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澳洲內陸太攀蛇,以前叫做內陸盾尖吻蛇,學名細鱗太攀蛇(Oxyuranusmicrolepidotus),內陸太攀蛇是它的英文名InlandTaipan翻譯過來的,它還有沙漠猛蛇、內陸泰攀蛇、內陸太潘蛇、兇猛太攀蛇、大斑蛇等別名。科目
英文名:nlandTaipan
中名:澳洲內陸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Microlepidotus
蛇目:蝙蝠蛇科
分布:澳洲中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乾燥平原、草原,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簡介
澳洲內陸太攀蛇,是最毒的毒蛇,它生長在世界有名的[具有世界上最毒的特殊有毒動物]國家“澳大利亞”。太攀蛇以兇猛,毒牙長,排毒量大,毒性極烈。而著稱,也是世界最毒的爬行動物。名列世界十大有毒動物之前列。同時在除微生物毒素之外,Taipoxin(泰攀蛇毒)在其它毒素中也是數一數二的。Taipoxin的LD50=0.0021ug/kg它的提純乾毒1克就可毒死3000餘人。或10500000隻老鼠。
澳洲內陸太攀蛇,以前叫做內陸盾尖吻蛇,學名細鱗太攀蛇(Oxyuranusmicrolepidotus),內陸太攀蛇是它的英文名:InlandTaipan翻譯過來的,它還有沙漠猛蛇、內陸泰攀蛇、內陸泰潘蛇、兇猛太攀蛇、大斑蛇等別名。
內陸太攀蛇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爬行綱——有鱗目——蛇亞目——新蛇下目——眼鏡蛇科——眼鏡蛇亞科——太攀蛇屬。
形態
內陸太攀蛇的形體比普通太攀蛇要小,成蛇也僅為2米左右(合9英尺),內陸太攀蛇的頭部扁平,略尖,眼睛相對較大。內陸太攀蛇有灰色到黃褐色的鱗片,這些鱗片有時會鑲有細黑邊。軀幹部為褐色或橄欖綠色,腹部為黃白色,而頭部則為黑色或有黑色斑紋,毒牙長7.0—13.0毫米。【一】長度:澳洲內陸太攀蛇雄蛇全長範圍150~200mm,雌蛇全長範圍156~189mm。
【二】攝食和食性:每年4月開始攝食,6月為攝食高峰,9月停止;食物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
【三】繁殖習性:二級性徵主要反映在雄性尾的比例較長,尾下鱗的數目相應較多;;二級性比(出生時的性比)接近1:1,三級性比在居群較大的情況下也約為1:1,而在居群較小的情況下統計約為0.5:1;雌性性成熟期(以開始產仔為依據)全長都在150mm以上。
特性
澳洲內陸太攀蛇屬於蝙蝠蛇科,蝙蝠蛇科全部由毒蛇組成,所有成員都長有一對空心的前溝牙,用於噴射毒腺(位於上顎的後側)中的毒液。在外觀上他們與游蛇的差異並不大,身體細長,覆有工整且表面光滑的鱗片,當然這不包括個別品種,如棘蛇屬(頭寬闊切鱗片粗糙)和海蛇屬的全部成員。蝙蝠蛇科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下有61屬和大約230個種。食物:內陸太攀蛇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內陸太攀蛇經常在河灘地上乾硬的泥巴裂縫中獵食嚙齒類及小型有袋動物。
攻擊與防禦:內陸太攀蛇在捕食或受到驚擾時會將前半身成S形挺立起來,攻擊速度極快,幾乎快到人眼無法看得見,是世界上攻擊速度最快的毒蛇,往往獵物還沒來得及反應,已被它的毒牙連續咬了二三下。當它採取防禦姿勢時,身體會抬離地面。
繁殖:內陸太攀蛇為卵生蛇類,每次產約12~20枚卵。
分布
澳洲內陸太攀蛇棲息於澳大利亞中部乾旱的平原與草地。內陸太攀蛇棲息於人跡罕至的乾燥平原、草原、荒漠及乾枯河床等地。它們常棲身於鼠穴(洞穴原來的主人經常會被它們吃掉)、較深的地表裂縫或凹洞,有時也寄居於石縫和牆洞中。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的爬行動物種類繁多,除特有類型外,多與東洋界有一定的聯繫,而少數則和新熱帶界相關。其中最著名的是蛇類。澳大利亞是唯一毒蛇種類超過無毒蛇的地方,不少毒蛇毒性劇烈,其中內陸太攀蛇是世界上最毒的陸生蛇類,但是這些巨毒蛇全部屬於眼鏡蛇類,而沒有蝮蛇和蝰蛇類的成員,澳洲的那些樣子象蝰蛇的成員其實也是屬於眼鏡蛇類。其它各大陸均占優勢的無毒或微毒的游蛇類成員這裡卻非常少。
毒素
澳洲內陸太攀蛇是陸地上最毒的蛇。澳洲內陸太攀蛇的毒液使受試生物死亡一半所需的絕對量(LD50)只有0.021mg/kg,但排毒量達12.5mg—40.0mg,比響尾蛇毒性強300倍,約相當於眼鏡王蛇的20倍,與鉤鼻海蛇(Enhydrinaschistosa)的致死情況與不相上下,在動物毒素學上足以排到前十位。它每咬一次受害者,其一次排出的毒液能在24小時內毒死20噸的獵物,這相當於25萬隻小白鼠、100個成年人或兩頭非洲大象的重量。內陸太攀蛇的毒液在短短的15秒內可以完全殺死一成年人。澳洲內陸太攀蛇的毒素種類為神經毒素和心臟毒素。它的毒液分子是從一個名叫尿鈉排泄縮氨酸的蛋白質家族進化而來,在脊椎動物中,這些縮氨酸的作用是使心臟周圍的肌肉鬆弛的。
澳洲內陸太攀蛇的祖先在蛇毒中產生這些蛋白質,隨時間的推移,這種蛋白質鬆弛肌肉的能力越來越強。進化到今天,只要接觸到太攀蛇的毒液,它們的獵物的大動脈中的血壓就會迅速下降,發生血塊凝結,獵物因此而死。
澳洲內陸太攀蛇劇毒中的神經毒素主要作用於人體的神經和肌肉接合點,抑制和麻痹神經末梢,阻斷肌肉與神經的聯繫。患者一開始會頭疼、噁心、嘔吐,繼之以腹痛、暈眩和視力模糊,嚴重者還會痙攣和昏迷,並最終導致
澳洲內陸太攀蛇不僅是毒性最強的蛇,而且咬對手時注入的毒液數量也較多,一次所注入的毒液最多可達幾百毫克,毒性之強烈,常常是它對獵物發起襲擊後尚未鬆口,獵物已喪命,或獵物尚未察覺自己遭受傷害,就因毒性發作失去知覺。
毒素對人類的威脅
人和其它動物一旦被內陸太攀蛇咬傷之後,會在片刻之間昏迷,很快死亡。歷史記錄表明,在抗太攀蛇的蛇毒血清發明之前,只有兩人在被太攀蛇咬傷後僥倖逃脫一死。此蛇分布於人跡罕至的荒漠,是十分稀有的蛇種,生性害羞,見人就躲,另外澳大利亞政府也早已對這種著名的毒蛇有所防範。
識別毒蛇
對不同的毒蛇,防治的方法也有所區別。只有正確識別毒蛇,才能進行對症防治。毒蛇的標誌器官是毒牙,按其形態,可以分為溝牙和管牙,按其在上額骨著生的位置,可分為前毒牙和後毒牙。但是這種鑑別在套用上很不方便。另一種方法是從蛇的外形和色斑上來鑑別!在野外施工、旅遊時,一旦被蛇咬傷要迅速判斷是否是毒蛇咬傷。如何判斷呢?一是看蛇形:毒蛇的頭多呈三角形,身上有彩色花紋,尾短而細;無毒蛇頭多呈橢圓形,身上色彩單調,尾細而長。最好將咬人的蛇打死以供診斷參考。
二是看傷口:毒蛇咬傷的傷口表皮常有一對大而深的牙痕,或兩列小牙痕上方有一對大牙痕,有的大牙痕里甚至留有斷牙;無毒蛇咬傷則無牙痕,或有兩列對稱的細小牙痕。如果蛇咬傷發生在夜間無法看清蛇形,從傷口上也無法分辨是否為毒蛇所傷時,萬萬不可等待傷口情況是否發生變化來判斷是否被毒蛇咬傷。此時必需按毒蛇咬傷進行處理。
保護
我們知道了野生動物在維護自然生態環境方面所起的極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動物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它們通過食物鏈的關係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一旦食物鏈的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青草——蝗蟲——蛙(鼠)——蛇——鷹,這就是其中的一條食物鏈,如果人類無節制地捕獵野外的蛇,蛇就越來越少,導致森林、草地和農田的鼠害越來越猖獗,鼠害和蟲害給農林牧業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生態環境就會受到嚴重破壞。捕殺野生動物在全世界都是嚴重的問題,據西方報章報導:世界各地的蛇毒交易將導致毒蛇在地球上滅絕。巴西全國各地的人都涌到米納斯州去捉蛇,也許不久的將來,蛇會成為只有在民間故事中才會提起的動物。世界毒蛇大全
世界上生長這許許多多的毒蛇,而這些毒蛇往往都是致命的,大家小心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