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六書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保氏》,但具體是指哪六書,其含義是什麼,沒有說。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解六書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這算是已知的最早解釋。許慎在《說文》中進一步明確為:“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以後基本上以此為定論。六書,指漢字的六種構造條例,是後人根據漢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先民原始造字法則的全部。然而,在六書出現後(時間最遲是東漢),人們造字時: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主要是是“造字法”,轉注、假借是“用字法”。基本概念
六書指古人分析漢字的構造和使用而的歸納出來六種條例。“六書”的這個概念始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五曰六書。”東漢鄭玄注引鄭眾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①、假借、諧聲②也”(註:①處事,即“指事”;②諧聲,即“形聲”)。班固《漢書•藝文志》把六書之名定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許慎《說文解字敘》把六書之名定為:指示、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一般都認為,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屬於造字之法,即漢字結構的條例;轉注、假借則屬於用字之法。
六書大約反映了戰國末到漢代人們對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情況的認識。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礎上的,是一個不夠完善周密的條例。但是,它對於大多數的漢字,特別是對古文字,它還是能夠予以說明。“六書說”是我國文字學史上的一個重大創見。
具體內容
象形
六書之一。字形摹寫實物的形狀,或用比較簡單的線條來摹寫事物的特徵部分。《說文解字•敘》:“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如《牙部》:“牙,壯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皿部》:“皿,飯食之用器也,象形。”象形字有獨體象形與合體象形之分。合體象形所合之二體,有一體不能單獨成字,有一體可以單獨成字。如“石”,其中“廠”(han四聲)成字,意思是山邊岩石突出覆蓋處;“口”象石塊之形(非口舌字),不成字。王筠說:“石與果一類,本以○象石形,而此形多矣,乃以廠定之。”(《說文釋例•象形》)這說明合體象形的產生是由於區別象形形體的需要,即加上一個表示同類事物的字,使所摹寫的對象能夠確定,不致產生誤解。
“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漢字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基礎。
指事
六書之一。也叫“象事”、“處事”。以點畫等象徵性的符號來表明意義。《說文解字•敘》:“指示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指事字在漢字中為數不多,這可能與以符號表意的局限有關。指示字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所謂純指事字,全部用指事性的符號來表示,如一、二、三、四;+(甲骨文“七”字);丨(甲骨文“十”字)等。這類指示字可能是來自原始的刻劃符號。另一類是在象形字的某一部位加上點畫性符號,以表明造字的意圖所在。如“刃”是在刀口處加一點,指明刀刃。“本”是在“木”字下方加上一短畫,指明是樹木的下端,“末”與此相反,指明是樹木的上端。這一類指示字,有些文字學著作稱為合體指事或加體指事。會意
六書之一。也叫“象意”。組合兩個以上的字表示一個新的意義。《說文解字•敘》:“會意者,此類合誼(同“義”),以見指撝(同“揮”),武信是也。“會意字中較普遍的是用不同的字組成的“異文會意”。如《說文•林部》:“戍,守邊也,從人持戈。”《手部》:“摯,握持也,從手執。”還有相當一部分會意字是“疊文會意”。如《說文•林部》:“林,平土有叢木曰林,從二木。”《車部》:“轟轟,群車聲也。從三車。”會意字的結構有助於認識一些漢字的本義。如《說文•斗部》:“料,量也,從米在斗中。“段玉裁註:“米在斗中,非盈斗也。視其淺深而可料其多少,此會意。”
形聲
六書之一。也叫“象聲”、“諧聲”。由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合成的字,其中形符表義,聲符表音。《說文解字•敘》:“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聲字是漢字中最能產的合成字。因此,形聲字在漢字中數量最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形聲字的組合方式很靈活,如:
左形右聲:江、河
左聲右形:錦、刊
上形下聲:草、房
上聲下形:想、袈
外形內聲:街、衷
外聲內形:聞、衡
有的聲符或形符只占字的一個角落,如“勝”,形符是“力”,聲符是“朕”。“寶”,聲符是“缶”,形符是“宀”、“玉”、“貝”組成的會意字(西周金文中才開始在這個會意字中加上聲符“缶”)。
形聲字可能是比較晚起的造字方式。早期甲骨文中形聲字還比較少;後期甲骨文中,形聲字約占百分之二十。由於這種方式靈活,適應性強,在漢字發展中,它得到了最廣泛的運用。
轉注
轉注是古人製造“同義字”的方法,換言之,轉注就是用同義字輾轉相注的方法造字。許慎說:“轉注者,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同意相受”是統一字首的具體方法,即授與一個同義字,也就是說用一個同義字相注釋,作為它的義符。例如:語言(指“口語”)里〔lao三聲〕這個詞,既已製造了“老”字來記錄它。後來口語裡起了變化,“老”念成“丂”〔kao三聲〕,於是就在“丂”的上面注一個同義的“耂(念lao三聲,即現在的“老”字)”字,寫成“考”(即造出了一個新字“考”)。“耂(老)”對於“丂(考)”,就是“同意相受”(即:同義相注。就是說,用“耂”作了“丂”的義符)。“耂(老)”、“丂(考)”的基本意思都是“年紀大”,它們是同義字,當然也是“轉注字”。
轉注字的特點是:字首(部首)的意義等於轉注字的意義,因為用來注釋的字首是一個同義字。判斷轉注字的兩個重要依據:一是部首相同,二是同義相注。
轉注字的歷史意義:轉注字的形和義密合無間,只要看看它們的形體就可以知道它的意義,也就可以知道它們是同一群同義字。這種造字方法解決了語言中同義詞的創造問題,是孳乳文字(孳乳zīrǔ:派生,演變,繁殖)的重要方法,是我們祖先的一個偉大創舉。
例如:
1.老、考、耆、耋
①老:《說文》云:“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鬚髮變白也。”
②考:《說文》云:“老也。從老省,丂聲。”
③耆:《說文》云:“老也。從老省,旨聲。”(註:“耆”今讀qi二聲:年老,六十歲以上的人)
④耋:《說文》云:“年八十曰耋。從老省,至聲。”(註:“耋”今讀die二聲:年老,七八十歲的年紀)
2.至、到、臻
①至:《說文》云:“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從一,一猶地也。象形。”
②到:《說文》云:“至也。從至,刀聲。”
③臻:《說文》云:“至也。從至,秦聲。”
這類字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形義密合,視其形即可知其義,所以後世還是不斷地創造它。
轉注字和形聲字的“聯繫”與“區別”:轉注字和形聲字有同有異。就其結構來說,它們是相同的,都是形與聲的組合;就其義符來說,它們是不同的,轉注字的義符是同意相受,形和義是密合的,而形聲字的義符只是指示字義的類屬或關聯,形和義不一致。
假借
假借的基本概念:許慎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意思是說語言中的某一個詞,本來沒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聲音假借一個同音字來寄託這個詞的意義。例如:
“長”,《說文》云:“象人之長發猋猋也。從長從彡。凡髟之屬皆從髟。必凋切。又,所銜切。”(註:①猋〔biao一聲〕:暴風。②彡〔shan一聲〕:長毛。③髟〔biao一聲〕:頭髮下垂的樣子。④銜〔xian二聲〕:頭銜。)語言中的長久的“長”、長老的“長”、縣長的“長”,和長發之長同音,沒有造字,於是古人就假借它來寄託長久、長老、縣長等意義。這種方法,古人叫做“假借”。假借的主要條件是依聲。假借和被借之間的關係,除聲音上的聯繫外,也可以有意義上的聯繫。因此,假借可分為兩種:
a、引申義的假借:引申的假借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而意義和原字有關的。例如:①鳳:《說文》雲“古文鳳,象形。鳳飛,羣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
b、純粹借音的假借:本無其字,依聲托意而不論原字的意義的,也就是把整個字當作純粹音符的。例如:①所:《說文》云:“伐木聲也.從斤,戶聲。”假借為助詞。②易:《說文》“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假借為難易之易。(註:“蝘蜓”,俗稱壁虎。)
假借的使用範圍:假借,是用已有的同音字來寄託新詞的意義,因此,漢語的各種詞類中都存在著豐富的假借字。例如:
1.名詞:①“泉”本是“水原”,象形字,假借為貨泉的泉;②“錢”是一種田器,竟借為貨幣的錢;③“才”是“草木之初”,假借為人才之才。
2.動詞:①乾求的“求”,本義是“皮衣”,求和裘是異體字。②升降的“升”,本義是“十合”。
3.形容詞:①“難”是鳥名,借為艱難之難;②“易”是蜥蜴,借為容易之易;③“長”是長發,借為長久之長;④“久”是“從後灸之”,借為久遠之遠。
4.數量詞:①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二十二字古人用來表示序數;②量詞如“斤”,它的本義是斧斤;“枚”,它的本義是榦(榦〔gan四聲〕同“乾”)。《說文》:“榦也,可為杖。從木從攴”(攴pu一聲,古同“撲”,戒尺)
5.代詞:“汝”的本義是水名,“之”是出的意思,“若”是選擇的意思。它們假借作為代詞,和原義根本不同。
6.副詞:“末”的本義是“木重枝葉”,“不”的本義是“花柎”(註:花柎〔fu一聲〕:花萼,亦指草木子房);“又”的本義是“手”。這些字假借為副詞之後,本義反而廢棄了。
7.介詞:“於”本是鳥的異體字,“為”本是作為的意思;“在”本是草木初生在土上的意思。它們都借來作為介詞。
8.連詞:“然”是燃料,是燃的本字;“而”是鬍鬚,“且”是薦的意思。它們都借來表示連線關係。
六書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貓”、“軑”、“鉲”是形聲字,“凹”、“凸”、“凼”是指事字, “曱”、“甴”是象形字,“畑”、“辻”、“奀”是會意字,“鑀”是形聲兼會意字(“愛”既標音,亦指愛因斯坦。該化學元素的外文乃以愛因斯坦來命名)。這些新字,當中包含了日本國字,亦依從六書來造字。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 “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也由於形聲字在創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時代約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聲,但到了近代,有 80%的漢字是形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