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鹽溝

燒鹽溝

從蘭州市區出發,過黃河鐵橋,向東行百餘步便到白塔山的東麓。那裡有一條南北向的山谷,現在叫燒鹽溝。

蘭州市從來不產鹽,白塔山下也無鹽礦,加之自古製鹽或稱“曬”,或稱“煮”,並無“燒”的說法,因之稱、“燒鹽溝”沒有根據。
詢諸本地耆舊,原來此地舊稱“燒煙溝”。蘭州方言稱燒火柴薪為“燒煙”,這裡又是過去砍柴必經之地,因之稱為“燒煙溝”。後來煙字被附會諧讀為鹽字而成今名。
在明清以前,白塔山一帶長著茂密的森林,住在河南岸的居民,為了取暖和做飯,便經過白塔山下的船橋去砍柴,燒煙溝恰好是進山的捷徑。天長日久,山上的樹木遭到濫砍濫伐,原有森林全然無存,水土嚴重流失,黃河北岸群山竟變成荒山禿嶺,只留下一條找不到“燒煙”的荒溝,任人懷想。
解放以後,白塔山等地連年大搞綠化,許多峰巒已綠樹成蔭。近年來,黨中央又號召在我省大力種草種樹。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燒煙溝一定會恢復植被,變成草木蔥蘢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