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本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由作曲者親自命名為《田園交響曲》,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首演節目單上,他寫到:"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整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與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同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音樂名城維也納,曾經是歐洲音樂之都,許多有成就的音樂家在這裡居住活動過,他們生活過的故居和活動過的場所如今還保持得很好,維也納市政管理部門把這些地方開闢成供遊人參觀的紀念館。貝多芬1792年從波恩來到維也納,在這裡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幾乎都在這裡寫成。貝多芬在維也納多次搬家,所以在維也納可以供人參觀的貝多芬故居有四五處之多,他的墓葬也在維也納。在值得紀念的貝多芬生活遺蹟中,有一處是著名的“貝多芬小路”,這條小道之所以著名,不僅是因為貝多芬常在這裡散步,他的第六交響曲就是在這裡產生靈感並構思的。“貝多芬小路”位於維也納郊外的海利根斯塔特,這個地名對於貝多芬來說非同尋常,1802年他住在這裡時寫下了“海利根遺囑”,當時他幾乎自殺。1808年貝多芬再次在這裡賃屋隱居,寫下了他的第六交響曲。
貝多芬寫第六交響曲時正處在他的一個創作高峰期,幾部大作品同時構思齊頭並進,而這些作品的創作過程是很艱辛的。貝多芬有室外創作的習慣,他隨身帶著筆記本和鉛筆,記下心頭湧現的樂思。這樣的筆記樂譜他留下了2500頁之多,使研究貝多芬的人們可以清楚地看見他的創作過程。
第六交響曲是貝多芬交響樂中唯一的標題音樂。所謂標題音樂是指音樂具有故事性、情節性,表現文學概念或繪畫場面。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被認為是標題音樂的典範。貝多芬對這部交響樂加的標題是“田園生活的回憶”,他在總譜的扉頁上特別註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現,而不是音畫”。貝多芬怕人們誤解他的音樂,更明確地說:“《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裡所引起的感受”,他強調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從18世紀到19世紀,以維瓦爾第的《四季》為開端,出現了千百首描繪自然或是表現人與自然融合的音樂,其中最為優秀的當屬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貝多芬一直到晚年都保持著每天外出散步的習慣,但卻再也沒有寫過《田園交響曲》這樣描繪性的標題音樂。他晚年的漫步越走越遠,幾乎成為行軍,有一次沿著河谷走出太遠,竟迷路回不了家,天黑以後在一個小鎮上東張西望,不知自己身處何方。又累又餓的貝多芬在一家窗戶外向里張望,竟被人當做流浪漢抓住,這是他晚年的一段軼話了。
分章介紹
作品共分五個樂章,其中第三、四、五樂章連續演奏: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表達了"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F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由雙簧管呈現出明亮的第一主題,充滿著濃郁而清新的鄉間氣氛,使人們感受到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後的喜悅心情。
第二樂章,很快的行板,描寫的是"溪邊小景",降B大調,12/8拍子,奏鳴曲式。 這是一個描寫靜觀默想的樂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現的第一主題顯得悠揚而且明亮、清澈。
第三樂章,快板,"鄉村歡樂的集會",F大調,3/4拍子,詼諧曲。這個樂章的主題是如牧笛風格的鏇律,單純活潑,表現了歡笑的鄉民來自四面八方,並跳起了快樂的舞蹈。
第四樂章,快板,"暴風雨",f小調,4/4拍子。在這一樂章中,雷雨由遠而近,狂風驟起、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整個大自然籠罩在恐怖的氣氛中。接著,暴風雨很快停息,直接進入下一樂章。
第五樂章,小快板,"牧歌,暴風雨過後歡樂和感激的心情",F大調,6/8拍子,迴旋的奏鳴曲式。樂章的主題恬靜開闊,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現了雨過天晴之後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