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玉器文明

中華玉器文明

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不僅開採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據《山海經》記載,中國產玉的地點有兩百餘處。經過數千年的開採利用,有的玉礦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礦至今仍在大量開採,為中國玉雕藝術的向前發展,提供源源不盡的原料。例如《山海經》記述的東北地區醫巫閭山產質仡峋,千百年後,這個地名依舊未變,現在遼寧營口,出產滑石。中國最著名的產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蘊量最富,色澤最艷,品質最優,價格最昂,是中國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來源,歷代皇室都愛用和田玉碾器,古代的絲綢之路最早就是玉石之路,後又向西延伸而成的。

中華玉器文明

和田玉外,甘肅的酒泉玉,陝西西安藍田玉,河南南陽的獨山玉和密縣玉,遼寧的岫巖玉等,也是中國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不僅開採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據《山海經》記載,中國產玉的地點有兩百餘處。經過數千年的開採利用,有的玉礦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礦至今仍在大量開採,為中國玉雕藝術的向前發展,提供源源不盡的原料。例如《山海經》記述的東北地區醫巫閭山產質仡峋,千百年後,這個地名依舊未變,現在遼寧營口,出產滑石。中國最著名的產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蘊量最富,色澤最艷,品質最優,價格最昂,是中國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來源,歷代皇室都愛用和田玉碾器,古代的絲綢之路最早就是玉石之路,後又向西延伸而成的。除和田玉外,甘肅的酒泉玉,陝西的藍田玉,河南南陽的獨山玉和密縣玉,遼寧的岫巖玉等,也是中國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國人眼裡的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範疇而成為中華民族族群的精神寄託。
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的先祖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認為上古時的人們在製作、使用石制工具時發現了玉這種礦物。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於是人們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製品。它又有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於是人們慢慢就用它來做裝飾品,所以說最初是以“美石為玉”。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質,就把它們從“石”中獨立出來,稱為“玉”。玉的雕琢也有獨特的性質,在金屬精工發明之前,玉是用間接的磨製方法來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帶動解玉砂來磨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玉的數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數頭面人物如族長、祭師只有才有資格佩帶並使用這種耗費人工的物品,這又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徵。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七千年前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製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中國玉文化的曙光到處閃耀。當時琢玉已從制石行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為引人注目。 玉禮器是王權和等級的象徵,用玉斂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套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的色彩。
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積累,傳說逐步變為現實,夏代文化正在不斷揭示出來。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這可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里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觴,應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第一個有書寫文字的奴隸制國家。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

(圖)中華玉器文明中華玉器文明

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一般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僕、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了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最令人嘆服和最為成功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此外玉匠還運用雙線並列的陰刻線條(俗稱雙勾線),有意識地將一條陽紋呈現在兩條陰線中間,使陰陽線同時發揮剛勁有力的作用,而把整個圖案變化得曲盡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陰線的單調感,又增強了圖案花紋線條的立體感。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它可與當時地中海流域的希臘、羅馬石雕藝術相媲美 
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複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了隱起的谷紋,附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鸚鵡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節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郭寶鈞《古玉新詮》)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中國有著7000年的用玉歷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歷史,這使中國贏得了“玉器之國”的美譽。中國古代玉器歷史之早,延續時間之長,分布之廣,器形之眾,作工之精,影響之深,為其他任何國家所不能及。中國人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愛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靈物概念、特殊權力觀點都植根於此,而玉文化本身則作為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有著無法估量的深遠影響。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更是說到:“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之一,啟迪著雕刻家、詩人、畫家的無限靈感。”
中國文化學上的玉,內涵較寬。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準,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鑑賞古玉時,我們不能只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甄別優劣,還必須要有歷史眼光。
中國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道出了琢玉的真諦。事實上,巧奪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硬度高於玉的金剛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用行話來說,制玉不叫雕玉,而稱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卻是簡陋的。直到近代,中國人一直使用傳統工具,如線鋸、鋼和熟鐵製成的圓盤、圓輪、鑽床、半圓盤和架以木製的車床來製作玉器。在鐵器發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製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間奇蹟。

(圖)中華玉器文明中華玉器文明

我們現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針。然後就出現玉禮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等,應是作為族群的圖騰而製作的。此一時期的玉器並不完全是由現代意義所指的玉石所製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僅僅是漂亮一點的石頭,如與變質大理石礦共生的透閃石原礦。及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在中國主流文化區域內已再難見到玉工具了,代之而來出現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飾如商代婦好幕出土的玉龍、玉風、玉鶴。此時已廣泛採用軟玉來製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經秦漢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貴族的專有裝飾用品。兩宋時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由於手工業技術進步,玉器加工變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賞玉之風大盛。此時出現大量製作精巧、加工細膩、構思奇妙的玉擺飾、玉佩件。
明清時玉器製作及玩賞達到頂峰,品種也更為豐富多彩,小到玉頭簪,玉紐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風、玉山、玉船。王公貴族家還常用玉石來製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壺等等。一般來說玉質以白玉(特別是新疆產的羊脂白玉)為上,黃玉次之,青玉再次,雜玉(如南方玉,河南玉)為下。
清初時翡翠傳入中原,其動人心魄的碧綠馬上贏得了國人的傾心。用翡翠製成的玉飾件大行其道,成為時人競相追逐的時尚。但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裡,翡翠製成的玉飾卻遠遠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們拿起一件翡翠,我們只會去評價它的顏色,它的質地,它的製作。可當我們看見一件古玉,欣賞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質料的時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卻會是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為古玉里孕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沉澱以及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
玉器分類與產地玉,在我國是美石的同義語。古人視玉為寶,今人又把珍貴的玉石稱為寶玉。我國是一個玉石之國,但目前國內的珠寶界、考古界和地質界對玉、玉石和寶石的定義是有區別的。目前國際上統稱的玉專指軟玉和硬玉(翡翠),其它玉雕石料統稱為玉石。寶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特殊光學效應的集合體,絕大多數都是某種礦物的單晶體,如鑽石、紅寶石、 藍寶石、祖母綠、貓眼石、碧璽、紫牙烏等。

一、硬玉

19世紀後半葉,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將中國的“玉”分為軟玉和硬玉(見地質情報所:《翡翠沖的《國外地質科技》,1981年第2期)兩類。硬玉,我國俗稱 “翡翠”,是我國傳統玉石中的後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 翡翠不管是“山料”(原生礦石)還是“籽料”(次生礦石),主要是由硬玉礦物組成的緻密塊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組成翡翠的硬玉礦物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形成翡翠的纖維狀結構。這種緊密的纖維狀結構,使翡翠具有細膩和堅韌的特點。 
硬玉是由一種鋼和鋁的矽酸鹽礦物組成,純淨者無色或白色。其塊體的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矽占58.28%,氧化鈉占13.94%,氧化鈣占1.62%,氧化鎂 占O.91%,三氧化二鐵占O.64%,此外還含有微量的鉻、鎳等。其中,鉻是使翡翠具有翠綠色的主要因素。通常翡翠含氧化鉻O.2~O.5%,個別達 2~3.75%以上。
翡翠硬度為7,比重3.33。礦物折光率:Ng=1.667,Np=1.654;重折率0.012。
常見的翡翠顏色有白、灰、粉、淡褐、綠、翠綠、黃綠、紫紅等,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按顏色和質地分,有寶石綠、艷綠、黃陽綠、陽俏綠、玻璃綠、鸚哥綠、菠菜綠、淺水綠、淺陽綠、蛙綠、瓜皮綠、梅花綠、藍綠、灰綠、油綠,以及紫羅蘭和藕粉地等二十多個品種。
翡翠在我國明確地稱為硬玉,可能始於宋代。而漢代張衡的《西京賦》、班固的《西都賦》以及六朝徐陵的《台新詠詩序》提到的翡翠都有可能指軟玉中的碧玉,而 非硬玉。正因為硬玉在唐代已不可考,故李善注《文選》、顏師古往《漢書》均未嘗及之。近來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中稱:在18世紀 以前,中國人並不知道硬玉這種東西。以後,硬玉才從緬甸產地經雲南輸入中國。前不久,蘇聯地質學家基也夫林科也指出,緬甸度冒、緬冒、潘冒和南奈冒的次生 翡翠礦發現於1871年,至今已開採了一百多年,仍未采空。緬甸烏龍江河谷的原生翡翠早在13世紀(宋末至元初)已經採礦(見《國外地質科技》)。而我國目前從宮廷珍藏和出土文物中尚未發現明朝以前的翡翠。因此,中國人何時稱硬玉為翡翠,緬甸翡翠何時輸入中國,一直是未弄清楚的歷史之謎。我們期待考古工作者能有新的發現,來解決這一歷史懸案。
 

 二、軟玉

軟玉是我國礦物學家對英文Nephrite 的譯名。這一英文名稱源於希臘語,有“腎臟”之意。這是因為古代洲認為將這種玉石佩掛在腰部可以治癒腎病(久術武夫:《寶石貴金屬辭典》)。看來,古歐洲人和我國古代人一樣,都迷信於玉。中國古人不僅認為飾用這種玉可以辟邪,而且認為飲用玉粉可以治病。然而不論歐洲人也好,喜歡玉器的墨西哥和紐西蘭人也好,都沒有中國人使用軟玉的歷史悠久。中國在世界上有“玉石之國”之稱,這同發現和使用軟玉的悠久歷史有關。
軟玉在我國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和墨玉等品種。它們與硬玉不同,是由角閃石族礦物中透閃石陽起石礦物(以透閃石為主)組成的緻密塊體。在顯微鏡下觀察,軟玉同硬玉一樣也呈纖維狀結構。這種由透閃石或陽起石組成的纖維狀結構,是軟玉具有細膩和堅韌性質的主要原因。透閃石是一種含水和氟的鈣鎂矽酸鹽,其成分中常含有 4%以下的鐵,當鐵含量超過4%時即過渡為陽起石。
我國新疆軟玉塊體的化學分析結果是:二氧化矽占57.6O%,氧化鋁0.25%,三氧化二鐵 0.66%,氧化錳0.16%,氧化鎂25.61%,氧化鈣2.68%,其它雜質2.74%。硬度6~6.5。比重2.96~3.17。礦物折光率:透閃石為Np=1.599~1.619,Nm=1.612~1.630,Ng=1.622~1.640,重折率0.O21~0.023;陽起石為Np= 1.619~1.688,Nm=1.630~1.697,Ng=1.640~1.705,重折率0.021~0.027。
軟玉常見顏色有白、灰白、綠、暗綠、黃、黑等色。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軟玉的品種主要是按顏色不同來劃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稱“羊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將灰白色的青玉稱為“青白玉”。碧玉呈綠至暗綠色,有時可見黑色髒點,是含雜質如鉻尖晶石礦物等所致。當含雜質多而 呈黑色時,即為珍貴的墨玉。黃玉也是一種較珍貴的品種。青玉中有糖水黃色皮殼,現有人稱其為“糖玉”。白色略帶粉紅色者有人稱為“粉玉”。虎皮色的則稱為 “虎皮玉”等。
目前所知,國內除台灣豐田地區產軟玉外(包括透閃石貓眼石),主要產地在新疆。新疆和田玉的悠久歷史,在 《史記》、《漢書》、《魏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五代史》等古書中,均有記載。不過,西漢以前,史籍所載新疆產軟玉的情況常夾帶著不少神話故事。從《史記》中記載的《李斯諫逐客書》和《蘇厲給趙惠文王書》中的幾句話(“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此數寶者秦不生焉。”“代馬胡犬不東下,崑崙之玉不出,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來看,早在春秋戰國至秦統一六國時,新疆的軟玉已從崑崙山北麓和田諸地源源不斷地輸向內地。尤其是密爾 岱所產的軟玉塊度較大,常有上萬斤者。清時在烏沙克塔克台地區有密爾岱產的棄玉三塊,大者萬斤,次者八千斤,又次者重達三千斤。故宮博物院珍寶館珍藏的 “大禹治水玉山”原重一萬零七百多斤,這一迄今為止的最大玉件,即產自密爾岱。

三岫巖玉

岫巖玉,簡稱岫玉,因產遼寧省岫巖縣而得 名。這種玉石的主要品種表面看來,同新疆的青玉或碧玉有些相似,但組成的礦物和硬度則不同。組成岫玉的主要礦物是蛇紋石。成分中常含有二價鐵、三價鐵,還 混有錳、鋁、鎳、鈷等雜質,這些混入物使岫巖玉具有各種顏色。岫玉的顏色有白、黃、淡黃、粉紅、淺綠、綠、翠綠、暗綠、褐綠及其它雜色。其中常以綠色調為 主,顏色介於青玉和碧玉之間。組成岫玉的蛇紋石礦物,通常占85%以上,常見少量方解石、透閃石等其它礦物。透閃石的混入,可增大岫玉的硬度。
岫玉的五質非常細膩,半透明至不透明,蠟狀至油脂光澤。硬度2.5~5.5,比重2.5~2.8。蛇紋石礦物的平均折光率1.54~1.55。蛇紋石是鎂質碳酸鹽岩、鎂質基性宕、超基性岩的交代蝕變礦物,也可與滑石、綠泥石等共生。
岫玉玉質同翡翠和軟玉極易區分,主要是光澤(老帶油脂光澤)和硬度的不同。
岫玉廣泛產生接觸變質的鎂質大理岩中,我國很多地區具備這種地質環境,所以其產地相當廣泛。目前已知有下述不同產地和以產地為名所劃分的品種:
岫玉綠色,半透明至不透明,產地在遼寧省岫巖縣瓦溝。化學成份是:二氧化矽43.80%,氧化鎂42.10%,氧化鈣0.56%,氧化鋁0.006%,三氧 化二鐵0.64%,水11.81%,雜質12.85%。硬度4.8~5.5,比重2.61。產於古老地層白雲石大理岩中。
在我國江蘇、浙江一帶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經鑑定發現其中有岫玉(鄭建:《江蘇省吳縣新石器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殷墟婦好墓中有四十餘件玉器, “其中多數與現在遼寧岫巖玉接近,少數與河南南陽玉接近,極個別與新疆和闐(田)玉相似。”(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第428 頁)。由此可見岫玉的開採史至少有三四千年歷史了。

(圖)中華玉器文明中華玉器文明

目前所知,國內除台灣豐田地區產軟玉外(包括透閃石貓眼石),主要產地在新疆。新疆和田玉的悠久歷史,在 《史記》、《漢書》、《魏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五代史》等古書中,均有記載。不過,西漢以前,史籍所載新疆產軟玉的情況常夾帶著不少神話故事。從《史記》中記載的《李斯諫逐客書》和《蘇厲給趙惠文王書》中的幾句話(“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此數寶者秦不生焉。”“代馬胡犬不東下,崑崙之玉不出,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來看,早在春秋戰國至秦統一六國時,新疆的軟玉已從崑崙山北麓和田諸地源源不斷地輸向內地。尤其是密爾 岱所產的軟玉塊度較大,常有上萬斤者。清時在烏沙克塔克台地區有密爾岱產的棄玉三塊,大者萬斤,次者八千斤,又次者重達三千斤。故宮博物院珍寶館珍藏的 “大禹治水玉山”原重一萬零七百多斤,這一迄今為止的最大玉件,即產自密爾岱。
岫巖玉,簡稱岫玉,因產遼寧省岫巖縣而得 名。這種玉石的主要品種表面看來,同新疆的青玉或碧玉有些相似,但組成的礦物和硬度則不同。組成岫玉的主要礦物是蛇紋石。成分中常含有二價鐵、三價鐵,還 混有錳、鋁、鎳、鈷等雜質,這些混入物使岫巖玉具有各種顏色。岫玉的顏色有白、黃、淡黃、粉紅、淺綠、綠、翠綠、暗綠、褐綠及其它雜色。其中常以綠色調為 主,顏色介於青玉和碧玉之間。組成岫玉的蛇紋石礦物,通常占85%以上,常見少量方解石、透閃石等其它礦物。透閃石的混入,可增大岫玉的硬度。
岫玉的五質非常細膩,半透明至不透明,蠟狀至油脂光澤。硬度2.5~5.5,比重2.5~2.8。蛇紋石礦物的平均折光率1.54~1.55。蛇紋石是鎂質碳酸鹽岩、鎂質基性宕、超基性岩的交代蝕變礦物,也可與滑石、綠泥石等共生。
岫玉玉質同翡翠和軟玉極易區分,主要是光澤(老帶油脂光澤)和硬度的不同。
岫玉廣泛產生接觸變質的鎂質大理岩中,我國很多地區具備這種地質環境,所以其產地相當廣泛。目前已知有下述不同產地和以產地為名所劃分的品種:
岫玉綠色,半透明至不透明,產地在遼寧省岫巖縣瓦溝。化學成份是:二氧化矽43.80%,氧化鎂42.10%,氧化鈣0.56%,氧化鋁0.006%,三氧 化二鐵0.64%,水11.81%,雜質12.85%。硬度4.8~5.5,比重2.61。產於古老地層白雲石大理岩中。
在我國江蘇、浙江一帶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經鑑定發現其中有岫玉(鄭建:《江蘇省吳縣新石器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殷墟婦好墓中有四十餘件玉器, “其中多數與現在遼寧岫巖玉接近,少數與河南南陽玉接近,極個別與新疆和闐(田)玉相似。”(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第428 頁)。由此可見岫玉的開採史至少有三四千年歷史了。
南方玉開採史不詳,因產於廣東省信宜縣泗流地區,故又稱“信宜玉”。玉質大多數由蛇紋石組成,並含有少量金雲母、滑石、方解石、透閃石、綠泥石、綠簾石等。因含雜質多,顏色常與岫玉不同,色調暗綠至褐綠。同時產出的地質條件 與岫玉也有差別,它產於雲母片岩和條帶狀混合片麻岩組成的地層中,玉石礦體下面常有0.2~5.5米厚的滑石層。
祁連玉產祁連山,玉色暗綠,帶有較多的黑色髒點,岫玉和南方玉沒有這一特點。
京黃玉淡黃色,也由蛇紋石組成,因產北京十三陵老君堂接觸變質大理岩中而得名。本世紀60年代發現,歷史上是否開採過,情況不明。因產量過少,現已停采。
安綠石也是蛇紋石玉質,因首次發現於吉林集安縣的綠水河而得名。產於蛇紋石化大理岩古老的地層中。玉質較純,細膩光潔,蘋果綠至墨綠色,微透明至半透明。
與岫玉相似的蛇紋石玉石還有不少產地和品種。因此,當我們鑑別新石器時代以來屬於這類玉質的玉器時,切不可輕易斷定玉質的來源。1977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蘇吳縣草鞋山、張陵山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中,經鑑定有一件玉管為蛇紋石玉石,就不是遼寧產生的岫玉,玉料可能是江蘇鎮江的產物。

四、藍田玉

藍田玉的名稱初見於《漢書•地理志》,美玉產自“京北(今西安北)藍田山”。其後,《後漢書•外戚傳》、張衡《西京賦》、《廣雅》、《水經注》和《元和郡縣 圖志》等古書,都有藍田產玉的記載。至明萬曆年間,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稱:“所謂藍田,即蔥嶺(崑崙山)出玉之別名,而後也誤以為西安之藍田也。”從此引起後世人的紛爭,有的說藍田根本不產玉,有的說即使產玉可能是萊玉(色綠似菜葉的玉石)。近些年,陝西地質工作者在藍田發現了蛇紋石化大理岩玉料,認 為它就是古代記載的藍田玉(1978年11月23日《 *** 》)。這一發現不僅引起了尋找珠玉原料的地質界重視,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興趣。1982年,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展出了上述藍田玉的原石。這種蛇紋石化強烈時,局部已經變成與岫玉相同的玉石了。玉質從外觀上看,有黃色、淺綠色等不均勻的色調,並伴隨淺白色的大理岩。這種玉石雖然不很美觀,但因為藍田地 處西安古城附近,玉質硬度為4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有可能採用做為裝飾品。在漢代玉器中有兩件很像現今的藍田玉,一件是在陝西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大 型玉鋪首嵌在古墓門上;另一件是故宮博物院藏的漢代玉佩。從這兩件玉器玉質和色澤上看,很多地質學者都認為同現今的藍田玉相似。但它是否真是古代的藍田 玉,則需加以進一步的考查。

五、南陽玉

南陽玉因產河南省南陽而得名,又因礦區在南陽的獨山,故又稱“獨山玉”。
南陽玉色澤鮮艷,質地比較細膩,光澤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德國人曾稱其為“南陽翡翠”,蘇聯地質學家基也夫林科曾把南陽玉歸屬於翡翠類型的玉石礦床。 據河南地質工作者近幾年的研究,探明南陽玉是一種蝕變斜長岩,組成礦物除斜長石外,還有黝簾石、綠簾石、透閃石、絹雲母、黑雲母和榍石等。經過顯微鏡鑑定,玉質含有多種蝕變礦物,蝕變作用以黝簾石化、綠簾石化和透閃石化為主。由於玉石中含各種金屬雜質電素離子),所以玉質的顏色有多種色調,以綠、白、雜 色為主,也見有紫、藍、黃等色。
南陽玉硬度6~6.5。有玻璃光澤,多數不透明,少數微透明。化學分析的結果是:二氧化矽 41~45%,氧化鋁30.71~34.14%,氧化鎂0.28~1.73%,氧化鉀0.02~2.64%,三氧化二鐵0~0.8%,氧化亞鐵 0.27~0.88%,氧化錳0.02~0.1%,三氧化二鉻0.01~0.34%,結晶水0.23~0.74%,二氧化碳0.06~0.52%。南陽玉的微量元素分析結果是:鉻0.01~0.5%,鎳小於0.1%,釩0.001~0.1%,錳0.01~0.05%,鈦0.001~0.5%。
據文字記載,南陽玉在漢代已開採是無疑問的。近來考古出土的資料將南陽玉的開採推到商晚期以前。1952年李濟在《殷墟有刃石器圖說》中指出,殷墟有刃石器凡四百四十四件,其中有玉器七件,而這七件玉器的質料全是南陽玉。《安陽殷墟五號墓的發掘報告》中也指出,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七百餘件玉器,其中四十餘件 標本經初步鑑定,“其多數與現代遼寧岫巖玉接近,少數與河南南陽玉接近,極個別的與新疆和闐(田)玉相似。”(《考古學報》1977年第2期)而1983 年10月在四川成都“寶石講座和學術交流會”上,河南省地質局在宣讀關於南陽玉的一篇論文中說,在南陽縣黃山出土一件南陽玉玉鏟,經鑑定是新石器時代晚期 的產物,距今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可知南陽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被採用了。

六、綠松石

綠松石是由細小的綠松石礦物為主組成的隱晶質緻密塊體,含有銅、鋁和水的磷酸鹽,通常產於次生淺成礦床中。多呈天藍色、暗藍色、藍綠色和綠色,風化強烈的呈綠白色。具有柔和的蠟狀光澤。硬度6,比重2.6~2.8。平均折光率1.61~1.63。
綠松石在我國也是古老的傳統玉石,早在新石器時代,它同青玉、瑪瑙等玉石一起用作裝飾品。據《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一書中的統計,從新石器晚期的齊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遺址到南北朝時代的墓葬中,有多處發現過綠松石裝飾品。
我國綠松石,除鄂西北為其著名產地外,近幾年在陝西、新疆、安徽、河南等省都有發現,由於鄂西北諸縣古屬襄陽道管轄,所以又把鄂西北諸縣所產的綠松石稱為襄 陽甸子,且開採的歷史也悠久。但全世界產綠松石的以波斯為最著名,因通過土耳其輸入歐洲各國,又有“土耳其玉”或“突厥玉”之稱。我們在鑑定我國古代出土 的綠松石製品時,也應考慮其玉料來源,不一定都是襄陽甸子
 

(圖)中華玉器文明中華玉器文明

 七、瑪瑙

瑪瑙由於紋帶美麗,自古就被人們飾用。出土玉器中,常見成串的瑪瑙珠,以項飾為多。
我國古書有關瑪瑙的記載很多。漢代以前的史書,瑪瑙亦稱“瓊玉”或“赤玉”。《廣雅》有“瑪瑙石次玉”和“玉赤首瓊”之說。瑪瑙一語來源於佛經。梵語本名“阿斯瑪加波”,意為“瑪瑙”,可見佛教傳入我國後,瓊玉或赤瓊才在我國改稱“瑪瑙”。
組成瑪瑙的細小礦物除玉髓外,有時也見少量蛋白石或隱晶質微粒狀石英。嚴格地說,沒有紋帶花紋的特徵,不能稱瑪瑙,只能稱玉髓。現今市場上一些沒有紋帶花紋 的玉髓也稱為“瑪瑙”,這同古代瑪瑙的含義是不相符的。瑪瑙純者為白色,因含其它金屬元素(如Fe、Ni等)出現灰、褐、紅、藍、綠、翠綠、粉綠、黑等 色,有時幾種顏色相雜或相間出現。瑪瑙塊體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硬度6.5~7,比重2.65。
瑪瑙依其紋帶花紋的粗細和形態分有許多品種。紋帶呈“縞”狀者稱“縞瑪瑙”,其中有紅色紋帶者最珍貴,稱為“紅縞瑪瑙”。此外尚有“帶狀瑪瑙”、“城砦瑪 瑙”、“曇瑪瑙”、“苔蘚瑪瑙”、“錦紅瑪瑙”、“合子瑪瑙”、“醬斑瑪瑙”、“柏枝瑪瑙”、“曲蟮瑪瑙”、“水膽瑪瑙”等品種(見李時珍《本草綱 目》)。
在沒有紋帶花紋的“玉髓”中,也有不少是玉石原料。根據顏色的不同,有“紅玉髓”、“綠玉髓”(亦稱英卡石)、“蔥綠玉髓”、“血玉髓”(亦稱血石)和“碧玉”等。
瑪瑙同軟玉一樣也是我國傳統的玉石。在南京北陰陽營等遺址中出土的玉器中就有瑪瑙杯和瑪瑙珠。在大量的瑪瑙珠中,有一粒作辟邪狀,長1.7厘米。甘肅永靖大何莊齊家文化遺址,山東莒南大店春秋墓中以及南京象山東晉墓中等,也都相繼發現了瑪瑙珠。
古代的瑪瑙既有來自西域、印度、波斯、康國、日本等國的貢品,也有產自我國內地的。如東北扶餘和挹婁,前者治所在今吉林四平市;後者為民族名,生活在長白山 北,松花江、黑龍江下游,這裡自古以出“赤石”享名(見《後漢書•東夷傳》)。此外蔚州(今蔚縣)九空山和宣府(宣化)、四角山(見《天工開物》),甘肅和寧夏一帶(見《博物要覽》),陝西延安府神木和府谷地區(見《廣輿記》),汝州赤嶺鎮(見《宋史》),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見《博白縣誌》),南京雨 花台(見《珍玩續考》)等地,均產有瑪瑙。現今我國地質工作者在西北、華北、東北以及西南、華南許多地區都探明有瑪瑙的產地。古今中外,因為瑪瑙產地眾 多,所以鑑定出土瑪瑙的玉料來源就不那末容易了。如著名的唐代獸首瑪瑙杯,其玉料來源就搞不清楚。

八、青金石

青金石玉料是由青金石礦物組成,常含方解石、黃鐵礦,有時出現少量透輝石等。阿富汗產的青金石玉料,其青金石礦物平均含量占25~40%。玉質呈獨特的藍 色、深藍、淡藍及群青色。不透明,玻璃至油脂光澤。硬度5.5,比重2.7~2.9。色深藍和濃而不黑者,稱“青金”;深藍和黃鐵礦含量多於青金石礦物 時,稱“金格浪”;淺藍色和含白色方解石(一般不含黃鐵礦)者,稱“催生石”(此名源於古人用青金石作催生藥之說)。
青金石在古代稱為“璆琳”或“琉璃”,多被用來製做皇帝的葬器,因其色青,可以達升天之路。《拾遺記》卷五載:“昔始皇為家,……以琉璃雜寶為龜魚。”有人認為這裡的“琉璃”就是青金石。但古人辨別寶石,在色不在質,其色相似的,其質雖異,其名仍同。因此秦始皇墓中是否有青金石,還需考古工作者來驗證。外國學 者赫爾芝認為,中國在公元2世紀(東漢)已有青金石,而章鴻釗在《石雅》中則認為中國三代之初已有。這一爭執,也有待於廣大考古工作者來解決。
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發現青金石的產地。古代著名產地在波斯和蘇聯。據記載,阿富汗和蘇聯貝加爾湖地區所產的青金石,都曾輸入過中國。如果我們在古墓中出土有青金石,其玉料來源不是阿富汗,就有可能是貝加爾湖的產物。

九、碧甸子與孔雀石

九、碧甸子與孔雀石《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載:“天柱山,州(興安州,今陝西安康縣)西五十里,下有碧鈿、青綠諸洞二十餘處,唐宋俱採取入貢,明始停閉。”夏湘蓉等在《中國古 代礦業開發史》中認為:“按元代的碧甸並非甸子,明代的碧鈿當不例外。”這是因為綠松石(甸子)一般不與孔雀石(青綠,亦稱“石綠”)共生,而“矽孔雀 石”則常與孔雀石共生。既然已知與“碧鈿”共生的是孔雀石,那么“碧鈿”或“碧甸子”很有可能是指“矽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種次生氧化礦物,通常產於銅礦上部的氧化帶中。孔雀石因呈孔雀綠色而得名,多呈塊狀、鍾乳狀、皮殼狀及同心條帶狀。硬度4~6,比重3.9~4。常同褐鐵礦、方解石、錳土、玉髓、矽孔雀石等共生。
矽孔雀石也是一種次生礦物,多數由黃銅礦、黝銅礦等受鹼性矽酸鹽的熱溶液作用變化所形成。呈綠、藍綠至天藍色,常呈蛋白石或瓷釉狀的塊體,也有呈土狀或葡萄 狀者。硬度2~4,比重2~2.24。和孔雀石一樣不透明,玻璃至土狀光澤。與孔雀石的區別除化學成分不同外,顏色比孔雀石淺並近於天藍色(接近於綠松 石),比重和硬度都小於孔雀石。此外,矽孔雀石性脆,也是與孔雀石以及綠松石的重要區別特徵之一。
古人常把綠松石、孔雀石和矽孔雀石三者相混。今天許多考古工作者仍是如此,常把孔雀石誤認為綠松石的不是少數,應在鑑定時注意。

十、寶石

從大量的考古資料得知,我國出土的玉器質料主要是傳統的玉石,但伴隨出土的也有寶石。現將一些重要的寶石簡介如下:
鑽石礦物學名金剛石。等軸晶系,多呈八面體,也有斜方十二面體和六八面體者。化學成分為碳。硬度10,比重3.5~3.6,折光率2.40~2.48。18 世紀以前,印度是世界上鑽石的唯一產地。巴西鑽石發現於1728年;非洲鑽石發現於1850年。我國山東鑽石的產出,據說僅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據《文物》 1972年第11期第32頁報導,南京象山7號東晉墓葬中,出上鑲嵌有金剛石的戒指,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最早鑽石,按時間看應屬天竺的產品。
紅寶石和藍寶石礦物學名都是剛玉。三方晶系,晶體常呈桶狀、錐狀、板狀、柱狀、不規則粒狀等,晶面上常有斜紋或橫紋。硬度9,比重3.95~4.10。折光 率:N0=1.767~1.772,N0=1.759~1.763;重折率0.008~0.009。成分中混入金屬鉻呈紅色;混入鐵、鈦、錳等呈藍色或其 它色調。現今,在寶石學中和珠寶商業界,除了紅色透明者稱紅寶石外,其它各色剛玉的透明晶體(能做寶石者),皆稱“藍寶石”。如黃色者,稱“黃色藍寶 石”;綠色者,稱“綠色藍寶石”等。 在紅寶石和藍寶石中還有兩個特殊品種,稱“星彩紅寶石”和“星彩藍寶石”。這種寶石一般不透明或近於半透明,琢磨成弧面型寶石後,在弧形頂面上出現六條放射狀的光帶,宛如一顆閃光的星星
紅寶石,我國古有“紅刺”、“照殿紅”及“巴拉斯”之稱。現已知“巴拉斯”一名實指礦物學名叫“尖晶石”的寶石。藍寶石,我國古有“瑟瑟”之稱,而古代的 “瑟瑟”作為珠寶名稱也兼指其它藍色或綠色的寶石。近些年來,在華東、華南等地發現了藍寶石的產地,紅寶石目前尚未發現。如果在古墓中發現藍寶石,很可能 來自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地;紅寶石很可能來自緬甸、泰國、高棉。
祖母綠元末文學家陶宗儀在《綴耕錄》中稱為“助水刺”。
綠寶石,一般泛指可做寶石的各色透明的綠柱石礦物晶體。根據顏色不同,它們都有各自的名稱。比如,天藍色者稱“海藍寶石”;黃綠色者稱“橄欖海藍寶石”;純黃色者稱“金黃綠寶石”;淡紅色者稱“玫瑰綠寶石”等。只有當成分中含鉻,使其顏色變得濃綠或翠綠時,才是祖母綠。
祖母綠獨特的翠綠色是因為晶體中混入了金屬鉻離子,三氧化二鉻的含量一般在0.15~0.20%,深翠綠色者三氧化二鉻的含量可達0.5~0.6%。晶體常 呈六方柱狀。硬度7.5,比重2.71。透明,有玻璃光澤。折光率:No=1.585,No=1.579;重折率0.006。晶體中常有瑕疵,多呈閃亮的 小片,亦稱“蟬翼”。祖母綠由於顏色美麗,有“綠寶石之王”的譽稱。四千多年前,在古埃及和希臘就被用做首飾鑲嵌品,常琢磨成盤型或價梯型,工藝美術界專 稱“祖母綠型”。
古代的祖母綠出產於埃及。1930年蘇聯在中烏拉爾山才發現祖母綠。本世紀20年代以來,南非(阿扎尼 亞)、辛巴威和巴西等地,都相繼發現了大型祖母綠礦床。現今祖母綠的著名產地在哥倫比亞的契沃爾和木佐行政區。此外印度、坦尚尼亞、尚比亞也產祖母綠。 我國至今未發現祖母綠的產地。明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王帶上鑲嵌的大顆祖母綠,不知來自何地。
貓眼石俗稱“貓兒眼”,古稱“獅負”,意為被獅子背負過的意思。這種寶石主要產於錫蘭(現稱斯里蘭卡),故又稱“錫蘭貓眼石”。
貓眼石的礦物學名稱“金綠寶石”,是金綠寶石礦物的特殊品種。這種寶石因晶體中有平行分布的“管狀”氣孔包裹體,加工成弧面型寶石(俗稱腰圓)後,能對光產生集中反射,出現一條像貓眼“瞳眸”似的光帶,故稱貓眼石或貓兒眼。 貓 眼石何時在我國出現,史籍難考。章鴻釗在《石雅》中引《琅環記》語說;“仙女上玄宗獅負二枚……玄宗藏於牡丹鋼合中以驗時雲。”此處“獅負”是否就是較早的貓眼石,待考。現已知清東陵乾隆墓中出土有貓眼石;故宮博物院珍寶館裡金塔頂上也鑲嵌有質量不太好的貓眼石。我國古今的貓眼石皆由斯里蘭卡輸入,最早輸 入中國的時間則有待於考證。 碧璽《清會典圖》卷四十三稱“碧囗(王亞)囗(王厶)”;《博物要覽》中稱“披耶西”;《滇海虞衡志》中稱“碧霞歪”、“碧霞囗(王比)”、“碧洗”;《玉紀》中稱之為“碧霞希”。民國初,北京市場上的珠寶商常稱“碧硒”或作“碧璽”,皆系今日的 “電氣石”寶石。今“碧璽”一詞已成為各色電氣石寶石的工藝名稱。
電氣石礦物成分相當複雜,晶體呈柱狀,斷面為球面三角 形,晶面上有縱橫。寶石為各色透明晶體,強玻璃光澤。硬度7~7.5,比重2.98~3.05。根據顏色等不同有“紅碧璽”、“綠碧璽”、“黃碧璽”、 “褐碧璽”以及“碧璽貓眼石”等若干品種。深紅色者俗稱“雙桃紅”,淺紅色者俗稱“單桃紅”。故宮博物院珍寶館裡珍藏有大量的各種顏色的碧璽製品,多屬明 清之物。古籍記載碧璽產緬甸。現我國新疆阿勒泰所產碧璽最為有名,但開採年代不詳。
緊牙烏亦稱“子牙烏”,現為各色石榴石 寶石的工藝名稱。《博物要覽》、《輟耕錄》書中稱石榴石為“避者達”。其中色紅如同紅寶石者,有“錫蘭紅寶石”之稱;黃色者,有“黃榴石”之稱;翠綠色者有“翠榴石”之稱,亦稱“烏拉爾祖母綠”。我國出土的紫牙烏寶石不詳。故宮博物院珍寶館裡許多暗紅到紫色紅色的寶石,大多數都是紫牙烏寶石,但原料來源不 詳。現已知我國新疆阿勒泰偉晶岩中產有紅色、黃綠色等石榴石寶石。此外江蘇省、浙江省也發現紅色的石榴石寶石。
尖晶石英國和俄國王冠上鑲嵌的紅寶石,有的就是現今的尖晶石。英國女皇加薩琳王冠中央鑲嵌的那顆“黑太子星”紅寶石,重389克拉,據久米武夫《寶石貴金屬辭典》載,這是一顆特大的尖晶石寶石,十七世紀以12萬盧布購於北京。 尖 晶石常呈八面體,玻璃光澤。硬度3,比重3.5~4.06。平均折光率N=1.717。尖晶石是均質礦物。它同紅寶石(紅色剛玉)的區別,除晶形和硬度等 不同外,放在偏光鏡下(正交偏光)轉動,其較簿的邊部出現亮和黑(消光現象)的變化時,即為紅寶石,全是黑色(全消光)時即為尖晶石寶石。
近來我國已發現翠綠色的尖晶石。國外主要產地有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和澳大利亞等地。
拉長石拉長石礦物因發現於加拿大拉布拉多海岸而得名。已知有拉長月光石和變彩拉長石兩種。礦物屬於斜長石中的基性種屬,其中含鋼長石分子35~50%,含鎢 長石分子50~75%。成分中可能還有少量的鉀長石。晶體呈板狀或板柱體。不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度較高,玻璃光澤。硬度6~6.5,比重 2.67~2.72。產基性火成岩類或脈宕中。拉長月光石有“月光冷冷如秋色”的游彩(轉動寶石,光彩發生逐漸的變化稱“游彩”)。變彩拉長石有白、藍等 隨光源照射方向不同而發生變化的色彩(即“變彩”)。

(圖)中華玉器文明中華玉器文明

章鴻釗在《石雅》中認為,我國的“和氏璧”應是拉長石寶石,主要根據是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在《錄異記》中關於“和氏璧”色彩變化的記述。杜光庭說:“‘和氏璧’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拉長石也有色白與色碧的變化,而且非經琢磨,這種變彩一般也難以發現,故理璞才能得寶。 和氏璧見於先秦《韓非子》等書的記載。秦始皇將其加工成玉璽,輾轉相傳,傳至後唐李從珂(廢帝)時,因北京留守石敬瑭勾結契丹人耶律德光攻打洛陽,廢帝抱璧(傳國璽)登上玄武樓和薪自焚。從此和氏璧下落不明。
螢石1978年第一期《考古學報•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中的出土玉器里就有螢石製品。夏湘蓉等人認為這種螢石顯然是就地取材的。螢石有各色透明晶體,我國的珠寶界稱為軟水晶螢石化學成分為氟化鈣,常含釔、銫等稀土元素雜質。晶體呈立方體或八面體。有白、綠、黃、藍等色。硬度4,比重3.18。折光率 1.433~1.435。成分中因含微量的鈾而發出綠色螢光。有強磷光者,據史書記載是“夜明珠”的一種。相傳印度古代發現的“蛇眼石”即螢色夜明珠,夜晚距它半英尺遠,可以借它的光觀看印刷品。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載:古代的中國人最愛敘利亞產的夜明珠,別名為“孔雀暖石”。據說慈禧太后皇冠上有九顆夜明珠,其中有四顆失落民間。前不久,洛陽有人發現了夜明珠,陝西扶風縣也有人發現了夜明珠,都未鑑定是何寶石。由此說明,古代確有夜明珠。《北京晚報》1983年6月3日第2版“我國發現夜明珠”一文中報導,廣東省有人在鎢礦山螢石選礦廠中也發現了強磷光的螢石,可謂現代的夜明珠。這一發現,不僅說明古代傳說和記載的夜明珠寶石的確存在,而且還有新的產地。
水晶伴隨玉器出土的水晶製品比較多見,在春秋戰國以來的古墓中常有出土。
水晶的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矽,是具有一定幾何形狀的石英晶體。硬度7,比重2.65。有無色透明、紫、粉紅、棕、黑等色。顏色同某些雜質有關;黃水晶含有超顯微狀態膠狀鐵的氫氧化物;煙水晶可能同鐳輻射有關;玫瑰色可能含氧化錳和非晶質矽的氫氧化物;含顯微狀態的赤鐵礦包裹體可顯粉紅色;紫水晶可能是含硼引起的;黑色的墨晶則可能含更多的雜質。 
水晶除按顏色劃分紫晶、黃水晶(假黃寶石)、茶晶和墨品外,也按包裹體劃分為發晶(包裹有各種針狀礦物)和水膽水晶。其中粉紅色的塊體,稱芙蓉石。水晶古有水玉、水精、白附、乾年冰、玻璃、紫難、赤石英、紫石英、青石英等許多名稱。水晶不僅品種多,古今產地也多。除我國許多省份出產外,古代也從大秦、波斯等國輸入。 
據目前資料,當今世界上已發現的寶石和玉石礦物達二百三十種以上。除上述常見的寶石外,西周大墓中還出土有天河石。

十一和田玉

對於鑑定部門和商家來說“玉”.“和田玉”的概念是同等的,模糊了“玉”與“和田玉”的產地之分,在鑑定證書里或我們在商場裡買玉時玉都統稱為“和田玉”但對於買玉的人來說,這從主觀上是一種誤導的銷售行為。
眾所周知,玉的產地.產量較大的有“青海玉”,“俄料”,“加碧”,家喻戶曉的“和田玉”。大家為什麼都這么認可“和田玉”呢?“和田玉”無論是從皮色,肉質及溫潤度來說都優於其他玉種,乃是玉中之珍。玉石鑑定部門因各種原因,主要是現在的儀器及技術水平有限都無法準確的鑑定玉石的產地之分。所以將玉種全部冠稱“和田玉”,對鑑定部門來說還是商家來說,都是有好處的。但容易誤導消費者。甚至有很多人慕名新疆的“和田玉”,在到新疆出差時專門帶兩塊和田玉回去,送親朋好友,對玉不是很懂的,大部分帶回去的是青海料器,俄料等等~~~帶回去的這些玉並非新疆地產的新疆和田玉。(包括鑑定證書上的和田玉)。

如何來分辨是不是新疆真正“和田玉”呢。可以用排除法:新疆和田玉山料的產量.分部較廣,但新疆的特點是大部分的山料原料潤度都非常不錯,但在白度上與青海料及俄料相比要相差很多,也就是說新疆的和田玉山料在白度上是劣於青海料和俄料。在早年新疆出現過白度及潤度都非常不錯的95料,在市面上已經很少能見了。山料的分辨一般人是難以分辨的,真正的好的新疆地產“和田玉”首先應排除山料。下面看看子料了,子料是新疆和田的特產。首先青海沒有子料,俄料雖有但從皮色及質地上也較好分辨,想要選一塊新疆地產“和田玉”首當其衝的就是子料了。和田玉子料也分一、二、三等,肉質越細白度越高的子料價格也是越高,青玉的要便宜很多,籽料首先要觀是否有毛孔,且毛孔是否細膩,毛孔越是細膩基本上肉質也更加細膩,如無毛孔即為打磨首先要打個問號。還有一種是磨沙皮:打個比方,籽料的毛孔就是和鑑別皮草差不多了,真皮草的天然毛孔不好加工出來,但仿製品的毛孔較為有規律較好分辨。但在這裡要說明的是對剛開始玩玉的來說,玩子料應儘量先少接觸帶皮色的子料。這樣你選擇的至少是新疆地產的“和田玉”。而不是統稱的“和田玉”。

 和田玉顏色分類:

和田玉玉質按顏色不同,可分為白玉、青玉、墨玉、黃玉四類,記載中有紅玉一說但至今未見.
1. 白玉:
白玉的顏色由白到青白,叫法上也多種多樣,且比喻的也很形像,有季花白,石蠟白,魚肚白,梨花白,月白等.白玉是和田玉中的高檔玉石,塊度一般不大.但白玉子又是白玉中的上等材料,質量最佳.有的白玉子經氧化後其表面又帶有一定顏色,秋梨色叫"秋梨子",虎皮色叫"虎皮子",棗色叫"棗皮子".都是和田玉名貴品種
白玉按顏色還可分為羊脂玉和青白玉.
(1)羊脂玉
羊脂玉因色似羊脂,故名.質地細膩,"白如截脂",給人一種剛中見柔的感覺.這是白玉子玉中最好的品種,目前世界上僅新疆有此品種,產出十分稀少,極其名貴.
(2)青白玉
青白玉以白色為基調,在白玉中隱隱閃綠、閃青、閃灰等,常見有蔥白、粉青、灰白等,屬於白玉與青玉的過渡品種,和田玉中較為常見
2.黃玉
黃玉由淡黃到深黃色,有栗黃、秋葵黃、黃花黃、雞蛋黃、虎皮黃等色。黃玉十分罕見,在幾千年探玉史上,僅偶爾見到,質優者同等於羊脂玉。
3.青玉
青玉有淡青色到深青色,顏色的種類很多,其顏色深淺不同,有淡青、深青、碧青,灰青、深灰青、翠青等。和田玉中青玉最多,肉質細膩的青玉這兩年價值也不斷的攀升。
4.墨玉
墨玉由墨色到淡黑色,其墨色多為雲霧狀條帶狀等。有烏雲片、淡墨光、金貂須、美人須等。在整塊料中,墨的程度強弱不同,深淡分布不均,多見於與青玉、白玉過渡。一般有全墨,聚墨、點墨之分。聚黑指青玉或白玉中墨較聚集,可用作俏色。點墨則分散成點,影響使用。墨玉大都是小塊的,其黑色皆因含較多的細微石墨鱗片所致。

中國的"國石":藏"玉"風起"和田玉"首當其衝

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玉自新石器時代綿延7000多年經久不衰,玉早已深深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禮俗之中,充當著特殊的角色,發揮著其他工藝美術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玉文化是歷史最悠久、最能代表東方文明的古文化之一,玉代表了品德高尚、美好與尊貴。和田玉收藏,正是繼瓷器、字畫收藏興起的另一個收藏熱。

西安市郵政局鐘樓翡翠玉石賣場趙先生告訴記者,和田玉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國的"國石",在傳統玉石中占據首屈一指的地位。和田玉堅硬細膩,質地優良,作為玉的代表,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自古以來,和田玉就極受人們喜愛,是收藏品中的重點品類。

早在新石器時代,崑崙山下的先民們就發現了和田玉,並作為瑰寶和友誼媒介向東西方運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國最古老的和田玉運輸通道"玉石之路"。和田玉夾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經長期分化剝解為大小不等的碎塊,崩落在山坡上,再經雨水沖刷流入河中,待秋季河水乾涸,在河床中採集玉塊稱為籽玉,在岩層中開採的稱山料。

和田玉根據產出地的不同,可分為:籽料、山流水、山料三種類型。籽料是指原生礦剝蝕被沖刷搬運到河流中的玉石,分布於河床及兩側的河灘中,玉石裸露地表或埋於地下。因為它年代久遠,長期受水的沖刷、搬運、分選,去其了糟粕,留存了精華;山流水是原生玉礦石經風化崩落,並由河水衝擊至河流中上游而形成的玉石;山料又稱山玉,是產于山上的原生礦。山料的特點是塊度不一,呈稜角狀,良莠不齊,嚴格說,山料沒有經過大自然的洗禮,沒有飽吸宇宙之精華,應當叫它為玉石,不應當叫玉。

和田玉具有極高經濟和收藏價值,那么,收藏和田玉到底要收藏什麼呢?趙先生說,依照玉的成色不同,價格不同,如果是特級羊脂和田白玉,一公斤可達百萬,是

的好幾倍。依據和田玉的顏色與質地純淨度,白玉顏色潔白、質地純淨、細膩、光澤瑩潤,為和田玉中的優良品種。在漢代、宋代、清代幾個制玉的繁榮期,都極重視選材,優質白玉往往被精雕細刻為"重器";青玉和青白玉色呈深灰綠至藍綠色,不透明;碧玉色澤要呈深綠色(菠菜綠色);黑玉因主要成分含分散的碳質或石墨,因而色澤呈灰黑色或灰黑與白色相間的條帶為上品。

對玉市場走勢,有專家分析說,近幾年,人們生活更多地開始關注健康。而人養玉、玉養人之妙,的確讓玉器製品在民間被廣泛炒熱,並被打造成為時尚佳品,這其中又以和田玉銷售最火。未來十年和田玉將是全球收藏界的熱門之一,因此,和田美玉價格有繼續提高的潛力。聊了這么多,無非是"拋磚引玉",目的在於我們在收藏與投資的同時,要珍惜和保護和田玉的資源,在藏家收藏過程中要以專業的角度去鑑別把玩,來共同促使中華玉文化源遠流長,久盛不衰。

中國人眼裡的玉

中國人眼裡的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範疇而成為中華民族族群的精神寄託。

 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的先祖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認為上古時的人們在製作、使用石制工具時發現了玉這種礦物。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於是人們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製品。

它又有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於是人們慢慢就用它來做裝飾品,所以說最初是以“美石為玉”。

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質,就把它們從“石”中獨立出來,稱為“玉”。玉的雕琢也有獨特的性質,在金屬精工發明之前,玉是用間接的磨製方法來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帶動解玉砂來磨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玉的數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數頭面人物如族長、祭師只有才有資格佩帶並使用這種耗費人工的物品,這又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徵。

玉器輝煌歷史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七千年前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製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中國玉文化的曙光到處閃耀。當時琢玉已從制石行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為引人注目。玉禮器是王權和等級的象徵,用玉斂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套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

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

“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的色彩。
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積累,傳說逐步變為現實,夏代文化正在不斷揭示出來。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這可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里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觴,應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第一個有書寫文字的奴隸制國家。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
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一般較粗糙。

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僕、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了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最令人嘆服和最為成功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此外玉匠還運用雙線並列的陰刻線條(俗稱雙勾線),有意識地將一條陽紋呈現在兩條陰線中間,使陰陽線同時發揮剛勁有力的作用,而把整個圖案變化得曲盡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陰線的單調感,又增強了圖案花紋線條的立體感。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它可與當時地中海流域的希臘、羅馬石雕藝術相媲美。
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複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了隱起的谷紋,附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鸚鵡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節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郭寶鈞《古玉新詮》)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中國有著7000年的用玉歷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歷史,這使中國贏得了“玉器之國”的美譽。中國古代玉器歷史之早,延續時間之長,分布之廣,器形之眾,作工之精,影響之深,為其他任何國家所不能及。中國人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愛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靈物概念、特殊權力觀點都植根於此,而玉文化本身則作為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有著無法估量的深遠影響。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更是說到:“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之一,啟迪著雕刻家、詩人、畫家的無限靈感。”

中國文化學上的玉,內涵較寬。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準,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鑑賞古玉時,我們不能只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甄別優劣,還必須要有歷史眼光。

中國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道出了琢玉的真諦。事實上,巧奪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硬度高於玉的金剛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用行話來說,制玉不叫雕玉,而稱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卻是簡陋的。直到近代,中國人一直使用傳統工具,如線鋸、鋼和熟鐵製成的圓盤、圓輪、鑽床、半圓盤和架以木製的車床來製作玉器。在鐵器發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製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間奇蹟。

我們現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針。然後就出現玉禮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等,應是作為族群的圖騰而製作的。此一時期的玉器並不完全是由現代意義所指的玉石所製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僅僅是漂亮一點的石頭,如與變質大理石礦共生的透閃石原礦。及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在中國主流文化區域內已再難見到玉工具了,代之而來出現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飾如商代婦好幕出土的玉龍、玉風、玉鶴。此時已廣泛採用軟玉來製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經秦漢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貴族的專有裝飾用品。兩宋時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由於手工業技術進步,玉器加工變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賞玉之風大盛。此時出現大量製作精巧、加工細膩、構思奇妙的玉擺飾、玉佩件。

明清時玉器製作及玩賞達到頂峰,品種也更為豐富多彩,小到玉頭簪,玉紐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風、玉山、玉船。王公貴族家還常用玉石來製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壺等等。一般來說玉質以白玉(特別是新疆產的羊脂白玉)為上,黃玉次之,青玉再次,雜玉(如南方玉,河南玉)為下。

清初時翡翠傳入中原,其動人心魄的碧綠馬上贏得了國人的傾心。用翡翠製成的玉飾件大行其道,成為時人競相追逐的時尚。但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裡,翡翠製成的玉飾卻遠遠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們拿起一件翡翠,我們只會去評價它的顏色,它的質地,它的製作。可當我們看見一件古玉,欣賞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質料的時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卻會是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為古玉里孕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沉澱以及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
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範疇而成為中華民族族群的精神寄託。

 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的先祖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認為上古時的人們在製作、使用石制工具時發現了玉這種礦物。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於是人們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製品。它又有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於是人們慢慢就用它來做裝飾品,所以說最初是以“美石為玉”。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質,就把它們從“石”中獨立出來,稱為“玉”。玉的雕琢也有獨特的性質,在金屬精工發明之前,玉是用間接的磨製方法來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帶動解玉砂來磨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玉的數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數頭面人物如族長、祭師只有才有資格佩帶並使用這種耗費人工的物品,這又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徵。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七千年前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製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中國玉文化的曙光到處閃耀。當時琢玉已從制石行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為引人注目。玉禮器是王權和等級的象徵,用玉斂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套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的色彩。
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積累,傳說逐步變為現實,夏代文化正在不斷揭示出來。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這可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里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觴,應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第一個有書寫文字的奴隸制國家。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
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一般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僕、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了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最令人嘆服和最為成功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此外玉匠還運用雙線並列的陰刻線條(俗稱雙勾線),有意識地將一條陽紋呈現在兩條陰線中間,使陰陽線同時發揮剛勁有力的作用,而把整個圖案變化得曲盡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陰線的單調感,又增強了圖案花紋線條的立體感。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它可與當時地中海流域的希臘、羅馬石雕藝術相媲美。
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複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了隱起的谷紋,附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鸚鵡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節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郭寶鈞《古玉新詮》)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中國玉器發展

中國有著7000年的用玉歷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歷史,這使中國贏得了“玉器之國”的美譽。中國古代玉器歷史之早,延續時間之長,分布之廣,器形之眾,作工之精,影響之深,為其他任何國家所不能及。中國人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愛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靈物概念、特殊權力觀點都植根於此,而玉文化本身則作為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有著無法估量的深遠影響。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更是說到:“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之一,啟迪著雕刻家、詩人、畫家的無限靈感。”

中國文化學上的玉,內涵較寬。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準,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鑑賞古玉時,我們不能只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甄別優劣,還必須要有歷史眼光。

中國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道出了琢玉的真諦。事實上,巧奪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硬度高於玉的金剛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用行話來說,制玉不叫雕玉,而稱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卻是簡陋的。直到近代,中國人一直使用傳統工具,如線鋸、鋼和熟鐵製成的圓盤、圓輪、鑽床、半圓盤和架以木製的車床來製作玉器。在鐵器發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製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間奇蹟。

我們現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針。然後就出現玉禮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等,應是作為族群的圖騰而製作的。此一時期的玉器並不完全是由現代意義所指的玉石所製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僅僅是漂亮一點的石頭,如與變質大理石礦共生的透閃石原礦。及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在中國主流文化區域內已再難見到玉工具了,代之而來出現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飾如商代婦好幕出土的玉龍、玉風、玉鶴。此時已廣泛採用軟玉來製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經秦漢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貴族的專有裝飾用品。兩宋時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由於手工業技術進步,玉器加工變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賞玉之風大盛。此時出現大量製作精巧、加工細膩、構思奇妙的玉擺飾、玉佩件。

明清時玉器製作及玩賞達到頂峰,品種也更為豐富多彩,小到玉頭簪,玉紐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風、玉山、玉船。王公貴族家還常用玉石來製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壺等等。一般來說玉質以白玉(特別是新疆產的羊脂白玉)為上,黃玉次之,青玉再次,雜玉(如南方玉,河南玉)為下。

清初時翡翠傳入中原,其動人心魄的碧綠馬上贏得了國人的傾心。用翡翠製成的玉飾件大行其道,成為時人競相追逐的時尚。但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裡,翡翠製成的玉飾卻遠遠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們拿起一件翡翠,我們只會去評價它的顏色,它的質地,它的製作。可當我們看見一件古玉,欣賞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質料的時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卻會是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為古玉里孕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沉澱以及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

玉器簡介

1863年,法國地質礦物學家德莫爾,根據傳到歐洲的清代乾隆朝玉器,進行物理化學實驗,結果表明,玉材有兩種,即角閃石和輝石類。角閃石亦稱軟玉,包括透閃石和陽起石,硬度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矽酸鈣的纖維礦物,屬於角閃石的一種。角閃石的色澤較近於油脂的凝脂美,純者色白,俗稱羊脂玉,細膩溫潤,非常名貴,經濟價值極高。又因角閃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屬離子而呈現青、綠、黑、黃等色或雜色。輝石類亦稱硬玉,因翠綠者質地最佳,在中國又有翡翠之雅稱。硬度為6.75-7度,比重3.2-3.3。輝石類則以矽酸鈉和矽酸鋁為主,有隱約的水晶狀結構,質地堅硬,密度較高,具有玻璃的光澤,清澈晶瑩。翠綠色、蘋果綠、雪花白、嬌嫩的淡紫色,都是輝石類的典型色澤。
輝石類(硬玉,如翡翠)18世紀清代初年吳三桂追擊南明永曆皇帝進入並控制了雲南及緬甸北部盛產翡翠的礦區之後方才正式進入中國並流行起來,被中國玉匠大量採用方被中國玉匠大量採用。因此,中國古代玉器絕大部分為角閃石(軟玉,如和闐玉)製品。和田玉的礦物組成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並含蛇紋石、石墨、磁鐵等礦物質,形成白色、青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色澤。多數為單色玉,少數有雜色。玉質為半透明,拋光後呈脂狀光澤,硬度為5.5度至6.4度。這是礦物學上的玉。來源:陽光不繡婚紗禮服

 中華玉器文化

中華文明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傳承至今從未中斷,這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大奇蹟,而作為文化載體的玉器真實地記錄了中華文明誕生、延續和發展的整個歷史進程,須臾不曾分離,這是奇蹟中的奇蹟。中國近代地質學家章鴻釗在《石雅》一書中寫道:“夫玉之為物雖微,使能即而說焉,則凡民族之所往返與文化之所傳嬗,皆得於是征之。”如今,政府和民間已經收藏了可觀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玉器,制約學術研究的體制性障礙正在逐漸掃除,我們已經到了對玉器“即而說焉”的時候了。
什麼是玉文化?玉文化是在玉器這一中國特有的文化載體上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處在不斷的揚棄之中。從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而言,人類文明已經經歷了神治社會和人治社會,現在進入了法治社會,它們是無可替代和逾越的。奴隸社會是以神靈意志為規範準則的神治社會。中國的神治社會從三皇五帝算起,歷時三千多年,其間玉器的文化內涵是玉石通靈,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靈巫以玉事神”(語出《說文解字》)。封建社會是以倫理道德為規範準則的人治社會。中國的人治社會十分漫長。在人治社會早期,相當於春秋時代至東漢末年,這段歷史時期玉器的文化內涵是玉有五德,我們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君子比德於玉”(語出《禮記》)。人治社會中期也就是從兩晉到元代,這段歷史時期玉器走向鑑賞化、商品化,玉器的文化內涵更多地表現為庶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就是吉祥、如意、平安,至今我未能從歷代文化精英的述作中找出一句合適的話來概括。人治社會晚期即明代和清代,社會經濟出現了迴光返照的繁榮,在統治者影響下,玉器成了榮華富貴的象徵,這裡也有一句現成的話可以概括,就是“白玉為床金作馬”(語出《石頭記》)。現在,我們的國家已進入了以人民民主為規範準則的法治社會。要問法治社會裡玉器的文化內涵我就不知道了,可以說的是,當前我們對玉器的認識還停留在人治社會晚期。

(圖)中華玉器文明中華玉器文明

對於明清玉器的文化內涵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正是因為社會認同“黃金有價玉無價”,於是產自緬甸的翡翠硬玉伺機進入中國,大有壓倒正宗而稀缺的和田軟玉之勢;也正是因為“黃金有價玉無價”,於是大量偽品、贗品古玉器被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當今尤盛。這些社會現象都是衝著財富二字而來的,是明清玉器文化內涵派生出來的。對於兩晉到元代玉器的文化內涵我們也容易理解。這段歷史時期經歷了漢民族與北方、西方民族在政治、文化上的碰撞較量,各民族在“天命有德、天降有罪”的信仰下逐漸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其時玉器從文化載體的主宰地位上墜落下來,被上層社會視為小道,因而在民間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儘管各民族的統治者為了爭奪一個天子的名分,時不時地兵戎相見,但各民族的老百姓嚮往的是天下太平,祈求的是祥和平安,他們在玉器這一文化載體上表達和寄託了這一共同的心愿。至於人治社會早期玉器的文化內涵我們似乎也不難理解。人治社會並不是說統治者可以無法無天,倫理道德是人治社會的“法”和“天”,它是人治社會全體社會成員認可並且遵循的規範準則。從春秋時代開始,儒家學派就把人倫道德觀念加置於玉器,獨尊儒術的漢武帝建立起完整意義的封建社會之後玉德的觀念越來越精煉,最後確定為玉有五德,就是“溫潤而澤,仁也;孚尹旁達,信也。”人治社會早期玉器這一文化內涵促成了漢代琢玉工藝的空前發展。

玉器的紋飾

玉器上的紋飾豐富多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折線紋:陰刻直線,頂端折回,主要作為動物身上的裝飾。
重環紋:以兩條陰線琢出環紋,飾於龍及其他動物之身。
對角方格紋:以雙陰線琢刻方格,相鄰兩格對角線相連,等距連續排列,主要飾於龍及其他動物之身。
雙連弦紋:以單陰線琢刻的人字形連弧短線,飾於龍身及首角上。
三角紋:以陰線琢刻出三角,多見於龍身,玉璜及器物柄部。
獸角紋:主要是龍角、牛角和羊角三種。
臣字眼:似古文“臣”字,故名。飾於鳥獸之眼,動物裝飾中常見。
蘑菇形角:先秦玉器的龍紋,龍角頂端有一圓球狀裝飾,似未開的蘑菇,故名。
獸面紋:玉器上的獸面紋有龍、牛、羊等,也有未知的動物、紋飾多採用陰刻線或擠壓法琢出的直線及折線構成。
螭紋: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卷尾,螭屈,螭紋流行於春秋戰國的玉器上,至宋代頭部結構變化,嘴部較方、細長,眼較大,細身,肥臀,明清仍見有。
龍紋:龍紋是歷代玉器的主要紋飾之一,最早見於紅山文化。一般為蛇身,或素身,或飾有鱗紋,有的有足,有的無足。
鳥紋:一般羽毛多為陰刻細長線,鳥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眼部表現有臣子形、三角眼及單鳳眼等。
雲紋:玉器上的雲紋形式很多,有單岐雲,由雲頭、雲尾兩部分組成;有雙岐雲,雲頭部分分叉;有三岐雲,雲頭部分分為三朵小捲雲;還有靈芝雲等。
谷紋:為圓形凸起的小穀粒,有的呈螺鏇狀,是歷代玉器的主要輔紋之一。

玉器保養

1. 避免與硬物接觸,防止碰撞。即使是碰撞後沒有出現裂紋,在玉的內部已經有了小的裂痕。
2. 避免與灰塵和化學物品接觸。 如果積了塵,要用軟毛刷清潔。受到化學物品侵蝕,玉質會受到破壞。在風沙大的天氣不要佩戴。
3. 避免陽光直射受到陽光直射太久,玉的分子就會受到破壞,玉質必然受到影響。
4. 保持一定的濕度玉內的分子裡還有水分,不能在太乾燥的地方放置玉器。
5. 清潔要用白布,同時還要注意,布要乾淨的,柔軟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