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石山慘案

馬石山慘案

牟平縣有座馬石山,山前坡有一道半人高的石牆。石牆裡有塊平地叫平頂寨,平頂寨上直立著一棵象把大傘似的平頂松。熱天來到山上的人,總願在平頂松下歇腳、乘涼;冬天來到山上的人,總願在平頂松下躲風、避雪。人們談起這棵平頂松,總和馬石山慘案中的“十勇士”聯繫在一起。上了點年紀的人說:“平頂松枝葉繁茂,萬古長青,是因為‘十勇士’精神不死。”年輕人則說:“平頂松長得所以這樣旺盛,是‘十勇士’用鮮血滋養了她。”

簡介

馬石山,位於膠東半島乳山市境內,主峰海拔高467.4米,山勢蜿蜒險峻,嶺長谷深,山域面積約20平方公里。。這裡群峰巍峨,奇石嶙峋,林木蔥鬱,鳥類繁多,保留著原始山林特有秀美風貌,是乳山市風景區之一。同時,還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軍製造的駭人聽聞的“馬石山慘案”發生地,乳山市政府在馬石山主峰修建了烈士陵園,這裡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說遠古時,馬石山有一個草肥水美的牧場,天上的一匹神馬經常偷偷到牧場吃草飲水。後來,天上下來一位天將要降服這匹神馬,神馬就地一滾,竟比大山還高。天將一看,也施展法力,變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他伸手抓住馬鬃,把大山當成了上馬墊腳石,飛身上馬,騰空而去。
從此,人們把這座大山叫做“上馬石山”,後來,逐漸把“上”字去掉,直呼“馬石山”了。

事件

開端

1942年冬,日本侵略軍對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拉網合圍”大“掃蕩”時,在這裡製造了駭人聽聞的“馬石山慘案”。英雄的抗日軍民同“掃蕩”日軍展開了英勇鬥爭。被圍在網內的少數八路軍指戰員,為了人民民眾,捨生忘死,反覆衝殺,掩護大批民眾突出重圍,自己卻血灑馬石山,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歌。
1942年,敵後抗戰正處在最艱苦的困難時期,日軍對山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更加頻繁的“掃蕩”。這一年內,日軍千人以上的大“掃蕩”就達40多次。在多次的“掃蕩”中,尤以1942年冬對膠東的大“掃蕩”最為殘酷。11月8日,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親抵煙臺召開作戰會議,因為當年已經進行過兩次大“掃蕩”,所以決定發動“第三次魯東作戰”。作戰目標是:殲滅以山東縱隊第五旅及第五支隊為基幹的膠東軍區部隊,恢復山東半島的治安,尤其是確保青島、煙臺間的交通。
岡村寧次是日寇駐華北方面軍最高司令官,以嗜血成性和陰險狡詐而臭名遠揚。他親臨膠東,決不是偶然的。膠東半島三面環海,一面溝通冀魯平原,水陸交通便捷,物產富庶,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日本法西斯“大東亞聖戰”的戰略計畫中,一直把膠東作為往來於海上與華北之間的重要通道和“以戰養戰”的補給基地之一。尤其是1942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被迫轉入戰略防禦後,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戰略地位日益提高,膠東半島有幾百里連片的海岸線,尤為日軍統帥部所重視。隨著膠東抗日游擊戰爭的蓬勃開展,八路軍在重新打開牙山中心根據地以後,依靠牙山,穩步向東、西兩翼發展,鞏固和擴大了崑嵛山大澤山根據地,大大改變了膠東戰略局勢,使膠東半島這把刺刀上到了槍身上。日寇賴以運送人員、軍火以及其他物資的這一重要通道和補給基地,受到重大威脅。3、4月間,日偽軍出動1萬餘人,在日軍駐山東第十二軍司令官土橋次郎中將指揮下,對膠東抗日根據地實施了春季大“掃蕩”。5月間,日偽軍又組織4000多人“掃蕩”膠東。入秋以來,日偽軍分頭又“掃蕩”膠東各區。當時膠東的行政區劃,分為東海西海北海南海四個專區。現在,從日寇調兵遣將之多、動員範圍之廣和準備時間之長來判斷,特別是岡村寧次秘密抵煙,預示著膠東抗日軍民所面臨的日寇冬季“掃蕩”,將是空前規模和極端殘酷的。
日軍此次大“掃蕩”所使用的部隊計有:駐青島的內田銀之助少將的獨立混成第五旅團主力,駐濟南柳川悌中將的第五十九師團一部,駐張店的奧村半二少將的獨立混成第六旅團一部,駐惠民林芳太郎少將的獨立混成第七旅團一部,共15000人,配以26艘艦艇封鎖半島沿海,飛機10架協同作戰。自11月19日開始,至12月29日結束,歷時40天,分三個作戰階段,採用“拉網合圍”、“分進合擊”、“梳篦式”等戰術,對膠東抗日根據地分區進行毀滅性的大“掃蕩”。戰役的組織實施,仍由土橋次郎中將統一指揮,並設指揮所於青島,一度前進到芝罘牟平指揮戰鬥。
當時,膠東軍區總兵力(包括縣大隊、區中隊)約14000人。11月上旬,膠東軍區在海(陽)萊(陽)邊區召開營以上幹部會議,作了緊急的反“掃蕩”動員,研究部署了反“掃蕩”的作戰計畫。根據以往反“掃蕩”鬥爭的經驗,會議確定採取“保存有生力量,保衛根據地,分散活動,分區堅持”的作戰方針,在膠東軍區統一領導下,以煙(台)青(島)路為界,將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分為兩個指揮系統:煙青路以西有第十三、十四、十五團及西海、南海、北海三個軍分區,歸第五旅指揮;煙青路以東有第十六、十七團及抗大一分校膠東支校、軍區直屬隊、東海軍分區,由膠東軍區直接指揮。同時,決定由膠東區公安局幹部和警衛部隊組成膠東區戰時戒嚴指揮部,堅持在中心根據地進行反“掃蕩”鬥爭。在東、西兩個指揮系統內,以團、營或連為單位,劃分地區,分散活動,避免大部隊過分集中。總的意圖是,軍民齊動員,粉碎日軍大“掃蕩”。敵人要“拉網”,我們就破“網”。部隊分散堅持,目標隱蔽,行動快捷。一個連,一個營,活動到哪裡,就在哪裡以部隊為骨幹,帶領民眾開展游擊戰,堅持根據地鬥爭,在周鏇中消滅敵人。
牙山和馬石山,是日軍第一階段作戰的兩個主要合擊目標。牙山駐有膠東抗大,是培養幹部的基地。馬石山西側的海(陽)萊(陽)邊區,正西方向面對據點林立的煙青公路,西南方向是國民黨暫編第十二師趙保原部的巢穴。日頑兩軍互相勾結,海萊邊區成為敵我頑三方鬥爭的最前線。膠東軍區的指揮機關,區黨委、行政主任公署等黨政機關和民眾團體,也都常駐在馬石山的周邊各村。
11月17日,日軍從青島、高密出動600多輛汽車,滿載大量兵員和作戰物資,沿煙(台)青(島)公路和煙(台)濰(坊)公路,氣勢洶洶地駛往萊陽棲霞福山等地。此時戰爭的空氣,就像當時冬季的天空一樣,頓時烏雲密布,朔風四起。21日開始,猥集在這些地方的日偽軍,分成無數小股,傾巢出動。駐牟平縣水道之敵由東向西推進,其餘之敵則從西、北,分路向東、向南平推。國民黨暫編第十二師趙保原部打起日軍的“膏藥旗”,從他的老窩萊陽玩底(現萬第)向東北進擊。從敵人的調遣中明顯看出,其部署已對我棲(霞)牟(平)海(陽)萊(陽)邊區的牙山、馬石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構成了合圍態勢。敵人第一階段的大“掃蕩”開始了。
瘋狂的日偽軍依仗著人多武器好,分成許多股,相互保持火力聯繫,實施多路分進合擊,密集平推,對膠東抗日根據地像梳頭篦發一樣,不落一村一戶,不漏一山一溝,進行搜尋“梳篦”前進。為了徹底搜尋和“梳篦”,他們每天只行進十幾公里,白天搖旗吶喊,步步進逼,無山不搜,無村不梳,燒草堆,挖地堰,清山洞,連荒庵、寺廟也不漏過;夜間就地宿營,沿合圍圈每隔三五十步,便燃起一堆野火,由五六個或十來個士兵把守,稍有動靜,便鳴槍示警,只要一處槍響,便四處一起開火;如果發現突圍人群,便用機動部隊圍捕、追擊。日偽誇口說:“只要進入合圍圈的,天上飛的小鳥要挨三槍,地上跑的兔子要戳三刀。共產黨、八路軍插翅難逃。”日軍妄圖將膠東八路軍壓縮到海陽、牟海、棲霞、牟平交界的馬石山狹小地區聚而殲之。在大“掃蕩”的那些日子裡,膠東大地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奸,無所不用其極,手段之殘酷,令人目不忍睹。這種野獸般的瘋狂行徑,從繳獲的趙保原特務團一個營長的日記中,可見一斑。他在日記中寫道:“兩萬之眾,用蜘蛛網式之配備,大舉掃蕩全魯東,每日二十里,所到之處席捲一空,婦女為之奸,壯丁為之捆,東西為之光……”這個營長的日記,成為日偽軍野蠻行徑的有力佐證。
岡村寧次企圖以他處心積慮所設計出來的這一空前毒辣殘酷的新戰術——拉網大“掃蕩”,把中共膠東黨政軍領導機關消滅在火網之內。但是我們的主力部隊和黨政領導首腦機關,卻早已在敵人的行動開始之前,就靈活地跳出了網外,到敵占區里去打擊敵人。成千上萬的老百姓也在當地黨政組織和八路軍的組織和掩護下,在敵人的拉網過程中紛紛突圍出去了。還需提到的是,廣大人民民眾積極投身到反“掃蕩”中去,各村普遍實行“堅壁清野”,以“三空”(搬空、藏空、躲空)對付敵人“三光”(搶光、殺光、燒光)。他們大力支援八路軍作戰,當嚮導,遞情報,送給養,挖地道,隱藏軍用物資,掩護和護送傷病員,伺機打擊敵人,表現了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自我犧牲精神。有的地方幹部、民兵、民眾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下沙家村是膠東第三兵工廠所在地,兵工廠的工人和村里的民眾當得知敵人要進村的訊息後,立即實行空舍清野,把機器拆開埋藏起來,把水井也封死,民兵大擺地雷陣,民眾有組織地轉移和隱蔽起來。太陽落山時,日軍進了村,所到之處,地雷轟響,炸得敵人心驚膽戰,狼狽逃竄,兵工廠安然無恙。
但由於日軍的圍追燒殺,合圍網仍迅速地向著半島的中心推進、收縮。到11月23日傍晚,四面八方的敵人就一齊集攏到了膠東半島的中心地帶馬石山四周,“網”即將在此收口了。牟平、海陽、棲霞等縣民眾數千人,還有部分地方幹部、八路軍的傷病員以及少數與大部隊失掉聯繫的戰士被拉入“網”內。

發展

日軍撲到馬石山,才發現膠東軍區和第五旅的主力部隊已經轉移,黨政領導機關也不見蹤影。日軍眼見預定計畫落空,便惱羞成怒,窮凶極惡,見人即抓、即殺,見房就燒。23日至24日,日軍對被圍在合圍圈裡的抗日軍民大施淫威。在馬石山東北方向的大院村南山上,陳京普一家8口人和鄰居1人藏在一個山洞裡。日軍發現後即刻向洞裡發射燃燒彈,8人被燒死,只有陳京普燒傷倖存。在金斗頂採石坑裡,藏有我同胞60多人,被日軍殺死50多人,僅崖後一個村就有18人被殺。東尚山村劉京發被日軍抓住,向他要糧、要人,他堅定地回答:“不知道!”日軍朝他胸部、腹部連刺數刀,事後經我部隊搶救才倖免一死。溝劉家村民兵鄭崇太,遇上搜山的日軍,敵人朝他脖子砍了一刀,他當即昏死過去,後又甦醒復生。他倆身上至今刀傷猶在。在東尚山村,日軍抓住八路軍一傷員後,在地上燃火一堆,兩個敵兵分別抬著他的頭、腳,燒燎其腹部和胸部,將他活活燒死。在西尚山村,日軍把一個八路軍戰士按在煙囪上,在鍋下燒火,將其活活嗆死。招民莊村70多歲的老人許德義,被日軍用草苫捲起,從下部點上火,一直燒至頭頂。在金斗頂採石坑外,日軍將9名民眾拴成一排,從前面對胸射擊,當場死亡7人。在大龍口村,敵人抓到70多歲的老人宮殿慶,把老人橫架在鍋台上用火燒烤,後又拉到村南河灘燒死。馬石店鄉南夼村姜謙習的妻子遭日軍槍殺後,她不滿3歲的幼女瑞鳳還在母親懷裡吃奶,12歲的長女和6歲的次女哭著喊著叫“媽媽回家”。日軍連一個癲癇病人也不放過。下石硼村王丕成,在馬石山前犯了癲癇病,被日軍用石頭活活砸死。
這次“掃蕩”,日軍姦污婦女、殺人取樂,手段之野蠻殘忍,令人髮指。下石硼村王維先的妻子已懷孕8個月,被抓住後,硬逼著她騎光腚毛驢,一路上摔下多次,敵人竟以此嬉戲。上石硼村19歲的婦女幹部王秀卿被日軍抓住,任意凌辱後,用刺刀向她的前胸亂刺致死。下石硼村農民王元祥被日軍抓住後,在他的頭上挑了兩刀,以試刀的利鈍。西諸往村王振桂被日軍抓住,先割掉他的一隻耳朵,又用刀砍死。西諸往村王振賢,被日軍用木棒打昏後,又用繩子勒住脖子在地上亂拖。
這次“掃蕩”,馬石山周圍村莊的房子,遭到了空前的破壞。各村被燒房屋都在半數以上,滿目瘡痍,似乎一切都被燒焦了,慘不忍睹。所有的房屋,幾乎沒有一間是完整的,到處是殘垣斷壁;街旁、院中的樹木,被燒得光禿禿的,甚至連場院裡的碌碡,都被燒得裂了紋。呼嘯的寒風,裹著殘餘的灰燼漫空飛揚,散發著嗆人的糊焦氣息。馬石山西草庵村,全部房屋被燒光。23日夜,部分日軍在下石硼村宿營,全村的禽畜被吃得精光,家具全遭破壞。各村被搶走和糟踏的糧食無法統計。據倖存人講,這次“掃蕩”,村村遭劫,戶戶蒙難,馬石山上屍骨遍野。有關史料記載,日軍此次“掃蕩”,僅在馬石山周圍就殘殺抗日軍民503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馬石山慘案”。
正當數千名民眾身陷絕境時,被圍在“網”內的八路軍指戰員挺身而出,發起了救援父老鄉親的突圍戰。
當時,被圍在馬石山的八路軍部隊有:膠東區公安局警衛連第三排、八路軍山東軍區第五旅第十三團三營七連二排六班、八路軍膠東軍區第十七團三營七連、第十七團的二營、第十六團的三個營、膠東軍區東海軍分區獨立團二連一排等。另外,從乳山市民政局的《烈士英名錄》中查知,犧牲在馬石山戰鬥中已知名的27名乳山籍烈士所在單位還有:牟海縣獨立營、第五旅第十三團一營二連、十四團二營、十七團一營、第五旅偵察連、第十七團一營、膠東軍區後勤處警衛連、膠東軍區兵工廠、膠東行署等,顯然,這些都是零星的部隊指戰員。
為了粉碎日軍這次的大“掃蕩”,中共膠東區黨委、行政主任公署和膠東軍區決定,由膠東區公安局幹部和警衛部隊為主組成“膠東軍區戰時戒嚴指揮部”,在中心根據地組織和領導民眾堅持反“掃蕩”。指揮部下設3個小分隊,公安局警衛連政治指導員王殿元和公安局三科科長唐次(慈)帶領警衛連第三排為一個小分隊,他們的任務是在馬石山南麓地區同民眾一起堅持反“掃蕩”,進行戒嚴,維持治安,防奸反特,保護民眾,保衛根據地,當敵人進犯時,牽制敵人的兵力,伺機打擊敵人。第三排已在這個地區活動了好幾天,有不少戰士是當地人,他們對馬石山地區的地形非常熟悉,穿隙插空是完全可以突出去的,但他們為了解救被敵人包圍的幾千名民眾和地方幹部,決定留下掩護民眾突圍。23日白天,他們在馬石山南面的下石硼等幾個村莊和村幹部一起組織民眾轉移,夜裡,他們又和地方幹部及民兵一起,帶領民眾一批批地順著敵人布防薄弱的山巒溝壑突圍,先後有7批1000多名民眾在他們的掩護下,安全突圍脫險。24日拂曉,為了牽引敵人的兵力,使被圍的民眾和地方幹部有更多的機會衝出虎口,王殿元把部隊帶到馬石山主峰,準備和敵人決一死戰。天亮以後,敵人開始從南坡向山上進攻,第三排的幹部戰士以古石牆為掩體,居高臨下,同仇敵愾,頑強抵抗。他們子彈打光了,就用石頭砸,連續打退敵人多次進攻,直到天快晌了,敵人也沒攻到山頂。日寇從南坡攻不上,便在飛機和大炮的掩護下,從馬石山主峰的北坡進行包抄,最後終因寡不敵眾,王殿元和第三排的幹部戰士全部壯烈犧牲。
膠東軍區第五旅第十三團七連由指導員帶領赴東海軍分區執行任務,歸途恰遇日軍“掃蕩”開始。為便於突破敵人包圍,指導員決定各班分散行動。按照體力和武器裝備,第七連二排六班10名戰士完全可以輕而易舉地突圍出去,但他們看到村村濃煙滾滾,到處屍橫遍野的情景,聽到孩子們的呼叫和婦女們的哭泣聲,便毅然留下來,同地方幹部、民兵組成一個戰鬥的集體,帶領民眾連夜突圍。他們分3個戰鬥小組,冒著敵人的彈雨,往返3次,掩護了近千名民眾衝出火網安全轉移。當他們第4次衝進包圍圈準備帶領民眾突圍時,天已大亮。馬石山周圍槍聲越來越密,敵人傾巢出動,開始合圍收“網”。幾架飛機繞著主峰一帶低空盤鏇。為了吸引敵人,他們且戰且退,退到馬石山主峰南側一道石牆和幾處天然岩石處頑強地堅守著。日軍已逼到近前。第七連二排六班的這10名戰士先後打退了敵人在飛機大炮配合下的多次進攻。最後只剩下班長和兩名戰士,子彈打光了,敵人衝上來時,三個人緊緊擁抱在一起,拉響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血染馬石山崗。戰後,人們說不出這10名戰士的姓名,然而,他們卻在民眾中贏得了一個共同的光輝名字,那就是“馬石山十勇士”。
在第七連六班組織民眾突圍的同時,膠東軍區第十六團一營在馬石山南坡也組織千餘民眾勝利突圍。該營三連一排掉隊後,在馬石山北麓組織三批民眾數百人先後突圍脫險。24日拂曉,該排在劉指導員指揮下,與圍敵英勇搏鬥,最後彈盡力竭,壯烈犧牲。
同日,膠東軍區第十七團三營七連百餘名指戰員在馬石山東坡打退日寇5次衝鋒,彈藥用盡後,連長叢培露、指導員黎光率部與敵拼刺刀,斃傷敵數十人。最後,除十幾人被俘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
東海軍分區獨立團二連一排,在排長許書禮帶領下,乘黑夜連續兩次衝進包圍圈,救出數百名民眾。當他們第三次衝進包圍圈時,天色已亮,日軍加強了火力封鎖,許書禮和十幾名戰士被圍在東馬石山頂,彈盡路絕,全部壯烈犧牲。

結果

在抗日軍民的英勇抗擊下,日軍的這場歷時40天的“掃蕩”,不僅沒有達到消滅膠東八路軍的目的,反而處處遭受打擊,被拖得筋疲力盡,付出了巨大代價,不得不於12月28日前全部撤回原防。當然,膠東抗日軍民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1970年10月,乳山縣革命委員會為紀念在“馬石山慘案”中犧牲的抗日軍民,在此修建了馬石山烈士陵園。陵園占地約5.4萬平方米,分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烈士紀念堂、烈士陵墓和接待室與管理人員生活區四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