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文明建設

物質文明建設

物質文明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精神文明是社會發展的靈魂,政治文明是社會發展的保證。人類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經濟財富,體現為物質文明。

物質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構成人類社會文明的基本內容。人類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經濟財富,體現為物質文明;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體現為精神文明。人類社會在物質生產、精神生產的同時,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所獲得的全部政治成果的總和,就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是人類社會進步在政治法律理念、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組織、政治法律行為上的綜合體現。

簡介

物質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兩種相互聯繫的偉大成果,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兩個密切相關的組成部分。一方面,精神文明的發展,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經濟建設搞好了,生產力發達了,就會給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更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又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精神文明有它的相對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而物質條件差,精神文明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也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實踐證明,兩個文明緊密聯繫而又有各自的發展規律,它們互為條件、互為目的。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精神文明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我們必須全面地把握兩個文明建設的辯證關係,遵循精神文明自身的發展規律,自覺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

現狀與展望

經過新中國成立50多年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20多年的發展,中國現已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經濟建設成就顯著,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國家的綜合實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代物質文明建設的成就

物質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

概括地講,中國當代物質文明建設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24億元增加到2001年的959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率為9.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長率6.1個百分點,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0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更是突破了10萬億大關。
二是經濟結構持續最佳化,產業升級逐步進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三次產業結構顯現出農業比重趨於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穩步提高、第三產業比重逐漸提升的演進趨勢。經濟成長方式從粗放型轉向了集約型,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張伴隨著經濟質量的不斷提高。
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確立了適應中國生產力狀況和發展要求的基本經濟制度,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起了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四是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經濟逐步融入世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9年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逐步擴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對外貿易迅速發展。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5098億美元。外商投資的平均項目規模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20萬美元,90年代初期的130多萬美元增加到90年代後期的300多萬美元。
五是人民生活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從農村居民看,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34元,2001年達到2366元。農民收入水平實現溫飽有餘,大部分地區已實現小康。從城鎮居民看,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城鎮居民已經整體上實現了小康。

物質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

雖然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必須看到,在經濟多年快速發展後,有相當多的社會經濟問題也浮出了水面。主要的問題包括:“三農”問題突出,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中央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為了應對“三農”問題,黨和政府已經採取了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繼續深化農村改革,最佳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等政策措施;針對日益拉大的東西地區差距,中國已經啟動了“西部大開發”工程,力爭用5至10年的時間,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針對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中央提出要緊跟當代世界產業發展的主流,順應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外向化、國際化的客觀趨勢,不斷最佳化經濟結構,使產業發展水平及其整體的國際競爭力逐步走到世界的前列。
黨的十六大報告基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建設的重點,一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二是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三是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四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五是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巨觀調控;六是深化分配體制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這六個方面的內容,歸結起來,就是要推進全面創新,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

物質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任務
黨的十六大明確了物質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地位。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六個“更加”中,至少有兩個是關於物質文明建設的內容的,即“經濟更加發展”和“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物質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

加強物質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是參與國際競爭、提高綜合國力的客觀要求。當今世界,國家、民族、力量集團間的競爭主要就是以經濟實力為後盾進行的。我們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增強綜合國力,保證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激烈國際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維護國家的主權和獨立,為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的共同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為基本實現現代化進一步奠定堅實的基礎。
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加強物質文明建設也是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著眼於整個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其目標是: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其中,物質文明和經濟發展是一切發展進步的基礎,物質文明不僅影響著社會主義政治關係、政治意識、政治行為、政治制度等政治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也制約著社會主義的教育、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發達的物質文明建設為精神文明建設創造了條件。精神文明建設不是“空對空”的,它需要專門的建設和投入,這就要以物質成果為基礎和保證。同時,物質文明建設的巨大成就也為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說服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政治制度的科學性、政治運作的合理性,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對既有的政治資源進行配置等深層問題,就逐漸凸顯出來,成為必須解決的新課題。從這一意義上說,政治體制改革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另外,推動政治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的綜合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沒有發達的物質文明提供支持,政治文明建設的各項具體措施必定擱淺,或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一個有機整體,它們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其中,物質文明建設是基礎,是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順利進行的保障,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物質基礎。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整個進程中,我們必須始終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高度重視物質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作為最根本的任務。

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

物質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

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江澤民同志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高度,對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做了深刻闡釋。提出了在搞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必須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統一的奮鬥目標,始終不渝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這是五中全會的一個重要精神,體現了鄧小平同志關於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思想,體現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
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乃至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誰勝誰負,集中地體現在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的較量上,社會主義要創造出高於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並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取決於它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取決於它的科技、教育,說到底取決於人的素質;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各種文化思潮不斷湧入,各種思想文化的撞擊日趨激烈。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能否正確地吸收、借鑑全人類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能否自覺抵制各種不健康乃至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和侵蝕,關係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敗,關係到把一個什麼樣的中國帶入21世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對人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現代市場經濟是健康、文明的市場經濟。坑蒙拐騙、制假造劣,與現代市場經濟是格格不入的。沒有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沒有科技教育的持續發展,現代市場經濟所要求的那種講平等競爭、講信譽、講質量、講效率的觀念和氛圍是難以形成的。正反兩方面的事實表明,越是集中力量發展經濟,越是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從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很大程度寄希望於科技的投入和進步,寄希望於人才的培育和人的素質的提高,同時,攻克深化改革中的難關也需要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需要調動人民民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可見,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既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
在搞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必須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
1、提高人的素質,培育“四有”新人, 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與前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箇中華民族的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物質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

人的素質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同時又給社會歷史以巨大影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努力改善全體公民的素質,必將使社會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使人與人之間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的新型關係不斷發展,使整個社會的面貌發生深刻的變化。這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不可少的條件,同時也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有嚴格的紀律和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又需要有高度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準。只有人的精神狀態改變了,思想道德覺悟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了,才能進一步激發人們開拓進取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想像力,從而推動生產工具的革新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並且,只有人的整體素質提高,才能真正自覺地以共同的理想、社會主義道德和紀律來要求和約束自己,正確調節各種人際關係和利益關係。這無疑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的精神動力。
人的素質決定和影響生產力的水平和發展,因此,在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人的整體素質和知識結構對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競爭,發生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抓好人才培養,提高人的素質,是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江澤民同志敏銳地抓住這一時代變遷的動向,提出把以培育“四有”新人,提高人的素質為根本任務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無疑是一項具備戰略眼光的重要舉措。
2、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選擇。現代市場經濟是與現代文明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要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不僅需要與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繫的一般社會文明,還必須以同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範等精神文明的充分發展為條件。首先,現代市場經濟是以現代化大生產和高度發達的社會分工為基礎,它一方面要求現代交通、通訊和各種服務等市政、市場硬體設施,一方面也要求生產經營者具有相應的知識素養和管理決策能力等軟體條件。其次,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它要求與其相適應的道德規範、管理制度和法律體系,要求具有一個良好的社會巨觀環境。第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需要發達的科技教育。
3、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需要精神文明建設的支持與推動。從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看,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來越高,生產的工藝流程對職工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化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越來越大,商品產出所需能源、資源、財力這些“硬投入”逐漸減少,而文化、科技這些“軟投入”逐漸增大。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認識經濟成長方式的重大變化:經濟與文化的內在統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內在統一。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積極推進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是我們在今後15年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必須貫徹的重要方針。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就是把我們的經濟成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的發展,主要是靠高投入,規模擴張來實現的。重速度輕效益、重數量輕質量、重投入輕產出、重生產輕環保、重眼前輕長遠,會給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危害。今後要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同時,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國民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上,走集約型經濟發展道路。集約型經濟的主要特徵,是生產的高科學技術水平,產品的高附加值,科學精細的企業管理和通過提高內涵生產力來求得經濟的發展。實現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的轉變,一方面要向結構最佳化要效益,向規模經濟要效益,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精神文明建設向科技進步要效益,向科學管理要效益。沒有精神文明建設帶來的科技進步、教育發展和人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的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是很艱難的。
(二)
“要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統一的奮鬥目標”,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

物質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任何社會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物質基礎,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社會主義革命歸根到底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因此,社會主義社會必須注重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當代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好,是我們的根本任務。
但是,我們在充分認識和肯定物質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和組成部分。
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社會主義不僅僅是一種經濟制度,同時也是一種政治制度,而且還包括與這種經濟、政治相適應的思想文化,也就是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不是體現在具體的物質產品上,而是體現在如何更好地發展經濟以及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上,體現在社會制度及其意識形態上,體現在以不同主導思想體系為核心的精神文明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的根本特色之一。因此可以說,正如沒有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制度就沒有社會主義一樣,如果沒有適應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精神文明,也就沒有社會主義,或者就至少是沒有完整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固有本性,也是社會主義其他特徵的共同要求。這種精神文明,既批判地繼承以往社會的包括資本主義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又反映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下人們的精神面貌、社會風尚的新特徵。換一個角度講,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不僅要有日益發展的物質生活、民主政治生活,而且還要有日益發展的精神生活。不建設好精神文明,就不能全面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3、只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才能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精神文明本身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同時它的建設又是建設物質文明、民主政治的文化條件和思想保證。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生產力的發展上,而要較快地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在當今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中最活躍、最重要因素的條件下,不加強科學文化建設,不通過搞好精神文明建設來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是不可能的。因此,越是集中力量發展經濟,越是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以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我們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為統一的奮鬥目標,始終不渝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三)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確立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這是建立在對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雙重效應的認識基礎之上的。

物質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影響主要是積極的。但也毋庸諱言,市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會誘發某些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剝削階級腐朽思想的滋生。這勢必要影響團隊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的發揚,影響公共道德、職業道德和社會主義道德的樹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放鬆精神文明建設,放任種種不正確思潮泛濫,就會給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事業造成損失。如果只重視經濟工作而輕視精神文明建設,那就應當很好地想一想,把經濟搞上去靠什麼?最終又是為了什麼?我們必須牢牢記取過去“一手硬,一手軟”的教訓,堅定不移地貫徹兩手抓、兩手硬的戰略方針,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來換取物質文明建設一時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黨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努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許多新的發展與進步。
一是在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們黨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體系和指導方針。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和論述。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和黨的十四大,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高度,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方針、戰略地位和根本任務作了全面深刻的闡述。這標誌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是開展了一系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工作。在思想理論建設方面,全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建立了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幹部民眾的理論教育體系。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活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取得了新的進展。在美化社會環境和改變社會風氣方面,開展了“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治理髒、亂、差活動,創文明單位、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活動等。在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積極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大力普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實施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開展了各種讀書活動和大規模的職工培訓活動等,所有這些,對於提高廣大幹部、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是探索和積累了一些好的形式和經驗。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幹部民眾在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創造了很多生動活潑的做法和經驗。如軍(警)民共建、城鄉共建、工農共建活動,創建文明城市、小康文明村、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活動;評選“十星級文明戶”、“新風戶”活動,創辦文化中心、文化室活動;舉辦讀書報告會、演講會,民眾文化藝術節,制定職業道德規範、鄉規民約、公民守則,建立紅白事理事會,設立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獎勵基金等;寓教於樂、寓教於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之中,深受廣大民眾的擁護與歡迎。

物質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

在肯定成績,承認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冷靜地看到,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與時代和事業發展的需要,與廣大人民民眾的期望還有很大的距離。江澤民同志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經濟形勢很好,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抬頭,一些地方的社會治安情況不好,一些腐敗、醜惡現象又重新滋生蔓延。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採取切實得力措施加以解決。”我們必須按照五中全會的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工作落到實處,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良好的輿論環境。
首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幹部和人民。大力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思想文化,加強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吸收世界文明一切優秀成果,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其次,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堅持重在建設的方針,積極探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思路、新辦法,逐步形成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輿論力量、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和文化條件。要充分依靠民眾,廣泛吸引民眾參與;精心組織民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設的宣傳力度,加強輿論監督;對各種不道德、不文明的行為以及消極醜惡現象進行有力批評,扶正祛邪,弘揚正氣,在全社會形成有利於精神文明建設的輿論氛圍。要堅持持之以恆,務求實效。從具體事抓起,要有目標、有步驟、有措施、有力度;抓基層、抓基礎、抓典型、抓載體;努力使工作抓得住,效果看得見,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第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關鍵的問題是要切實加強領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單是思想文教部門的任務,而且是經濟戰線和一切部門的長期共同任務,需要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任職一方,守土有責。要以對黨、對人民、對社會高度負責的精神,真抓實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設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給予必要的物質保障,逐年增加投入,做到兩個文明一起規劃,一併部署,共同建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