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28年5月3日,侵華日軍在濟南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三慘案”,時任國民政府山東交涉署交涉員的蔡公時赴任不到一天,就壯烈殉國。訊息傳至南洋,華人社團義憤填膺。1930年,以時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為代表的南洋各界同胞,捐款鑄造了蔡公時烈士全身銅像。銅像高2.18米,寬1.10米,總重250公斤。因當時國內抗戰,就立在新加坡紀念孫中山的別墅晚晴園裡。
2003年,泉城人突然再次聽到了蔡公遠在大洋彼岸的“聲音”,旋即奔走相告,人們都表露了同樣的心聲:熱血英豪該“回家”了。
2006年4月10日,新加坡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和中國濟南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行“蔡公時烈士銅像移交式”。銅像回歸後,有關方面下決心要建一座“濟南慘案紀念堂”。在濟南市博物館、經二緯四原交涉署遺址與趵突泉公園三處候選地之間,最終選定了趵突泉作為園址。之所以選擇這裡,一是考慮到這裡每年200多萬的遊客流量,社會教育客群面大;二是這裡也是原來五三街的所在地,歷史脈絡上可以相順相承。
2006年5月2日,蔡公時烈士銅像回歸安置暨濟南慘案紀念堂奠基儀式在趵突泉舉行。
2006年12月,濟南慘案紀念堂主體建設基本完工,堂內布展工作正式啟動。
2007年1月11日,濟南慘案紀念堂布展方案確定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吳軍設計的布展方案。按照總體設計,新建的濟南慘案紀念堂將與五三碑、五三亭等建築共同組成懷念濟南慘案建築群落。
2007年4月28日,濟南慘案紀念堂布展完成。
建築特點
走進牌坊,迎面就可以看到中心建築——“濟南慘案紀念堂”。這座亭閣式仿古建築分上下兩層,雕樑畫棟,古香古色。一樓正中的匾額上有“濟南慘案紀念堂”七個大字,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女士題寫的,她的父親何思源在慘案發生時任山東教育廳廳長,在他的提議下,當時省內各縣幾乎所有的公學都建立了關於慘案的紀念碑。邁進紀念堂,最搶眼的就是蔡公時先生全身銅像。背景是“日軍炮擊後之濟南”圖,上面鑲嵌著毛澤東在《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一文中有關濟南慘案的話。兩側陳列了大量史料,分“風雨如磐”、“古城喋血”、“同仇敵愾”等幾大部分。
二樓展廳門口匾額“五三堂”是由歐陽中石先生題寫。展廳以連環畫的形式展示了“齊魯風雲”、“濟南淪陷”、“奮起抗擊”、“民眾覺醒”等銅版畫。
紀念堂外,在紅花綠葉的掩映下,兩塊巨石上刻著《濟南慘案歌》、《國恥歌》的五線譜詞曲。東側剛剛懸掛了一口2.4米高的鑄鐵大鐘,正面寫著“勿忘國恥”四個大字,背面則是濟南市人民政府撰寫的銘文,共280字。
整個紀念堂占地面積約26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
紀念鍾銘並序
公元一九二八年五月,日本軍國政府藉口護僑,進兵濟南,歷下喋血,泉城塗炭。三日,時任山東交涉專員之蔡公公時蹈死斡旋,竟遭凌虐殺害。十一日,全城失陷。旬日間濟南軍民被殺者凡六千一百二十三人,傷一千七百七十人,資損數千萬。暴行訊傳,舉世驚憤。南洋華僑陳公嘉庚募款鑄造蔡公時烈士銅像一軀,以旌風節;公元二零零六年,蔡公銅像得歸其殉難之地。爰徇士民敬仰之情,特建紀念堂於趵突泉畔,安放蔡公銅像以供拜瞻;並鑄此鍾,以警吾民,勿忘國恥。乃銘曰:近代以降,列強猖狂。中華民族,屢罹禍殃。
倭虜野心,尤其囂張。割我台灣,侵我海疆。
殺我人民,掠我寶藏。濟南慘案,震驚八方。
所賴同胞,堅持抵抗。同仇敵愾,禦侮興邦。
無數英烈,勇為國殤。逝者已矣,山高水長。
宮聲喤喤,前事勿忘。華夏泱泱,萬世其昌。
公元2007年5月3日濟南市人民政府謹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