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蝮蛇](/img/b/2aa/cGcq5CM0EzX3cjMygTNzMzN5MDN0ETM1UDO3ADMwADMwAjMxAzL3k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蝮蛇體長60~70厘米,頭略呈長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頭背有一深色“∧”形斑,雜有黑斑。頭背具對稱的大鱗片,眼前有頰窩,體背有兩縱行圓斑。
體色變化大,頭體背部由灰褐色而至土紅色,頭部在眼後到口角有黑色帶,其上緣有一黃白色細紋;體背互動排列有黑褐圓斑;腹面灰白到灰黑褐色,有不規則黑點;尾尖黑色。
繁殖
![蝮蛇](/img/c/85d/cGcq5CM0EzX3UTM5cTOyQTNzITMyITMwgTM4ITMwADMwAzMxAzL0U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蝮蛇的仔蛇2~3年性成熟,可進行繁殖。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數蛇類不同,為卵胎生殖。蝮蛇胚在雌蛇體內發育,生出的仔蛇就能獨立生活。卵胎生,8~9月產仔蛇,每產2~20條。大連旅順口區附近的蛇島盛產此蛇。
蝮蛇的這種生殖方式胚胎能受母體保護,所以成活率高,對人工養殖有利,每年5~9月為繁殖期,每雌可產仔蛇2~8條。初生仔蛇體長14~19厘米,體重21~32克。新生仔蛇當年脫皮1~2次,進入冬眠。
生活習性
![蝮蛇](/img/f/391/cGcq5CM0EzXyQDM1QTM4QjNzITMyITMwgTM4ITMwADMwAzMxAzL0Y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常棲於平原、丘陵、低山區或田野溪溝有亂石堆下或草叢中,彎曲成盤狀或波狀。捕食鼠、蛙、哳蜴、鳥、昆蟲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動等都受溫度的制約,低於10℃時蝮蛇幾乎不捕食;5℃以下進入冬眠;20℃~25℃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鑽進蛇洞棲息,一般不捕食。夜間活動頻繁,春暖之後陸續出勢尋找食物。
3~4月和11~12月常活動於洞口附近草叢中,自5月開始爬入田野、水溝、麥地、菜園等處。洞穴多在向陽坡地。小雪前後入洞冬眠,驚蟄前後不斷出蟄。5~6月為交配和蛻皮季節。多在晨昏活動,是以魚、蛙、蜥蜴、蛇、鳥、鼠為食的毒蛇。
生物毒性
在三種蝮蛇中,銅頭蝮的毒性是最為獨特的,當中有著類似凝血脢的酵素,會對血液產生凝固作用。一項關於銅頭蝮及墨西哥蝮兩種蝮蛇的毒素中蛋白質組合的電泳法研究證明,二者的毒素對實體所產生的效果當中存在著變異的可能,這可能跟每種蝮蛇所蘊含的毒素之間有著未知的分別有關。
生存環境
![蝮蛇](/img/8/cd9/cGcq5CM0EzX1MDM4MzN5QjNzITMyITMwgTM4ITMwADMwAzMxAzL0Y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蛇島的中介蝮多棲息在石縫、草叢及樹枝上,靜止不動,頭部仰起向著天空。當小鳥停落在它附近時,即迅速向小鳥襲擊。常見一棵小樹上有幾條蝮蛇。在一株高約兩米的欒樹上曾見有21條,一棵櫻樹上見有25條。小鳥稀少時,多潛伏於草叢及石縫中。
地理分布
![蝮蛇](/img/e/66b/cGcq5CM0EzX2UDN4gTOxUjNzITMyITMwgTM4ITMwADMwAzMxAzL1Y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蝮蛇多分布各個美洲地區:於北美洲,包括美國中部及東北部,南至佛羅里達州半島及德州西南部。在中美洲,其分布範圍則由塔毛利帕斯州和新萊昂州,南至尤卡坦半島、貝里斯及瓜地馬拉。沿著太平洋海岸的索諾拉州、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及哥斯大黎加西北部,亦能找到蝮蛇的蹤影。部分分布於朝鮮、日本。
中國國內分布於遼寧省、河北省、陝西省、甘肅省、四川省、貴州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灣。
開發利用
用蝮蛇作原料生產的一些貴重藥品能醫治多種疑難病症。蝮蛇毒素是生產高效抗血栓藥物的原料;蛇乾有祛風、鎮靜、解毒業痛、強壯、下乳等功效。
因此開展蝮蛇的人工養殖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蝮蛇純乾毒粉在國際市場是黃金價的20倍,在國內每克價超過1000元。
毒蛇家族
介紹世界上的毒蛇,讓人們對毒蛇有一些新的認識和發現,了解毒蛇,認識毒蛇,才不會面對毒蛇的時候恐懼 |
世界毒蛇大全
世界上生長這許許多多的毒蛇,而這些毒蛇往往都是致命的,大家小心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