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
鬥神畫中的武鬥神《神荼鬱壘》在民間有個非常生動的傳說:商末周初,度朔山上生有奇桃,肉甜味美,食之可延年益壽,桃下住著兄弟二人,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鬱壘,他們為人正直,力大無比,兇猛老虎為他們護林看桃,野牛嶺上有個野大王,心狠手毒,喝人血,吃人心,殘害百姓。一天,野大王派人到度朔山上索取仙桃,被神荼、鬱壘轟走,野大王氣得七竅生煙,一個黑夜,野大王帶領他的信徒裝扮成惡鬼前去報復,被神荼、鬱壘用桃條捆起來扔給了老虎,所以桃木辟邪由此而來,同時成為辟邪驅鬼的工具。還有一個“灶王”的傳說也很有意思,據傳“灶王”原是浪蕩公子張萬倉,外號張臘月,原配丁香女勤儉賢惠、美麗善良,由於張臘月喜新厭舊,後門休出丁香女,前門娶來王海棠。不幾年家底被揮霍淨光,張臘月後悔莫及哭瞎了眼,便沿街乞討,有一年臘月二十三,他討飯到了丁香家,丁香女看到張臘月可憐,便不記前仇,讓僕人把他請進來給他一碗龍鬚麵吃。當他得知這是前妻丁香家時,羞愧難當便一頭撣死在鍋台上,從此賢惠的丁香女便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祀他於鍋台上,傳來傳去,便把張臘月傳為“灶王”,民間也傳下了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張貼“灶王”的習俗。楊家埠有限公司位於煙濰路國道邊,到這裡可以領略當地的民風民俗,既可以住五星級賓館,也可以住農家院,吃農家飯,還可以買風箏和木版年畫。到楊家埠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公路縱橫,煙濰路國道傍村而過,寒清公路縱貫南北,濰坊市區五路公共汽車直達村內。有濰坊蘿蔔等土特產,有風味獨特的朝天鍋名吃,有核雕、風箏、年畫等工藝品,有“跑旱船”等鬧春習俗。
木版年畫
簡介
楊家埠木版年畫,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而馳名中外。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三大產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寒亭楊家埠)之一。產地不同,風格迥異。數百年來,楊家埠木版年畫按照農民的思想要求、風俗信仰、審美觀點、生活需要逐步發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樸雅拙、簡明鮮艷的風格。它植根於民間,裝飾於節日,長期以來起著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願望,美化人民節日環境的作用。它的題材極為廣泛,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美女娃娃、吉祥歡樂;人情世事、男耕女織;小說戲曲、神話傳說;山水花卉、飛禽走獸;時事新聞、諷刺幽默;還有些以實用為目的,服務於人們的現實生活。楊家埠木版年畫現已成為促進國際間文化交流、吸引國外客商遊人、發展濰坊外向型經濟的紐帶,成為“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的主要景點之一。
歷史
楊家埠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餘張。明代是木版年畫發展成熟階段。那時這個村就“家家印年畫,戶戶扎風箏”。建於明崇禎十三年的“吉興號”年畫作坊,面積239.4平方米,房屋11間,保存完好,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年畫繪刻工麗縝密,古樸雅拙。
開始楊家埠民間木版年畫題材比較狹窄,以刻印神像年畫為主。迎合民間迷信信仰的要求,主要繪製《灶王》、《鬥神》、《菩薩》、《玉皇》等;在繪刻方面,一部分取法於宗教木刻畫,如《三代宗親》、《神荼鬱壘鬥神》等;一部分取法於小說、戲曲、科技書籍插圖,如《民子山》、《男十忙》、《二月二》等。從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畫業發展的畫店有同順堂、吉興、太和、公茂、恆順等。明末,因戰亂遂遭破壞。
年畫的發展
清代前期,年畫又得以恢復和發展。又有萬順、公興、公義、公泰、永盛等30餘家畫店大量進行年畫生產。年畫品種增加,繪刻技術更加精熟,產生了如《張仙射狗》、《年年有魚》、《劉海戲金蟾》、《博古四條屏》那樣繪刻穩健,具有節奏感的大量優秀作品。清代乾隆年間,是木版年畫商品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在此後一個半世紀裡,楊家埠“畫店百家,年畫千種,畫版數萬”,是全國三大畫市之一,年畫的題材空前擴大,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的神像畫更加齊全完備。年畫的形式分為大門畫、屋門畫、炕頭畫等類別。此時畫店紛開,僅西楊家埠由楊氏一家開設的就有82家。清末,製作精細的楊柳青年畫傳入之後,給楊家埠年畫固有的古樸雅拙一個很大的刺激,有些藝人不再沿例其本,開始創新。首先新出的年畫開始多以戲曲故事與公案小說為題材,如《打櫻桃》、《空城計》、《打漁殺家》等等。其次是“發福生財”的吉慶畫,如《五路進財,發財還家》、《搖錢樹》、《大春牛》、《三大家》等等。這些作品給深受列強入侵、盜賊蜂起之苦的人們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和安慰,代表作品有《鹿鶴同春》、《榴開百子》、《五福捧壽》等。
百年名店
清末民初,木版年畫開始“以變圖存”的革新。大順畫店的楊九經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創立了東大順畫店。他支持劉明傑、楊毓珂、楊萬東等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師突破楊家埠年畫的陳規,吸收其它繪畫的特點,新繪畫樣,如《四季花鳥》、《八仙條屏》等,線條頓挫有致,畫面生動活潑。他們還吸收了國畫的筆墨情趣,用單一的墨色,分為幾層次印刷,印刷成“墨貨”,如《山水四條屏》,古樸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銷售。應該說,這是楊家埠年畫“隨欲而進”、“以變圖存”的改革創新時期,它適合人們已經改變的欣賞習慣,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民間藝術發展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藝術的發展。1951年、1952年華東局文化部與山東省文化局先後兩次派人對楊家埠年畫進行全面調查,先後創作了22幅年畫,對繼承發展楊家埠年畫提供了新的經驗。之後,不少專業美術工作者傾心於楊家埠年畫的創作。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吸收了歷史和現代的製作方法,將楊家埠年畫提高升華,並對其進行挖掘、整理、創新,創作了大量新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