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達海自幼聰敏,“九歲即通滿漢文義,弱冠太祖召到左右”。努爾哈赤賜居內院司文翰,“與明通使命,蒙古、朝鮮聘問往還”,起草文告,整訂國書,後金國發布的各種命令、文告,涉及需用漢字兼抄的,都由他“承命傅宣”。不久,努爾哈赤又命他翻譯《明會典》、《素書》、《三略》等諸書,眾莫不稱善。
天聰三年(1629年),清太宗皇太極始設文館,分為二辦,一辦由達海及剛林、蘇明、顧爾馬琿、托布戚翻譯漢文書籍;另一辦由庫爾纏、吳巴升、查素喀、胡球、詹霸記注國家政要。達海為文館總領袖,長期從事文館工作。
同年十月,皇太極率軍征明,擊破明朝滿桂等4總兵軍,抵北京城下。皇太極派遣達海帶書信與明廷談判,但明廷閉關,拒不議和。皇太極只好再次命達海修書兩封,一封放置德勝門外,一封放置安定門外,然後引師回盛京。
天聰四年(1630年),皇太極率軍再次征明,抵沙河驛,達海以漢語諭降。攻克永平城後,達海手執黃旗登城,用漢語招降軍民,城中軍民聽見其誠懇的宣撫,許多人跪在地上高呼“萬歲!”阿巴泰貝勒率明降將孟齊芳、楊文魁、楊聲晉見皇太極。皇太極命達海用漢語對他們進行慰勞。三屯營、漢兒莊的軍民歸降後,明軍又來襲擊三屯營,皇太極怕漢兒莊的軍民反叛,故命達海以漢語前去安撫,安定民心。同年,因達海翻譯漢書完畢,被授予游擊職。天聰五年(1631年),達海被賜號巴克升,從皇太極征大凌河城。明總兵祖大壽在後金軍的四面包圍之中動搖,但並不準備投降。達海以漢語反覆對其政策攻心,指明出路,最後祖大壽投降。年末,在達海的參議下,後金國仿照明制,定朝儀,皇太極集權於一身。
完善滿文
受命改滿文
天聰六年(1632年),皇太極命巴克升·達海改進滿文,“治國書,補額爾德尼所未備”。自額爾德尼和噶蓋創製滿文後,因初創缺乏經驗,同時,蒙古語和滿語的語音又存在差別,因而無圈點滿文有一亟待改進的問題。如字母數量不夠,清濁輔音不分,上下字無別,字形不統一,語法不規範,結構不嚴謹,等等。史載:“十二字頭原無圈點,上下字無別,故塔、達、物、德、扎、哲、雅、葉等字不分,如同一體。書中平常語言,視其文義,尚易通曉。至於人名、地名,常致錯誤。”皇太極諭達海曰:“爾其審度字旁加卷點。使音義分明,俾讀者易曉。”達海承命尋繹,字旁加卷點。又以國書與漢字對音,補所未備,“於十二宇頭正字之外增添外字,猶有不能盡者,則以兩字連寫,切成其切音,較漢字更為精當,由是國書之用益備”。
改進老滿文
達海對老滿文進行了5個方面的改進。首先是為了便於教授和學習而編制了“十二字頭”,即6個元音和輔音與元音拼成的複合音(相當於漢語拼音的音節)共131個。這就是“第一字頭”,而“第一字頭”內的各個音節分別與元音及輔音相結合所構成的音節,共11個字頭,總合為“十二字頭”。“十二字頭”,基本包括了滿文中的元音、輔音、特定字母以及其他音節。其次是字旁加各加圈點。例如,滿語“aha'’(阿哈)為“奴隸”,而“aga”(阿戛)為“雨”。老滿文中這兩個字,既可以看成奴隸,也可以看成雨。達海把這個字旁加圈,確定為奴隸,而把這個旁邊加個點確定為雨,這樣“奴隸”和“雨”就區別開來了。第三,固定字形。這是對字母的書寫形式加以固定,使之規範化。如在老滿文中,元音u的詞首、詞中、詞尾有10餘種寫法。新滿文中,詞首、詞中、詞尾基本上各有一種寫法。第四,確定音義。改進字母發音,固定文字含義。老滿文中,元音,。、u、u經常相互混用,輔音k、g、h書定時完全相似。在新滿文中,°、u、u則加以區別,k、g、h的字形書寫也各不相同。第五,創製特定字母。設計了10個專為拼寫外來語(主要是漢語)的定字母,以拼寫人名、地名等。
形成新滿文
達海改進後的滿文,後人稱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這比老滿文更為完善。滿文的語法,名詞有格、數的範疇,動詞有體、態、時、式等範疇。句子成分的順序是,謂語在句子最後,賓語在動詞謂語之前,定語在被修飾詞語之前。滿文的書寫順序是從上到下,行序從左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