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時刻
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禪寺”
寺創於唐鹹通年間(860-873年),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禪寺”。後因宋朝在寺內依山鑿一大佛,改稱“大佛
寺”。明朝在大雕像之上復蓋七重飛閣以蔽風雨,今尚完好,寺內古壁上存有歷代名人題詠,其中飛霞、天開圖畫等,頗有藝術價值。該寺尚存大佛殿、觀音殿、玉皇殿等木結構建築,多系清末遺物。其中大佛殿堪稱壯觀,殿高33米,依山傍水,高閣飛檐,結構獨特。殿記憶體釋迦牟尼坐像一尊,周身貼金,金光燦燦。像高27米,結跏趺坐,頭系螺髻,袒胸,套雙領外衣,左手置於膝間,右手平胸,施無畏印,形態莊嚴肅穆,雙目炯炯傳神,氣勢尤為雄偉。
據碑記所載
潼南大佛始鑿於唐朝末年,先鑿佛首,北宋靖康丙午年(1126年)開雕佛身,至南宋紹興辛末(1151年)全像竣工,前後歷時二百多年,是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為“蜀中四大佛”之一。寺院區記憶體有大小造像七百餘軀,宋至清朝題刻碑碣83則,是重慶境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在大佛寺側的崖壁上,集中了七個年號的洪水題記。題刻始刻於明,續有大明正德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同治十二年、光緒十五年、民國三十四年、1981年曆次大洪水標記線和題記。此崖壁集多個年份不同的洪水題刻於一處,可以比較歷次洪水在此境內的高程,對探索古代洪水的演變規律,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意義
大佛寺傳承法係為臨濟宗,傳法興寺祖師有釋德修、釋蒲智、釋界遠法師等。另外,道士王了知、居士鄧利成亦為著名興寺大德。大佛寺歷史上曾重建三次,前兩次(1151年、1278年)分別由鄧利成、馮輯、清暉所建;最後一次是民國十一年重建。寺內有八丈金仙為鎮寺之寶;乾隆臨駕大佛寺時黃羅帳為重要文物;另有僧舍利塔一座,塔主是悟法禪師。
百年來第五次穿金
2010年5月26(農曆四月十三日),重慶潼南大佛寺將舉辦規模空前的千年金大佛第五次穿金啟動盛典。為佛貼金,如造浮屠。逢此穿金盛典之際,眾多高僧大德將蒞臨宣法,為結緣善信加持。同時,啟動金大佛保養維護工程,開始為大佛貼金。
2012年11月25日,重慶潼南大佛第五次維修保護工程竣工剪彩儀式在大佛寺隆重舉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余遠牧出席並作重要講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曙光,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前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楊曾文,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屠銳,市政協秘書長余季平、民宗委主任陳煥奎,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周勇,市民宗委副主任喻柏炎,市文物局局長幸軍,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重慶郵電大學黨委書記陳流汀,重慶金融後援服務總公司董事長蒲陽,原市政府副秘書長余恢毅出席;縣委書記辛國榮致辭,縣委副書記、代理縣長蹇澤西主持,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蔣道義、縣政協主席張彬參加。
儀式上,潼南縣委常委、縣政府黨組成員於貴生向大家介紹了大佛維修保護工程的具體情況。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曙光揭秘了佛像貼金保護維修施工中的技術難點、施工過程中在佛像身上的新發現並贈送了“聖像莊嚴”的牌匾,辛國榮接牌;與會領導嘉賓為千年大佛保護維修竣工剪彩;余遠牧、辛國榮、楊曾文為世界第一室內金佛揭牌。
潼南大佛維修保護工程歷時近三年,耗資千餘萬元。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廣州白雲文物保護工程有限公司、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國際國內知名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本工程既是一項系統的、整體的、特殊的文物保護工作, 同時也是一項整合旅遊資源、構建和諧社會的民生工程。
竣工儀式結束後,還舉行了盛大的金大佛開光祈福法會。引來數萬名信眾遊客,可謂盛況空前。接下來的一周,市民朋友們還可以免費前往景區一睹金佛重光的盛況。
未解之謎
潼南大佛與各地佛像不同的是從表面看沒有“白毫”,在大佛的所有文獻資料中都沒有記載。這是不合《佛像量度經》中關於佛像的“印堂白毫地,廣帶半一指”的描述,也不符合“佛家指如來三十二相之一,其眉間白色毫毛,放有光明,稱白毫相”,且川渝地區的樂山大佛、榮縣大佛、大足的臥佛、合川的淶灘二佛以及潼南縣民國時期開鑿的臥佛等都是有“白毫”的;那么潼南大佛又是什麼原因而沒有“白毫”?
對此,文物修復專家多次現場勘察,技術人員在剝開佛像的金箔時,終於在大佛的眉宇間發現有清晰的“白毫”痕跡;據專家推測,大佛現無白毫可能與歷史上的幾次裝金身關係密切。據《皇宋遂甯縣創造石佛記》等碑刻記載,這尊大佛像曾經歷了宋紹興壬申(1152年)、清嘉慶七年(1802年)、同治九年(1870年)和民國十年(1921年)四次裝金身。碑刻上所說的內容在這次施工中得以證實,確實有數層金箔,當揭去民國十年貼在佛身上最上層的金箔之後,露出的是清同治九年的金箔,可能在貼金過程中,當揭去原來的金箔時,“扯掉”了白毫。這次維修時新發現在金箔下隱約可見大佛眉宇間的“白毫”痕跡。“白毫”呈圓形,直徑16厘米,凸起約2毫米。從現存白毫的很近距離來看,最初雕鑿造像時是有白毫的,並且是石雕的,只是後來在人為或自然的作用下損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