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二號](/img/f/7d3/nBnauM3X0ITN4EDM0AjMzcDMzITMyUDNxUjMwADMwAzMxAzLwI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社會背景
![火星二號](/img/c/4b7/nBnauM3X1ADOyYDN3AjMzcDMzITMyUDNxUjMwADMwAzMxAzLwI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當然,對當時的人類來說,這還只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遠大目標,脫離地球引力飛向遙遠行星的偉大工程要一步一步來。
火星,距地球最近的紅色行星,讓人類產生過無數幻想。40多年來,蘇聯、美國、日本、俄羅斯和歐洲共發起30多次火星探測計畫,其中三分之二以失敗告終。
1962年11月,蘇聯發射的“火星1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1億公里時與地面失去聯繫,從此下落不明,它被看作是火星探測的開端。
1965年7月,美國“水手4號”飛近火星,從距火星1萬公里處拍攝21幅照片,發現火星上存在大量環形山,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1%。
1965年,蘇聯發射的“探測器2號”與地球失去聯繫,其探測情況沒有公布。
1969年,美國“水手5號”和“水手6號”再次掠過火星。它們拍攝的200多幅照片表明,火星表面溫度比預想的更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高達95%,水蒸氣幾乎難以尋覓。美國“水手7號”也發回126張照片。
1971年,蘇聯發射的“火星2號”投下的探測儀器摔毀在火星表面,“火星3號”由於趕上火星沙暴,著陸艙僅工作了22秒鐘便與地球失去聯繫。
發射升空
火星2號是蘇聯於1970年代進行的火星探測計畫的一部分。火星2號與火星3號完全相同,均包括了一個軌道飛行器和一個著陸器。它於1971年5月19日協調世界時16時22分44秒由質子-K/D組級運載火箭發射。探測器升空時,軌道飛行器重3440千克,著陸器重1210千克,軌道乾質量2265千克。機體高4.1米,寬2米(太陽能板展開時,寬度為5.9米)。這是第一個在火星表面著陸的人造探測器,但最終著陸器於降落時墜毀在火星表面,因此沒有獲取任何探測數據和圖像。軌道器則一直工作到1972年。
軌道飛行器
![火星二號](/img/5/7eb/nBnauM3X4QzM0cDOzEjMzcDMzITMyUDNxUjMwADMwAzMxAzLxI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軌道飛行器的主要科學任務有:繪製火星表面和雲層圖像;測量火星溫度;研究火星表面地形、土壤構成和物理特性;測量火星大氣的性質;檢測太陽風、星際磁場以及火星磁場。另外,軌道飛行器還在著陸器和地球之間扮演了信號傳遞者的角色。
1971年11月至次年3月間,火星2號的軌道飛行器傳回了大量的數據。1972年8月22日,在軌道器繞火星運行362圈後,科研人員正式宣布,火星2號完成了它的使命。在本次探測計畫中,火星2號與火星3號共送回了60張照片。它們所獲得的照片和數據首次向人類顯示了火星表面高達22千米的山峰、大氣層上端大量的氫原子和氧原子、從零下110攝氏度到13攝氏度的地表巨大溫差、5.5至6毫巴(55至60千帕)的大氣壓、比地球低5000倍的水蒸汽含量以及高達7千米的紅色塵暴等等。這些圖片和數據為繪製火星表面立體圖、研究火星重力和磁場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著陸器
![火星二號](/img/2/332/nBnauM3XzAzNwQDOyMjMzcDMzITMyUDNxUjMwADMwAzMxAzLzI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根據設計,倉內使用泡沫來吸收著陸時的震動。當著陸倉成功著陸後,上端會有4片三角形翼瓣打開,調整著陸倉的位置並使得儀器和火星車可以開始工作。
著陸器配備了用於測量火星大氣成分的質譜儀,2個360度全景攝像機,溫度、氣壓和風力風向感測器,還有用於探測火星地表化學性質和結構的儀器。其中包括一個用於尋找有機物質和生命跡象的機械鏟。它還攜帶了一面帶有蘇聯國徽的旗幟。通過倉頂的4根天線,著陸器可以和軌道飛行器進行無線通訊。工作期間整個著陸器的能量來源是由軌道器提前為其充電的蓄電池。
為了防止著陸器上的沾染物干擾火星的生態環境,發射前,著陸器已被全面消毒滅菌。
1971年11月27日,著陸器與軌道艙分離,大約4.5小時候到達火星。在著陸器以大約6千米/秒的速度進入火星大氣後,著陸系統出現故障,未按預定過程控制著陸器的降落。最終減速傘未能打開,著陸器墜落在火星北緯4° ,西經47°的地方。事後猜測,導致著陸失敗的原因可能是著陸器進入火星大氣的角度過於傾斜。
雖然火星2號的著陸器墜毀了,但是它仍然是第一個到達火星表面的人造物體。
Prop-M火星車
![火星二號](/img/a/26e/nBnauM3XxADM1UDOwQjMzcDMzITMyUDNxUjMwADMwAzMxAzL0I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根據計畫,當火星2號著陸之後,機械臂將會把火星車放置在地面上,火星車將在著陸倉攝像機的視野範圍內移動,並每隔1.5米進行測量。火星車移動所留下的痕跡也將會被記錄,並用來研究土壤的性質。但是由於著陸器墜毀,火星車沒有進行任何工作。
盤點登入外星的人類探測器
台北時間2009年9月26日訊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向月球和其他行星發射了很多個探測器,但是只有為數不多的探測器成功地目的地著陸。 |
登入外星的人類探測器
探測器:觀察、記錄粒子的裝置,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實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設備。 >>>回到科學頻道 | |
月球1號 | 月球1號(俄語:Луна-1)是蘇聯、也是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星際探測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號”命名的探測器中的第一個成員。 |
火星二號 | 前蘇聯發射的“火星2號”登入器是人類向這顆紅色行星發射的第一個人造天體。1971年,這顆登入器和它的姐妹登入器“火星3號”一起發射升空。 |
火星3號 | 1971年5月28日,蘇聯發射的“火星3號”探測器在火星軟著陸。但是由於遭遇火星沙爆,火星3號著陸艙僅僅傳送了20秒的信號後就和地球失去了聯繫。 |
月球2號 | 月球2號是蘇聯於1959年9月12日發射的無人月球探測器。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表面硬著陸的太空飛行器。1959年9月14日,月球2號擊中月球。 |
阿波羅11號 | 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的阿波羅計畫(Project Apollo)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 |
索傑納 | 索傑納是在火星上真正從事科學考察工作的第一台機器人車輛,它是一輛自主式的機器人車輛,同時又可從地面對它進行遙控。 |
勇氣號火星探測器 | 2003年6月10日,名為“勇氣”的火星登入探測器從美國的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對於這個全新設計的超級智慧型機器人來說,這是一次孤單的旅行。 |
機遇號火星探測器 | 美國火星探測器“機遇號”從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後現正按照預定程式向火星軌道運行。由於技術故障和惡劣天氣,“機遇號”探測器曾多次被推遲發射。 |
好奇號火星車 | 美國宇航局的“好奇(Curiosity)”號火星車是一個汽車大小的火星遙控設備。為前往火星的探測器製造的有史以來最大的隔熱板,現在已經造好,隨時準備為“好奇”號保駕護航。 |
阿波羅12號 | 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畫中的第六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二次載人登月任務。 |
阿波羅14號 | 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畫中的第八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三次成功登月的載人登月任務。 |
阿波羅15號 | 是阿波羅計畫(Project Apollo)中的第九次載人任務,也是人類第四次成功登月的載人登月任務。 |
阿波羅16號 | 是阿波羅計畫中的第十次載人航天任務(1972年4月16日)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五次成功登月的任務,1972年4月27日成功返回。 |
阿波羅17號 | 是美國阿波羅計畫中的最後一艘飛往月球的載人太空船。飛行時間為1972年12月6日至1972年12月19日,登入地點為陶拉斯·利特羅山脈,停留時間為74小時59分,為阿波羅計畫中停留月球表面時間最久的載人太空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