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片名:Grizzly Man譯名:灰熊人
導演:沃納·赫爾佐格 Werner Herzog
主演:提摩西·崔德威 Timothy Treadwell
阿米·哈格納德 Amie Huguenard
沃納·赫爾佐格 Werner Herzog
沃倫·奎尼 Warren Queeney
威廉姆·富爾頓 William Fulton
類型:紀錄
片長:103分鐘
級別:R級
發行:獅門影業公司 Lions Gate Films
上映日期:2005年8月12日
影片簡介
本片由大導演沃納·赫爾佐格親自操刀,講述了動物保護主義者提摩西·崔德威(Timothy Treadwell)傳奇的一生。提摩西·崔德威是一位資深的灰熊專家,他毫無戒備地與灰熊在一起生活了13年。在生命最後的五年里,他用攝像機將野外冒險的點點滴滴紀錄下來。2003年10月,提摩西與他的女友阿米·哈格納德的屍體在阿拉斯加野生動物保護公園裡被發現,他們是被一隻灰熊重擊撕咬而死的,這也是第一起在公園中被熊攻擊致死的案例(之後那隻灰熊被公園管理者擊斃)。在這部紀錄片中,赫爾佐格不僅展現了大自然神秘的一面,還通過提摩西·崔德威在最後日子裡的冒險歷程展現了人性神秘的一面。導演提煉了提摩西生前拍攝的錄像腳本精華,通過複雜與鮮明的畫面,進一步地探討了人與自然、人力與天意之間的微妙關係。在第21屆聖丹斯電影節上,本片作為參展影片贏得了影迷與評論家的一致讚譽。劇情簡介
在這部讓人靈魂激盪的紀錄片中,講述了野生動物保護主義者蒂莫西•崔德威爾對熊的生死戀歌,在崔德威爾的有生之年裡,共有13年絲毫不設防備的同灰熊生活在一起,影片記錄了他最後5年的驚險經歷。1989年夏天,蒂莫西•崔德威爾開始了他的第一次阿拉斯加州之旅,他在麥克尼爾河國家狩獵動物禁獵區中宿營時第一次見到了大灰熊,那次經歷激發了崔德威爾的瘋狂靈感,從此決定將一生都致力於灰熊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工作。1992年,崔德威爾開始在卡特邁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獨自露營,當熊群在河邊狩獵鮭魚時經常出現他的身影。崔德威爾將最初10年的經歷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下來,同好友兼同事朱爾•帕洛瓦克合著了《遇見大灰熊》(Among Grizzlies),並成立了“熊人協會”。1999年,崔德威爾開始用攝影機拍攝在卡特邁每天的生活,甚至數千名學童因他的講解而了解了熊類的特點和習性。
隨著崔德威爾的聲名日盛,這些大傢伙們日常的嬉戲玩耍和滋事打鬥的圖像也登上了電視螢屏,灰熊種群的生存處境和狀況逐漸引起世人的關注。而崔德威爾依然如故的遠離人群,同灰熊生活在一起。2003年10月,崔德威爾和女友艾米•胡格納德的遺體在卡特邁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宿營地附近被人發現,成為發生在該區域第一幕灰熊吃人的慘劇。種種跡象表明,他們遭到灰熊的攻擊,肢體已經殘缺不全。至此,崔德威爾終於將生命祭獻給了窮盡一生的戀熊之愛。
幕後故事
作為一名狂熱的野生動物保護主義者,除了為保護灰熊以及科研所作的貢獻,蒂莫西•崔德威爾在生前死後都不斷引起眾人的非議和猜測。首先是他的動機,他對灰熊種群的熱情和無畏只為保護它們嗎?還是因為某些心理因素的作用而致使他遠離人類社會,變得孤僻和偏執?是不是他這種不計後果的對熊親近導致了他的不幸?而該國家公園的官員曾表示,生存在阿拉斯加科迪亞克島附近的灰熊多達數千隻,偷獵絲毫影響不了灰熊的種群數量。其次是他那種近乎瘋狂的記錄和研究方式,當地人說,崔德威爾如此同熊生活已經打破了人類在阿拉斯加幾千年來一直恪守的自然法則,而野生動物學家也一直對此憂心忡忡,他們認為消除野生灰熊對人類的恐懼是很危險的事,崔德威爾曾描繪灰熊就像我們願意肆意玩耍的同伴,殊不知,這樣會對它們造成出乎想像的傷害。此外,關於崔德威爾的很多謎底在其死後才得以揭曉,在他生前一直對朋友隱瞞真實身份,謊稱自己是澳洲人,而事實上,他出生在紐約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在開始保護灰熊之前,他還有過嚴重的吸毒史和酗酒史,並且多次觸犯法律。
本片編劇兼導演沃納•赫爾佐格曾是德國新浪潮電影的領軍人物,並排名美國《娛樂周刊》“世界最偉大導演”的第35位。他於1942年出生在慕尼黑,童年在巴伐利亞的遙遠山村度過,從未接觸過電視、電影及電話。14歲時,赫爾佐格開始徒步旅行,17歲時第一次拿起電話的話筒。上高中時,為了製作他的第一部電影,赫爾佐格不得不在一家鋼廠作夜班的焊接工人。經過不懈的努力,赫爾佐格終於在19歲時完成了他的首部電影,大師級的影壇生涯也從此拉開序幕。迄今為止,他已經拍攝50多類型題材各異的電影,得到不計其數的獎項,其中包括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銀熊獎,坎城電影節的評審會大獎和最佳導演獎等,此次的新作《灰熊人》更奪得今年的聖丹斯電影節的阿爾弗雷德•P•斯隆電影獎。
製作花絮
2004年初夏,赫爾佐格造訪製片人艾力克•納爾遜的製作公司,他在四處尋找老花鏡時無意間發現了一篇關於蒂莫西•崔德威爾的文章,讀後便被深深吸引,他的直覺告訴自己,他應該將這個傳奇式的人物拍成電影,或許人們不該將其看作野獸一般的怪人,在瘋狂的舉動背後,還隱藏著難能可貴的熱情和執迷。此前,探索電視網路(Discovery Networks)也在一直關注著熊人崔德威爾的動向,並曾於1999年同崔德威爾聯合拍攝了電視特輯《灰熊日記》,在崔德威爾死後,探索頻道正決定將其故事納入到關於研究灰熊攻擊人類的節目中,雙方意圖一拍即合。為了抓住拍攝阿拉斯加夏季夏季風景和灰熊活動的最佳時機,赫爾佐格必須率領攝製組馬上到阿拉斯加投入拍攝。影片於2004年9月4日開機,野外場景拍攝結束後立即趕往位於佛羅里達的崔德威爾的父母家,最後輾轉到加利福尼亞。與此同時,4名工作人員正忙於崔德威爾野外錄像的篩選和剪輯工作,由於崔德威爾的錄像總共長達100多小時,並且很多都是第一次向外界公開,工作強度相當巨大。赫爾佐格後來說:“所有的畫面都太壯美了,未經任何剪輯的才是最好的,不過我們不得不作出艱難的選擇。”
最後,到了撕扯心弦的時刻。在崔德威爾遇難的過程中,雖然他的攝影機沒打開鏡頭蓋,但聲音卻被全部記錄下來。儘管崔德威爾生前的合作夥伴帕洛瓦克已經同意採用,但赫爾佐格最終還是決定讓這一段得到永遠的安息。
點評
在這部充滿悲劇氛圍的紀錄片裡,導演赫爾佐格不僅向觀眾展現了野生動物的叵測陌生,還揭示出人性的神秘一面。赫爾佐格的高明之處在於完全用崔德威爾自己拍攝的錄影帶來向觀眾重塑出崔德威爾的方方面面,儘管導演溶入了自己對熊人的感情色彩,但仍給觀眾保留了極大的思考餘地。
崔德威爾的經歷足以讓任何人都目瞪口呆,因為在此之前,我們從未見過人類同熊類如此接近。而最關鍵的是,他竟無視每次出現時熊類所表現出的不快,甚至違反了很多習慣規律,比如不能每周將營地遷移1英里、不能離熊類少於100碼。我們看見他站在熊群當中和它們說話,而且曾很多次預想到自己將死在熊的嘴下。雖然他口口聲聲的維護熊的利益和安全,但我們絲毫看不到對熊的威脅。
他的死讓人想起梵谷,梵谷的最後一幅畫是《麥田群鴉》,畫面中飛過的大片黑鳥瀰漫了整個天空,遮蓋了太陽,空氣里充滿不祥的氣氛。就在7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梵谷再次走進這片麥田,面向太陽對準自己開了槍。同樣,崔德威爾的死也像早就設計好的結局,如同《燃情歲月》結尾的崔斯坦,熊是他的歸宿,也許在迷離之際,他依然會看到熊在朝他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