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學

潮學

潮汕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對潮汕文化的巨觀考察,等 潮汕文物志,潮汕考古文集,潮汕史話,等 潮汕大文化學,香港潮商經濟發展述略,等

學術概況

潮學,專有名詞,文化學術術語,是研究潮汕人文的一門專業學問,涵括地理、文化、經濟、人物、歷史、哲學、社會學等各個領域。潮學曾用名潮州學,為避免歧義,令人誤認為僅僅研究潮州市域人文的學問,經潮學倡導者饒宗頤同意並各專家學者的通過,自1993年《潮學研究》創刊及1997年“第二屆潮學國際研討會”起,便更名“潮學”,之前的一些文論還有“潮州學”,但此後專業論著學術刊物及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等皆以“潮學”冠名,且習以為常,為學界所統一接受。目前有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學研究中心、香港饒宗頤研究院等近十個專業研究機構及廣州高等院校、各國家地區的一些潮汕文化促進會傳播、研究機構,集合全球各方面相關優秀專家學者,並有《潮學研究》、《僑批研究》、《潮人雜誌》、《潮商》等一大批專門連續學術叢刊及普及刊物。
潮學首倡者、創立者及代表人物為祖籍潮汕的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至2012年,已經在世界各地成功舉辦了十屆潮學國際研討會,幾十年來大小型學術研討及專題會議無數。由於潮汕歷史上海外移民眾多,潮汕人、潮汕族群遍布世界各地(甚至遠多於在中國大陸本土),數百個潮商社團、潮人商會等也存在世界各國家、地區,因此潮學研究、傳播、影響範圍早已超越傳統潮汕(即歷史潮州府地域,包括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小部分地區、梅州小部分地區,據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紀事》附錄.潮汕地區歷史沿革)地域,成為具有國際性的學問。

研究對象

饒宗頤在《潮州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潮人的海外開拓史、潮人與畲族的關係、潮汕的考古、潮劇、潮汕方言、潮汕之外貿等諸方面,為當然主要研究對象。
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首任主任杜經國教授將潮學研究對象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廣大潮人所創造的一系列風格獨特並在海內外有一定影響的文化成果,如潮劇、潮州音樂、潮汕工藝、潮汕農藝、潮汕飲食、潮汕文化、潮州歌冊等。第二、創造這些文化成果的廣大潮人所特有的文化心態,即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如多神崇拜的習俗、善於經營的潮商、強大的凝聚力、眾多的海外潮人等。第三、湧現了一大批在海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名人。如古代的“前八賢”、“後七賢”,現當代的杜國庠張競生許滌新蔡楚生秦牧、饒宗頤先生等。第四、音調、結構及內涵自成一體,覆蓋面又特別廣闊的潮汕方言。
韓山師範學院校長林倫倫教授認為,饒宗頤重在鉤沉致遠,其指出潮學要主攻的方面,杜經國則為歸納細談。林並提出相對而言,潮學研究對象最具代表性、最重要、最有特色的三個方面:
第一,潮汕文化的最具特徵的內容是潮汕方言。一方面,潮汕方言是現今中國方言中最古遠、最特殊的。潮汕方言中所保留的古代漢語的成分和特點,歷來受到方言學、漢語音韻學、漢語史學家的關注。潮汕方言的研究成果,是潮汕文化諸多內容中最為豐碩的,在海內外頗具知名度。尤其是自從清末民初張世珍的《潮聲十五音》同音字典面世以來,至今已出版的字典數十種,估計發行量可達300萬。這在國內外的任何一種語言的方言文化中,都絕無僅有。另一方面,語言既是人類進行思維和表達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時也是多種文化內容的載體,因而方言也是區域文化中最表象化、最具表現力的文化內容之一。
第二,潮汕的農藝和手工業工藝是潮汕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潮汕文化的特色應該用“精細”二字來概括,無論是潮人的精明細心,還是潮州菜的精美可口,工夫茶之精巧別致,潮劇、潮樂的柔婉精緻,都源於精耕細作的潮汕農業經濟和精雕細琢的手工業經濟對潮人文化性格的磨鍊和陶冶。故此,從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性來看,“種田如繡花”的潮汕農藝和“刻木石似微雕”的手工業工藝確實值得大書特書。
第三,“潮人善經商”的名聲遠播海內外,也是較有代表性、有特色的一方面。潮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外潮商,從清朝到現當代,世界各地的潮商真可謂人才輩出,富商如雲。而潮商又與華僑史、與潮人不經意創造而留給後人的一筆全國絕無僅有的財富一僑批密切相關。

性質特徵

潮學是研究潮汕文化的專門學問。關於潮汕文化的性質,杜經國《潮汕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潮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潮汕文化包含著不少的文化特質,這些特質構成了既與共存於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與周邊其他地域文化有異的一個體系。黃挺教授《潮汕文化源流·引言》認為,潮汕文化是屬於漢文化的一個地域性亞文化。隗芾教授《潮州學發凡》認為:潮州學首先是一種地域性的研究學科,從而區別於群體性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學者交流潮學
林倫倫認為,潮汕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分支,這個分支帶有強烈的地域性色彩。但它又不同於以地域為絕對特徵的地方文化,如齊魯文化、荊楚文化等等。潮汕文化的產生緣於地方,至今也仍帶有濃重的地方色彩。但是經過長期的,特別是在海外的發展,與海洋文化有過很長的交流融合的歷史,其演變和發展的軌跡清晰可見。潮汕文化的性質也不是僅僅“地域”兩字所能代表。因此,用“帶有地域性的群體文化”來說明潮汕文化的性質,也許更恰當。
林倫倫並且認為,潮汕文化的諸多特點中,如善經商、開拓性強、有凝聚力、精明能幹、刻苦耐勞等等,幾乎都是中華民族共有的優秀品質。而潮人文化最具深刻內涵的特點便是“精細”二字。農業的精耕細作,手工業的精雕細琢,商貿的精心經營,飲食的精工製作,藝術的精益求精,都與“精細”二字有關。
中山大學副校長陳春聲教授進一步提出潮學研究應放在“歷史人類學視野下”。因為“區域”在社會史的層面上是作為一個與人的思想和活動關聯的分析工具而被使用的,因此,潮學研究的關懷是研究人的活動即潮州人的活動,而不僅僅是在潮州(潮汕)這個地方所發生過的事情。潮學研究應避免對區域社會歷史的“特性”做一些簡潔而便於記憶的歸納,而必須從區域歷史的內在脈絡出發揭示社會、經濟和人的活動的“機制”,最終在更深沉的層面參與到一個更大的學術共同體的一些共同關注的問題中去,對整箇中國歷史的重新建構或者重新理解能有所貢獻。

肇端啟源

潮汕文化源遠流長,積澱深厚。潮汕先民把中原文化同本土文化相結合,又同海外文化相融化,逐漸形成了以潮汕方言為基本特徵的獨具一格的地域文化。潮汕先民又從潮汕本土向海外拓展,足跡已遍及世界五大洲。潮汕文化不僅是一種地域文化,也是一種潮人群體的族群文化
前人對潮汕文化的研究,雖然留下不少著述,但唐以及唐以前遺留下來的資料甚缺,宋、明時期主要賴於歷代官府主持修纂的志書,明清以後出現私人著述的地情書,至清末民國,蒐集地方文獻,並致力於民俗文化研究的風氣漸盛,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考古文物、潮劇潮樂改革、潮州方言、潮汕風俗文化以及民間文學、方誌編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成果。但限於種種歷史原因,從整體上說,還是缺乏有計畫、有組織的研究。進入20世紀80年代,在開放改革,特別是創辦汕頭經濟特區,潮汕地區經濟建設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和繁榮時期。經濟建設高潮必然帶來文化建設的振興,在海內外潮籍的、非潮籍的專家學者關注、支持下,潮汕地區的歷史文化研究事業,潮學作為一門專門學問,憑藉其獨特的族群、歷史文化積澱遂應運而生。
在這樣的氛圍醞釀下,饒宗頤教授正式扛起大旗,成為潮學的首倡者:1989年11月18日,在第五屆國際潮團
潮學研究院成立
聯誼年會上,饒宗頤作《潮人文化的傳統與發揚》專題演講,提出“必須發展某些學術研究,才能使潮人傳統文化有更加燦爛的成果”;在1990年的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十一屆年會機潮汕歷史文獻與文化學術討論會上,饒宗頤強調:“以潮州歷史文獻與文化學術的研究提升至全國性層次”;之後,1993年11月《潮學研究》創刊號發行,以及饒宗頤所撰《何以要建立潮州學——潮州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文問世,還有陳偉南、饒宗頤籌劃推動的首屆“國際潮州學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成功舉辦,標誌著“潮學”(時稱“潮州學”)樹起旗幟,正式成為一個專門學問,從此正式走向國際化並備受學術界的矚目。
潮學一開始是以“潮州學”命名的,首屆“國際潮州學研討會”正是以“潮州學”出現,會上的論文題目亦多以“潮州學”為術語,但在1993年底正式刊行的學術期刊命名上,由於潮汕地域已經在法理上分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潮州則更是早非歷史上的大潮州,加上歷史上的潮州文化也已被潮汕文化所取代在學界也形成普遍共識,為避免產生歧義,在饒宗頤、杜經國及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編委等人討論下,大多數同意以“潮學”取代“潮州學”,專業雜誌也最終命名為《潮學研究》。至1997年11月,汕頭大學承辦第二屆潮學國際研討會,大會原擬順延首屆“潮州學”名稱,出於上述原因,汕頭大學黨委書記黃贊發徵詢饒宗頤,得到其同意,並與其他相關專家學者商量下,正式更名為“第二屆國際潮學研討會”。此後,學術界便基本以“潮學”取代“潮州學”,此後,“潮州學”一名僅存在業餘愛好者中,而無論官方民間,專業論著及學術研討會皆以“潮學”為專業術語,並在中國學界得到承認。

研究機構

隨著潮汕人四海闖蕩的履痕,海內外專業半專業、官方或民間的潮學傳播研究機構,遍布海內外潮人聚居點。海外的不少國家地區的潮商潮人社團中內設有研究傳播機構,尤其以東南亞為多,海內的有一些高等院校的潮汕文化促進會等,這些專業或版專業研究機構有的從事移民史、宗教史等的研究,有的從事地域、風俗民情等方向,或點或線,但相對來說,還不是十分全面、系統。
而綜合性潮學專門研究機構則主要在香港及大陸潮汕本土,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韓山師範潮學研究院(曾用名韓山師範潮汕文化研究室,潮汕文化研究院,潮學研究室,2008年起用現名),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潮州饒宗頤學術館,等。這些專業機構都有不俗的學術成果,並構築深化潮學研究的平台,舉辦、協辦各種類型的研討會。如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已出版《潮汕文庫》,集結潮汕文化論著160種、4106萬字,徵集收藏各類僑批11.6萬封,其中僑批原件3.2萬多封,成立潮汕僑批檔案館。
部分綜合性潮學研究機構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汕頭金湖路玫瑰園29幢西座 汕頭,3/4/17/40路公交玫瑰園站,步行
潮學研究院 廣東省潮州市韓山師範學院內 潮州,1/13路直達韓山師範站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 香港香港大學內 香港,港島太古廣場地下線23/40/40M,步行
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 廣東省汕頭市汕頭大學內 汕頭,6/17路直達汕頭大學站
潮州饒宗頤學術館 潮州古城區下水門城腳 潮州,12路後隴路口站,步行

傳播交流

潮學學術活動很多,一些是依附於官方或社會力量主辦的大型聯誼活動、社會活動中專場進行的;還有,就是純學術研討會。
第一,依附大型會議舉辦的專場或專題研討會,有大陸官方的組織的,如每兩年一次、由廣東省官方主辦的
第九屆潮學國際研討會
粵東僑博會,輪流,至2011年已舉辦4屆,主辦地分別在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四市。也有其他性質的,現有影響的潮人社團數百個,在國際性、或海外國家地區、大陸省際性質潮團年會聯誼會、年會、慶典等,期間也多進行學術交流,如“國際潮團聯誼年”每兩年一屆,由各國潮人社團自願組團參加,前16屆分別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門、法國、美國、香港、汕頭、北京、廣州、馬來西亞等地舉行,至2013年11月將由湖北武漢主辦,商界的“世界潮商大會”至2012年也舉辦了5屆等;又如大陸各市級或海外潮團組織舉辦的一些國際潮劇節、美食節、民俗節等每年不下十數次。在這些每屆會議或社會活動中期間,皆有多種形式的潮學專場或專題講座或學術交流等。
第二、是純學術性的研討會。其中有各個專業潮學研究機構組織主辦的,如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內部的研究員會議,下屬揭陽市研究會、青年委員會的研究年會,對外交流的僑批、專業領域研討會等;潮學研究院每月也舉辦有學術沙龍、名師講座如“林倫倫教授談潮汕方言工具書”、“陳平原教授講學”、“歷史人物文獻解讀”等。 也有不定期舉辦的大型研討會,如2012年12月中山大學主辦的“詹安泰學術研討會”,還有“張競生學術研討會”等專題學術會議。而最為全面、規模最大的純學術潮學研討會是“國際潮學研討會”,第十屆將於2013年5月份在湖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舉行,本屆研討會主題為“在外潮人的人文網路”,提交會議的學術論文選題可涵蓋與潮人在本土以外(包括海內外)拓展相關的經濟活動、政治生態、商業組織、社會事業、人際交往等方面,亦包括潮團(商會)、文教、宗教、慈善、廟宇、義山(公墓)等內容。在傳播上,潮學得益於潮人潮僑眾多,一開始便走上國際化道路,也很早便注意到文化中“人”的主導作用,而避免讓潮學陷入“地域”學範疇。潮學首倡者饒宗頤正是長期生活在境外的潮人,對海外潮人的研究和學術傳播,一直是潮學者從未放棄的,潮汕文化是潮汕人創造出來的,黃挺教授認為:“ (潮汕文化是)由講潮州話的民系所創造的一個文化共同體。” 林倫倫則在《對潮學和潮汕文化的再認識》堅持研究潮汕文化首先就要研究“潮人”。而“潮人”有兩大部分:一大部分是“本土潮汕人”,是指繁衍生殖在中國潮汕本土的居民;另一部分指從潮汕本土移民到海外,並在海外繁衍生殖的潮汕人。在這種思想原則下,潮學者對有關海外潮人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斷,包括:海外潮人的研究(對某地區和國家的潮人的整體和全面研究、對著名海外潮人的個案研究、對海外潮人文化的特徵的研究);海外潮人移民史研究;僑批研究;海外潮人經濟開發史研究;海外潮人宗教信仰和社會團體研究;海外潮人文學藝術研究;海外潮人的語言生活研究。相應的,潮學在海外的傳播一直未曾停歇。

學者著作


海內外部分潮學者、研究者涉及潮學的論述或著編撰的部分作品

饒宗頤

潮州藝文志,潮州志彙編,潮瓷說略,等

杜經國

潮汕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對潮汕文化的巨觀考察,等
黃贊發 潮汕先民與先賢,丁日昌,等

蔡鴻生

廣州與海洋文明,清代蘇州的潮汕商人,等

李新魁

新編潮汕方言十八音,李新魁語言學論集,等

林倫倫

新編潮州音字典,潮汕方言熟語詞典,潮汕民俗大觀,等

施其生

汕頭話音檔,方言論稿,等

詹伯慧

潮州方言,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等

陳春聲

從“倭亂”到“遷海”,明末清初潮州社會動亂與“撫民”,等

黃挺

林大欽集,潮汕文化源流,潮汕金石文征,潮汕史上冊,等
陳平原
鄉土情懷與民間意識——丘逢甲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義,等

曾憲通

曾憲通學術文集,大師的童心,等
蕭灼基
蕭灼基文集,中國經濟熱點問題研究,等

王琳乾

潮汕文物志,潮汕考古文集,潮汕史話,等

李鴻生

丘逢甲研究,等

吳二持

韓江聞見錄點校,等

潘家懿

廣東海豐方言研究,海陸豐的三種古代戲劇及其音韻研究,等
儲小平
建立閩粵贛經濟區以形成南中國經濟成長帶的研究,等
饒芃子 中西戲劇比較教程,等

郭偉川

嶺南古史與潮汕歷史文化,饒學與潮學研究論集,潮汕族源考,等
陳歷明 潮汕歷史文物圖冊,等

沈野

潮州人在台灣,等

陳偉武

潮汕方言鼻化韻概述,潮汕方言茨考釋續貂,等

林淳鈞

潮劇聞見錄,潮劇劇目綱要,等
趙春晨 中西文化交流與嶺南社會變遷,嶺南物資文明史,等

周少川

饒宗頤先生對潮汕文獻的發掘和研究,等
王煒中 潮汕僑批,等
羅仰鵬
汕頭地名志,等
陳鴻宇
粵港區域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研究,區域協調發展五篇,等

陳景熙

潮汕工商業史話,潮州藝文志索引,等

李宏新

潮韻,1991:潮汕分市紀事,等
隗芾 潮汕諸神崇拜,潮人與海,等

郭馬風

潮汕文化叢談,潮汕民俗,汕頭三災紀略,汕頭市志,等

孫淑彥

嶺東人文考論,鄉邦人文,等

林俊聰

潮汕廟堂,潮汕庵寺,等

陳香白

潮州三陽志輯稿,翁萬達年譜,等

濱下武志

傳統社會與庶民金融,等

雲雪梅

潮汕百年美術述略,等

蔡志祥

汕開埠與海外潮人身份認同的建構,等

鄭良樹

論潮州人在柔佛的開墾和拓殖,等

陳樹森

祖籍潮州的泰國華人對泰國米業發展之貢獻淺析,等

謝重光

畲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潮汕民風的歷史演變,等

周大鳴

華南的宗族與社會,僑鄉移民與地方社會,等

洪林

論泰華文學與潮州文化之關係,等

翁奕波

潮汕文壇漫論,海外華文文學史,等

馬楚堅

試析吳六奇之保土捍民及其對明鄭集團的打擊,等
陳荊淮 潮汕大文化學、香港潮商經濟發展述略,等
馬木池 民國時期佛教刊物所見的潮汕地方社會,等

馬健雄
“廟社”、“普”和“風水”——民間信仰與深澳的社區組織,等

陳海忠

近代商會與地方金融,等

吳奎信

潮州歌冊,等

曾旭波

僑批叢談,等

陳漢初

潮人移檯曆,潮俗叢譚,等

鄭煥隆

溫丹銘先生詩文集,等

周修東

宋潮州七賢年譜叢刊,等

吳榕青

潮學研究叢稿,等

陳驊

潮汕大文化學,香港潮商經濟發展述略,等

曾楚楠

拙庵論潮叢稿,韓愈在潮州,等

余海鷹

二、三十年代潮汕作家群與潮汕文化,等

姜抮亞

論泰華文學與潮州文化之關係,等

李榭熙

清末潮汕地區的基督教運動,等

蘇慶華

馬來西亞華人宗教史概述,等

李志賢

新加坡潮人教育事業與政治環境的互動——潮人學校轉型的觀察,等

張映秋

近代曼谷華人社區的潮汕文化特徵初探,等

林凱龍

潮汕老屋
林朝虹 全本潮汕方言歌謠評註,等
陳琳藩 巽樓臆語

王順隆

潮汕方言俗曲“潮州歌冊”考,等
林春雨
廣東南澳島方言語音辭彙研究,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