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漢字]

煨[漢字]
煨[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煨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是wēi,釋義為火盆中的火,後來名字動用引申為用火加熱烘乾烤熟等多種意思的一個形聲字。作埋入炭灰至熟方法,現在於湖南、江西等地方使用,如湖南資興話,江西南昌話。

基本信息

釋義

今指利用姜蔥和湯水使食物入味及辟去食物本身的異味的加工方法。北方菜系又指食物連同湯水放入密封的瓦壇中,在文火中致熟的烹調方法。

漢字演變

煨[漢字] 煨[漢字]

相關信息

wēi

⑴ ㄨㄟˉ

⑵ 在帶火的灰里燒熟東西:~白薯。

⑶ 用微火慢慢地煮:~牛肉。

⑷ 鄭碼:UOKH,U:7168,GBK:ECD0

⑸ 筆畫數:13,部首:火,筆順編號:4334251211534

⑹王筆碼:olge

詳細註解

wēi

〈名〉

⑴ (形聲。從火,畏聲。本義:火盆中的火) 同本義 [fire]

煨,盆中火也。——東漢·許慎《說文》

熱灰謂之煻煨。——《通俗文》

一班大小徒弟,盡為煨盡之末。——明·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⑵ 又如:煨塵(灰燼;塵埃);煨燼(灰燼,燃燒後的殘餘物)

詞性變化

wēi

〈動〉

⑴ 用溫火燒熟或加熱 [stew]。如:煨茶;煨牛肉;煨熱(用微火加熱)

⑵ 把生的食物放在火灰里慢慢烤熟 [roast in fresh cinders]。如:煨栗子;煨芋;煨炙(燒烤);煨罐(供燉、燒用的陶製圓形容器)

⑶ 烘乾 [heaten]。如:煨乾就濕,煨乾避濕(極言撫育孩子的辛苦)

⑷ 焚燒 [burn]。如:煨炙(燒烤);煨燔(燒毀)

⑸ 中藥泡製法之一。將藥材用濕潤麵粉包裹,在炒熱的滑石粉鍋內加熱至外皮焦黃色為度;或層層隔紙加熱,以除去部分油分 [roast in ashes]。如:煨木香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字部】煨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9

《唐韻》烏灰切《集韻》《韻會》烏回切《正韻》烏恢切,音隈。《說文》盆中火。《玉篇》盆中火爊也。《六書故》火中熱物。《廣韻》煻煨火。《集韻》煻火曰煨。《戰國策》犯白刃蹈煨炭。
又人名。《後漢·獻帝紀》中郞將段煨。
又《集韻》紆勿切,音郁。畜火也。

常用詞組

煨烤

wēikǎo

[roast] 用餘燼、熱灰、熱沙或熱石裹起來烤

把土豆放在熱灰里煨烤

煨熱

wēirè

[very intimate] 親昵;溫存

那婆娘不達時務,指望煨熱老公,重做夫妻。——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拼音是we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