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埔

潯埔這個地方長期以來,男女為了生活,都有明顯的分工。 解放前,潯埔女出嫁和周邊鄉村一樣,在白天舉行。 社會潯埔經濟非常落後,人民生活極其困苦。

豐澤區東海街道潯埔社區,位於泉州市區東南部,距城大約十幾里遠,距東海街道辦事處也有7.5里。此社區古稱前埔村,明清時潯埔順濟宮時逢媽祖娘娘(即林默娘)生日,晉江南岸洋埭村村民聯合敬奉一幅鍛面彩帳,錯把前埔寫成潯埔。當地村民不以為怪,卻認為此地盛產紅鱘,正是本漁村特產,遐邇聞名,用潯埔作村名,更加符合村中實際,從此就不改自改,一直沿用下來。 潯埔地處晉江北岸,內海系晉江下游與東海接壤的突出部,是鹹淡水的交界處。前有濤濤晉水,後依新興濱城,是一個以漁業為主、工商業並舉的沿海社區。古時,此地是泉州灣的出海口,為泉州東南海防門戶。由於本身地勢的重要,再加周邊從泉州海絲以來所處的獨特地位,以潯埔為中心涉及周邊的金崎、東梅,長期逐漸形成一種與東海一帶大不相同的獨特民俗,特別明顯是婦女,具體表現在:“鷓鴣姨與潯埔阿姨”、“髮式與髮飾”、“服飾和裝束”、“婚禮時間的差異”、“蚵殼厝”等諸方面,現分別予以探討,不妥之處,希大家多予指正。

一、鷓鴣姨與潯埔阿姨?

潯埔婦女與各地顯然不同的特色,這裡從古至今見不到封建社會強加在婦女身上的一道枷鎖——纏足,老少因勞動的需要,都有一雙自然的天足。為了生活,潯埔婦女天天下海抓魚蝦,上灘涂敲蚵,挑海味販賣等與男子一樣的強體力勞動。因此,潯埔女在持家與下海搬運和討海都可說是強人。
潯埔女名稱繁多,主要稱她為“鷓鴣姨”、“潯埔阿姨”。這因潯埔東北有一鷓鴣山,明天啟七年置銃台(即槍城)在鷓鴣山上,到了清康熙從祥芝移遷來的巡檢司在潯埔,又命名為“鷓鴣巡檢司”。因此,所在地的婦女,便稱為“鷓鴣姨”。?
潯埔婦女溫柔謙遜,生兒育女後,不是教兒女叫自己“阿母”、“媽媽”,而是要兒女稱自己為“阿姨”(本來兒女稱自己母親同輩姐妹為“姨”,現母親自己降級卻要兒女叫她為“姨”)。早年,年輕潯埔婦女最討厭同齡或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稱自己為“潯埔阿姨”,以為這是有意侮辱她;可是長期以來很多外界不明底蘊的人,普遍認為“阿姨”是尊稱,因此,潯埔婦女不得不改變過去的看法,初期有人稱她“阿姨”只一笑了之,現在卻習以為常而成為“尊稱”了。

二、髮式與髮飾?

中國人對髮式的態度,曾是非常慎重和嚴肅的,甚至把它納入禮法統轄的範疇。清末民初的泉州女髮式,幼女留雙短辮,沿兩耳後邊垂下;少女梳單長辮,扎紅頭繩,垂於背後;成年婦女挽髮髻,別簪子,小型“包髻”“螺鏇髻”,套發網。其中以東海潯埔婦女的髮髻最有地方特色。
潯埔婦女把長發梳成一串後,即把這串長發盤成幾圈髻子,中間橫插一根象牙或塑膠筷子,兩端外伸,就輕而易舉地乾脆利索地完成。據世代口碑相傳,當時有一隊官兵到這裡圍剿,當地老百姓慌成一團,到處亂竄,特別是婦女拖兒帶女並隨便帶點生活用品,慌亂中頭髮散亂,嚴重影響逃生。為了求生,在慌忙中把頭髮隨便卷幾圈,就地拿起魚骨或豬羊骨甚至墓中的人骨,往頭髻橫向一插,果然很實用。我認為官兵圍剿說法,現在還無史書記載,但潯埔正處在江海交匯,常有狂風惡浪或海嘯橫掃而 來,每遇此天災之時,當地男女老幼自然是大難臨頭,在逃難中婦女是難中之難,拖兒帶女算是苦中之苦(傳說朱熹曾坐船到此,見此地系鹹淡水交界處,又是狂風惡浪,人丁不能興旺,就不把家安在此),免不了披頭散髮,在慌亂中只隨手把亂成一團的散髮捲幾圈,就地把能抓到的硬枝條隨手往髮髻橫向一插。很明顯,這是在生活鬥爭中逐步總結創造 出適用於海邊的“髮髻”,是她們的光榮和驕傲。
後人把這根橫插髮髻的材料換成象牙或塑膠,但仍沿用傳統稱謂“骨格”,並以 “骨格”橫穿髮髻兩端大小一樣或一頭大一頭小,表明夫妻雙雙對對健在,或夫已亡故守寡。此俗在訪問中說法不一,姑提出待大家或知情者予以補充。
愛美是人之天性,特別是女性更是天性使然。潯埔婦女創造了既簡便又牢靠的獨特髮髻,經過長期使用後,逐漸感到必須在美上下功夫,除橫竄的“骨格”從隨地取材到採用貴重象牙或塑膠製成外,花是女性裝飾重要必需品,而東海的花色品種為泉州一帶之冠。這因宋末元初,回人蒲壽晟(時泉州守將蒲壽庚之兄),曾隱居在東海法石雲麓村,在自己的別墅——雲麓花園,廣種各地花卉,特別是來自阿拉伯各國的名花,其中有潔白高雅的白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稱的素馨花,有含苞待放的鵝黃色的含笑花,有球狀的粉紅色的粗糠花……,這些名花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漸流入民
間。潯埔婦女便用花苞或花朵,用麻絲把它綴成一串串碗口大小的花環,然後在髮髻四周圍攏起來。平時只用一二串就夠,每遇喜事時則圍上四五環之多,有的還可再選一二朵美麗的鮮花,用鍍金珠子針插在頭髻上,使整個頭髻花團錦簇,美麗而芬芳,形成潯埔婦女在頭飾上一大特色。
與頭飾一樣,耳飾也是婦女的特色之一。在頭髻上還較難區別潯埔女的老、中、青輩分,但在耳環上卻有明顯的區別。未婚女子僅戴耳環,不加耳墜;結婚後即需在丁勾耳環下加上耳墜,特稱為“丁 香”墜;做奶奶後,就改戴“老媽丁香”墜。這是外人區分潯埔女輩分的重要標誌。
為了避免在生產中受風吹日曬,年輕婦女又在頭上圍一條花頭巾,老婦人同樣也在頭上罩上一條紅頭巾,這也是海邊婦女為防風日而形成的另一特色。?

三、服飾和裝束?

服飾與人類形影相隨,關於服飾的起源和形成問題,比較複雜,大概最初出於禦寒,出於保護身體的需要,後發展到生活,生產的實踐方便。潯埔男人服飾,與泉州沿海一帶漁民所穿染柴汁醬黃色斜襟掩胸大裾粗布衣,無什麼明顯的差異。而潯埔婦女的服飾,卻與周邊各地有很大的差別,除了要考慮到潯埔女所處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外,更要考慮到潯埔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潯埔女的服飾也很特別。上衣是藏青色或藍色斜襟掩胸的大裾衫,裾是圓形,乍一看,與惠東女的特點有點相似,其實有很大差別。惠東女的特點是“衣短露臍”,極易引人注目。而埔婦女是衫不露臍,不帶腰飾。至於褲都是清一色黑色大筒褲,褲頭為腰部的兩倍寬。她們一勞動就腰纏圍巾,捲起褲筒,赤著雙腳,行走迅速。?
潯埔這個地方長期以來,男女為了生活,都有明顯的分工。男的一大早就趕海去了,他們駕著船,在海上捕魚或經營運輸業,或經營些工商業,一直到下午潮漲後返回。而婦女則在家織魚網,帶小孩,敲蚵,開蚵,在古代還為商人搬運貨物。在近代和現在,許多潯埔女還經常到城裡各農貿市場販賣海產品。
短袖、斜襟、圓裾、圍巾、大筒褲等,這些都是生長在海邊,為了適應當地的生活的潯埔女,在勞動實踐中逐漸創造出有利於海上操作的服飾,因此,可以說這是勞動創造一切的奇蹟。

四、婚禮時間的差異?

解放前,潯埔女出嫁和周邊鄉村一樣,在白天舉行。可是到1956年或1957年卻改在夜間舉行,規定在前一天晚上12點後,在當天天亮前,由父母親親自送女兒(即新娘)到新郎家,說是為了禁生肖相衝,再往下追根就說不出其所以然。
我認為1957年9月是中共八屆三中全會,會後全國正在高舉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到處熱火朝天,一片沸騰。婚姻在私人說是大事,但與國家相比,算得什麼?因此,毫無異議必須服從大局。婚姻白天不能舉行,只好移到晚間,初開始不習慣,但前幾對一改,改的比不改的還好。因此,全村不約而同不改自改,一直沿襲到現在,人人都習以為常了。這僅僅根據當時情況進行推理,最好是了解當時改婚時的知情者更清楚。?

五、蚵殼厝

早期,潯埔一帶是一片荒蕪的海灘,要在這裡落戶,就必須披荊斬棘,利用當地已有材料,蓋起簡陋住所。當時利用海灘上取之不盡的蚵殼,蓋起蚵殼厝。現在原始蚵殼厝早已不存在,而潯埔和東海一帶尚存的“蚵殼厝”,已不是原始的,而是利用蚵殼作為建築裝飾材料,形成與周邊不同、獨特的裝飾品。如果沒有見過,初一看,確有另一番風韻,可以到這一帶開開眼界。
綜上可見,潯埔民俗確與周邊鄉村有其明顯獨特之處。早期鄉民因生活奔波,無時間顧及
到發掘、研究,長時間默默無聞。原來惠東女、湄洲女與潯埔女,並稱為福建三大漁女,享譽海內外。惠東女、湄洲女,解放以來,經過發掘、加工,成為遠近聞名的一朵奇花,而潯埔女卻尚在沉睡中,無法與各方見面。今天潯埔女應急起直追,社區中應組織專人搶救,使潯埔女能夠不落人後,與惠東女、湄洲女相媲美,真正成為福建三大漁女

六、縱觀潯埔

歷史沿革:
潯埔村早在唐宋時已開始開發,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明代這裡曾設鷓鴣巡檢司(如今日的派出所一樣的機構),又置銃台,以御由海入江之倭寇,而保郡城之安全。潯埔村地處泉州灣晉江下游出海口,泉州兩江(晉江、洛陽江)的突出部,依山臨海,前有濤濤晉江,後依新興濱城,是一個以漁業經濟為主,工農商並舉的沿海漁村。全村90%以上的人口從事漁業有關的活動,包括海洋捕撈、養殖、水產加工,海產買賣生意等。婦女主要承擔灘涂養蚵和市場經營,男性則大多從事海洋漁業。這是一個有1635戶,總人口有6166人的自然村。潯埔村於2003年改為社區。現潯埔社區設七個居民小組,(片區)組長由黃玉華、張琴、黃秋明、黃應、謝里、黃章招、黃竹卿等擔任。黨支部黨員有79人。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共11人。現社區內擁有社區辦公大樓壹幢,有國小、幼稚園、衛生所等三處文教衛生設施。社區現有海洋機動漁船450艘;灘涂養殖面積達7000多畝;有對台貿易碼頭一座。社區還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潯埔順濟宮)。
潯埔村雜姓聚居。潯埔村是漢族聚居地,但亦有人懷疑不屬漢族,而是其他少數民族(此問題待考證)。村里主要姓氏有黃、郭、蔡、莊、謝、鄭、許、王、吳、楊、陳、翁、施、蘇、洪等15個姓氏,其中黃姓所占人口最多,約70%。潯埔現居住台灣的台胞約1000多人,都是解放初期在海上捕撈,被國民黨巡邏艦連船帶人牽往台灣。他們先是當兵,後做苦工,於是在台成家立業、傳子傳孫。
民國時期潯埔曾設三保、三十甲。解放初期設若干個互助組,公社化時候設漁農兩個大隊,分為十四個生產小隊,同時設兩個漁業隊(分內、外海)和一個海上運輸隊。
解放初期,潯埔第一任村長為黃泉明,文革至九十年代村長先後為郭瑞國、黃文灶、黃榮和、黃允俊擔任。臨海黨支部書記為黃金該。1958年大躍進期間漁業公社曾與烏嶼、金崎合併,書記由陳德才擔任,社長由楊厚衍擔任。
現潯埔社區主任為黃苞,黨支部書記為黃允俊。
老人協會主任為黃榮輝。副主任為黃順昌黃玉和、黃文降。
潯埔村現在水陸交通便捷,現在從泉州到後渚的沿海大通道亦經潯埔村而過。

七、科教文衛事業

經濟建設:
舊社會,潯埔人民穿著百補衣,過著牛馬不如的極其艱苦的生活。有一首潯埔民謠非常形象地描繪了當時村民貧困的窮苦生活:“烏衣短褲去捕撈,一日三餐蕃薯糊。男兒三十沒娶某,女子遠嫁再受苦。”
社會潯埔經濟非常落後,人民生活極其困苦。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潯埔的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潯埔從此走上了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
潯埔村是泉州市三大漁港之一(另兩個是崇武、深滬)。村裡有外海捕撈漁船100艘(其中鋼質漁輪15艘),漁業年產量:36.98萬擔,產值1.58億元,內海以流刺蚵株養殖為主,著名的“?埔蚵”深受泉州廣大市民喜愛,“?埔蚵”久負盛名,是泉州地區的特產,經濟價值高。潯埔的海產品輻射全市各個市場,同時兼種紫菜、海帶等,為繁榮泉州城鄉商品市場做出了貢獻。漁業生產歷來是?埔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其總產值占全村工農業產值的47%。
社會事業
解放前潯埔村教育、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非常落後,解放後各項事業得到了大發展,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新氣象。
教育方面:
臨海國小的前身為“普德學校”,當時校長是莊紅楊。正式創辦臨海國小是1930年,校長為陳建民,學校設在潯埔、金崎交界處,學生來自附近10多個村落,即?埔、金崎、後渚、北星、東梅、石壁、後埭、寶山、雙坪等村。學校有學生300多人,教師7人,經費來源小部份為學生學費,大部分為大普公(聖姑娘娘廟)香客的香資。解放前臨海鄉沒有中學,學生國小畢業後都到泉州晦鳴中學就讀,村里當時也沒幼稚園。
現在的臨海國小學生有600多人,教師20多人。潯埔還設有幼稚園,學生有100多人,幼兒教師10多人。
醫療衛生方面:
解放前醫療衛生事業極差,村里沒有醫療所,真是“病無醫藥,死無草蓆”,尋醫治病非常難。有病一定要到泉州市內看病。村裡的街道又髒又臭,行人走路都難受。原街道很狹窄,長不足百米,寬僅三塊石磚;現村里小街長400米,寬10多米,街上還有路燈,高樓大廈林立,一派欣欣向榮好景象。
體育方面:
過去潯埔男人捕魚、搖船,而女人織網破蚵,談不上體育活動和競賽。現在村裡有健身房。春節有排球賽。村里還湧現出現任教於甘肅蘭州大學的長跑健將黃騰達,任教於養正中學的體育教師黃鐘瑜(已故),他教練的學生鄭寶珠(河市鎮殘疾人)曾兩次在世界殘疾人運動會上榮獲了鉛球、鐵餅世界冠軍。
特色風味:
“蚵仔煎”是閩南著名的風味小吃。一提起“?埔阿姨”及“?埔蚵”,人們便聯想到種海蠣。潯埔人把山上的條石,雜石抬到海灘上,二條、三條架成一株,過了一段時間,石上會附生出海蠣來。(如萬安橋就是利用海蠣固基法造橋的,至今仍可看見橋南漁民到那裡削蚵)。由於潯埔處於山海交匯的泉州灣入海口,水中微生物豐富,所以出產的海蠣特別肥美,著名的閩南風味小吃——“蚵仔煎”,就是以潯埔蚵作為最佳原料的。
人們只要走進?埔村,便可見家家戶戶門口,頭戴鮮花的“?埔阿姨”,老、中、青、少婦個個腰系圍巾,坐在板凳上,敏捷地用小鐵錐撬開海蚵殼,一隻只水靈靈的海蚵就剝出來了。他們把剛剝的海蚵,拌上鴨蛋(雞蛋)、蒜葉、薑末、蔥頭、韭菜、薯粉,用花生油一煎,把香噴噴的蚵煎捧到客人的面前,還有那個客人不樂開懷呢?

八、繼往開來,英才輩出

潯埔人傑地靈,這裡從古至今,英才輩出,人才濟濟,現僅錄如下:
古代:
劉公志盛,生平未詳,但順濟宮裡有一碑文可略見其生平事跡:在大清順治十七年間,劉公志盛任泉州鎮水師都師於本村時,為政清廉,嚴以律己,命士兵不許擾民,保護桑梓、漁佃,資助獻地,支持重修順濟宮,對開拓水師門路,發展經濟促進海外交往,起過一定作用,深受民眾愛戴,生員、居士、里老特立此碑為念。
現代:
翁連福,解放前隨蔣介石部隊到台灣,軍人出身。原是蔣介石之子蔣經國的私人秘書。現已故。
黃丙丁:留日醫學博士。抗日戰爭前被日寇殺害,後追認為烈士。
陳敬聰:曾任鯉城區委書記、洛江區委書記,現任泉州市政協副主席。
黃國富:現任南安市副市長。
吳新聞:現任洛江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鍾瑾:南京大學化工系教授,已退休。?
黃 螺:原廣東軍區醫院團級幹部,轉業任鯉城區衛生局局長。
陳坤揚: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工程師。原任泉州市供電局副局長,已退休。?
郭細全:廈門大學政治經濟系畢業,曾任瀋陽大學機電學院政治部主任。現已退休。?
張臻順:50年代畢業於西安地質學院,曾在新疆地質部門工作,任領導要職。已退休。?
吳劍毅:(吳新聞之子)現就讀於清華大學化學系。?
王錫玉:廈門大學法律系畢業,現市檢察院任職。?
黃明轉:華東石油學院畢業(鑽探專業),後留美,現供職於美國。?
黃單向:陝西石油學院畢業,現任豐澤區民政系統黨委副書記。
黃培茹: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07級行政管理碩士。

九、潯埔的明天——在創輝煌

勤勞、勇敢、聰明、能幹的?埔人民胼手胝足,在千年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曾經創造出?埔輝煌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埔人民在團結、開拓、務實、求真精神的指導下,為家鄉經濟的崛起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大力拚搏,創造出優異的成績,一個嶄新的富裕的閩南漁村正崛起在人們的眼前。
今日的潯埔,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臨海背山的優勢,大力開發漁、工、貿各種產業,尤其是水產養殖業,並且積極發展民營企業和旅遊業。在黨的領導下,現在潯埔人民正齊心協力奔小康,努力創造著未來更美好的幸福生活。現在居民的收入年年在提高,潯埔村正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變得越來越新,越來越富裕。一幢幢新的居民樓正成排成行不斷地屹立起來,寬敞的水泥馬路在村里不斷延伸著發展著。美麗的沿海大通道正從村旁穿過。勤勞能幹的潯埔人民正把握時機,搶抓機遇,努力發揮漁村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各種產業,將把潯埔建設成為泉州灣晉江北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潯埔,這一著名的歷史文化漁村正在大踏步向前進,正如大海的波濤,一浪超過一浪,乘風破浪,奮勇向前。潯埔人民必將再創輝煌,再獲佳績!特色風俗文化每年潯埔都會有不少的民俗活動!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媽祖的出巡活動了,媽祖出巡當天也是媽祖的生日。人們都把那天當成一個盛大的節日!在當天潯埔女都身著特色的`大支衫`頭上戴滿漂亮的鮮花手舉大香和旗子迎接媽祖的生日!在當天晚上還會有文藝演出。可能是唱高甲戲也可能是閩南語的演唱會!在當天晚上老老小小齊到媽祖廟前觀看演出!在平時潯埔也有不少的民俗活動!潯埔的風俗文化不僅有特色而且更有利於全民團結和身心健康!媽祖出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