癘疫 | |||||
拼音: | |||||
解釋: | 〈書〉瘟疫。 |
相關詞條
-
癘
癘(lì),是一個漢字,基本意思是:⑴即癘氣。又稱疫癘之氣、毒氣、異氣、戾氣或雜氣。為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厲大至,民善暴...
概述 -
《溫疫論》
1641年山東、浙江等省疫病流行,醫者以傷寒治法無效,枉死頗多。吳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溫疫,系感染“異氣”(又名雜氣或戾氣)所致,病由口鼻而入。對瘟疫病因...
作者簡介 簡介 內容介紹 吳有性與《溫疫論》 治法初探 -
癘氣
具有強烈傳染性的一類致病因素。其所致疾病可形成瘟疫流行,又稱疫氣、異氣、雜氣、疫癘之氣、乖戾之氣。中醫學對癘氣所致疫病的認識很早,《內經》中即有“五疫之...
癘氣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疫
疫是形聲兼會意字,疒(nè)為形,役(省略彳)為聲,役也表意,役指服兵役、勞役者,疫指服役的人患的疾病,即傳染病。
字義 古籍解釋 詞語 音韻參考 -
溫疫
名稱又稱“瘟疫”。是感受疫癘之邪而發生的多種急性傳染病的統稱。
溫疫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鄣癘
"鄣癘 解釋: 鄣,通""瘴""。"
-
災癘
"解釋: 1.亦作""災厲""。 2.病疫;病災。"
-
溫癘
出自《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意為溫疫。
疾病名稱 出處 -
疫毒
。”“疫者,感天地之癘氣。”所謂“異氣”、“癘氣”又稱“雜氣”,都屬於疫毒... 疫毒疫毒在《素問·刺法論》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說明疫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或傳染性。明·吳有性的《溫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