面,素有愛美儉樸的傳統,青春少女,尤愛打扮,入學青年,甚講整潔,新婚夫婦,必穿華麗。舊時的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已很難看出痕跡。飲食,樅陽縣居民,向有“一日三餐”、“一稀兩乾”或“兩稀一乾”習慣。惟逢年過節、婚喪賀吊諸喜事,則盛辦酒席,分海參席、香藎席、木耳席之類,酒菜甚豐,而且席位排次較嚴,禮節頗多,有里俗遺風。節日還沿襲舊的飲食傳統,元宵吃湯圓,三月三吃避疫耙,端午吃粽子、飲雄黃酒,中秋吃月餅、糍粑、咬菱角,重陽吃螃蟹、飲菊花酒,臘月初八吃臘八粥,春節除買魚肉外,還講究做印子粑。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交流活動頻繁開展,飲食漸有南北風味。
婚姻習俗
婚姻制度在建國前多為封建習俗,婚姻過程一般經過托媒說合、父母同意定婚、親家過門、女婿上門、行報日禮、迎親禮、抬嫁妝、新郎新娘拜堂、合卺交杯、謝媒、酬謝賓客、三朝回門等儀式。娶親時,男女要沐浴,吃紅棗、花生仁、桂圓、蓮子湯,意思是“早生貴子”。男方上午發轎,媒人相隨到女方,女方中午請客,飯後由姑娘、嫂子給出嫁姑娘梳頭、捏腳、穿上嫁時衣,由父母領姑娘向祖先祈禱拜辭,由兄弟馱上轎,但姑娘不能回頭,在轎上要哭訴。轎內不問寒暑放銅火爐,為姑娘踏腳。母親送女兒上轎也要哭訴。轎門貼對聯,男方貼上聯,女方貼下聯。轎子回到男方村莊,必須迎水上;至門前,男方在門前用石灰劃橫線,擺好香案,轎子落在橫線上;放鞭炮,舉行接轎儀式;然後由新郎開轎門,兩邊有姑娘嫂子接新娘出轎門,由新郎背新娘到洞房。此時看熱鬧的人拋擲小石子,新郎則拋糖果,謂之“拋發”。晚飯後,舉行拜花燭儀式,喝交杯酒,然後新郎新娘各持紅線一端,由新郎牽入洞房。長輩來房,新娘要拜迎;看新娘的講些四言八句,新娘按意思表演,這樣鬧到深夜,謂之“鬧洞房”。第二天上午,新郎新娘拜祖宗和長輩,第三天,新娘攜新郎回到娘家,叫“三朝回門”,中飯後又返回婆家。婚後20多天,女方母親帶男孩和禮品到男家“滿月”。建國後,男女婚姻獲得自由,婚禮一般從簡,但也要經過雙方戀愛、上門定親、節日互相往來、正式迎親結婚、回門探親等過程。農村婚禮較隆重,舊習較多,定婚前要托媒介紹,定婚後,一年三節要向女家送厚禮,定婚時要加送衣服貴重禮物,結婚時要加送邊豬壇酒。現在推行文明新風,移風易俗,許多婚禮習俗並沒有那么繁瑣的細節。
喪禮習俗
![白湖鄉](/img/1/10d/nBnauM3X3ATM5EzN2QTO2ADMzITM2YTNycTMwADMwAzMxAzL0k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節日,節日在民間流行的較多,幾乎月月都有,以農曆節候而定。正月初一為元旦,又名春節,早起開門,放鞭炮,出天方,拜家長,互相祝福。飯後,鄰里造拜,名曰賀年,親友開始往來。是日,不灑掃庭廚,取蓄藏也,見面均講“恭喜發財”。初七為人日,傍晚鳴鞭炮,如除夕,祝人類長壽。十五為元宵節,盛行玩龍燈和花燈。二月十五為花朝節。三月清明日為清明節,祭祀、緬懷祖先、先烈。四月初八為浴佛節,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六月初六為天中節,七月初七為七巧節、十五為中元節,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十月十五為小陽春,臘月初八為臘八節、二十三日送灶神、二十四日過小年、臘月最後一天為除日。建國後,一部分仍保留下來,賦予其新的內容和意義,另外還增加了許多公曆上的重要節日,如三八、五一、五四、六一、八一、十一等,可謂新舊兼顧,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