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型痢疾

中毒型痢疾

疫毒痢又稱疫痢、時疫痢,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常發於夏秋季節,以2~7歲兒童為多見。痢疾證候類型之一。臨床以發病急驟,壯熱、煩躁口渴,腹痛劇烈,大便膿血,甚或神昏抽搐,肢厥為主要症狀。可見於西醫的中毒性菌痢。

基本信息

病因病機

本病是由於染有疫毒的不潔之物,從口入腹,蘊伏腸胃,為其主要發生原因。著涼、疲勞、飢餓,以及其他疾病後體弱未復,則為發生本病的誘因。夏秋之季,濕熱內盛,脾胃受困。小兒脾胃脆弱,穢邪疫毒最易入侵,毒聚腸中,其正氣尚盛者與邪相爭,則濕從熱化,熱盛化火,內竄營分,進迫厥陰、少陰,則可出現壯熱、神昏、抽風的邪實內閉;若正不敵邪或在閉厥的同時,又可伴見正氣不支的虛脫證。

臨床表現

發病急驟,病情較劇,突然高熱,寒戰,煩渴,腹痛急劇,痢下膿血稠黏,次數頻多,噁心嘔吐,或兼發斑疹。兒童因體質嬌嫩,每於未出現瀉痢的症狀時,即呈高熱、昏迷、抽搐,甚或肢冷、大汗、脈微欲絕等危重證候。類似中毒性痢疾。

辨證施治

本病發病迅速,治療需及時果斷,辨證施治與西醫的搶救措施結合,中醫辨證一般分毒邪內閉和內閉外脫二型:

1.毒邪內閉

(1)證候 突然高熱,噁心嘔吐,煩躁譫妄,甚則反覆驚厥,神志昏迷,大便量少肚腹作脹,或痢下膿血,小便黃赤,或雖未見下痢症狀,但肛檢有膿血便者。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治則 清腸解毒,瀉火開閉。

(3)主方 黃連解毒湯加減。

(4)方藥 黃連、黃芩、黃柏、生大黃、羚羊角。

昏迷驚厥者,加鉤藤、水牛角,至寶丹;壯熱不退者,加寒水石、紫雪散。中成藥可選用香連片。

2.內閉外脫

(1)證候 面色蒼白或青灰,四肢厥冷,汗出不溫,脈細數無力,皮膚見有花紋,口唇發紺,或口吐咖啡狀物,呼吸淺促,節律不勻,目光無神,神志不清。

(2)治則 扶正固脫,潛陽熄風。

(3)主方 參附湯加減。

(4)方藥 人參,熟附子。

汗出不溫或抽搐者,加龍骨、牡蠣;呼吸淺促不勻者,加五味子、山茱萸;口唇青紫、舌黯紅者,加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大便有膿血者,加白頭翁、苦參、葛根。

其他治療

1.外治法

(1)大黃適量,研為細末,過篩,醋調為膏,用紗布包裹,敷於神闕穴。一日一換,直至病癒;

(2)苦參適量,烘乾研為細末,過篩。每次6~8克,用開水調為膏,紗布包裹,敷於神闕穴。一日一換,直至病癒。

2.針灸療法

高熱驚厥者,針人中、百會、內關、風池穴,中強刺激。如見脫證,針人中、中沖穴,採用間歇性刺激法,進針後每隔4~5分鐘捻針1次,並可同時艾灸氣海、百會。呼吸不整者,可頻頻針刺會陰穴。

3.推拿療法

推大腸、分陰陽,推上三天、退下六腑,揉龜尾,推下七節,推上七節。

4.飲食療法

(1)馬齒莧粥 馬齒莧,粳米。馬齒莧洗淨,搗爛後過濾取汁,與粳米煮成稀粥,分次食用,主治濕熱赤白痢;

(2)馬齒莧綠豆湯 馬齒莧,綠豆,洗淨後共煎湯,頓服,連服3~4日。主治濕熱赤白痢;

(3)白頭翁飲 白頭翁,金銀花,木槿花,白糖。將前三味藥加水煎,取濃汁加白糖溫服,每日3次。主治濕熱赤白痢及疫毒痢。

預防

預防痢疾,應做到以下幾點:搞好環境衛生,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消滅蒼蠅滋生地,發動民眾消滅蒼蠅。加強飲食衛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對個體及飲食攤販做好衛生檢查工作。對集體單位及托幼機構的炊事員、保育員應定期檢查大便,做細菌培養。加強衛生教育,人人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飲生水,不吃變質和腐爛食物,不吃被蒼蠅沾過的食物。不要暴飲暴食,以免胃腸道抵抗力降低。在痢疾流行季節可適當食用生蒜瓣,每次1~2瓣,或與菜食同食,痢疾病情平穩後,仍以清淡飲食為好,忌食油膩葷腥之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