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命名
美國“雙胞胎”火星車已被分別命名為“勇氣”號和“機遇”號。這兩個名字都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的9歲女孩索菲·科利斯提出的。
美國宇航局於2002年年底發起了為兩輛火星車取名的活動,邀請全美中國小生提供有創意的點子。據悉,共有近萬人參加了這項活動。目前正上國小三年級的索菲·科利斯最終脫穎而出,成為優勝者。8日,索菲·科利斯與美國宇航局局長奧基夫一起,出席了在美國宇航局甘迺迪航天中心舉行的火星車命名揭曉儀式。奧基夫在講話中向索菲·科利斯表示感謝稱讚她取的名字型現了兩輛火星車所承擔使命的價值。
發射
“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原定於2003年6月25日發射,但是由於技術故障和惡劣天氣,發射工作被連續推遲了5次。“機遇”號火星探測器於美國東部時間2003年7月7日23時18分15秒(台北時間8日11時18分15秒)由“德爾塔 2”7925H9.5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17-B發射台發射升空,飛往火星,這是“德爾塔”系列運載火箭第299次飛行。
美國“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經過多次發射推遲之後終於順利啟程,追隨先行一步的“勇氣”號火星探測器,踏上了前往火星找尋水和生命存在的痕跡的旅程。
登入
2004年1月,美國宇航局(NASA)宣布,美國“機遇”號火星探測器于格林尼治時間1月25日5:05分(台北時間13:05時)成功在火星表面登入。
踏上火星表面並回望了一眼7天前將它送到火星表面的著陸器之後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探測任務。機遇號的六個輪子通過著陸艙的前緣斜面踏上火星表面,與NASA的勇氣號探測器分別在火星的兩面同時對這顆紅色星球進行探測。勇氣號探測器在登入後12天才踏上火星表面。機遇號著陸的火星平原含有豐富赤鐵礦,在地球上赤鐵礦通常地處著有水和高溫的地方。
位於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收到了機遇號通過奧德賽火星軌道器轉發回來的照片,證實機遇號探測車已經安全踏上火星土壤。
自2004年6月開始,“機遇”號火星車考察名為“忍耐”的環形山內的一個沙丘區。其使用壽命超過了原設計的1倍多但也出過一些機械故障。“機遇”號的岩石鑽孔工具曾被卡住兩次。
發現
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發回的關於其挖掘的一個塹壕的最新圖片顯示,此前在火星土壤表層發現的小球粒同樣存在於火星土壤的內部。另外,機遇號還在塹壕中發現了鹽水的痕跡,但其具體的組成還需要更多地分析確定。機遇號用一個輪子挖掘的塹壕壁上也發現了存在火星土壤表面的小球粒,但其反射光的亮度明顯大於此前在表面發現的小球粒。
與此同時,雙子探測器中的勇氣號也正計畫挖掘一個塹壕,對黏附在其車輪上的火星土壤進行調查。能夠黏附在車輪上,說明細密的火星土壤可能是潮濕的。NASA官員周四表示,兩個火星探測器所處位置的土壤中可能都含有少量的水與鹽形成鹽滷。它們可以在極低的溫度下保持液態。
與土壤表層的小球粒不同,機遇號在土壤內部發現的小球粒閃閃發光,原因不詳。科學家表示,這種不同不僅僅是光學效果,而是由於所處的條件不同兩種小球粒外部的附著物可能不同。科學家認為,這些球形顆粒的形成原因有三種可能:火山爆發、隕石撞擊或者水流,這三種原因都有可能。
任務目標
火星探測計畫的科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搜尋岩石和土壤的特徵來尋找過去是否曾經有水的流動。特別的是找尋的樣本將包括受到水的沉澱、蒸發、沉積膠結和熱液活動所影響的礦物質。
測量降落地點周遭的礦物、岩石和土壤的分布區域和成分。
測量何種地質作用造成當地的岩層和如何影響化學作用。這些作用包括水、風蝕、沉澱、熱液過程、火山活動和隕石撞擊所造成的影響。
火星偵察軌道器上的儀器將會執行分類和確認地表上的這些觀察資料;機遇號將會協助判定軌道器對火星作觀察所用的儀器是否準確和有效。
搜尋含鐵的礦物質並鑑定和定量一些相對的、且含水或者在水中形成的特定種類礦物,像是含鐵碳酸鹽。
分類岩石和土壤的礦物和成分並且分析形成它們的作用。
尋找當以前液態水存在時,地質所含有當時環境狀況的可能證據。
評估火星上的環境是否有益於生命。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里,NASA將會繼續領導任務來研究生命是否曾存在於火星上;搜尋行動在分析火星環境是否對生命適居時一同進行。生命,如我們所知必須要有水才能生存,因此火星上曾經存在過水的歷史對於尋找當時火星上使否對生命適居的可能性一直存在著爭議。雖然火星探測漫遊者計畫沒有能力去直接尋找到生命存在的證據,但是它對於火星史上的自然環境是否可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訊。
結構介紹
機遇號是一個六輪、太陽能動力車,高1.5米、寬2.3米以及長1.6米、180公斤重。六個輪子上有鋸齒狀的凸出紋路(rocker-bogie)來適應地形,每個輪子都有自己的馬達,車體本車裝載於前後端來讓本身能夠在30度的傾斜範圍保持安全。最高車速是50公厘/每秒(2英吋/每秒),雖然平均速度只有最高車速的五分之一。機遇號和他的姐妹-勇氣號都載有紐約世貿大樓的金屬殘片,這些殘片重新製成護盾來保護鑽孔機械上的電纜。(Both Spirit and Opportunity have pieces of the fallen World Trade Center's metal on them which were "turned into shields to protect cables on the drilling mechanisms".)
太陽能板陣列能夠在每個火星日產生約140瓦的電力讓可充電式的鋰離子電池儲存電力並在晚上使用將近4個小時。機遇號的車體上的電腦使用了一個20MHZ的RAD6000中央處理器、128MB的DRAM、3MB的EEPROM以及256MB的快閃記憶體。它的車體作業溫度介於−40 °C到40 °C,車上由電熱器在必要時能支援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也提供了基本的溫度控制。一個黃金薄膜和一層二氧化矽氣凝膠進行隔熱,
機遇號和地球之間的通訊以一架低增益天線以低傳輸速度進行溝通,也有一架高增益天線也進行通訊。低增益天線也用來向環繞火星的軌道器傳輸資料。
修正後的科學/工程儀器包括了:
全景相機-用以調查當地岩層的結構、顏色、礦物學和組織。
導航相機-視野較大但是解析度低且是黑白的,用以導航和行走。
微熱放射光譜儀(Mini-TES)-近距離分辨可能的岩石和土壤並決定作用形成的原因。
危險迴避相機(Hazcams)-兩台具有120度視野的B&W相機,提供車上額外的資料顯示周遭環境。
機遇號車體上的機械手臂包括了以下儀器:
穆斯堡爾(Mössbauer)光譜儀MIMOS II-用來實地觀察對於含鐵岩石與土壤之礦物學的研究。
阿爾發粒子X光光譜儀-用來實地觀察形成岩石與土壤的大量元素之分析。
磁鐵-用來蒐集具磁性的沙粒。
顯微圖像器-用來獲取實地觀察的岩石與土壤的高解析度相片。
岩石摩擦工具-用來顯露出新的物質成分來讓車上的儀器做調查。
相機會提供1024*1024pixel的相片,資料稍後會以ICER進行壓縮、儲存和傳送。機遇號的名字是由NASA贊助一個學生散文比賽所得來的。
任務總覽
機遇號主要的地表任務只計畫最多維持90天。任務在過去已受到多次的擴增並且自登入之後就已經運作了2605天之久。一個關於漫遊車狀態的每周更新檔案可在"機遇號更新檔案"中找到。
從一開始的登入起,在偶然的情況下就降落在一個衝擊坑裡,否則預計是要降落在一個平原。機遇號成功的研究了土壤和岩石樣本並在登入地點照下了全景照片。它採樣的樣品讓NASA的科學家能夠提出關於赤鐵礦的存在以及過去地表存在過水份的假說。為了證明,機遇號跨越火星地表去調查另一個地點-忍耐撞擊坑(Endurance crater);在2004年的6月到12月間進行調查。隨後,機遇號調查了它自己在降落過程中所拋棄的防熱護盾的撞擊地點並發現了完整無缺的隕石,也就是後來定名的"防熱護盾岩"(Heat Shield Rock)。
從2005年4月下旬到該年六月初,機遇號的數個輪子充滿危險地卡在了沙丘里。在地球上進行了超過了6周的物理模擬來尋找最佳方法讓它從沙中脫困以避免永久的卡住而報廢。後來在一次幾厘米的移動之後才成功脫困,並繼續它的旅程。
在2005年10月到2006年3月之間,機遇號朝向了南方的維多利亞撞擊坑前進,途中經過了一個大而淺且部分受到覆蓋的隕石坑-"黑暗撞擊坑"(Erebus crater);後來也曾遭遇過機械手臂出問題。 在2006年9月底,機遇號抵達了維多利亞撞擊坑並順時鐘沿著坑的邊緣探索。2007年6月,機遇號返回了撞擊坑最初抵達的地點"鴨子灣"(Duck Bay);同年9月,它進入了撞擊坑開始進行詳細的研究。2008年8月,機遇號離開了維多利亞撞擊坑並且目前正朝向"努力撞擊坑"(Endeavour crater)前進。
截止至2017年1年25日(4748天),機遇號的里程數是43.87公里 (27.26哩),也打破了NASA在地球外的無人探測車移動記錄,創造了外星探測著陸器歷史記錄。
2004年
機遇號於2004年1月25日5:05(UTC)降落在比原計畫亨利撞擊坑偏東25 km的老鷹撞擊坑(1.95°S 354.47°E)。
2006年
在2006年3月22日(第760個任務日),機遇號離開了"黑暗撞擊坑"並開始前往"維多利亞撞擊坑"的旅程,後來於2006年9月抵達(第951個任務日)。它將會待在"維多利亞撞擊坑"直到2008年8月(第1630~1634個任務日)。
維多利亞撞擊坑是一個距離登入地點約7公里的衝擊坑。它的直徑比"忍耐撞擊坑"還要大六倍科學家相信維多利亞撞擊坑坑壁上的裸露岩石可以產生更多有關火星地質歷史的資訊,倘若漫遊車能夠存活夠久去進行調查的話在第951個任務日(2006年9月26日),機遇號到達了維多利亞撞擊坑的邊緣並傳送了第一張維多利亞撞擊坑的真實照片,其中包括坑底的沙丘。火星偵查軌道器也照下了機遇號位於坑邊的照片。
2007年
在2007年1月4日,機遇號和勇氣號都接收到了給車上電腦用的新航程軟體(flight software)。這個更新的時間點剛好是它們的登入三周年。新的系統能夠讓漫遊車決定是否傳送一張照片、是否使用機械手臂來研究岩石,這樣能夠為科學家們節省很多時間不用去過濾數百張的照片來找他們所想要的那一個,或是研究周遭環境來決定是否使用機械手臂來調查岩石。
一連串的清除事件於第1151個任務日(2007年4月20日)開始而讓機遇號的太陽能發電提升到每天每小時800瓦到了第1164個任務日(2007年5月4日),車上的太陽能陣列可產生自第18個任務日(2004年2月10日)以來從未達到超過4.0安培的電力。無論如何2007年年中(跟火星同軸的每六個地球年之全球沙塵暴循環)出現於火星上的大規模沙塵暴卻讓機遇號的發電量降低至每小時280瓦,
在2007年6月快要結束時。一連串的沙塵暴開始壟罩火星的大氣層。風暴持續的增強並且到了7月20日讓機遇號和勇氣號都遭遇到因太陽能電力不足而造成真正的系統失效之可能性。NASA向新聞界發表正式聲明(摘錄一部分):"我們正在努力讓漫遊車能夠在暴風中存活下來,但是它們並非為了這種強烈的狀況所設計的"。關鍵的問題是由於沙塵暴讓太陽能電力快速下降火星的大氣層中有太多的沙子因此遮蔽了99%直射向漫遊車的陽光。位於另一個地方的勇氣號漫遊車只能夠比機遇號多獲得一點光線。
在正常情況下太陽能發電陣列每天能夠產生每小時700瓦的能量。在沙塵暴中,發電能力大幅的降低。倘若漫遊車每天產生的電力少於每小時150瓦的話將會讓它開始耗盡電池電力。如果電池電力耗盡的話,關鍵的電子儀器可能會因為極度的寒冷而失效。在2007年7月18日,漫遊車的太陽能電力只能產生每小時128瓦的電力,是任務史上的最低點。NASA的應對是命令機遇號每三天向地球通訊一次,這樣的狀況是它的任務史上第一次發生。
這個沙塵暴持續到7月底時,NASA宣布了即使是在非常低的電力模式下,漫遊車也幾乎不能獲得足夠的能量來生存。如果機遇號的電子模組溫度持續下降,根據正式聲明,"機遇號有很大的風險會經歷一段低電力的故障當低電力的故障發生時,漫遊車的系統會將電池停機,讓漫遊車進行睡眠並檢查每個任務日來看是否能有足夠的光能讓漫遊車甦醒和執行每天的故障通訊。如果沒有足夠的能量,機遇號將會持續的睡眠。根據天候狀況,機遇號可以睡上數天、數周或甚至於數月之久一切都看它是否能獲得足夠的光線來嘗試讓它的電池充電"漫遊車再也不會從低電力的故障中醒過來對於當時來講有相當大的可能性,到了2007年8月7日,沙塵暴顯現出減弱的跡象,而且儘管發電程度仍然偏低還是足夠讓機遇號開始拍攝並傳回照片。到了8月21日,沙塵暴中的沙量持續在增加,車上的電池卻能充滿電讓它可以進行自從沙塵暴開始後的第一次行駛。
2007年9月11日,機遇號花了一點時間駛入"鴨子灣"並且又重複駛出來測試一開始進入維多利亞撞擊坑的斜面摩擦力。在同年9月13日,機遇號開始對內部的斜面進行更完整的探勘,調查鴨子灣北部的一連串灰白色岩層和"維德角"(Cape Verde)正面的細節。
2008年
2008年8月24到28日(第1630到1634個任務日),機遇號在經歷了雙胞胎勇氣號類似遇過踩到道釘似的意外而造成右前輪故障之後離開了"維多利亞撞擊坑"。在前往努力撞擊坑的路上,機遇號將會在子午線高原上研究一連串的"深色大卵石"(dark cobbles)。
"努力撞擊坑"位於維多利亞撞擊坑的東南方12公里,直徑22公里(13.7哩)。估計這段旅程將花上兩年的時間才能抵達。科學家期望機遇號能在此撞擊坑中發現比維多利亞撞擊坑還要大量的岩層。在努力撞擊坑邊緣發現的含泥葉矽酸鹽岩石(phyllosilicate clay-bearing rock)相信會有裸露岩石形狀,比先前的分析還要更適宜於生命。
"太陽會和現象"就是地球和火星運行至以太陽為中心間隔的大約相對位置,此時太陽在地球和火星之間;這個現象從2008年11月29日開始而導致漫遊車和地球之間的通訊中斷,直到同年12月13日才恢復。在這段時間裡控制小組計畫讓機遇號使用穆斯堡爾光譜儀來研究一塊被定名為"聖托里尼"("Santorini")的裸露岩石。
2009年1月29日,由火星偵察軌道器上的"高解析度製圖科學實驗"(HiRISE)相機拍攝,途中的圓圈代表機遇號的位置,此地點距離"努力撞擊坑"17公里(10.6哩)遠。
2009年
2009年3月7日(第1820個任務日),機遇號自從2008年8月份離開維多利亞撞擊坑並行走了約3.2公里(2哩)後到現在,抵達了"努力撞擊坑"的邊緣。它也觀察到了距離約38公里(24哩)遠的"Iazu撞擊坑",並估算出其7公里(4哩)的直徑。
2009年4月7日(第1850個任務日),機遇號由於太陽能板上的沙塵意外的被清除乾淨因此電力供應增加了40%而達到了每小時515瓦。從4月16到22日(第1859到1865個任務日),機遇號做了多次的行駛並在那周里總共行走了478米(1,568呎)。當機遇號研究一塊定名為"Penrhyn"的裸露岩石時,右前輪的駕駛促動器(actuator)在這個時候進行了重置讓馬達非常接近正常狀態。
2010年
在2010年1月28日(第2138個任務日),機遇號抵達了"康塞普西翁撞擊坑"(Concepcion crater)。在前往"努力撞擊坑"之前,它成功的繞了這個直徑10米的撞擊坑走了一圈。在這段時間裡,電力供應從每小時305瓦降低至每小時270瓦。
在2010年5月5日,由於維多利亞撞擊坑和努力撞擊坑之間的路線可能有危險的沙丘,於是變更原訂路線而延伸至19公里長。
在2010年5月19日,機遇號經過了2246個任務日的運轉,超過了海盜1號2245個任務日的紀錄而成為歷史上持續最久的火星地表任務。
在2010年7月,機遇號的研究小組宣布將以英國皇家海軍艦長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中尉,一位於1769~1771年帶領"努力"艦隊巡航於太平洋的艦長,作為"努力撞擊坑"之中的非正式定名。其中包括了"苦難岬"(Cape Tribulation)、"單峰駱駝岬"(Cape Dromedary)、"拜倫岬"(Cape Byron)(澳洲大陸最早定名的地點)以及"鄉下人點"(Point Hicks)(1770年由"努力"艦隊所看見的第一個澳洲的地點)在2010年9月8日,NASA宣布機遇號已經抵達維多利亞撞擊坑和努力撞擊坑之間行進路線的一半。
同年11月,機遇號在穿越一片小撞擊坑地帶時花了幾天的時間對一個20米大定名為"勇敢"的撞擊坑進行拍照。2010年11月14日(第2420個任務日)機遇號達到了行走25公里的里程紀錄,此時距離聖瑪利亞撞擊坑約1.5公里,並且還有6.5公里才會抵達努力撞擊坑。在10月和11月,太陽能電力供應是約每小時600瓦。
到了2010年12月10日,機遇號自從2004年1月25日登入之後已經在火星地表行進了超過26公里。2010年12月15日(第2450個任務日),機遇號抵達了"聖瑪麗亞撞擊坑",控制小組計畫讓它在接下來的幾周勘查這個寬90米的撞擊坑(大約一個美式足球場大小)。
2011年
在機遇號抵達"聖瑪麗亞撞擊坑"的邊緣後,控制小組讓它轉向撞擊坑的東南方邊緣並且蒐集資料。控制小組也對於2011年初,太陽即將位於地球和火星兩者之間而導致的通訊中斷-"太陽會和現象"做了準備。在2011年1月4日(第2470個任務日),機遇號的電力供應受到0.692數值的火星大氣層遮蔽以及0.6205數值的太陽能發電板上積灰而產生每小時584瓦,數據是由NASA的噴射推進實驗室所提供。截止至這個時候,漫遊車已經在火星地表總共行走了約16.5哩(26.56公里)。
2013年
科學家周五形容美國航天局的“機遇”號火星車走路一瘸一拐和患上了關節炎,但他們稱讚它關於火星早期存在過水的新發現。“機遇”號是在前往紅色星球大約10年之後獲得這一發現的。
這輛無人駕駛的太陽能動力探測車剛剛完成了對可能是其迄今獲得的最古老岩石的分析。該岩石被命名為“希望”6號,其中所包含的證據證明火星上曾經流淌著大量可能適合生命的水,這些水在岩石中留下了粘土礦物
康奈爾大學首席研究員史蒂夫·斯奎爾斯說:“這是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水曾經與這塊岩石有過相互作用,並改變了其化學結構,顯著地改變了其礦物學組成。”
他稱這項研究是“機遇”號探測行動開始10年以來“差不多最重要”的成果,因為它所展現的化學過程與以前關於火星上存在水的大多數發現截然不同。火星十分乾燥。
科學家相信,大量的水曾經流過火星岩石並穿過岩石上的裂縫,從而在岩石中留下了濃度奇高的粘土。斯奎爾斯說,分析顯示有可能適合飲用的水的蹤跡,其年齡可以追溯到火星歷史的第一個10億年,當時粘土岩石正形成於一種更為中性的pH值環境下,後來環境才變得更為惡劣,水也變得更具酸性。
“機遇”號攜帶的岩石打磨工具、阿爾法粒子X射線光譜儀和顯微成像儀為地球上的科學家提供了細節,從而在無需把岩石帶回地球的情況下就能讓他們了解火星的歷史。
“機遇”號火星探測器與它的孿生兄弟“勇氣”號是在2003年發射升空,並在次年1月登入火星的。最初的計畫是讓它們執行為期3個月的探測。兩台探測器都曾發現了古代火星環境潮濕的證據。斯奎爾斯在介紹“希望”號岩石組成方面的主要差異時對記者說:“‘機遇’號以前發現的證據大多數是含硫磺酸的。而這一次發現的是可以喝的水 。
光榮事跡
為了向機遇號對於探索火星的極大貢獻獻上敬意,小行星39382取名為"機會"。這個決定是由荷蘭天文學家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所提議的,他和另外兩位天文學家Cornelis Johannes van Houten以及Tom Gehrels於1960年9月24日共同發現了這顆小行星。
在海邊漫步
在過去的時間裡,機遇號在火星上的最大發現,就是它正站在一條古老的海岸線上。它發現,火星上溫暖和濕潤存在過含有鹽分的液態海洋。這一發現還被《科學》雜誌評為了2004年最大的科學突破。
機遇號最初獲得的一條線索是灰赤鐵礦。灰赤鐵礦其實就是一種鐵鏽,地球上大部分的鐵在地球形成早期沉到了地心,而火星因質量比地球小得多,就有很多鐵留在了它的表面,為灰赤鐵礦的形成提供了原料。在地球上灰赤鐵礦廣泛地存在著,你通常可以在靜水、溫泉中找到它,有時火山活動也可以帶來灰赤鐵礦。所以,灰赤鐵礦的存在就意味著很可能有液態水存在。
後來,機遇號通過對火星岩石的分析又陸續發現了其他四條證據,它們共同強烈暗示著火星上曾存在液態海洋機遇號在岩石中及岩石周圍發現了直徑為數厘米的球狀物體,它們的化學組成與岩石不同,它們應該是由液態水中的物質凝固而成的;機遇號的照片中顯示,岩石上有一些扁平的小洞,這些小洞應該是結晶體在水中分解後遺留下來的;機遇號的光譜儀在岩石內部探測到了大量的硫磺,這些硫磺只有可能來自於水環境中形成的硫酸鹽;機遇號的另一架光譜儀找到了黃鉀鐵礬,這是一種通常在水中形成的罕見物質。
機遇號發現火星海洋之後不久,勇氣號在火星的另一面也發現了液態水留下的痕跡,只不過那裡的水看起來要少很多。
欣賞火星“日食”
2007年3月,機遇號還有幸首次目睹了火星上的“日食”。也許在這裡說“日食”會引起誤會,因為火星上的“日食”與我們地球上日食實在是相差甚遠,但是除此之外也沒有一個更好的稱謂可用。
火星有兩顆自然衛星,它們都比月球小得多,或者可以說,它們就像是兩塊形狀不規則的巨石。它們的直徑一個相當於23公里,另一個只相當於13公里。在視野中,兩顆衛星就僅僅是兩個小黑點,所以當所謂的火星日食發生時,也僅僅是有兩個小黑點從日面上經過而已,就像是兩顆會移動的太陽黑子。
機遇號看到的日食是由火衛一引起的。它歷時很短,只有20多秒鐘時間。這也是火星日食的一個特點。火衛一引發的日食時長大概在30秒左右,火衛二的長一些,能夠達到3分鐘。相比之下,地球上的日全食通常會持續數分鐘時間,但不會超過8分鐘。
發現形成於酸性湖泊的岩石
當“機遇號”剛著陸在火星表面的子午高原(Meridiani Planum)上就有了具有轉折點的發現,它發現該著陸點的岩石形成於一個遠古酸性湖泊,其證據來自於赤鐵礦,這種礦石一般形成於水中,形成於一種頗似藍莓般的微小球形顆粒。這種獨特的曲線沉澱物是由於柔和的水流沖刷形成的,當含鹽水分蒸發之後,硫酸鹽之後才析出,最終形成了這種岩石結構。
首次在火星發現隕石
2005年1月份,“機遇號”在接近其丟棄的擋熱板附近發現一塊不同尋常,類似金屬的岩石,探測器上攜帶的分光儀證實了這塊岩石是由鐵和鎳構成,顯示它可能是來自太空的一顆隕石,這也是人類首次在外星體上發現隕石。
“煉獄沙丘”
2005年4月份,“機遇號”陷入了一片較淺的沙質山脊中,最終它花費了5個星期時間才從30厘米厚的沙質山脊上擺脫出來,這片漣漪狀沙質土壤被命名為“煉獄沙丘”。
抵達維多利亞隕坑
2006年9月份,“機遇號”從著陸地點“鷹坑”( Eagle Crater)旅行了9公里抵達了800米直徑的“維多利亞隕坑”,維多利亞隕坑的直徑是鷹坑的40倍,該隕坑於2004年研究了6個月。 “機遇號”經過為期一年在維多利亞隕坑周邊勘測和探測塵暴,2007年9月份,它開始進入這個隕坑,這個隕星碰撞形成的隕坑深30米,是之前機遇號所勘測隕坑深度的6倍。更重要的是,維多利亞隕坑將見證子午高原整個生命歷程,該隕坑覆蓋著硫酸鹽砂岩,這種岩石被認為形成於數十億年前,當時的沙丘與水發生互動作用,這些水很可能來自淺水湖泊,之後接合加固形成固體岩石火星探測器科學家雷-阿維德森(Ray Arvidson)說:“這種環境證實了遠古火星存在湖泊是區域性,而並非本土性”這處維多利亞隕坑懸崖被命名為“聖文森特角”(Cape St Vincent)。
2008年8月份,“機遇號”吃力地攀爬在維多利亞隕坑中,並開始朝向一個多洞穴叫做“奮進”的隕坑前進,這一隕坑的面積是維多利亞隕坑的20倍。
發現巨大地下水層
它仍然“身體健康”地在這顆紅色星球表面工作,並在2012年2月慶祝了它在火星上工作8周年的紀念日。2011年8月份,經過差不多3年的跋涉,這輛飽經風霜的火星車終於抵達了它夢想中的目的地:直徑約22公里的奮進號隕石坑(Endeavour Crater)。機遇號還發現了被地質學家們認為是證明液態水曾經流淌在火星表面的最好證據線索。
機遇號火星近況
探索馬蒂耶維奇山脈
對於火星的勘探任務,很多人把視線放在了好奇號的勘探工作上,其實早就已經有一個來自地球的身影“機遇號”火星車在這片神秘的紅色星球上進行了勘探計畫,而機遇號正在對火星上的“馬蒂耶維奇(Matijevic)山”進行勘探計畫,機遇號上的拍攝工具拍攝到從“馬蒂耶維奇(Matijevic)山”上俯瞰的圖像,整個“馬蒂耶維奇(Matijevic)山”寬14英里,而且這裡還存在著一個名為“奮進”的隕石坑。火星車,它已經駕駛著遠離陸點近22英里了而這裡的岩石中也含有豐富的鐵元素。
馬蒂耶維奇(Matijevic)山中的小球體有不同的組合物和內部結構。機遇號的科學團隊正在評估這一帶岩石元素的成分,還有這些球狀體是如何形成的。每個球體的直徑大約有3毫米寬。
機遇號發現這些球狀岩石的結核形成里存在水合礦物質,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岩石會形成球狀顆粒的原因之一。不過對於這種理論還是推測,沒有更進一步的證據證明火星存在水分才導致這些小球體的形成。這些小球體的形成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因為火山灰的噴發,導致這些小球體的形成。當然還可能存在別的可能性。
“目前對於小球體的形成,我們存在非常多的假設存在,都是針對小球體的形成和形態展開的假設研究”機遇號的主要研究者——史蒂夫斯奎爾斯說到“研究發現小球體的形成對於我們了解馬蒂耶維奇(Matijevic)山非常有幫助我們將在未來的幾個月之內好好的研究我們的假設可能性,並拿出最有可能導致小球體形成的原因”。
最新發現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超期服役的“機遇號”火星車比“好奇號”火星車略勝一籌,現發現一處包含形成水的黏土沉積層。從而證實火星表面形成水的黏土層遠遠超出之前科學家的預測。
這項研究結果是藉助火星軌道探測器定位分析機遇號當前所在位置的化學成份獲得的,2011年8月,機遇號火星車在延長服役期1000天、在梅里迪安平原穿越20公里之後抵達奮進隕坑。化學勘測結果顯示這裡富含多種黏土在地球上黏土有助於形成水。
據悉,機遇號和勇氣號火星車於2004年1月著陸在火星表面,它們負責勘測尋找火星歷史上存在水資源的證據這兩個火星車掌握到水資源對於火星遠古時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火星液體化學性經測定具有強酸性,類似於蓄電池電解液,並不適應於我們已知的生命體,
該研究負責科學家史蒂夫-斯奎爾斯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美國地球物理會議上稱,黏土礦物與中性水資源的化學性質密切相關,中性水是可以飲用的水。如果機遇號火星車的服役期能夠繼續延長,科學家則有希望獲得更重要的發現。火星軌道勘測器的火星緊湊勘測成像光譜儀(CRISM)發現奮進隕坑邊緣和內部包含著更多類型的黏土礦物質,遠比之前報告聲稱發現的兩種類型黏土豐富,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行星科學家詹姆斯-雷伊副教授稱,如果機遇號火星車能夠發現火星黏土樣本,讓我們近距離觀測分析,我們便能確定這種黏土是如何形成的,從而確定它們是否形成於深水湖泊、淺水池塘或者火山噴發過程。
更進一步的火星黏土勘測分析數據有望來自好奇號火星車,2003年8月6日這個火星車著陸在隕坑底擁有一個4.8公里高分層沉積高地的巨大隕坑中不同於機遇號火星車,好奇號裝配著複雜的機載化學實驗室,可用於分析岩石和土壤樣本。而機遇號的兩個重要科學儀器已不再正常工作。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出版的《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
這也是機遇號將在火星表面迎來它的第10個年頭。機遇號是在2004年的1月24日著陸的,其最初的目標是在火星表面尋找水是否曾經存在過的線索。這原本只是一個為期三個月的任務,但其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機遇號的運行時間已是原計畫的36倍。
自登錄火星以來,機遇號已經行駛了22.03英里(3萬5千多米),比其2000英尺(609.2米)的目標要"走得更遠"。最初的3個月,NASA的科學家們充滿了興奮,因為機遇號提供的證據表明,在過去的某個時間,火星表面曾流淌過水這些天來,機遇號一直忙於在火山口之間,試圖更深入地看到火星的地表。
機遇號的”精神“令人感動,但我們打賭,NASA將繼續從機遇號身上獲得更多的科學考察。
火星十年
機遇號是美國宇航局的火星車之一,在火星表面已執行任務很長時間,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其存在性。這個火星車將於本周迎來火星登入第10年,同時也將開啟新的里程碑探索。這是一個標誌性里程碑,因為它原來執行任務的時間僅有3個月。
華盛頓大學項目副主管雷伊-阿韋德森說:“機遇號仍在前行,它將帶給我們新的發現!”的確機遇號的技術裝備不及好奇號,後者是歷史上裝配最多高科技儀器的登入車,經過多年的火星隕坑攀爬勘測,它已顯現出“年老”特徵——在機械臂處有“關節炎”,多數行進的時候是倒退行進,這是由於它的前輪停滯,這種情況比緩慢行駛更麻煩
在過去幾個月里,機遇號火星車停在奮進隕坑西部邊緣的富含粘土山丘處,研究人員分析稱未來不太可能發現其它更有價值的信息,計畫未來幾個月向南部行駛,那裡的地形有望獲得重要發現。
2004年1月24日,六輪、太陽能動力的機遇號火星車成功著陸在火星南半球埃格爾隕坑,數周之後勇氣號火星車著陸在火星的另一側。它對每個途經的軌跡都細緻地檢測了岩石樣本,同時與勇氣號保持聯繫直至勇氣號恢復正常工作狀態
機遇號火星車不辱使命,進入一個遠古湖泊底部,這裡擁有大量的含水礦物質,水是證實生命存在的關鍵性因素。經過摩擦岩石並篩除灰塵,機遇號火星車獲得了一項火星不朽的重大發現——證實火星遠古時期更溫暖和潮濕,而非現今的遍布灰塵的寒冷沙漠狀態。
同時,機遇號火星車還探索了其它4個隕坑,正在逐步揭曉更多關於遠古火星存在水資源的重要線索。
“機遇號”創造NASA外星最長行駛距離紀錄
2014年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機遇號”火星車著陸火星後的第9個年頭,3月初,NASA曾發文指出“機遇號”的實際工作時間已經遠超設計壽命的36倍,而至今這台火星車仍舊在默默的為人類外星球探索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機遇號”再次創造了歷史,打破了NASA最長的外星表面行駛距離紀錄。據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機遇號”已經在火星表面累計行駛了22.22英里,這一數字超過了之前由“阿波羅17號”兩名太空人Eugene Cernan和Harrison Schmitt駕駛月球車創造的22.21英里外星行駛紀錄,而且“機遇號”的使命還遠遠沒有結束,所以該紀錄將持續被刷新
火星車機遇號在火星表面拍到日食照片
自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機遇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登入已過一年.最近其調整了鏡頭角度,對準了火星的天空以拍攝難得一見的日食之景,
在機遇號攀登火星的尖峰山(Mount Sharp)時,火星的衛星Phobos恰好路過太陽的視線. Phobos是火星兩個衛星中較大的一個,離火星有3700英里(約5954公里),比月球距地球距離小了66倍.其周長約為14英里(約22.5公里),天文界認為其與另一衛星Deimos一樣曾為流星,這也解釋了其不規則的外型,被火星引力所捕獲,
第一次爬山
據NASA網站10月23日報導,NASA的火星探測器——“機遇”號火星巡視探測器已開始攀爬“索蘭德點”(Solander Point),該地點是“機遇”號自2004年執行任務以來,遇到的最高峰的北端。
首席負責人——康奈爾大學的史蒂夫·斯奎爾斯(Steve Squyres)表示,這是“機遇”號第一次爬山,希望它將接觸到一些最古老的石頭——幫助人類了解億年前的火星。”
爬山的主要目標包括使用NASA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上的集成型火星勘測成像分光儀(CRISM)對山脊進行觀測以確定含粘土岩。觀測結果將專用於繪製擁有強化空間解析度的礦物地圖。
“機遇”號火星巡視探測器於2004年1月25日(世界時和美國東部時間)成功登入火星,比它的孿生兄弟“勇氣”號晚三個星期登入火星。“勇氣”號第一個攀爬了火星山丘,於2005年登上了海拔82米的山丘。“勇氣”號於2010年停運。NASA最新的火星車——“好奇”號,於2012年登入火星,正邁向一個海拔5千米的山峰。
截止到2015年3月28日,美國宇航局“機遇號”火星車登入火星11年兩個月,行駛路程已達到了馬拉松全程,總計42.195公里。
失去聯繫
2018年6月,火星上颳起了巨大的、遮天蔽日的沙塵暴,美國宇航局與“機遇號”失去聯繫。
最後召喚,未收回音
NASA控制中心曾多次嘗試聯繫“機遇號”,最後在當地時間2019年2月12日晚上傳送了重啟命令以及最後一首喚醒歌曲——《我會看到你》,但並沒有收到任何回應。
發生故障
美國宇航局機遇號火星車已經在火星表面上運行了11年之久,由於機遇號不斷遭遇故障,美國宇航局還打算放棄這輛火星車。這一陣子,機遇號又壞了,本次故障在去年就已經出現,機遇號出現了嚴重的“失憶症”。一個星期前,美國宇航局的工程師剛剛為機遇號進行了軟體升級,試圖解決機遇號患上的“失憶症”問題,沒想到它的記憶又出現問題了。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科學家約翰-卡拉斯是機遇號的項目經理,他認為雖然我們在格式化五天后仍然遭遇到機遇號的失憶問題,但我們並不感到驚訝,畢竟這是一台超長期服役的火星車,原計畫設計壽命為90天,卻運行了11年之久。至於是什麼原因造成機遇號的故障,目前科學家也沒有明確的答案,此前的調查猜測與火星車超期服役和宇宙射線有關。如果我們成功解決了嚴重的快閃記憶體問題,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目前機遇號為了應對嚴重的“失憶症”,需要每天進行多次計算機的重啟,幾乎每次執行任務前都需要重新“刷”一遍大腦。自3月20日之後,機遇號還沒有遇到過如此嚴重的快閃記憶體問題,不過3月25日的失憶也沒有造成科學數據的丟失,預計機遇號不久後會再次投入工作。
機遇號和勇氣號是一對雙胞胎火星車,2004年1月降落火星表面,發現了火星上曾經存在液態水流動的痕跡。在三個月的設計壽命後,兩輛火星車仍然處於服役中,勇氣號在2010年停止工作,而機遇號還打破了地外天體的運行距離紀錄,達到42.195公里,超越了前蘇聯的月球2號,行駛距離比阿波羅登月時使用的月球車還遠。
完成馬拉松
2015年3月24日,美國宇航局的火星漫遊者“機遇”完成了第一次火星馬拉松,總里程達到26.219英里,用了11年零2個月的時間。康奈爾大學機遇號的首席研究員史蒂夫-斯奎爾斯認為這個任務不是為了馬拉松賽跑,而是為了探索火星,機遇號的任務是在火星上尋找古老水的痕跡。科學家認為火星在數十億年前存在液態水,曾經有可能誕生過生命。噴氣推進實驗室火星探測漫遊者項目主管約翰-卡拉斯認為當機遇號在火星上運行11年時,沒有人會想到這輛火星車能夠運行如此久的時間,更不用說完成一次馬拉松賽跑。為此,噴氣推進實驗室還進行了慶祝,這是人類探測器在火星表面創造的奇蹟。機遇號在奮進撞擊坑附近第一次發現了水的跡象,這裡似乎是一個淺湖泊,大約幾百米深,14英里寬。科學家通過這座撞擊坑了解了火星的過去,發現火星上的水酸鹼性不會太低。
截止2015年機遇號仍然非常活躍,科學家讓機遇號進入奮進撞擊坑邊緣繼續尋找水和粘土礦床,於是這裡被命名為“馬拉松谷”,紀念機遇號完成第一次火星上的馬拉松里程。
結束使命
2019年2月13日,由於經過八個月無法跟探測器取得聯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13日正式宣布結束“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的使命,“機遇號”目前已經在火星上運作了15年。
盤點登入外星的人類探測器
台北時間2009年9月26日訊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向月球和其他行星發射了很多個探測器,但是只有為數不多的探測器成功地目的地著陸。 |
登入外星的人類探測器
探測器:觀察、記錄粒子的裝置,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實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設備。 >>>回到科學頻道 | |
月球1號 | 月球1號(俄語:Луна-1)是蘇聯、也是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星際探測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號”命名的探測器中的第一個成員。 |
火星二號 | 前蘇聯發射的“火星2號”登入器是人類向這顆紅色行星發射的第一個人造天體。1971年,這顆登入器和它的姐妹登入器“火星3號”一起發射升空。 |
火星3號 | 1971年5月28日,蘇聯發射的“火星3號”探測器在火星軟著陸。但是由於遭遇火星沙爆,火星3號著陸艙僅僅傳送了20秒的信號後就和地球失去了聯繫。 |
月球2號 | 月球2號是蘇聯於1959年9月12日發射的無人月球探測器。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表面硬著陸的太空飛行器。1959年9月14日,月球2號擊中月球。 |
阿波羅11號 | 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的阿波羅計畫(Project Apollo)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 |
索傑納 | 索傑納是在火星上真正從事科學考察工作的第一台機器人車輛,它是一輛自主式的機器人車輛,同時又可從地面對它進行遙控。 |
勇氣號火星探測器 | 2003年6月10日,名為“勇氣”的火星登入探測器從美國的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對於這個全新設計的超級智慧型機器人來說,這是一次孤單的旅行。 |
機遇號火星探測器 | 美國火星探測器“機遇號”從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後現正按照預定程式向火星軌道運行。由於技術故障和惡劣天氣,“機遇號”探測器曾多次被推遲發射。 |
好奇號火星車 | 美國宇航局的“好奇(Curiosity)”號火星車是一個汽車大小的火星遙控設備。為前往火星的探測器製造的有史以來最大的隔熱板,現在已經造好,隨時準備為“好奇”號保駕護航。 |
阿波羅12號 | 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畫中的第六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二次載人登月任務。 |
阿波羅14號 | 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畫中的第八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三次成功登月的載人登月任務。 |
阿波羅15號 | 是阿波羅計畫(Project Apollo)中的第九次載人任務,也是人類第四次成功登月的載人登月任務。 |
阿波羅16號 | 是阿波羅計畫中的第十次載人航天任務(1972年4月16日)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五次成功登月的任務,1972年4月27日成功返回。 |
阿波羅17號 | 是美國阿波羅計畫中的最後一艘飛往月球的載人太空船。飛行時間為1972年12月6日至1972年12月19日,登入地點為陶拉斯·利特羅山脈,停留時間為74小時59分,為阿波羅計畫中停留月球表面時間最久的載人太空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