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奎(1914年- ) ,河北省饒陽縣人。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中國近現代農業化學家,是中國有機農藥六六六主要研製者之一;在農藥劑型的創製和改進方面作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對建立中國農藥標準化、健全農藥管理法規作出了重要貢獻;最早將高濃度農藥製劑引入中國,在農業生產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生平簡介
王君奎1914年10月出生在河北省饒陽縣。3歲隨父母到北京,在京讀完小、中學。1933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1937年畢業。1939年任天津德孚染料公司化驗室技術員。1940年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研究院。1942年到華北農事試驗場農林化學科任副研究員。抗日戰爭勝利後,該場改為北平農事試驗場,他留在該場理化系工作,直至1949年北平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平農事試驗場與林業實驗所、畜牧試驗所、獸疫防治處和河北省農業改進所合併為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他繼續在理化系工作,主要從事農產品加工研究。1949年底開始轉入農藥的研究,參加了“六六六”合成的研製,後又率先在國內開展了農藥製劑加工研究。1957年由於農業科學發展的需要,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擴建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王君奎任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藥研究室研究員,1963年擔任農藥室副主任。1970年農藥室改建為農藥研究所,所址定在重慶,他隨之去重慶工作。後該所歸屬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由於他的夫人一直在北京居住,體弱多病,無人照顧,因家中生活困難,不得已申請退休,於1977年回到北京。1978年底國家決定恢復農藥檢定所,王君奎參加了籌建工作。根據工作需要,農業部於1980年6月特批准他復職,調他在農藥檢定所任研究員。在此期間,王君奎參加了中國農藥管理法規性檔案的起草工作。1982年10月,他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羅馬召開的關於國際協調農藥註冊第二次政府磋商會議,從中了解到國際上農藥管理概況,並使中國的農藥管理工作與國際性組織建立了聯繫。1987年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他出任聯合國糧農組織農藥規格、註冊要求和施用標準專家小組成員。
1957年王君奎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北京農藥學會創辦人之一,並出任第一屆理事會的副理事長和第二屆理事會理事,並歷任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和中國農藥學會理事。在他任職期間多次參加國家有關農藥專業的長遠規劃會議,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1986年因年事已高,第二次辦理了退休手續。
個人簡歷
1914年10月 出生於河北省饒陽縣。
1937年 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
1939年 任天津德孚染料公司化驗室技術員。
1940年-1941年 肄業於燕京大學化學研究院。
1942年-1945年 任華北農事試驗場農林化學科副研究員。
1945年-1949年 任北平農事試驗場理化系副研究員。
1949年-1957年 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理化系副研究員。
1957年-1970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
1970年-1977年 任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藥研究所研究員。
1978年-1986年 任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研究員。
1986年 退休。
成就貢獻
一、中國有機農藥六六六合成研究的領導者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國內使用的殺蟲劑多是無機農藥(砷酸鉛、砷酸鈣等)和一些植物性農藥(除蟲菊、魚藤根、菸草等),藥效不太好,來源又有限,不能滿足農業生產上的需要,常因未能及時防治而使農業生產遭受損失。而此時國外已有工業化生產的有機合成農藥(如滴滴涕、六六六)。根據當時國內有苯和氯氣原料來源,中國遂於1949年-1952年間開始進行六六六合成研究。在此項研究工作中,王君奎是主要研製人員之一。經過多次試驗,最後確定以立式玻璃管為合成器,內部以日光燈為光源,外部直接水冷,將氯氣通入苯中的合成工藝。這項工藝生產效率高,設備簡單,所得六六六原粉其有效成分—丙體六六六含量為13-14%,達到當時國際水平。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曾按這項合成工藝投入小型生產,生產了幾噸六六六原粉,由農藥加工廠製成各種製劑,在防治蝗蟲和其他農業害蟲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53年農業部授予此項成果愛國豐產獎。從50年代初期開始,國內幾個大型化工廠相繼依此合成工藝投入大量生產,到1983年國務院決定停止生產為止,連續生產了約30年,累計生產六六六原粉約達400萬噸,為年產量最高的農藥產品。利用這種原粉製成的各種製劑,在防治農業害蟲工作中,發揮著主要作用。六六六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有機農藥的生產有了良好的開端。
二、中國農藥製劑加工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在50年代初,王君奎就開展了農藥製劑加工的研究。1952年六六六原粉批量生產後,原粉由農藥加工廠配製成各種製劑(粉劑、可濕性粉劑、乳油等),供農業生產上套用。但施用後發現,有的製劑(如可濕性粉劑)不如國外同類產品的藥效好,只相當其一半的藥效。為此,在王君奎指導下,於1953年對國內外產品進行了對比檢測,發現兩者物理性狀有明顯差異,即國內生產的產品顆粒粗,懸浮率低,而國外的產品顆粒細,懸浮率高。於是隨即開展了提高六六六可濕性粉劑懸浮率的研究工作。當時六六六可濕性粉劑是採用球磨濕法生產。在此工藝的基礎上,他們通過改變各項有關因素的試驗,得知球磨中石球的直徑與粉碎效果有明顯關係;改進後,可使其懸浮率由原來的20%提高到40%,接近當時國外同類產品水平。這一技術後來在濕法生產六六六可濕性粉劑工廠中得到推廣,對提高該廠產品的懸浮率和提高生產率都有明顯作用。
50年代中期,在王君奎指導下,由高永根與瀋陽農藥廠合作研製成功滴滴涕乳粉。這是一種新劑型,當時國外初見報導。這種劑型是將熔融的滴滴涕原粉加到已預熱至90-100℃的濃縮亞硫酸紙漿廢液中,在加熱攪拌下,使滴滴涕形成細小的液珠(0.5-3um)分散在亞硫酸紙漿廢液中,再經乾燥、冷卻後,滴滴涕凝固成細小微粒分散在紙漿廢液的固形物中,即滴滴涕乳粉。如將此製劑撒到水中後,由於紙漿廢液固形物易溶於水,即形成滴滴涕微粒懸浮在水中的懸浮液,懸浮性能良好,1小時的懸浮率可達90%,藥效極好。經室內毒力測定和田間藥效對比試驗,其藥效比滴滴涕可濕性粉劑高1倍左右,與滴滴涕乳油的藥效相近。這種劑型與可濕性粉劑比較,具有流動性好的優點,便於稱取,並由於顆粒大,稱取時可避免飛揚。乳粉同目前一些國家正在大力提倡的乾懸浮劑(WDG,Dry flowable)相似。這個劑型與乳油相比,既可不用溶劑和乳化劑,又能節省包裝材料。這一加工原理,後來又套用於配製除草脒乳粉。這兩個製劑在瀋陽農藥廠曾生產多年,產品很受用戶歡迎。
50年代後期,他研製成功膠體硫製劑,是針對當時硫磺製劑顆粒太粗,不能發揮硫磺應有的防病效果的弊端而開展的研究工作。這種製劑是仿照滴滴涕乳粉的配製原理而配製的,其特點是硫磺含量高,一般可達50%,高的可達70%,硫磺的顆粒很小(一般3um以下),加水後,分散劑迅速溶於水中,硫磺的細小顆粒就懸浮在水中。通過田間防治小麥鏽病的藥效對比試驗,其防治效果優於石硫合劑、多硫化鋇和日本產的膠體硫。用膠體硫防治小麥鏽病,比用石硫合劑可節省一半硫磺。廣東石岐農藥廠曾依此工藝生產,至今江門農藥廠仍在生產此種產品。
在此期間,他與其他同事共同研製成功蒽油濃乳劑,是針對當時用肥皂煮制蒽油製成的蒽油乳劑成本高,煮製麻煩等缺陷而研製的。配製方法是按比例將蒽油注入亞硫酸紙漿廢液中,在攪拌下使蒽油以細小油珠(1-5um)分散在亞硫酸紙漿廢液中即成蒽油濃乳劑。田間藥效試驗證明,早春在果園中套用殺滅紅蜘蛛卵有良好效果。生產成本比用肥皂煮製的低。
70年代初,他研製成功以鹼性紙漿廢液為分散劑的滴滴涕乳粉。這是在加熱情況下,將熔融的滴滴涕原粉加到鹼性紙漿廢液中,再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劑,經攪拌使滴滴涕形成細小微粒分散在分散劑中,再經噴霧乾燥,即得乳粉。這項工作的意義在於使從未加以利用的鹼性紙漿廢液找到用途,又是他首次在國內將噴霧乾燥技術引入農藥加工工作中。但由於當地造紙廠不願提供鹼性濃縮紙漿廢液,因而此製劑未能投入生產。
60年代,他還研製成功滴滴涕濃乳劑。目的也是為了利用鹼性紙漿廢液,通過在廢液中溶入尿素,將滴滴涕原粉溶於苯中,在攪拌下,將滴滴涕苯溶液加到紙漿廢液中,分散成細小液珠,由於分散相與分散介質的相對密度調節到非常接近,使乳液非常穩定,在室外存放5年,乳液仍保持穩定狀態。北京農藥二廠曾按此工藝大量生產。
60年代中期,他看到連續多年單一使用六六六製劑防治水稻害蟲,防治效果逐年下降,害蟲已明顯出現抗藥性,遂於1964年提出以六六六與有機磷農藥(對硫磷、甲基對硫磷)製成混合粉劑,代替單一使用的六六六製劑的建議。這個建議得到北京農業大學農藥專家黃瑞綸教授的贊同和支持。黃教授還親自帶領農藥專業學生去湖南參加示範試驗工作。兩個混合製劑甲六粉(甲基對硫磷與六六六)、乙六粉(對硫磷與六六六)經室內毒力測定,證明有明顯增效作用。熱穩定性試驗證明分解率均低於10%,符合當時提出的穩定性要求。這個條件要求,實際上與聯合國糧農組織70年代公布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兩個混合粉劑經在室內及田間小區藥效試驗,證明防治水稻害蟲有良好的效果。1965年經農業部植保局同意,在湖南省境內進行了1500畝的示範試驗,參加這項試驗的有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北京農業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勞動衛生研究所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省化工研究所、湖南省農學院等單位。通過組織現場參觀,一致認為兩個混合粉劑防治水稻害蟲藥效顯著,為以後大面積推廣套用打下了基礎。同時,對施藥人員的乙醯膽鹼酯酶的活性及其身體主要部位服裝上藥劑的附著量進行現場測定,結果表明對施藥人員是安全的。通過以後多年、多地大面積施用,施藥人員從未發生過中毒事故,更說明兩個混合粉劑是比較安全的藥劑。示範試驗後,召開了由國內植保、農藥專家參加的評定會,會上專家們對兩個混合粉劑給予充分肯定,認為值得推廣套用。這項研究工作為以後混合製劑的研製提供了典範。在各單位的協作下,混合製劑迅速在農業生產上推廣套用,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從60年代中期起,兩個混合粉劑年產量達50萬噸左右,占農藥製劑年總產量的1/3,一直到1983年國務院決定停止生產為止,連續用了近20年,成為防治水稻害蟲的主要藥劑。雖然使用這兩種混合粉劑的目的,並非是為了降低六六六在農產品中的殘留量,但經過多年的套用,由於降低了六六六在單位面積上的施用量,實際上起到了降低六六六在農產品及環境中殘留量的作用。
三、 為建立中國農藥標準化和農藥管理法規作出了貢獻
50年代初國內已能大量生產六六六、滴滴涕等農藥原藥,這些原藥當時都由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負責統一安排各種製劑的加工生產計畫。總社為了確保各農藥生產廠所加工生產的各種製劑的質量一致,便於管理和監督,向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提出,希望制定出各種農藥製劑的質量標準及各項技術指標的檢驗方法,為此,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責成以王君奎為首的小組,於1954年提出了包括六六六、滴滴涕、有機汞等各種製劑的農藥規格,內容包括質量標準和檢驗方法。此後的幾年間,總社每年召開一次農藥加工訂貨會議,安排農藥加工任務,同時討論各種製劑質量及檢驗方法中存在的問題。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每年派出以王君奎為首的技術人員參加會議,結合對各農藥生產廠的調查研究,他每年都要在會議上提出有關改進質量和檢驗方法的技術報告,對工作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管理局與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根據幾年來有關的技術資料終於合編了《農藥規格》一書,於1957年由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最早的有關農藥標準化的技術文獻,為以後中國建立農藥標準化工作奠定了基礎。王君奎通過調查研究,總結各農藥生產廠生產技術,提出了多項農藥製劑加工方面的技術改進意見。例如以乾法代替溫法生產可濕性粉劑;選用雷蒙機加工粉劑;使用雷蒙機生產過程中採取降溫措施,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的細度;生產低濃度粉劑採用直接生產方式,代替先生產高濃度母粉,再混入現成填料的生產方式等。這些意見對提高農藥產品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勞動強度、改善勞動條件都起到積極的作用。他幾乎到過國內所有農藥生產廠調查研究,提出技術改進建議,因而在中國農藥界享有聲譽,是一代農藥專家。
1978年農藥檢定所恢復建制時,王君奎為該所的機構設定、人員配備等關鍵問題提出了不少重要意見,從而使該所在1979年上半年就開始了工作。另外,上已提及,他還參加了有關農藥管理法規的起草工作,這對健全中國農藥質量管理,無疑地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四、 中國高濃度農藥製劑引用的開拓者
王君奎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上的實際問題,為此他時常考慮如何使農藥製劑的劑型與施藥器械互相配合,以達到多、快、好、省地防治農業病蟲害的目的。他首先將高濃度農藥製劑引入中國,而且是中國第一個提出採用高濃度農藥製劑,結合改進飛機噴灑設備降低噴灑量,以防治農業病蟲害的學者。50年代用飛機噴灑2.5%六六六粉劑防治蝗蟲,每畝噴灑藥量約0.5公斤,而運-5型飛機每架次只能防治1500畝,這樣是無法及時完成滅蝗任務的。當時是王君奎提出改用6%六六六粉劑,每畝噴撒0.225公斤,並與民航科學研究所合作改造噴撒設備。1964年他赴江蘇、山東治蝗現場,指導使用高濃度粉劑,低噴撒量的治蝗試驗工作,很快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以運-5型飛機一架次可防治3100畝計,可功效提高1倍,節省飛行時間38%,相應地降低了防治費用。
1973年,在農林部科技局農業現代化研究課題的帶動下,他提出研究飛機超低量噴灑技術的建議。這一建議得到民航總局、軍事醫學科學院和三機部等單位的回響。1974年,正式制訂了由4個部有關科研單位合作的研究課題。該課題由農林部牽頭、協調,並承擔其中超低量製劑的研製和藥效試驗工作,軍事醫學科學院承擔超低量噴灑設備的研製,三機部和民航總局承擔飛機改造和噴灑技術的研究工作。王君奎是該課題負責人之一,擔負著總設計師和技術指導工作。此項研究工作在1975年-1978年間,先後在9個省,對小麥粘蟲、小麥蚜蟲、高粱蚜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葉蟬、草原蝗蟲、松毛蟲等害蟲,進行了311萬畝的田間藥效及生產防治試驗,都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1976年在唐山大地震後的救災工作中,他們還採用這一施藥技術,對及時撲滅了蚊、蠅、防止疫情蔓延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此項新技術的特點是:①防治效果好,在藥劑有效成分用量接近或低於常規施用量的情況下,對上述害蟲均有良好防治效果;②功效高,每畝噴灑量僅為常規噴灑量的1/10-1/20,防治功效可提高4-5倍;③防治費用低,僅飛行費一項可降低57-84%;④超低量噴灑,可直接噴施,不必兌水,這在水源被破壞以及在乾旱地區,有特殊的優越性。該課題的研究工作,填補了中國航空噴灑藥劑技術的一項空白,並獲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主要論著
1、王君奎:《麻稈造紙研究》,《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資料簡編》,1956。
2、王君奎,卞紹莊,姚浩然:《農藥規格》,財經出版社,1957。
3、董新,陳耕陶,王君奎,王志忠:《六六六的製造研究》,《農藥研究論文集》,1959,1-16。
4、王君奎,卞紹莊,姚浩然,高永根:《農藥加工廠生產技術上的幾個問題》,《農藥研究論文集》,1959,164-170。
5、王君奎,高永根,周永治:《蒽油濃乳劑》,《農藥研究論文集》,1959,235-238。
6、王君奎:《膠體硫》,《農藥研究論文集》,1959,251-257。
7、董新,陳耕陶,陸欽范,王君奎:《農藥製造技術》,科學出版社,1958。
8、王君奎,卞紹莊,姚浩然:《怎樣辦中小型農藥加工廠》,科學普及出版社,1958。
9、王君奎,卞紹莊,高永根等:《農藥分析》,中國工業出版社(第一版),1963;石油化工出版社(修訂本),1973。
10、王君奎,張純娟(翻譯):《農藥製劑學》,化學工業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