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石雕,作於唐高宗鹹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座雕塑。盧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雖然手足有些殘破,但其整體所顯示的當時佛雕的高超技藝。盧舍那大佛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藝術的重要資料。

基本信息

簡介

龍門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龕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奉先寺位於西山南部半山腰間,後代稱九間房。奉先寺在開窟造像時,別具匠心,一反常規,不採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浩然大氣。摩崖像龕南北寬36米,東西進深40.70米,為一巨型露天窟龕。

名稱來源

盧舍那大佛盧舍那大佛

佛教中,盧舍那這個名字其實就是法身“毗盧遮那”的簡稱。盧舍那是報身佛,也有人說它是釋迦如來的報身佛。據說釋迦如來在立名的時候,把法身和立身起了同一個名字,表示報、法一體、不可分離。

所謂的報身,也就是指報應身,是佛的修行圓滿的表現。因此,很多的佛都屬於報身佛的類型,例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等,盧舍那如來也是。

建造背景

建造背景

盧舍那大佛像盧舍那大佛像

歷史記載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的“報身像”。武則天自起名“曌”。姓,不用辨。則:在辭海里有乃,即,只,而,若,之,那么的含義;天:在辭海里有顛,天帝,天空,依靠,精神源本的含義。曌,不言而喻,光照乾坤。而盧舍那的譯意正好為“光明遍照”。

建造歷史

盧舍那大佛開鑿於唐貞觀23年(公元650年)。也就是唐高宗即位後的第一年。也許這是唐高宗為給武則天獻禮而專門開鑿的。當時為昭儀的武則天二十五歲,她一人就捐錢兩萬貫。

佛像一鑿就是25年,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才告完工。武則天於680年稱天后,雖然十年之後武則天才正式稱帝,但大佛建成之後,她身邊的一些高僧,已經開始積極地做一些宗教活動,為其日後的登基打下了基礎 。

技藝與布局

布局

盧舍那大佛盧舍那大佛

奉先寺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

大盧舍那像龕坐西朝東,整個像龕東西進深38.7米,南北寬33.5米,由西京實際寺善導禪師等人主持修建。

技藝

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頭部高4 米,髮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睜半合,俯視著腳下的芸芸眾生,嘴邊微露笑意,顯出內心的平和與安寧。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著威嚴,威嚴中又有著一種神聖與威武,是一個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的典範。

大佛端坐於八角束腰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背光華美而富於裝飾性,烘托出主像的嚴整圓潤。大佛依山而坐,居高臨下,使前來瞻仰的人們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見到大佛,增添了人們的崇敬之感。

盧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雖然手足有些殘破,但其整體所顯示的當時佛雕的高超技藝仍令人嘆服。

遺產保護

1971年,當時的中國文物研究所和龍門石窟文管所曾對盧舍那大佛進行過最大規模的修復,使殘破不堪的大佛煥發了青春。從那以後30多年來,盧舍那大佛一直沒有進行系統維護。

2007年3月28日,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前的腳手架全部拆除完畢,盧舍那大佛30多年來的首次“美容”手術結束。

2000年11月,在第24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著名大佛導航

大佛,是指露天的大型佛像,供信眾瞻仰,是某個地區的佛教信仰興盛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中國的大佛以北魏和平年間的雲崗大佛歷史最為悠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