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澇河
地理位置:中國陝西省
澇河古稱潦水,全長82公里繞西安之西。
幹流概況
古稱潦水,源頭有兩條,東澇河發源於靜峪垴,西澇河發源於秦嶺梁,兩河交匯後北流,最後北經鹹陽流入渭河。澇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663平方公里。 澇河繞西安之西。澇河在歷史上的知名度,雖然比不上甘河,可她的歷史之久遠,特別是地質考古發現還超過了甘河。地處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 , 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 四季分明 , 雨熱同期。但由於受地形影響 , 山區平川氣候差異較大 , 氣候特徵迥異。
流域概況
西安,古稱長安;曾用名:大興城,京兆,奉元,西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的省會,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
之一,9大區域中心之一,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國重要的航天工業中心、機械製造中心和紡織工業中心、中國重要的武器製造地、中國唯一的大飛機製造地。擁有較強的工業基礎,是中國西部地區科技實力最強,工業門類最齊全的特大城市之一。主要水庫
澇河水庫離市區24公里,道路平整,交通方便。臨汾是非人類居住地,網上有名。環境污染全球排行第三。澇河水庫也是臨汾唯一的無污染水源地,水庫中鯉魚.草魚.花白鏈味道鮮美,水庫邊空氣清新是釣魚人嚮往之地。
河流分段
上游
戶縣的致高點——靜峪腦,海拔3015米,座落於澇峪與太平峪的分界處。這裡是澇河東部源頭之一,其上發
中游
時光在歷史的隧道中川流不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澇河中游的丈八寺發現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址,除發現石斧、石環、夾砂陶彩陶、細泥紅陶外,更重要的是在這裡發現距今7000年的碳化粳稻,標誌著我們的祖先原始農業的發達程度,也成為我國當時粳稻向北分布達到北緯35°黃河流域的實物見證。一經發現,即備受歷史考古界矚目關注。
下游
沿河而下,城關、小豐村遺址依次展現,甘澇西河交匯處的魯家寨、里賢莊、眉塢嶺上的真守村遺址,以各自的原始石器、陶器遺存,反映著數千年前的輝煌。這些遺址中,真守遺址出土文物最為豐富。從1957年以來,這裡先後出土完整尖底瓶、彩陶缽等珍貴文物若干。這些陶器造型工藝的精美絕倫,令人讚嘆先民的心靈手巧。里賢莊遺址出土魚紋和幾何紋彩陶片,讓戶縣古文化和半坡仰韶文化緊密攜手,共迎人類文明曙光。這裡,鄰近史志記載為大禹故居的三過村,西有與“白馬神鯀”有關的白馬河,長風浩蕩,貫古通今。
橋樑設施
澇河大橋,澇河大橋全長145.8米,是過境一級公路最大的直線橋,澇河大橋的上部結構為7孔——20米裝配式預應力砼箱梁,下部結構為柱石墩,肋板台,鑽孔灌注樁基礎,其主要工程量有樁基60根,系梁12個,承台4個,墩柱36個,肋式台12個,該梁、台帽16個,預製箱梁84片,全橋鋼筋832.9噸,鋼絞線55.29噸,砼7688立方米。
澇河與堯
澇河,它發源於浮山東北的牛首山下,古代這裡多黑風,颳得山黑水黑,故牛首山又稱為烏嶺或黑山,澇水也稱
為黑水了。黑水和城西河水馬台河匯合以後,到郭行一帶峽谷水流湍急,洪水季節,河水猛漲,橫溢兩岸,常常造成災害。傳說黑水上有個黑風女妖作怪,興風作浪,澇水狂漲,淹沒附近的良田村莊。女妖走時(乾旱季節),如發地震,地動山搖,澇河乾涸,滴水不留。帝堯為了解除百姓疾苦,帶領一班人馬前往治水消除妖災。堯一行來到郭行,女妖已走,遍地乾旱,人困馬乏,連一滴水也找不到。大家正愁著缺水的事,堯的坐騎一匹大白馬,仰首長嘶,用蹄子在一塊方形的岩石上,噠、噠、噠,連刨三下,石頭上火星四濺,崩出一個馬蹄形石坑,那馬又低下頭,鼻子冒氣低鳴了三聲,立即一股子清水從石縫中冒出來,嘩、嘩、嘩,一陣兒便成了一個清水泉,大家一見,喜出望外,爭相品嘗這甘甜的清涼水。這就是馬刨泉(堯陵一景)的來歷,至今泉邊石頭上的馬蹄印仍依稀可見。帝堯一行解了焦渴正往前走,忽然黑風颳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大雨傾盆,河谷口一帶山崩,堵住了水路。郭行口往上,洪水汪洋,眼看村子被淹。堯立即組織當地百姓和他的隨從護衛人員一起,在谷口挖土刨石,扒開一個口子,放蓄積的洪水流走,為郭行一帶的百姓免除一場大水災。洪水泄去以後,河水奔流,兩岸往來不便,堯決定在河道上架起一座石橋,並要求三日內建成。大家只得晝夜不停地乾,白天干活還好辦,可是夜晚黑咕隆冬實在困難,這件事被鹿仙女知道了。當天夜晚,大家幹活正愁著看不見時,忽然天空飄來一朵紅雲,紅光閃閃,照得河上大橋一帶明晃晃的一片。有人往上看時,看見鹿仙女站在雲端向大家揮手致意,原來是鹿仙女撒開自己的霞帔放出光彩,為修橋出力助戰。此後人們在石橋東邊的山頭上發現一塊鹿石,那石頭和鹿的形狀十分相似,大家想起當時鹿仙女就是站在那裡觀看建橋的,大夥奮戰三天三夜,第四天凌晨,石橋巍然屹立在黑水河上。堯王和大夥一起歡呼勝利。突然間,風起雲湧,下起瓢潑大雨,頓時洪水奔騰,大浪翻滾,猛衝新橋,女妖在空中露出猙獰的面孔嘲笑。堯無奈之際,將金丹靈珠吐出來趕走女妖,將靈珠安放在橋上鎮住石橋。從此,不管有多大的洪水,也淹不了沖不垮這座石橋,堯卻由於吐出靈珠,大傷元氣,病倒在床。黑風女妖未除,帝堯放心不下。在郭行村邊,澇河旁邊有個山丘,人稱姻堆里。姻堆下部,有一山洞,一直通到霍山腳下,黑風妖便鑽在這個山洞裡。原來這個洞清風徐徐,沁人心脾,百姓勞動過後,多來這個洞口歇涼,渾身清爽,人稱清風洞。自從這個洞鑽進黑風妖以後,時而興風作浪,毀壞村莊田園;時而化為牛頭馬面,口吐黑風,傷害人畜;時而化為妖女,深吸一口氣,將人吸進肚裡。弄得附近的人,日夜不寧,四散逃離,田園荒蕪,阻斷交通。民謠說:“清風洞變成黑風洞,黑風洞裡宿妖精;倒吸一口氣,人畜不見影。涼爽地變成吃人坑,弄得路斷行人,民不聊生。”帝堯聞報,帶病與大家商議降妖除害。堯母見兒子積勞成疾,十分心痛,便自告奮勇願降妖除害,為兒分憂。這天是六月初十日,堯母手執桃符,面對太陽注目凝神,深吸三口氣,轉向洞口,用神咒封住洞口,又在洞口日夜守候了三個月。說也奇怪,黑風妖再也沒敢出來作怪。後來從霍山一帶傳來訊息,說有一股黑風從霍山腳下洞口中衝出去,化為烏有。從此,黑風洞又恢復清風洞的名稱,逃走的人們,又陸續回到家園。人們托帝堯母子的洪福,過上安寧日子,帝堯老母告別百姓要回平陽,方圓數十里的男女老少都來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老人家留下住些日子,大家也想盡一點報答心意。堯母決定留住些天,與百姓同享歡樂。百姓們高興地尊稱堯母為堯姑,將姻堆里改名為姑德里,修建一座“堯姑廟”,每年六月初十日,方圓各村百姓獻牲歌舞,永世紀念堯母恩德,帝堯也騎馬按期來觀看歌舞,離廟五里以外就下馬步行,後人便稱這個村為下馬莊,拴過馬的石頭稱拴馬樁。堯還到東山一帶(今浮山縣)巡視,步行到堯姑廟五里以外才上馬,後人稱這個上馬墊腳的石塊為上馬台,村稱馬台村。
相關文化
澇河初名“潦”。《詩經·洞酌》中有“洞酌彼行潦”,也就是這“遠去挑水潦河邊”的詩句,使盧縣澇河以先
民的勤勞英姿,躋身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把“潦”列入長安八水,更是澇河力量和魅力的輝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