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闡述
滿族
滿族約429萬餘人(1982),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北京等省市。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文字,現在一般通用漢語、漢文。滿族文學
滿族文學主要指努爾哈赤改女真為滿洲,形成新的民族共同體以後的文學,也包括肅慎以來靺鞨、女真時期的文學。滿族民間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民歌、說唱文學等。興起原因
有清一代滿族文學家近五百人,他們的著作至少有六七百種,在少數民族文學中罕有其匹。滿族文學如此興盛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滿族文化落後,入主中原前後,形勢迫使滿族上層人士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也促進了文學創作。
滿族統治集團逐漸懂得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為了適應入主中原後,統治廣大具有高度文化漢族的需要,必須迅速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而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典籍,卻是一張白紙,於是開始學習漢族的文化典籍。皇太極在天聰三年四月設文館,命達海、剛林等翻譯漢文書籍,其中有《通鑑》、《六韜》、《孟子》、《三國志》、《大乘經》。到了康熙時代出現了翻譯高潮。“聖祖仁皇帝欲俾不識漢文之人,通曉古事,於品行有益,曾將《五經》及《四子》、《通鑑》等書翻譯刊行。”除官方倡導的譯書外,與之同時“稗官小說盛行,滿人翻譯者眾。”《封神演義》、《列國志演義》、《兩漢演義》、《三國志演義》、《西遊記》、《南宋演義》、《西廂記》、《連城壁》、《十二重樓》、《八洞天》等都有滿文譯本。漢族文化典籍的翻譯無異對滿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起一定作用。
但是通過譯文掌握漢族文化典籍,遠不如直接掌握漢族語文便捷。強烈求知慾使清歷朝統治者潛心於漢族經典與文學。“對祖嘗自言,年十七、八時,讀書過勞,至於咯血而不肯少休。老耄而不釋卷,臨摹名家手卷,多至萬餘,寫寺廟匾榜,多至千餘。”乾隆熱衷學習,文化知識淵博,在我國古代帝王中少見。他的“御製詩共五集,合計得詩四萬一千八百首,而潛邸所著《樂善堂全集》尚不在此數。伊古以來帝王製作,未有若此美富者。”清代皇帝——特別是清前期的皇帝,在學習漢族文化、文學方面率先垂範,對帶到滿族上屋人士學習漢族文化與文學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擺脫滿族語文的局限性,熟練地掌握了漢族語文這一利器。
滿族文學的迅猛發展,跟擯棄滿族語文、掌握漢族文學語言、體裁有密切關係。儘管清代歷朝帝王都強調國語騎射,但滿族語文有很大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現為:
一,滿族語文不可能成為中國通用的語文。嘉慶時戶部統計滿族丁口二十二萬餘人,入關之初,滿族人口決不會超過此數。如此少數的一個民族混雜進像汪洋大海似的漢族中,是微乎其微的。清統治者強制漢人剃髮易服比較容易,想用滿族語文取代漢族語文是不可能的。滿族文人想要和更多的漢人交流思想感情,勢非利用有廣泛社會基礎的漢族語文不可。
二、雖然滿族口頭語言可能有悠久歷史,但多是生活中語言。至於滿文的歷史則十分短。從萬曆二十七年創製老滿文,崇禎五年改進的有圈點滿文,到滿文伴隨清政權入關,不過只有四十五年歷史。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利用滿文寫作的除史實外,還沒見有文學創作。而漢族語文有積累了幾千年的豐富到無法形容的語言、文學體裁和表現方法。這不僅是相形見絀問題,而是抱瓮下井,還是使用桔槔問題。滿族文人不約而同的擯棄滿族語文,而力求熟練地運用漢族語文,顯然是鑑別優劣短長而後抉擇的。清統治者號召學習滿語,正如奕繪在《清語》詩中所說:“繼志毋忘本,生民各有初。”除防止民族特徵消失外,不再有其他實用意義了。
(3)現實中種種矛盾激發了滿族文人的創作欲。
滿族文學家創作意念的產生,決非是如某些滿族作家所說是為了陶冶性情、歌頌昇平。果真如此,也不會出現滿族文學的昌盛局面。應該看到在滿漢聯合統治下的清王朝二百六十八年歷史中,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中國和帝國主義矛盾,棄斥在各個歷史階段,體現在各種生活側面。面對這些現實,滿族作家不能無動於衷,遂即使用漢族語文這一表達形式,表現對現實的評價,以期達到激濁揚清的目的。文學是改造社會的工具,進步的滿族作家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寫了不少針砭時弊的優秀作品,為滿族文學的繁榮增加了實質性內容。
文學特徵
滿族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清代確有其民族特徵。茲分述如下:
(1)滿族作家以開明姿萬言書,不排斥漢族文學,而且更進一步把漢族優秀作家作為學習榜樣,甚至把漢族文學理論和創作可以證實,無庸贅述。
這種珍視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為發展本民族文學的進步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可多得的。在今天又有幾人提出向莎士比亞、狄更司、巴爾扎克、莫里哀學習,繼承和發揚英法文學優良傳統呢!
(2)滿族文學雖然基本上是用漢族語文作為表現形式,但是所反映的內容是滿族統治集團統治下的中國現實。
清政權雖然是滿漢聯合,但滿族居於主導地位,特別是皇帝始終是滿人,而且具有絕對威權,所以清代歷史基本是滿洲貴族統治下的歷史。在這歷史時期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外交、典章制度、道德法律的施行,無一不是以皇帝為首的滿族統治集團起主要作用。滿族作家反映上述各方面存在矛盾的現實,實際是反映本民族領導集團統治中國的歷史現實。顯然這是滿族文學的根本特徵之一。
(3)滿族文學中進步作品,總是丫在公正立場評介古今滿漢人特的是非功過,極少從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鄙薄漢人。
以對待宋金戰爭的態度為例,沒有一個滿族作家維護女真人南下殺掠,都異口同聲讚揚岳飛精忠報國,抨擊秦檜賣國求榮。在這類民族矛盾問題上,滿族作家和滿族統治者有明顯的分歧。這種超越民族利益,忠於文學使命的高姿態,使滿族文學顯現了異彩。
(4)在清統治者控制下,滿族文學中許文多,小說戲曲少。
在未入關前,皇太極曾諭文諸臣:“至漢文《通鑑》之外,野史所載,如交戰幾合,逞施法術之語,皆系妄誕。”停止翻譯。康熙時代倡導理學,但是“稗官小說盛行,滿人翻譯者眾”。當時滿族理學家阿什坦於是上書:“學者立志宜以聖賢為期,以經史為導,此外雜書無益之言,悉當屏絕。請敕旗下人自經史外,雜書不許翻譯。”康熙準其所請,不準翻譯漢文小說戲曲,自然更不許創作小說戲曲。康雍乾三朝多次頒布法令查禁小說戲曲,這對滿族作家起到了很大鉗製作用。直到乾隆中葉以後才有小說問世。岳端《揚州夢傳奇》出現在康熙時代是極個別的現象。總觀清代滿族創作的小說戲曲也是極少。
(5)清統治者限制無外任的宗室離開京畿,從而使宗室文人不能擴大視野,捕捉更富有社會意義的題材,寫出更有價值的作品。
可能清統治者汲取了明代宗藩叛亂的教訓,在康熙時代就限制宗室離開京畿。對此,文昭大發牢騷。他說:“余未有不出遊,李杜韓蘇諸公其大較矣!余才不逮古人而志竊響往;重以典令室非奉命不得出京邑,故間有所游不過郊垌。……夫所謂高山大谷浦雲江樹之屬,舉足助夫流連詠嘆者,而顧未嘗一寓於目,詩之不工,抑又何尤耶?”文昭闡述生活和創作關係,表示了對統治者典令的極大不滿。統治者不僅限制了宗室文人的生活自由,也束縛了創作自由。著名宗室文人永忠只能聽他的漢軍家庭出身的妻子講述江南如何美好,而終生沒能涉足江南,只能夢魂系之。很多宗室文人懂得限制他們生活、創作自由,就是不準他們反映社會矛盾,於是不少宗室文人只能寫一些應制詩,歌詠郊垌的名勝古蹟。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蹟,在很多宗室文人的集子裡屢屢出現。影響所及,非宗室文人的玉保,在他的《夢月軒存稿》里,歌詠寶珠洞的詩竟有五首之多。文昭詩集中歌詠凍豆腐、春餅、糖蒜之類地方風味,描述十二個月中北京街頭小景,正是創作苦悶的反映。
(6)在文學獄的威脅下,很多滿族文人不敢公開刊行自己的作品,刊行時也有刪削。
怡親王允祥死後,雍正皇帝命脈其家屬交出允祥創作。允祥家屬深知雍正為人,預感到其險惡用心,用家夫存稿搪塞。雍正無奈將允祥存在內廷的應制詩,予以刊出,名《交輝園遺稿》。到了乾隆當政後,允祥子弘曉又編輯了《交輝園貴稿續刻》,說這些遺稿是從舊筒中發現的。其所以隱匿顯然是畏懼文學獄。乾隆大興文字獄,很多滿族文人不敢刊行自己的作品,今天我們能看到很多手抄本,就是這個緣故。永忠的《延芬室稿》曾請一些至戚近友評選過,其目的可能為了刊行。可是在《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說,吊雪芹三絕句》詩上有弘旿批語“《紅樓夢》非傳世小說,余聞之久矣,而終不欲一見,恐其中有礙語也。”這顯然是對永忠的警告示,何況永忠集中還有一些滿腹牢騷的詩篇,所以《延芬室稿》始終是手稿本。乾隆時重臣兩江總督尹繼善死後,不僅“奏稿盡焚”,還“遺命墓勿為碑。”袁枚編輯其遺稿,至嘉慶庚申才付刊。“乾隆中巡撫鄂昌以文、侍朗世臣以詩,先後獲罪,黃文襄之子錄,又以刻奏議乾刊出,也十分謹慎。博爾都刊出《問亭詩集》時,就將手抄本中原有的《寄懷屈翁山》等有危險性的詩篇刪掉了,而且在自序中聲明:“偶有篇章,無非歌詠昇平,陶冶性情之作,”表示無違禁品。到了晚清,寶廷刊出的《偶齋詩草》還有些詩篇開了天窗。文學獄這把尚方寶劍,仍在滿族文人頭上盤旋。很多滿族詩人是宗室貴族,他們的詩集中有很多應制詩。應制詩是神案前一柱香,除頌聖外,毫無價值,寫這種詩有的是博得龍心大悅,加官進爵;有的則是畏懼文學獄,不敢表達個人的真情實感。自然這也給滿族文學留下了民族的印記。
(7)以滿族文人為中心的集會結社的出現。
明末清初,盛行文人拜盟結社。這些社盟有的是反清組織,清廷十分警惕。順治九年,清廷在儒學頒布的臥碑文中規定:“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挾制官府,武斷鄉曲,所作文學不許刊刻,違者聽提調官治罪。”這一規定在滿族文人不多的時代,顯然是針對漢族文人發出的警告。順治七年冬,廣東博羅僧人反清志士函可(俗名韓宗騋)在被流放地瀋陽廣與流人文士結友,首倡組織“冰天社”。這個社團的政治傾向,不言而喻。皇太極第六子鎮國公高塞,雖沒參加“冰天社”,卻在函可死後,寫了《悼剩和尚》詩,讚揚他。這說明在禁止文人集會結社問題上,滿族文人和清廷有分歧。到了康熙時代,岳端、博爾都、納蘭性德、揆敘、允禧等貴族顯宦的門下,集聚了許多漢族知名文人,經常詩酒唱和,在創作上切磋琢磨,感情上相互交流,勢在必然;但既無社盟之名,也難說有文學流派的共同特徵。及至乾隆時代出現以宗室文人為核心的滿族文人集團,就具有了鮮明的傾向性。這個集團中有:奉國將軍書諴、輔國將軍永忠、禮親王永恩、英親王阿濟格五世孫敦敏、敦誠、敦敏敦誠的叔父墨香、覺羅成桂(雪田)、山西樂平縣令和邦額、奉國將軍弘旿(瑤華道人)等人。這些人多半是父祖遭到貶謫,個人政治上不得志的宗室貴族,彼此間志趣相投。在創作上,揭露政治舞台充滿黑暗風險,抨擊社會風氣卑下,蔑視富貴權勢,要求個性自由,是他們共同的傾向。
基本要素
首先,作者本人得是滿人;
其次,用滿文寫作;
再次,寫的是滿族的事。
當然,好多滿族民間文學能夠得上這3個基本要素,其中有一種情況,就是本人是滿族,寫的是滿族的事,但是不用滿文寫作。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就屬於這一種。這類作品可以算做滿族作家的作品,而且本身大概也可以算做滿族文學的一部分。
文學內容
滿族神話
滿族神話中天地形成和萬物起源,與原始宗教──薩滿教相聯繫。薩滿教把宇宙分為三層,即天上國,地上國和地下國。傳說天上國是神居住的,地上國是人居住的,而人是天神阿布凱思都里按自己的形狀造出後放在麵缸里置於水上才有的,地被四條大魚馱著,魚餓了擺動即發生地震。山嶺是惡神那路里的屍骸。他居住的地方是地下國。此外還有許多關於醫藥、火、衣服、住房等等的神話。這些神話表現了原始社會滿族先民們豐富的想像力。女真時期的《女真定水》和《天池》之類的神話反映了治洪、治火鬥爭,表現了他們征服自然的願望。
滿族傳說
滿族傳說,有始祖傳說、英雄傳說和風物、習俗傳說等,《庫布里雍順》、《天池仙女》、《天女生天童》、《三姓的傳說》是關於滿族主體建州女真始祖庫布里雍順的幾種傳說。佛庫倫吞朱果懷孕應屬母系社會婚姻制度遺蹟的反映。庫布里雍順統一三姓的傳說則蘊蓄著被元、明兩代分而治之的女真人要求統一自強的強烈願望。在《小罕占龍脈》、《小罕誕生記》、《小罕挖棒錘》等關於民族英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傳說中,人們按本民族的性格塑造了淳厚樸實、堅韌不拔、勇敢抗爭和知恩重義的小罕形象。《珠渾哈達的傳說》、《紅羅女》、《百花公主點將台》質樸而真實地反映了滿族人民的審美觀念。這些傳說幾百年來一直在全民族範圍內流傳。滿族的風物傳說尤多,反映的年代也相當久遠。內容多與滿族人民的挖參、狩獵、捕魚、騎射等特有的生產生活相結合,更增強了傳說的特殊風采。有些傳說往往將某種民族習俗同一位令人敬仰的故事人物的正義行為聯繫起來,使之具有較深刻的思想性和較高的人民性。
滿族民間故事
滿族民間故事以晚清時期為最多。有追求真摯愛情的《淚滴玉杯》、《尼雅島》、《紅裙妹》,有反對封建禮教桎梏的《姑媽媽》;有歌頌善良反對邪惡的《黃瓜開山》、《小龍頭》;有反抗官府壓迫統治傾訴人民疾苦的《胭脂色的寶馬》、《采珍珠》;有揭露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從而鞭撻清王朝反動統治的《奕老疙瘩》;有直接把反抗矛頭對準最高統治者的《黑妃娘娘》、《一夜皇妃》、《鹹豐買涼粉》;還有許多閃爍著愛國主義思想光輝的抗俄故事如《薩布素馴牛》、《薩布素買軍草》、《海蘭泡和大將軍》、《毛子墳》、《道爾瑪法》等。滿族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史料記載“踏錘”、“莽勢”、“秧歌”以及解放前還存在的“拉空吉”、“達穆特里”等都有滿語歌詞,但大都失傳。長篇說唱故事中,目前蒐集到的最有價值的首推《尼山薩滿》和《莉坤珠逃婚記》。
滿族搖籃曲
滿族民間還有“搖籃曲”、“闖十層”等俚俗小調和薩滿神歌,以及入關後受漢族文化影響借用漢族小調填詞的民歌。如反侵略鬥爭的《悠悠調》、《快關門》;表現忠貞愛情的《清江引》;抒發反戰心理的《十二月》;祈願美好生活的《薩滿祭歌》;控訴滿漢不通婚制度造成悲劇的《王小蘭》等等。
滿族小說
滿族小說有文言短篇小說和白話長篇小說兩類。
(1)文言小說
和邦額的《夜譚隨錄》收文言小說140餘篇。他借談狐鬼抨擊貪財好利、濫殺無辜的酷吏和慳吝貪鄙、一毛不拔的財主,他同情飽嘗戰亂之苦的百姓,關心下等旗人的困境,作品屬於暴露文學。慶蘭的《螢窗異草》風格內容與之相近,二者皆具有情節曲折、結構完整,人物形象鮮明的長處。唯因其仿效《聊齋志異》而未受重視。
(2)白話小說
文康的白話長篇小說《兒女英雄傳》,描寫了清代官場的腐朽黑暗,塑造了具有反抗個性的十三妹。書中流暢的北京方言和旗人生活的形象描摹,構成了一幅幅民族風俗畫,別有韻味。
滿族散文
清代滿族作家散文的品類有實錄和關於古蹟、掌故、軼事、風物、習俗、歲時的考證和雜談。較有影響的有昭連的《嘯亭雜錄》、酉清的《黑龍江外記》、麟慶的《鴻雪因緣圖記》、敦崇的《燕京歲時記》、震鈞的《天咫偶聞》等。
滿族詩詞
滿族作家文學詩詞最多。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納蘭性德。鐵保纂集的《熙朝雅頌集》長達130卷。納蘭性德、鄂貌圖、高塞、岳端、博爾都、納蘭氏、揆敘、何溥、鄂爾泰、訥爾朴、賽音布、塞爾赫、長海、文昭、圖鞳布等人的詩集中大多具有蓬勃奮發的向上精神。甚至玄燁的某些篇什,如《松花江放船歌》、《剿噶爾丹大捷》和一些農事詩之類的篇章,也表現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致力江山統一、渴望國泰民安的氣魄與抱負。
滿族演唱文學
滿族演唱文學擁有一大批作者。乾隆年間的戴全德在《潯陽詩稿》中收入兩本“西調小曲”。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稱讚他“有勇氣”,在古典主義全盛的時代,第一個脫出了這個古典的陷阱到民間來找新的材料。流行了一百五、六十年的《子弟書》也產生於這一時期,其作者多屬滿族下層士子,如羅松窗、韓小窗、鶴侶、繆東麟、喜曉鋒、春樹齋等。代表性篇目有《憶真妃》、《露淚緣》、《紅拂私奔》、《草詔敲牙》等。還有鶴侶的《侍衛嘆》、《老侍衛嘆》、《少侍衛嘆》等,表現了旗人現實生活。《子弟書》的作者在敘事抒情、人物塑造、心理描寫、場面烘托、氣氛渲染上都有較高的技巧,許多段子至今仍在民間流傳。滿族說唱形式還有八角鼓、牌子曲、單弦、岔曲等。有的滿族人還參與了相聲、京韻大鼓、東北大鼓等曲藝形式的創作。
滿族作家文化
滿族作家文學深受漢民族文學傳統的影響。歷史上曾出現過渤海文化、金源文學和清代文學,滿漢文化有過三次大的融合。
入關前
清入關以前滿文創製以後,曾有記事體的多達180冊的《滿文老檔》,是額爾德尼巴克什和巴海巴克什等關於當時重大事件的撰述,具有文學性。它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個性化語言,刻畫人物性格,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對當時和後來的滿族士子都有深刻的影響。
入關後
入關後,清朝統治者為了緩和滿漢民族矛盾,加強統治,十分注意吸收和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繼續大量翻譯漢文典籍和文學作品,啟用漢族學者任教,康熙皇帝玄燁是清代第一個能用漢文寫詩的帝王。在他的影響下,滿族宗室貴胄們延請漢族文人名士教習自己子弟蔚然成風。清代用漢文寫作的作家達數百名,僅《八旗藝文編目》中收錄的屬於滿族旗人的詩文集便有 600多部,其中女詞家詩人也有近30名。
清代中葉
清代中葉,由於宮廷中爭奪儲位的鬥爭頻仍,造成一批政治上失意的宗室文人。在文網羅織下唱出了預兆封建制度沒落衰朽的哀音,如永忠的《延芬室詩稿》、敦誠的《四松堂集》、敦敏的《懋齋詩鈔》中的許多篇什皆屬此類。只有鐵保的《試馬》、《戈壁》、《塞外聽雨》等詩粗獷豪爽、生氣勃勃,還保持著遊牧民族的氣質。
晚清
晚清滿族詩壇蕭條,成就較高的詩人只有顧春、奕繪、英和等寥寥數人。顧春詞深穩沉著,不琢不率,渾樸真摯,有“清代第一女詞人”之稱。奕繪關於描寫挖煤工人、捕蟲工人、炮手之子、放羊娃和街頭賣藝者的詩詞,表現了對下層勞苦大眾的同情。道光八年(1828),因改革弊政得罪政敵被發往齊齊哈爾充當苦差的協辦大學士英和,在卜套城留下百篇詩稿,對世道人情的險惡發出了憤怒的譴責,對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以後,有德齡、蓉齡和金梁的《瀛台泣血記》、《清宮瑣記》和《清學外記》等作品。
抗日時期
抗日戰爭中,湧現出一批滿族作家和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如抗日烈士金劍嘯的戲劇、詩歌和小說,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革命氣節。
新中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可的劇作,關沫南、李惠文的小說,霍滿生的長篇敘事詩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而老舍的《茶館》和未及完成的《正紅旗下》這兩部表現昔日旗人生活的傑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更享有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