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棒槌瓶,顧名思義,因其形狀像中國南方洗衣用的木棒槌而得名。它創燒於清代康熙年間,是康熙時期民窯燒制的一種典型器。這一時期的瓷器,造型多樣,品種豐富,有許多器物的造型直接來源於社會生活。眾多的日常生活用品,常常被制瓷工匠們仿製成瓷器,如琵琶尊、魚簍尊、葫蘆瓶、鈴鐺杯、雞罩水盂以及鏜鑼洗等。
棒槌瓶也是其中之一,它流行於康熙年間,清代後期各朝都有仿製,品種有青花、五彩、黑釉描金、灑藍釉和開光彩繪等,傳世器物較多。器型大小不一,大者高達了40厘米,小的不足10厘米。從其形狀來分,有圓棒槌瓶和方棒槌瓶兩種;前者數量多,後者少。中國故宮博物院就收藏了一件青花祝壽圓棒槌瓶,高達了了40厘米,十分引人注目。
外表形態
烏金釉棒槌瓶,高40厘米,口徑10.3厘米,底徑10.8厘米。瓶為盤口,直頸較短,圓折肩,直筒形長腹,圈足,釉底,底書青花雙圈款。通體施烏金釉為底,以描金手法繪滿全器。口沿裝飾一圈回紋;肩部紋飾為錦地紋,四面開光,開光內飾以雜寶;頸部、腹部的纏枝蓮花與蝙蝠、壽桃等組成了瓶的主體圖案,與肩部的一周如意雲紋及底部的蕉葉紋遙相呼應。
從這對棒槌瓶的形狀和胎質來看,其胎體厚重,質地不及康熙時期細密,器型亦不如前朝莊重規整,應為光緒時期的作品。雖然這對棒槌瓶不是康熙時期的器物,但從其燒制工藝來看,仍是非常難得的。
首先,烏金釉是一種特殊的單色釉,它是以三氧化二鐵為呈色劑,摻入一定數量的錳和鈷的氧化物,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這種釉色,於明代成化年間創造,是黑釉中最為瑩亮的釉色,後來又衍生為古銅、墨褐、鐵棕等,料地有純黑與墨地彩兩種。純黑為一色,墨地彩即在墨地上施以彩繪,通常以黃,綠和紫三色為多。而描金,是陶瓷器的一種傳統裝飾技法,指用金粉直接描繪在瓷釉表面,再經低溫燒成。然後,用瑪瑙棒磨擦其表面,使之發亮。描金最早見於唐三彩雕塑,以後宋、遼、金、元、明、清瓷器上的描金彩繪,日益增多。宋代周密《志雅堂雜鈔》曾記有描金技法,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紋飾,然後放入彩爐再次烘燒,金彩不易脫落。然而,我們從傳世的歷代描金器物看,金彩均已大部分脫落。事實上,描金器的金彩是很難完好保存的。
燒制工藝
就燒制工藝而言,黑釉是一種特殊的釉色,歷代產量都不多。到了清代,純粹的烏金釉器物則更為少見。由於烏金釉燒制難度很大,加之釉色燒成又不穩定,在清代當時就屬於名器,價值非凡,屬於景德鎮的一種名貴釉色。從這對棒槌瓶的釉色來看,其釉質細膩,釉色烏黑,釉面光亮如鏡,能照人影,可稱黑釉中的佳品。黑釉描金,是瓷器上比較流行的裝飾技法之一。這對棒槌瓶,在本已烏黑瑩亮的色地上,配以金彩,更顯得富麗堂皇、高貴典雅。仔細看去,兩件瓶的金彩保存完好,施彩均勻流暢,色澤艷麗明快,構圖飽滿,描繪生動。而且,由於瓷器易碎的特性,其能成對出現更為難得。
就其紋飾而言,纏枝蓮是瓷器乃至工藝品中一種常見的典型紋飾。蓮花又稱“荷花”,被稱為佛教的“聖花”,它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一向被認為是聖潔與美好的象徵。宋人周敦頤的《愛蓮說》,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吟詠。蓮與“廉”同音,又引申為“清廉”,是廉潔、清正的代名詞,瓷盤中就有“一束蓮”的傳統紋樣,寓意為官清正廉明。因此,纏枝蓮圖案寄予了人們眾多純潔美好的願望。雜寶是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品,在瓷器紋飾中普遍出現,包含有珠、錢、磬、方勝、畫書,祥雲、靈芝、元寶等,寓意吉祥美好。蝙蝠圖案中充滿了人們渴望福壽安康、幸福吉祥的良好願望。因為棒槌瓶器型大而平直,利於繪畫,因此多有精彩的瓷繪出現,棒槌瓶也由此頗得藏家喜好。這件棒槌瓶描繪精細,色澤鮮艷,紋飾華而不縟,繁而不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通觀這對棒槌瓶,其造型挺拔遒勁,胎體堅緻,釉質細膩,構圖嚴謹,繪畫生動,線條流暢,寓意吉祥。深沉典雅的烏金釉,配以奪目的金彩,兩者交相輝映,使整個器物產生了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給人以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的感覺,是現存金彩器中的精品。雖然歷經時代變遷、風雲變幻,它依然金碧輝煌、光彩奪目,令人由衷地讚嘆我國制瓷工藝的燦爛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