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蝰

白頭蝰

白頭緬蝰(學名:Azemiops feae)為蝰科白頭蝰屬的爬行動物,俗名白缺蝰。分布於緬甸、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湖北、甘肅等地,常見於丘陵及山區以及棲息于山區草地、麥田蘭草堆下、路邊、碎石地、稻田、甘蔗田邊及甘薯地旁的草叢中。其生活的海拔範圍為100至222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

基本信息

名字由來

白頭蝰白頭蝰

白頭緬蝰(拼音:baitoukui)(Fea's viper)。屬於稀有蛇種,是世界爬蟲界公認最令人頭疼的毒蛇之一,最早是由歐洲探險家萊昂納多·費亞(Leonardo F

ea)在緬甸的克欽山發現。1988年,生物學家喬治·阿爾伯特·保蘭格(George Albert Boulenger)為紀念發現者將其正式命名為"Azemiops feae"。

白頭緬蝰是中國27種毒蛇之一,又名白頭蛇,在青藏高原一帶曾經出現過,屬於白頭蝰亞科(學名:Azemiopinae)是爬蟲綱有鱗目蛇亞目蝰蛇科下的一個單型亞科,尚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首位發現白頭緬蝰的是一名歐洲探險家萊昂納多·費亞,直至1988年生物學者保蘭格(GeorgeAlbertBoulenger)正式將白頭蝰屬命名為Azemiops feae。

簡介

喜瑪拉雅白頭蛇是中國27種毒蛇中較毒的一種,又名白頭蝰。在青藏高原一帶曾經出現過。首位發現喜瑪拉雅白頭蛇的是一名歐洲探險家李奧拿度·費亞,直至1888年生物學者保蘭格(GeorgeAlbertBoulenger)正式將白頭蝰屬命名為(Azemiops)。喜瑪拉雅白頭蛇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蛇種。它們主要出沒於東南亞的一些山脈之中。另外,在中國境內的西藏東南部以及越南均能發現喜瑪拉雅白頭蛇。毒性是神經毒,在人體內會引致痛苦、腫脹、高血壓、反胃、腹痛、睏倦、四肢麻痹、不省人事,最終死亡。而沒有立即使用藥物治療的被咬者必定死亡

全長600~800mm。具管牙的毒蛇,管牙較短小,無頰窩。背面黑褐色,具10~15+3~4對朱紅色橫斑,左右橫斑交錯排列或在背中線彼此相遇;腹面橄欖灰色,散以小白點。頭部與頸背淡黃白色,具深褐色斑紋。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眶前鱗3(2),眶後鱗2;顳鱗2+3(2);上唇鱗6,2-1-3式;下唇鱗8(7-9),前 3(4)枚切前頷片。背鱗平滑,17-17-15行;腹鱗168-205,肛鱗完整,尾下鱗39~53對。

棲息于海拔100~1600m的丘陵山區,見於路邊、碎石地、稻田、草堆、耕作地旁草叢中,亦見於住宅附近,甚至進入室內。晨昏活動。捕食小型齧齒動物和食蟲目動物。

地理分布

白頭蝰屬於蝰科中的原始類群,只有單屬獨種,在研究管牙類毒蛇的起源與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以極少的數量分布於我國中西部海拔100米至1600米的丘陵山區。

喜瑪拉雅白頭蛇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蛇種,它們主要出沒於東南亞的一些山脈之中,另外,在中國境內的西藏東南部以及越南均能發現喜瑪拉雅白頭蛇。主要分布於緬甸、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等地。

棲息于海拔100~1 600 m的丘陵山區,見於路邊、碎石地、稻田、草堆、耕作地旁草叢中,亦見於住宅附近,甚至進入室內。常在夜晚或晨昏時外出捕食;捕食小型齧齒動物和食蟲目動物。繁殖習性不詳。有冬眠行為,它的背部呈黑褐色並有朱紅色橫斑;腹部的顏色是橄欖灰,白色小點散布其間;它的頭部和頸部有淺淺的黃白色,並有深褐色的斑紋。

生活習性

單獨生活,夜行性,黃昏時分比較活躍,每年12月至翌年2月為冬眠期。

以小型齧齒動物或食蟲目動物為食,其中占較大比例的種類是食蟲目的麝鼩。這種蛇非常耐餓,半年不吃不喝仍能保持強健的體魄。

存在毒性

白頭蝰是中國眾多劇毒蛇中毒性較中等的蛇。其毒性對青壯年並不致命。

龍巖市東肖森林公園發現活體龍巖市東肖森林公園發現活體

白頭蝰是混合毒素的前管牙類毒蛇,被它咬中會導致血液凝固,產生局部疼痛、肌肉腫脹、頭昏眼花、吞咽困難、視力模糊、眼瞼下垂等症狀,咬傷後可引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急性DIC),使傷肢紅腫疼痛逐漸加重、功能障礙。

臨床用普通的眼鏡蛇毒血清醫治收效甚微。在使用抗眼鏡蛇毒血清無效的情況下,改用改善微循環藥物為主的中西醫結合療法,效果顯著。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Reptilia:爬行綱 - Serpentiformes:蛇目 - Viperidae:蝰科 - Viperinae:蝰亞科 - Azemiops :
學名: Azemiops feae Boulenger
中文名: 白頭蝰
中文拼音: BáiTóuKuí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俗名信息
  • 白塊蝰(BáiKuàiKuí)-語言:zh-CN

特徵

白頭蝰並不屬於巨型蛇種,長度一般不會超越一米。根據學者Liem等人(1971年)的記載,體型最長的白頭蝰長度只達77公分;而在1997年奧羅夫(Orlov)則指出最長的雄性與雌性白頭蝰,分別長72公分及78公分。

學界之所以會認為白頭蝰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蛇種,有數個主要的原因。白頭蝰有著強健的體魄與及一條短尾巴,同時有著較順滑的背鱗及龍骨,這一點跟一般蝰蛇是一致的。它們的頭部稍呈扁平狀及橢圓形,最特殊的是頭部上並沒有緊密復蓋著細碎鱗片,反而像游蛇科及眼鏡蛇科的蛇般有著同樣規模的大鱗,這一點與一般的蝰蛇便有所不同。同樣地,白頭蝰的頭骨構造相比起其它蝰蛇而言,亦是較為特殊的。另外,喜馬拉雅白頭蛇的牙齒是空心牙,同樣可以注射毒素,不過白頭蝰的毒牙卻顯得短小。它們的毒牙尖端部位是呈嵴狀的,就像一柄短刀一樣,而這種牙齒結構僅見於穴蝰科與及一些擁有後溝牙結構的蛇類而已,而白頭蝰分泌毒素的毒囊體型相對地細小。最後,白頭蝰跟一般蝰蛇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白頭蝰是卵生蛇種,而且會進行冬眠。

白頭蝰的顏色令人印象深刻。它們的身體主要由暗泛光亮的深藍色、灰色或黑色加上幼細的白色、橙色條紋所組成。但它們的頭部顏色卻與身體有著鮮明的對比,普遍呈澹黃色,並滲雜灰色的橫紋。它們的眼睛是同樣是澹黃色的,瞳孔則呈直線形。

保護等級

1998年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極危種。

2004年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動物。

習性

喜瑪拉雅白頭蛇

白頭蝰多棲息于山區(約至海拔1000米),喜歡較清涼的氣候(約攝氏20至25度。有時在路旁、叢林、灌木林、農地里亦會發現它們的蹤影,它們甚至會接近民居。在越南,白頭蝰比較偏好棲息於竹林間,並活躍於有廣泛植被分布與及山澗充足的地區。白頭蝰是夜行性的,最喜歡於潮濕的晚上,溫度約在攝氏18至25度間時出沒。繁殖習性不詳。

聖路易斯動物公園裡的白頭蝰在遇到外來威脅時,會作出特殊的反應。當它們受到騷擾時,它們會壓平自己的身體讓自己顯得寬闊,然後它們的兩顎會向外擴開,令它們本呈橢圓形的頭部看起來像變成三角形。有時候,它們又會搖動自己的尾巴以威嚇對手。情況危急時,它們亦會作出咬擊,不過它們不一定會運用其毒牙來展開攻勢。另外,學者Zhao於1981年提出白頭蝰主要活躍於黃昏時段,而並非如奧羅夫所說般屬於夜行性的蛇類,尤其多出沒於3月至11月的時候。

白頭蝰主要進食小型的哺乳類動物,白頭蝰的幼蛇亦曾被發現會進食麝鼩。據一些曾飼養白頭蝰的飼育報告中得知,白頭蝰平常是抗拒被哺育的,只會在晚間時才願意進食新生的鼠類,而且每當它們咬住了獵物,往往都不會輕易將其放開。世界爬蟲界公認最令人頭疼的毒蛇之一,以絕食聞,歐美曾多次進口,結果全軍復沒,對於喜瑪拉雅白頭蛇的死因,在爬蟲學界也是眾說紛紜,但一般認為白頭蝰的低海拔高溫反應導致內臟器官損傷而絕食,另一說法則是由於起食物的特殊性(在自然界主要食鼩鼱),而無法適應嚙齒類動物。然而近幾年,俄羅斯已經有研究者成功飼養並繁殖了喜瑪拉雅白頭蛇,相信這一死結在私人飼養者手裡也已經被解開。

發現

梅州現

2012年4月15日,廣州日報記者與一群朋友一起到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鯉溪、梅縣區丙村郊遊。正當記者與朋友在溪中行走時,上游有人驚呼水中有一條小蛇,疑似金環蛇。蛇順水漂流而下,蛇頭呈白色中帶有橙紅色,身體呈深紫黑色,身上帶有鮮艷的橙紅色橫斑。照片發到攝友QQ群里後,網友“山野”發來信息,聲稱這是條白頭蝰蛇。記者上網查找比對後,也發現從照片看此蛇的特徵與白頭蝰蛇非常接近。梅州平遠縣及韶關市曾有報導發現過白頭蝰蛇,此前梅州市梅江區、梅縣區尚未有發現。

神農架現

2013年8月20日,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內,一條鮮活完好的白頭蝰蛇首度現“活身”。

初步觀察,這條蛇全長約60公分,背部呈黑褐色並有朱紅色橫斑,腹部的顏色是橄欖灰,白色小點散布其間,頭部和頸部有淺淺的黃白色,並有深褐色的斑紋。蛇頭呈箭頭三角型,周身完好,活動自如,性情溫順。

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所副所長楊開華介紹,白頭蝰是蝰蛇科的一種劇毒蛇,在神農架極為少見。神農架只有保護區科研所保存的死亡個體做的標本。在此前組織的多次蛇類兩棲類動物調查中,都沒有發現白頭蝰的行蹤。一位來自美國的兩棲動物專家凱文,多年來每年堅持到神農架調查蛇類,就是想親眼看一看活著的白頭蝰。但是這么多年一直沒有如願。

到2013年8月,神農架科研所正繼續研究白頭蝰蛇,並將影像資料傳與美國同行共享。這條蛇將會在原發現地放生。

大老嶺現

2013年8月29日 08:20

昨日,大老嶺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舉報:有人前不久在大老嶺海拔1680米的高山上發現一條罕見蛇,經相關動物學家鑑定,這條蛇名叫白頭蝰,屬於劇毒蛇類,在宜昌境內首次發現。

發現這條蛇的人名叫譚家義,56歲,從6歲開始,他便居住在大老嶺。“住在這裡50年,工作30多年,但這是第一次發現這樣的白頭蝰蛇。”

譚家義是如何巧合地發現了白頭蝰蛇的呢?原來,2013年8月12日晚7點多,夜色朦朧,他和同事一行幾人從大老嶺某山莊酒店徒步回住處,走著走著,突然發現公路邊上有東西在動。“當時看不清是什麼東西,走近細看才發現是一條蛇。”譚家義說,在大老嶺自然保護區工作,讓他也養成了用手機拍攝各類小動物收藏的興趣。此時,他也條件反射似的拿出手機拍照。手機亮光一照,譚家義頓覺驚奇:“這條蛇非同尋常,它的頭呈三角形,是白色的,身上還有斑紋,長約60公分,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蛇。”

直覺告訴譚家義這條蛇一定不一般,興奮的他趕緊叫回走在前面的四五個同事,大家見後都覺得稀奇,用樹枝輕輕觸動它,它便顯現出要咬人的“架勢”。後來,經大老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陳金良博士比對照片鑑定,確認是白頭蝰蛇。陳金良表示,白頭蝰蛇屬於劇毒蛇類,是瀕危物種。這次在大老嶺發現的白頭蝰蛇在宜昌境內尚屬首次。

武當山現

白頭蝰白頭蝰

2014年4月13日下午,武當山大灣村一名叫鄧力均的小伙子在村旁小路行走時,偶然發現了這條蛇並將其捉住。這條蛇全

長約40厘米,背部呈黑褐色並有朱紅色橫斑,白色的蛇頭呈箭頭三角型。由於鄧力均從未見過這種蛇,覺得很不尋常,便於昨日一早,聯繫上武當山森林公安分局,請他們派人過來辨認。該局工作人員將這條蛇帶回,進行了攝像、拍照等相關資料收集,並經過權威專家論證,確定該蛇為白頭蝰。

貴州平壩現

白頭蝰白頭蝰

2014年5月1日,在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有人發現了一條白頭蝰蛇。

目前,此蛇已放生。(平壩縣黎陽學校蔡湘黔老師)

浙江浦江發現

2014年5月3日晚,浦江騎行愛好者王國瑜在盤山公路騎行鍛鍊時發現一條蛇:白色的頭,呈三角形,身上有一環一環的圈。王老師在觀察拍照後將其放生。

對比拍攝的照片後,金華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謝純剛說,這基本可以確定是白頭蝰。

浙江紹興新昌發現

2014年5月家住新昌城關鎮五馬原的王先生到長詔水庫釣魚,就拍到了一條蛇。可這條蛇看上去有點奇怪。只見這條蛇大概50厘米長,手指般粗,全身黑色,夾有橘紅色的條紋,且條紋間錯開,最奇怪的是它三角形的頭居然是白色的。夜色漆黑里燈光一照顯得特別顯眼。王先生平時對新昌的毒蛇也算見多識廣,可偏偏這條蛇他從未見過。他把照片傳上網,不久就有了回音——這是一條白頭蝰。

白頭蝰白頭蝰

貴州畢節發現

2014年8月2日晚老木和幾個車友去陽山騎車,在陽山游泳池後面的路上發現一條背部黑色腹部白色,身上有橘紅色的斑紋的蛇,當時怕過往的車壓死,就把它抓了,然後放生在陽山狗場下面的叢林裡。現在已查明該蛇為“白頭蝰”是中國最致命毒蛇之一。到陽山公園遊玩的朋友請小心,並避讓。

白頭蝰白頭蝰

龍巖永定龍潭鎮發現

2015年3月14日發現

53歲的老葉,江西贛州人,3月上旬回龍巖永定龍潭鎮礦上幹活。

14日晚上7點多,夜色已暗,他和工友一行數人,在礦區小路散步,走著走著,突然發現路邊一攤東西在動。“沒看清是啥東西,走近細看,是條蛇。”對於蛇,老葉有經驗,老家常有蛇這類不速之客,抓過不少,但這蛇他是頭回見。

老葉說,這條蛇非同尋常,頭部呈三角形,罕見白色,身上赤褐色,帶著斑紋,長約65厘米,大拇指粗。善於抓蛇的老葉一把擒住蛇,用塑膠瓶裝好。

16日晚8點多,老葉打算浸泡蛇酒,剛打開瓶蓋,準備倒入白酒,這蛇一下竄出。

老葉起身去抓,但這回沒那么幸運,蛇頭反撲,對著老葉右手食指就是一口。老葉食指傷口當即黑掉。

好在眾人現場緊急救治。工友

一邊幫他拿來長布條,勒緊傷口上方手臂,防止毒液擴散。一邊則用刀割開傷口,往外擠出毒血,隨後立即送醫。

湖北省利川市南坪民族初級中學校園內發現

2015年5月14日早上10:45

我校後勤人員張品權早上上班,推開後勤辦公室大門,移開一木板,在這個陰暗的牆邊,正躺著一條蛇,當時就叫來了很多教師觀看,但大家都沒見過這種蛇,用工具移動這蛇,它的身體就變偏了,在那兒不動,然後就開始爬行。大家都覺得這蛇有點奇怪,怎么頭上是白色的。身上有黃色的花紋。頭是三角形,有白點。我們有一教師拿出手機,在百度中輸入白頭蛇,果然就出來了一些有關的信息,這個東西叫白頭蝰,學校馬上請來林業人員,他們也說未見過這種蛇,最後,林業人員就給森林公安打了電話,最後森林公安也作了驗證,稱這是一種珍貴動物,叫白頭蝰。森林公安已帶了它,他們說將在另一森林中放生。大家都驚訝不知這蛇從何來,當地以前也從未有過這種蛇,連當地老者也稱奇。

白頭蝰白頭蝰
白頭蝰白頭蝰
南坪中學出現了珍貴毒蛇南坪中學出現了珍貴毒蛇

毒素

根據拜仁·格烈·費拉爾醫生(Dr.BryanGriegFry)的研究,認為白頭蝰的毒性與韋氏竹葉青(Tropidolaemuswagleri)的毒性是相彷的。另一項研究發現白頭蝰所釋出的毒素中,其酵素運動基本上與一般蝰蛇沒有太大差異,不同之處僅在於白頭蝰的蛇毒不會造成血液凝固、滲血以及肌肉性中毒等現象。

白頭蝰蛇是混合毒素的前管牙類毒蛇,咬傷後可引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急性DIC),使傷肢紅腫疼痛逐漸加重、功能障礙。臨床使用抗眼鏡蛇毒血清無效的情況下,改用改善微循環藥物為主的中西醫結合療法,效果顯著。

毒蛇家族

介紹世界上的毒蛇,讓人們對毒蛇有一些新的認識和發現,了解毒蛇,認識毒蛇,才不會面對毒蛇的時候恐懼

世界毒蛇大全

世界上生長這許許多多的毒蛇,而這些毒蛇往往都是致命的,大家小心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