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發背景
潘家峪是冀東抗日根據地之一。正因為這樣,潘家峪也就成了日軍“掃蕩” 的重點地區。從1938年夏季到1940年底,敵人圍攻潘家峪就有130多次。
1941年1月,日本駐唐山部隊指揮官,召集豐潤日本顧問佐佐木二郎以及遵化、玉田、灤縣、遷安、盧龍、撫寧等縣日本軍官和偽豐潤縣公署、警備大隊、警察所等日偽人員,勾結地方反動地主,策劃了血洗潘家峪的陰謀。
傷亡狀況
1941年1月25日晚(農曆1940年臘月28日),駐唐山、豐潤、灤縣等16個據點的3000多名日軍、1000多名偽軍,在日指揮官佐佐木的率領下,從四面八方悄悄地開到潘家峪。他們進村後便逼著全村1500多人先到村邊西大坑集中,逼問八路軍的去向。敵人又把民眾驅趕到村中的潘家大院(地主潘會林的住宅),把大院封鎖起來,用步槍、機槍向赤手空拳的民眾瘋狂掃射,並放起了大火。
大屠殺一直延續到次日下午7點鐘。全村有1230人被殺害,1941年1月25日,3000多名侵華日軍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潘家峪慘案。日軍僅在潘家峪慘案中就屠殺了1298名無辜的中國人,放火燒毀房屋1235間,其中有兒童婦女658名,有23戶人家被殺絕。
證人回憶
潘家峪村地處燕山山脈深處的,有著“小吐魯番”的美譽。86歲高齡的潘守利,是“潘家峪慘案”的倖存者之一。當年他躲在角落裡被人壓在下面,才得以幸免於難。
1941年1月25日,農曆臘月二十八,潘家峪的村民們正在籌備過年,不料日軍從四面八方將潘家峪圍堵,3000多日軍和2000多偽軍挨家挨戶用槍托、刺刀將村民全部驅趕到位於村中心的西大坑。眾多村民逃跑,日軍隨後又將大家逼進了潘家大院內。
慘案的另一名倖存者潘善增,當年6歲。他記得,村民們進入大院後,門就關了,日本兵開始往院裡開槍,扔手榴彈,屠殺從中午一直持續到傍晚,日本侵略者走了,留下了一片焦土的潘家峪,全村1700多口人被殺掉1230人,33戶被殺絕,96人受傷,全部財物被搶劫一空,1235間房屋全被燒毀。大院裡面,穿堂跨院,房前房後,屋裡屋外,有許多親人立著臥著被燒死。許多親人被燒成骨灰,有的被燒成一堆焦炭。在安葬親人時,就有800多人被燒得無法辨認。全村倖存者只有300多人。
後續發展
慘案發生的第二天,我冀東軍分區黨政領導率領十二團的官兵來到潘家峪,帶來大批糧食、衣服、藥品,挨家挨戶地慰問、安撫,當時就有12名倖存的潘家峪青年參加了八路軍,跨入復仇的行列。
周圍22個村莊的鄉親揮淚趕來,捐獻出大批葦席和其他物資,幫助潘家峪人埋葬死去的同胞。
唐山市的鐵路工人和開灤煤礦的工人也紛紛捐錢捐物,救濟受難同胞。
2月5日,抗日民主政府組織四鄰村莊的鄉親去清理屍首,由豐灤遷聯合縣政府主持公葬。從潘家大院扒出的屍體無法辨別姓名年齡,只能在辨認出的男屍身上寫個“男”字,女屍身上寫個“女”字,童屍身上寫個“童”字。其中有的男女也無法辨認,只能把那些屍骨集中起來,一堆四肢焦肉、肚腸,一堆骨殖,一堆人頭。然後,以炕席為棺木,一領席里包一至兩個屍體。
公葬是在初春的寒夜裡進行的,送葬的隊伍由街里走上山麓,把屍體安葬在松柏常青的南山腳下。沒有輓歌,沒有鮮花和供果,有的是悲憤的長風,沸騰的熱血。血債必須用血來償還,倖存的潘家峪人莊嚴宣誓:“一定要向敵人討還血債,為死難親人報仇。”
慘案後,日本侵略者把潘家峪周圍50里劃為“無人區”,拆毀房屋,填平水井,驅散居民,多次“清鄉”、“掃蕩”,潘家峪一帶籠罩著白色恐怖。但是潘家峪人民不屈不撓,抗日的烽火撲不滅。潘家峪人民更加鬥志昂揚,一手拿槍,一手拿鎬,堅持了“無人區”的鬥爭。
3月初,這個村子的20多名青年自動組織起3個“抗日復仇小分隊”,積極配合八路軍打擊日本侵略者,附近村莊的子弟紛紛參加,迅速發展到120多人。
5月9日,冀東抗日鬥爭領導人李運昌、周文彬、劉誠光、高敬之來到潘家峪,為了悼念死難親人,在火石營村召開了由各村民眾參加的追悼大會。在大會上,冀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劉誠光莊嚴宣布潘家峪抗日復仇小分隊正式合併組織起來,成立“潘家峪復仇團”。
1942年7月18日,復仇團與八路軍冀東軍分區十二團戰士在遷安縣甘河槽設伏,與敵激戰5個小時,全殲150名日本侵略者,俘虜100餘名偽軍,潘家峪慘案的直接策劃者——駐豐潤日軍指揮官佐佐木二郎也被潘家峪復仇團的戰士親手擊斃。
對日索賠
1992年組成對日索賠團維權
為了讓後輩們記住先輩們經歷的苦難,潘家峪村民用各種方式來紀念先輩們的英勇,他們始終覺得應該向日本政府索賠給1230名無辜死難者討回一個公道。
1992年,潘家峪村民自發組成對日索賠團。
1999年,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建成,潘家峪村也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7月13日,潘家峪村以全村的名義,委託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向日本提起索賠訴訟,索賠金額為60億元。
2007年,日本最高法院首次回應對日索賠訴訟案,認為根據《中日聯合聲明》第五條,中國人的個人索賠權已然放棄,在法律層面上,原告沒有理由提出訴訟請求。
2007年,當時的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也指出:‘日本最高法院就《聲明》做出的解釋是非法的、無效的’。”
事實上,潘瑞燊曾向當地各級法院提起過訴訟,但始終沒有立案。
2014年年3月18日,二戰擄日中國勞工及遺屬狀告日本企業一案已經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正式立案,這也是中國法院首次受理擄日勞工訴日企案。在童增看來,這是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路上的重要轉折點。
2014年7月21日,河北省豐潤縣“潘家峪民間對日索賠團”和“潘家峪村民委員會”在北京簽署委託授權書,委託“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全權代理潘家峪慘案受害者全體遺屬,在中國法院起訴日本政府。訴訟要求日本政府向受害者謝罪,並索賠60億元人民幣。如果順利立案,這將是中國的二戰大屠殺受害者首次通過國內法院集體控訴日本政府。
創建原因
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始建於1971年,1999年新館竣工開放。陳列面積630萬平方米,通過原始照片、實物和影像資料,向世人展示了慘案發生的歷史背景、事件經過以及潘家峪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慘案留下了西大坑、老槐樹、小鐵門、南岩子、殺人場潘家大院、殉難同胞的葬墓等遺址,是日本侵略者侵華罪惡的鐵證,時刻警示後人“警鐘長鳴,勿忘國恥”。
後世紀念
地方政府和潘家峪村民自1952年起,先後重修遇難者墳墓,樹立墓碑、紀念碑和紀念塔,並修建了一座祠堂和一座紀念館。1995年,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將潘家峪慘案遺址列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11月30日,新建的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完工。2006年,中國國務院公布潘家峪慘案遺址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始建於1971年,1999年新館竣工開放。陳列面積630萬平方米,通過原始照片、實物和影像資料,向世人展示了慘案發生的歷史背景、事件經過以及潘家峪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慘案留下了西大坑、老槐樹、小鐵門、南岩子、殺人場潘家大院、殉難同胞的葬墓等遺址,是日本侵略者侵華罪惡的鐵證,時刻警示後人“警鐘長鳴,勿忘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