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勃拉姆斯是德國音樂史上最後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古典作曲家,被視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復古”者,在德國音樂中,人們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貝多芬姓名的第一個字母總稱為“三B”,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是勃拉姆斯讀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從中受到啟發完成的,有著激動人心和悲壯強烈的首尾兩個樂章。

(圖)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第四交響曲完成於1884——1885年間,1885年10月由作者親自指揮首演,據說勃拉姆斯創作這部作品前,讀過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從中感受到極為深刻的印象。第四交響曲有著深思熟慮的思想意境,有著悲劇性的哲理感受和奮鬥場面。與第三交響曲求安寧求和諧的心境不同,第四交響曲有著激動人心和悲壯強烈的首尾兩個樂章。這是勃拉姆斯自身一生奮鬥不息的真實寫照.

第一樂章

奏鳴曲式,沒有引子,音樂主題直接從寧靜、誠摯而傷感的主題開始,延續了第三交響曲那安寧的心境,在音樂的進行當中,矛盾逐漸增多,音樂也逐漸活躍和強烈,其中好像出現了戰鬥的號角,是現實社會矛盾的召喚。音樂由平靜、安寧而逐漸轉入戲劇的矛盾衝突之中,也反映了勃拉姆斯能從個人渴望安寧的小環境中跳出來,面對社會矛盾的召喚而投入到現實社會之中,拿起筆去服務於大眾,服務於社會。平靜安寧漸進到矛盾加劇的意境變化經過幾次反覆,樂章的後部用全樂隊的齊奏來表現社會變革、社會矛盾的波瀾壯闊。

第二樂章

是勃拉姆斯最著名、最優美的抒情樂章之一,由圓號平穩而舒緩地奏出,表現出勃拉姆斯特有的渾厚而深刻的情感,表現了一種深沉的愛,像是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出現一抹寬廣而穩健的港灣。在這寬廣寧靜的港灣中,勃拉姆斯用音樂將我們帶回到遙遠但仍刻骨銘心的回憶當中,遙遠而又清晰、甜美而又悲涼的畫面一幅幅地閃現在我們的眼前,這是第二樂章那充滿柔情的中段所給予我們的無窮的魅力。第二樂章後部,音樂在回憶與休整之中又增加了明顯的激越的心情描寫——心潮澎湃,但最後又回到樂章開始時的穩健與深遠之中。

第三樂章

是一曲反映大眾之中共有的明快與團結一致的歡快舞蹈場面的典型的詼諧曲,反映了大眾暫時地擺脫痛苦和矛盾,投入到明朗而暢快的節日舞蹈中。

第四樂章

是整部作品的高潮,全曲的中心,勃拉姆斯的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再一次得到了極好的體現。激越、悲愴、堅定、有力、明亮、輝煌是這一樂章的總體印象。第四樂章由32個變奏組成三大部分,意境變化了十分明確,在悲劇性矛盾衝突的第一大部分之後,有一段較為壓抑與迷惘、痛苦與消沉的第二部分。而最後部分則是大刀闊斧的巨大的矛盾衝突場面,有著的撕心的吶喊,嘹亮的號角,排山倒海的鬥爭場面和令人心碎的悲愴情緒,儘管堅定有力但畫面的色彩卻是冷色的……。

作者生平

(圖)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全名譯為約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5.7 - 1897.4.3),德國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職業樂師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貧困,7歲隨父親學鋼琴,13歲便在酒店裡為舞會彈伴奏,在劇院幫助父親演奏。與此同時,為了多得報酬,他還寫了不少沙龍音樂作品,包括多種舞曲、進行曲和管弦樂曲改編曲等.早年師從戈賽爾、馬克遜(Eduard Marxsen)學習鋼琴。一生中交遊頗廣,1853年在魏瑪與Remenyi、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結交,並被介紹給舒曼夫婦,得到賞識與支持。1862年到維也納。在充分準備後才開始寫交響曲,1876年完成C小調第1交響曲, 1877年完成D大調第2交響曲, 1883年完成F大調第3交響曲, 1885年完成E小調第4交響曲. 19世紀60年代,他定居維也納,把當時歐洲的這個音樂中心作為他的第二故鄉。1897年4月3日逝世於維也納。

家庭背景

(圖)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勃拉姆斯父親是個樂手,會吹號和其他多種樂器。母親是個裁縫,因家庭貧困,從小就每天做針線活到深夜,長大後又給富人當了多年女傭和縫紉工,四十歲仍待字閨中。1830年,勃拉姆斯的父親與她成了鄰居,兩周后二人成婚。這是樁奇特的婚姻,此時勃拉姆斯母親41歲,而他父親才24歲,二人年齡懸殊之大,為日後家庭的悲劇埋下了隱患。隨著三個孩子的先後出生,家庭生活越來越貧困,夫妻經常為錢而吵架。勃拉姆斯的母親不僅為人善良、賢慧,而且很能幹。為了撫養孩子,養家餬口,她除了做裁縫,同時還開個小店鋪補貼家用.值得慶幸的是,勃拉姆斯的父母雖然生活貧困,卻十分重視他們兄弟倆的教育,傾其所有讓他們讀書、學習音樂,並進入當地最好的學校直至中學畢業。據有關資料記載:1847年時,在德國漢堡城裡的麵包師一年的工資是156馬克,農場工人一年的工資是110馬克,而勃拉姆斯每年的學費是60至80馬克.這還不包括他學習音樂(如鋼琴、大提琴)的學費。勃拉姆斯七歲時被送到當地威望很高的音樂教師科塞爾(Otto Cossel,1813~1865)那裡學習鋼琴。後來為了省去路途時間,他們全家特地搬到房租較貴的住宅區,與科塞爾為鄰。這裡住的幾乎都是音樂家,房租一年就是300馬克.

作者成就

(圖)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勃拉姆斯是德國音樂史上最後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古典作曲家,被視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復古”者。他是創作與演奏並重的作曲家。但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靠他自己的勤奮好學、他的卓越才能和對自己所獻身的事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覺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證明了他掌握著登峰造極的藝術技巧和才華。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法和浪漫精神,極少採用標題,交響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仍帶有自己特點。

勃拉姆斯的音樂既反映出他德國北部故鄉的樸實無華,又反映出維也納的嫵媚動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現出了這兩個方面。他出自對人類善良的信念和對德國人民的愛,緊緊依靠德國古典音樂大師——自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的傳統,創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紀末德國音樂中開始出現的一些頹廢現象相對抗的包羅萬象的作品來。這正是他創作的主要歷史功績所在。在德國音樂中,人們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貝多芬姓名的第一個字母總稱為“三B”原因概在於此。

創作特點

(圖)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從勃拉姆斯音樂的鏇律作法與和聲法來看,勃拉姆斯完全屬於浪漫主義的作曲家。然而,他又是著重古典主義形式的人。簡單地說,勃拉姆斯音樂的結構古典式的,而其內容與色彩是浪漫主義的。奏鳴曲形式是他的器樂領域中的基本形式,此久,他還善於運用對位法。在交響樂的末樂章中,他有時竟採用巴羅克時代的古老的“帕薩卡利亞”形式(第四交響樂),看來似乎要回復到古典主義。總而言之,勃拉姆斯是十九最後的一位古典作曲家,因此被稱為新古典派。

交響樂在勃拉姆斯的音樂創傷中是重要的部分。但在數量上與舒曼相同,只有四部。他對交響樂的創作懷有很大的雄心,但可惜開始的較晚。他發表第一交響曲時,年已四十三歲。他推崇貝多芬的交響樂,甚至認為既然已經有了貝多芬的交響樂,就沒有必要再創作交響樂曲了。可見他對交響樂是如何慎重。

他的第一部交響曲花費了十六、七年的時間,初次演出時,漢斯利克讚不絕口,彪洛稱之為《第十交響曲》,意即這是接續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之作,其後,勃拉姆斯至1885年共寫作了四部交響樂。按其特徵:第一部交響曲被稱為“第十”或“悲愴”;第二交響曲稱為“田園”;第三交響曲稱為“英雄”;第四交響曲叫做“帕薩卡利亞”。

與交響樂同樣優秀的作品是協奏曲,他有兩首鋼琴協奏曲:d小調第一協奏曲,多少帶有低沉的情調,而B大調第二協奏曲則明朗華麗,因此演奏次數較前者為多。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被漢斯利克稱讚為貝多芬孟德爾頌之後的最佳傑作。今天對它評價亦甚高。

勃拉姆斯的器樂曲是古典主義的,與此相反,他的聲樂曲則徹頭徹尾是浪漫主義的。他繼承了舒柏特的舒曼的傳統,進而又傳給了雨果·沃爾夫。從半民歌式的搖籃曲到《德意志安魂曲》那樣的合唱,有許多有名的作品。安魂本應使用拉丁語歌詞,但這首安魂曲以德譯聖經為歌詞,故得此曲名。

愛情故事

(圖)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勃拉姆斯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對舒曼的夫人克拉拉發生了遠遠超過了友誼的感情。1853年,20歲的勃拉姆斯初次見到大他14歲,並且已是幾個孩子母親的克拉拉。

勃拉姆斯對克拉拉一見鍾情。在此後幾年內,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顧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醫院裡死去。

幾年的朝夕相處加深了勃拉姆斯對克拉拉的愛意。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師母,是他始終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師舒曼的妻子。理智壓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間隔絕的方式把自己的愛也隔絕在絕望的思念里。所以,他選擇離開,永遠不相見。

1856年。勃拉姆斯身體離開了克拉拉,但他的心是不是也離開了,無人知道。離開克拉拉的勃拉姆斯,曾經資助克拉拉全國巡迴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經無數次寫給克拉拉情書,卻始終沒有寄出去;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聯繫,時刻關心著對方的生活;1875年,他完成獻給克拉拉的《C小調鋼琴四重奏》,前後用了20年;他一生所創作的每一份樂譜手稿,都寄給克拉拉;他一生未婚。 1855年,當他開始寫作《c小調鋼琴四重奏》(作品60號)時,舒曼已經進了恩德尼希瘋人院。在照顧克拉拉的日子裡,勃拉姆斯和她的關係更為密切了。但這也越來越使他感到這種愛情是不正當的,因為他對舒曼象對父兄一樣尊敬。1853年舒曼在《音樂新報》發表《新的道路》一文,熱情推崇勃拉姆斯,盡力提攜這個德國音樂界的後起之秀。因此,勃拉姆斯對舒曼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從道義上說,他對克拉拉的愛是不可容許的,何況克拉拉比勃拉姆斯大了十四歲,而且這種愛也不可能填補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感情和理智的衝突日益尖銳,使勃拉姆斯在精神上感到莫大的痛苦。 1858年,他另外愛上了女中音歌手馮·西博爾德,但這次戀愛也沒有成功,他不得不再一次陷入痛苦的世界。

他的《c小調鋼琴四重奏》從1855年開始構思,屢經修改,直到1875年才最後完成,中間經過了整整二十年。1868年,當勃拉姆斯把第一樂章拿給他的傳記作者戴特爾斯(1833-1907)看時,他說:“請想像一個人將要開槍自殺,對於他,已沒有別的出路。”六年以後的1874年10月,當他把四重奏的全稿送給維也納外科教授、他的朋友比爾洛特時,他寫道:“我把這四重奏純粹做為一件古董送給你——它是穿藍色燕尾服和黃色背心的人生活的最後一章的一幅插圖。”這句話引用了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末尾對死去的維特的描寫,其意不言自明。

1875年8月,勃拉姆斯把這件作品交給出版商西姆洛克出版時,又在信中說:“你在封面上必須畫上一幅圖畫:一個用手槍對準的頭。這樣你就可以形成一個音樂的觀念。為了這個目的,我將送給你一張我的照片,藍外套、黑短褲和馬靴是最合適的,因為我知道你喜歡彩色印刷。”勃拉姆斯的這些話,證明這個作品反映了青年勃拉姆斯的“少年維特”式的生活和對克拉拉·舒曼的痛苦愛情。勃拉姆斯同克拉拉·舒曼的友誼是終生的,而且當克拉拉·舒曼在1896年去世以後,勃拉姆斯也只再活了一年.1896年,63歲的勃拉姆斯拖著病危之軀,絕望而痛苦的行駛在歐洲大陸。從瑞士急匆匆地趕往法蘭克福參加一場葬禮。由於行色匆忙,他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車,車載著他離他要去的地方越來越遠。 當他趕到法蘭克福的時候,那場葬禮已經結束。十字架後面睡著他永遠無法再看到的人。

天蒼蒼,野茫茫,他一個人孤獨的站在墓前。他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無人知曉名字的小提琴曲,傾訴著43年的情愫與40年的思念。

這位墓主的名字叫克拉拉,一位鋼琴演奏家,音樂家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師母。

愛情爆發時如同洪水猛獸,勢不可擋。但是,勃拉姆斯始終沒有讓自己愛欲浪濤漫過理智的大壩。他把這種思念全部用音樂表現。他說:“我最美好的鏇律都來自克拉拉。”

但是,愛情的花不會只開一次,在和克拉拉分別的40年的漫長歲月中,勃拉姆斯也不是沒有愛過別人,他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

1858年,也就是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分別的第三年,勃拉姆斯在哥丁根遇到一位女歌唱家叫阿加特,她非常喜歡勃拉姆斯的歌曲。勃拉姆斯一生創作的歌曲有200餘首,他也很喜歡歌曲,便與阿加特一起研究歌曲的創作和演唱。阿加特愛上了他,他也愛上了阿加特,並且彼此交換了戒指。但是,最終,勃拉姆斯和阿加特只是無花果。他寫給阿加特的信中說:“我渴望將你擁抱,但結婚是不可能的。”也許,在他心中,永恆的還是克拉拉吧!後來,阿加特還是另嫁他人。

5年後,勃拉姆斯把一首G大調六重奏獻給阿加特。曲中第二主題用阿加特的名字作為基本動機:A—G—A—DE,寄予他對阿加特並未忘懷的感情。

10年後,阿加特生下她第二個孩子的時候,勃拉姆斯從一本畫報中挑選了一首童謠編成歌送給阿加特和她的孩子,這就是那首著名的《搖籃曲》:

安睡吧,小寶貝,你甜蜜地睡吧……

其它作品

一往情深搖籃曲

(圖)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1864年,勃拉姆斯在漢堡遇見了一個維也納的青年女歌手,名叫貝爾塔奧地利姑娘特有的溫柔嫵媚和天真爛漫,比起一本正經、不苟言笑的北方姑娘來,自有一種神秘的魅力。貝爾塔讓他一見鍾情。從她身上,勃拉姆斯感到他注定要終老於此的奧地利的土地是那么可愛。他寫信給他的朋友約阿希姆(1831 -1907)說:維也納畢竟是音樂家的聖城,通過貝爾塔,使他感到這個音樂之都對他有著雙重的吸引力。他曾跪倒在格累台納夫人面前,求她發出邀請,讓他和這個姑娘會面。他和貝爾塔的愛是兩廂情願的,但在談婚論嫁的時候終於遭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礙。

貝爾塔嫁給了法柏先生。當他們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勃拉姆斯送給她一首“隨時隨地可以用來取樂”的《搖籃曲》(作品49之4)。“晚上好,夜裡好,玫瑰花、丁香花都已閉上眼,你也快睡覺”的曲調,是一首用古老的奧地利方言吟唱的連德勒舞曲的自由對位。在漢堡時,貝爾塔經常對勃拉姆斯唱這首舞曲:“你也許在思量,你也許在夢想,愛情總是不能和權力相對抗?”要送給舊日的情人一首包含紀念和祝賀雙重意義的歌曲,確實沒有比這更合適的了。

四部交響曲

(圖)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勃拉姆斯的四部交響曲從他整個的一生來看,恰似一部幾十年的巨型交響曲,每一部交響曲表現了勃拉姆斯特定生活階段的思想精神面貌,構成了巨型交響曲的四個樂章。開篇宏大的第一交響曲,構成勃拉姆斯巨型交響曲奮鬥的第一樂章,而抒情濃郁、春光明媚的第二交響曲構成了勃拉姆斯充滿愛心、充滿情感的巨型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相對較短小而安逸放鬆的第三交響曲,正好構成了內心渴望和諧與安寧的勃拉姆斯巨型交響曲的第三樂章。而充滿總結與回顧、奮鬥與幻想的第四交響曲正好符合交響曲終樂章概括與振奮的心理需要,從而構成了勃拉姆斯巨型交響曲的第四樂章。

c小調第一交響曲

相當於勃拉姆斯的《命運交響曲》(楊燕迪)。在調性選用和整體結構上取法於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格勞特)。對於中間兩個樂章,指揮家赫爾曼·萊維克拉拉·舒曼流露,他對兩個中間樂章表示懷疑,儘管很優美,他認為更適合於小夜曲組曲,而不是布局如此宏大的交響曲(傑拉爾德·亞伯拉罕)。第四樂章深刻影射了貝九《合唱》交響曲(傑拉爾德·亞伯拉罕)。

D大調第二交響曲

相當於勃拉姆斯的《田園交響曲》(楊燕迪)。本作品的第一樂章與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是姊妹篇(傑拉爾德·亞伯拉罕)。第三樂章有間奏曲的抒情、優雅和節奏性,而沒有貝多芬諧謔曲的緊張(格勞特)。第四樂章使人感到有海頓交響樂的末樂章的爽朗充沛的精神(保羅·亨利·朗)。

F大調第三交響曲

相當於勃拉姆斯的《英雄交響曲》(楊燕迪)。關於第三樂章:“沉思性質的小快板樂章(Poco Allegretto)十分動人,但它幾乎是一首無詞歌”(格勞特);“第三樂章的優美的小夜曲確實是一個偉大的音樂詩人的獨創性作品”(保羅·亨利·朗)。 第三交響曲寧靜的結尾十分優美,除海頓外很少再有先例(傑拉爾德·亞伯拉罕)。

e小調第四交響曲

相當於:勃拉姆斯的《悲愴交響曲》(楊燕迪)。“這部作品是四部作品中最偉大的一部,也是其中最悲涼、最古雅的一部”(保羅·亨利·朗)。“整部交響樂的頂點,也是勃拉姆斯整個藝術的頂點是第四樂章,這個在所有樂章中風格最古老的樂章是一個長篇的恰空曲(保羅·亨利·朗)。“勃拉姆斯喜歡變奏曲式,在本作品中恢復採用的巴洛克固定低音變奏又一次證明了作曲家同過去有精神上的血緣關係”

主要作品

(圖)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勃拉姆斯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餘首改編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內樂的地位。此外,他還作有二百餘首歌曲、四部交響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其中以《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小提琴大提琴雙協奏曲》最為著名。

(1)管弦樂曲:小夜曲2首,交響曲4部,鋼琴協奏曲2首,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聖安東尼眾讚歌主題變奏曲》、《學院節慶序曲》、《悲劇序曲》。

(2)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里納爾多》、《狂想曲》(女獨、男合及樂隊),《命運之歌》,《勝利之歌》。

(3)室內樂:弦樂六重奏2首,弦樂五重奏2首,弦樂四重奏3首,單簧管五重奏鋼琴五重奏鋼琴四重奏3首,鋼琴三重奏三首,單簧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圓號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鳴曲3首,大提琴奏鳴曲3首,單簧管奏鳴曲2首。

(4)鋼琴獨奏曲:奏鳴曲3首,變奏曲:(a)舒曼主題,(b)自作主題,(c)匈牙利主題,(d)帕格尼尼主題(兩套);《亨德爾主題變奏與賦格曲》;狂想曲3首;間奏曲隨想曲敘事曲

(5)鋼琴二重奏:變奏曲: (a)舒曼主題,(b)海頓主題(兩架鋼琴);兩架鋼琴的奏鳴曲(即鋼琴五重奏);《愛之歌圓舞曲》;《親愛之歌圓舞曲》,《匈牙利舞曲》。

(6)管風琴曲:眾讚歌前奏曲11首。

(7)歌曲:獨唱歌曲近二百首,二重唱,民歌改編曲。

(8)代表作:第一、四交響曲(Op.68、90),小提琴協奏曲,#c小調鋼琴連彈曲《匈牙利舞曲》完了自己一生的創作及思想歷程。企圖在人們的頭腦中重建一位“作曲家”是很難的,但是通過探討其代表作品來形成一個蘊涵潛力的印象我想應該是可行的。

相關聯接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交響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