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調查
關於孤獨瘟疫(EpidemicofLoneliness)的調查是由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發起,對象是18歲到34歲的年輕人。調查結果顯示,這些人中有1/3習慣在網路上和自己的家人及朋友聯繫,而非真正去探望他們、進行面對面交流。
研究孤獨症的專家在調查報告中證實,人們面對面接觸時,腦下垂體後葉會分泌一種類似催產素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可以幫助人們減緩壓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發愛的感覺。然而,網路交流難以刺激大腦產生出這種荷爾蒙。
調查中,對於網路社交興起的原因,被調查對象們持不同看法。一位名叫約瑟夫的受訪者把網路交友歸咎於年輕人的懶惰,“我就更願意和朋友見面並喝上一杯”。另一位受訪者斯特夫則表示,他不會怪罪“臉譜”,要怪只能怪人們的自私,因為大家不願在現實生活中花時間去真正了解他人。
產生原因
都市孤獨、極端個人主義和單身人群膨脹曾是20世紀下半葉的突出問題,而現在卻很少被提及,這只是現代化的聯繫方式緩解了他們的孤獨感,但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感。
人與人的肢體接觸越來越弱化的同時,隱藏在其背後的遠距離關係卻在不斷擴展。如今人們藉助網際網路就可以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偽裝成另外一個人。這個充滿無數關係的虛擬世界具有一個重要特性:我們無需與他人見面便可與之保持聯繫。這就是所謂的“個人”接觸。 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網路聯繫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大城市中只有一人居住的住宅占據了住宅總數的三分之一。
社交網站衝擊
其實對於社交網站給人際關係帶來的衝擊,各界早就有所思考。2011年1月揭曉的第68屆金球獎,其最大贏家便是根據“臉譜”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故事改編的電影《社交網路》 。電影描寫了“臉譜”對人與人之間慣有交往模式的改變。如孤獨、寂寞的男主角馬克,靠著點擊滑鼠就能俘獲超過133萬名“好友”,但現實世界中,他最好的朋友卻在起訴他。
當一個人在社交網站上動不動就能擁有成千上萬“好友”時,朋友到底意味著什麼?有專家指出,社交網站所帶來的人際關係正在變得膚淺而低質。“臉譜”這樣的社交網站看似加深了人和人之間的了解,但實則在毀滅一些人性中最溫情的部分,比如分手了的情侶,只需在主頁上輕輕點一下“刪除”,就可以讓對方在自己的世界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西班牙《國家報》曾預言,孤獨將成為21世紀不斷蔓延的“社會瘟疫”。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的調查結果證實了這則預言的準確性。在接受調查的2000多名英國人中,約有1/10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常常感到孤獨。尤其令人驚訝的是,在18歲到34歲的人群中,感到孤獨的人所占比例近60%,遠遠超過55歲以上人群35%的比例。
建議
首先應該認識到,人與人是互相依存的。這種互相依存的關係並不是依賴關係的簡單累加,而是合理適應自由空間的結果。喪失一部分自由空間在帶來少許痛苦的同時,也會享受到與人親密接觸的快樂。
其次,人既是社會人也是自然人。人的孤獨狀況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主要弊病在於,一個人的思想觀點容易犯教條主義錯誤,根本無法與群策群力的效果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