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河

孝河

臨沂城北白沙埠鎮西孝友村前有一小河,名叫孝河,為“王祥臥魚,孝感天地”之處。孝河水清澈甜潤,河底為黑紫淤泥,盛產白蓮藕、紅蓮藕、茭白、菱角、魚蝦等,尤以白蓮藕最為出名。

基本信息

簡介

臨沂孝河荷花臨沂孝河荷花

孝河,古名勝水,又名孝水,是文峪河最大的支流,該河是由下堡河(亦稱北川)與兌鎮河合流而成,下經張家莊水庫東南行,在五樓莊上游匯入文峪河。據《水經注》載,孝河從北魏時即為文峪河支流,隋唐沿襲。宋初,汾河奪文峪河中下遊河道,汾、文兩河遷徙無常,文峪河則在文水境或汾陽境轉換入汾河口,其下游孝河則沿舊道直入汾河,達八百年之久。直到清乾隆三十二年(1967年),汾河東徙,文峪河復其舊道再入孝義境入汾河,孝河再次成為文峪河支流。

得名

孝河橋孝河橋

據志書載:孝河系源出城北桃嶺。孝河的名稱來源系孝子王祥而得名,於是由王祥而得名,於是由王祥“人傑”因而孝河之域“地靈”了。孝河由西向東南又直東經東西“孝友”二村,至孝感都鄉至諸葛城(諸葛亮生於斯居此)流入大沂河。由於王元公的緣故,不但給琅琊國(沂州府)臨沂城增添了光彩,而且也給這條小河賦予了千秋美名。天有天的靈性,地有地的靈性,人有人的靈性。“三才者,天地人”,天人一體。山有山的靈性,水有水的靈性,山水之間的“孝友村”,因王祥、王覽兄友弟恭而得名;孝河因王祥“臥冰求鯉”有千秋名望。

特產

位於白沙埠鎮境內的孝河因我國古代二十四孝之王祥“臥冰求鯉、侍奉繼母”而得名,河內物產豐富,尤以白蓮藕最為出名。孝河藕節短肥大,脆甜適口,細嫩無渣,生食或熟食皆宜。近年來,當地黨委、政府通過舉辦孝河文化節品藕評藕等活動,提升了產品品質和美譽度。

名人

孝河橋孝河

“孝聖”王祥為中國二十四孝之首,他為人傑,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蹟。孝河,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處之域。
孝河,一名孝感河,又叫王祥河。孝河上有王祥“臥冰求鯉”的典故,留有“孝河凝冰”的景觀,為古國“琅琊八景”之一。孝河使人觸景生情,敬仰王祥。
王祥,出身琅琊臨沂王氏高門大族,系王吉六世孫。王氏居住臨沂都鄉南仁里,在今孝河北岸,傳到晉代至明代析置分別叫“王家雙湖”和“管家雙湖”二村。這裡是王祥、王覽出生地,因孝河著稱。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命名“孝友村”。又一分為二:“王家雙湖”為東孝友(村),“管家雙湖”為西孝友(村),二村的源頭就是都鄉南仁里——王祥故里
南仁里,據史傳有一定的來歷,是受儒家思想“仁”的影響,命名都鄉南仁里。
《論語·里仁第四》載:里仁——仁都所居之里。孔子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是說:仁者安仁(安居),知者利仁(聰明)。人如果能居住在行仁道的地方,是最好的。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仁者安仁,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初始,南仁里由此而得名,說明王祥遠祖是有仁德的人。據《古代文化常識》載: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為陽;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為陰;王祥遠祖之墳墓在河(孝河)南之陰。這就是王祥故里的風土氣脈,王氏家族之府第。

茶山

地脈風水靈氣悠悠,與孝河同一方向,坐北朝南的氣勢。歷代風水人士認為,陰陽是天地之祖、孕育之宗;臨沂的山河來脈氣勢宜人,山水交匯為全氣之地。茶山地勢,史傳來自天山為源,崑崙山脈在黃河源頭巴顏喀拉山之上,山回水曲逶迤東南山脈,順水勢萬里而行,聚於齊魯,地脈大氣半壁於泰山,一半又順地勢向沂蒙山區邁進,山水相聚,大氣盤鏇,琅琊國迎接千山萬水,被擁護環抱,重疊往復,古為北方一都會——琅琊國都。司馬睿為琅琊王時,諸多大臣均已王導、王曠為首的王氏家族屬員輔佐,保佑江山有功。
茶山:有“鎮山”之稱,民間相傳茶山有神茶,地脈成功,大氣隨地脈盤聚而不散,故為東方大江之北人傑地靈之最。據史傳王母娘娘聽從天神之命從崑崙山移居來到泰山,從此泰山有“三大”神靈——東嶽大帝天下第一男神、碧霞元君泰山奶奶、王母娘娘。茶山寺廟受“三大”神靈所鍾,茶山一草一木都有靈氣,盤鏇於茶山與孝河之間。

汾河及渭河水系的河流

渭河水系是中國黃河的最大支流,汾河水系則貫穿山西省南北,本任務來盤點構成這兩大水系的河流。提示:參考資料少的詞條可用一兩句話進行描述,可不添加摘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