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生[廣東社會科學大學原教務長、副校長]

李鴻生[廣東社會科學大學原教務長、副校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鴻生, 1945年8月生,廣東汕頭人,中山大學教授,研究員。廣東省社科聯原黨組成員、主席團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廣東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丘逢甲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廣東老教授協會常務副會長。

李鴻生教授曾參與恢復廣東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的籌備工作和創辦廣東社會科學大學工作,並先後擔任廣東社會科學大學教務長,副校長。

李鴻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研究廣東近現代人物,80年代末開始研究中國學術團體史。已有論文及專著近百件作品,曾獲中國社科院優秀論文獎、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等。主要主編、著作有《廣東百科全書》、《丘逢甲研究》等。

人物生平

李鴻生,1945年8月生,廣東汕頭人,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196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1975年1月~1978年9月在中山大學歷史系研究班進修。曾參與恢復廣東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的籌備工作和創辦廣東社會科學大學工作,先後任副教務長、副校長。廣東省社科聯原黨組成員、主席團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廣東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丘逢甲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廣東老教授協會常務副會長。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研究廣東近現代人物。

學術成就

李鴻生教授,有論文及專著近百件作品,曾獲中國社科院優秀論文獎、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等。主要著述或參與主編、編撰的作品有:

金應熙教授文集封面 金應熙教授文集封面

《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名家》,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

《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名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

《丘逢甲研究》(1984-1996專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丘逢甲集》,嶽麓書社,2001年。

《廣東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金應熙教授紀念文集》,香港出版社,2007年。

《嶺南史學名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

往事軼聞

李鴻生中山大學讀書時,文科除了外語,就是文、史、哲三個系。三位導師剛好分別是中國文、史、哲的名師。對李鴻生產生影響的第一位導師是金應熙教授。李鴻生在中山大學上學時,金應熙是歷史系主任,雖沒有給李鴻生上過課,師生之間的緣分卻在李鴻生畢業後延續。1975年,金應熙主持編纂《簡明中國通史》,把正在陽山縣當鄉村教師的李鴻生借來,參與撰寫魏晉南北朝部分。金應熙是香港大學的高材生、史學名家。他要求學生博覽群書,開闊視野,在世界史的範疇內思考中國歷史,掌握第一手的最新資料。這一治學方法是對李鴻生莫大的啟發,也是莫大的挑戰。“什麼叫最新材料?我今天看的東西明天可能就不是最新的了,所以最後那套書沒法正式出版,因為總是根據新材料不斷修改。”《簡明中國通史》最終以內部發行的方式,成為恢復高考後的廣東高校歷史系教材。

對李鴻生影響較大的另外兩位導師是哲學系的夏書章教授和中文系的吳宏聰教授。上世紀80年代,李鴻生參與管理工作,便去向夏書章學習管理知識。夏書章以一個行政管理學家的睿智教會李鴻生如何設定目標、制定計畫和講求效率;而吳宏聰的治學方法對李鴻生從事丘逢甲研究頗為重要。吳宏聰秉持學術嚴謹,諄諄教導做學問不能推論和想當然。這些理念讓李鴻生在研究當時有爭議的丘逢甲時,更加嚴謹,言之有理、持之有故。

李鴻生也曾直接或間接地向杜國庠、梁方仲等老學者學習讀書和研究的智慧。例如他雖然沒有見過杜國庠,卻接觸到杜國庠“博而後約、廣中求深”的讀書方法。覺得杜老要求年輕學者在廣博的閱讀以後才去比較和選擇,非常適合自己。 “所以說起讀書,這輩子跟隨名家是我很大的幸運。就像學書法一樣,學其上者得其中,學其中者得其下。”

評價影響

丘逢甲研究封面 丘逢甲研究封面

李鴻生一直從事學術活動組織和科研工作。20世紀70年代末,李鴻生開始研究廣東近現代人物。先後發表論文、文章數十篇。其中有的獲得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有的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被評為優秀論文。1982年開始研究丘逢甲,主編《丘逢甲研究》。多次應邀赴台灣參加有關丘逢甲的學術研討會。

20世紀80年代末,李鴻生又從事中國學術團體史的專門研究。撰寫有論文多篇,並應邀出席香港大學主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和中國社團研究會主辦的全國社團理論研討會,獲得優秀論文獎。曾赴馬來西亞、新加坡訪問社團,並應邀在馬來西亞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泰國、東南亞等國家學術機構進行學術交流。

此外,李鴻生還參加多學科協同攻關的系統工程《廣東百科全書》的編撰工作,擔任編委、編輯部副主任,華僑華人分編編委,還參與全書的策劃、組織、協調、編審和撰稿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