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閩邦開士宇,宋室盛斯文”(《龍潯紀勝》清·王必昌)。潯中鎮曾稱歸德、潯中、龍潯等名,自唐貞元年間(785—795年)置歸德場以來就一直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沿襲至今。潯中鎮歷來是陶瓷的主產地,很早就有了“瓷鄉”的美稱,古人謂為“德化瓷都,潯中瓷鄉”。境內有龍潯山(又稱駕雲亭山)和觀音岐(因明代瓷雕藝術大師何朝宗以觀音岐的瓷土為原料雕制觀音而得名)、芹山、西天山、金雞山等山。因龍潯山為德化縣治主山,是德化環城諸山主脈,潯中鎮位於其中,故得名。
行政區劃
潯中鎮為德化縣所管轄,鎮政府所在地為福興路。
潯中鎮轄4個居委會、11個行政村:~001_鳳池街居委會、~002_富東街居委會、龍東社區、東埔社區 、~201_潯中村、~202_樂陶村、~203_後所村、~204_鳳洋村、~205_龍翰村、~206_石鼓村、~207_仙境村、~208_祖厝村、~209_石山村、~210_蒲坂村、~0211_世科村。(“~”代表350526100,合起來為代碼)
歷史沿革
1958年置潯中公社,1983年改鄉,1990年改鎮。1997年,面積102.5平方千米,人口4.3萬,轄潯中、寶美、石山、仙境、祖厝、石鼓、龍翰、蒲坂、世科、隆泰、丁溪、丁墘、大坂、英山、高陽15個村委會。潯中鎮的寶美、丁溪、丁墘、大坂、英山、高陽6村劃歸龍潯鎮,龍潯鎮的富東、鳳池2個居委會劃歸潯中鎮。
自然資源
潯中鎮地處戴雲山南麓丘陵地帶,海拔440—750米,滻溪自西北向東南穿流而過,村莊都分布於河谷階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19℃,年降雨量1800—1900毫米。主要礦藏有高嶺土,遍布全鎮且以觀音岐為最,還有鎢、鈾、瑩石、輝鉬、貝頁岩、鈾石、葉臘石等。
潯中鎮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有建於唐的陳漢墓、北宋的曾宏墓、宋代的西天寺和龍圖宮,有南宋的登龍橋、元泰定元年的通駟橋、清嘉慶年間的駟高石塔,還有許多的古寨堡,如蒲坂寨、唐寨、新寨、東埔寨等。
經濟發展
全鎮設有9個村民委員會、2個居委會,92個村民小組、11個居民小組,全鎮土地面積67.73平方公里,有8個開發區(工業小區),企業282家,本地常住人口3.11萬人,外來常住人口3萬多人。現有黨員744名,黨委2個,黨支部31個,黨小組43個。旅外華僑、華裔1.5萬多人,還有港、澳、台同胞2150多人。耕地10468畝,林地64502畝。2005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6.5億元,企業總產值20.28億元 ,鎮財政收入1.5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18元
潯中鎮是投資興業的熱土。2007年,該鎮正在實施“大開發、大招商、實現大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充分挖掘各種潛能,積極引導人口、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向鎮域集聚,全面推進經濟快速發展。總規劃面積3500多畝的城東一期、二期和詩墩二期等多個工業項目區開發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到處呈現出一片大開發、大發展的熱潮。積極創造優良的投資環境和一系列的優惠投資政策,其中三年內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以上或高新技術或填補該縣空白的項目且每畝投資在100萬元以上的,將對土地給予“零地價”優惠政策;並對水、電、有關規費等生產要素實行更多優惠措施。
2007年,全國重點鎮,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5.65億元,占全縣的35.5%財政收入1.99億元,占全縣的32.07%,列入全國千強鎮(2004年位居721位,2006年位居474位)。
人文歷史
潯中鎮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歷代進士及第者接連不斷。
蒲坂村的鄧啟元,於清雍正年間應禮部會試殿試榜眼圾第,授翰林院編修、武英殿纂修,參與編修《三禮》。
潯中村的蔡尚思(1905~2008),為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歷任復旦等6所大學教授,滬江大學副校長、代校長,復旦大學副校長、顧問,商務印刷館特約編輯,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哲學顧問等,有《中國思想研究法》、《孔子思想體系》、《中國傳統思想總批判》等專著20多部及《李大釗思想評價》等論文300多篇。
後所村的何朝宗(1522-1600),中國明代瓷雕藝術大師。何朝宗擅長木雕、彩塑,尤其精於瓷塑,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他的瓷塑作品多見於佛道神像。現存何氏作品寥寥無幾。北京故宮和上海、福建、泉州、廣東等地博物館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