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湖嶺鎮 地域面積31.4平方公里,包括水田4891畝和旱地1962畝,林地面積31600畝。轄26個行政村和1個居民區,總人口2.35萬。有耕地面積6496.5畝(包括水田4534.5畝,旱地1962畝),林地面積27247畝。簡介
湖嶺鎮地處瑞安西部山區,是湖嶺片區中心鎮,東接潮基鄉,南接鹿木鄉,西鄰永安鄉,北與芳莊鄉接坑壤。地域面積31.4平方公里,包括水田4891畝和旱地1962畝,林地面積31600畝。轄26個行政村和1個居民區,總人口2.35萬。有耕地面積6496.5畝(包括水田4534.5畝,旱地1962 畝),林地面積27247畝。北面由湖芳公路經芳莊鄉直通甌海,東面有規劃中的瞿湖公路經林溪鄉通往甌海,瑞楓公路東西走向穿鎮而過,三十二溪、三十三溪匯成三十四溪後注入金潮港。境內大部分為丘陵山地,中部為河谷平原,生態農業資源和自然環境資源豐富,無工業污染,全年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主要的特色加工產品為工藝品、牛肉焙片,主要的畜牧養殖品種為菜牛、本地雞、白鴿,主要農作物品種有優質米、蔬菜、西瓜、大豆、番薯,主要的經濟林品種為楊梅、馬蹄筍,主要的旅遊產品有龍井、新垟灘農家樂旅遊。農業發展
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步,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加工業發展迅速,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加強農業基地建設,形成了一批初具規模的農業特色基地,如大嶺洋、項洋等村1000畝優質米基地,源口村百香果基地,大嶺洋、馮岙、項洋四村1120畝稻鴨共育基地,四古山村等新增的2個菜牛基地,創建瑞安市牛肉製品農業科技特色基地1個。效益農業發展成效顯著,在大嶺洋等村發展的150畝雪菜,在新洋、戊林、源口、雅村四村發展的175畝楊梅基地,都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農業基礎設施和建設得到加強,農業生產條件在改善。2003年湖嶺鎮以三十四溪新洋至天長段1817米防洪堤;投入15萬元,在鹽店、天長、新洋、戊林、閒心寺等村開展小流域治理和溪流疏浚工作。啟動三十三溪鹽店段防洪堤工程,完成工程測量、設計和投資概算、立項審批和招投標工作。以造地工程為重點的農業工程建設,在新洋、戊林、源口、天長四村實施千畝造地工程,在項洋村實施500畝土地整理工程。
經濟發展
湖嶺鎮是瑞安市最不發達中心鎮。而且,是全溫州市唯一的一個沒有一級公路連線市區的地方,驅車到市區需要1個多小時。2003年湖嶺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4052萬,比2002年增長9.2%。其中農業總產值2375萬元,同比增長2.3%,第二產業總產值17129萬元,同比增長11.5%,其中要業總產值16821萬元。第三產業總產值4548萬元,同比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4130元,同比增長9.3%。 2006年全鎮農業總產值2434萬元,工業總產值23454萬元,第三產業總產值6600萬元,人均純收入5360元,經濟總量不如全市一家規模企業產值。2007年,湖嶺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3.98億元,同比增長13.6%。農業總產值2824萬元,第二產業總產值3.05億元,第三產業總產值6823萬元;人均純收入5906元,均同比增長10.1%。榮獲溫州市教育強鎮、“中國工藝品生產基地”、溫州市一星級文明鎮、溫州市最佳學習型村鎮等稱號。湖嶺是瑞安市黃牛之鄉。湖嶺牛排在溫州地區小有名氣,慕名而來品嘗;牛肉培片占據杭州、上海、江蘇一帶市場;年交易黃牛2.2萬頭,交易額7000萬元。
湖嶺是瑞安市工藝品之鄉。全鎮現有5家規模企業生產工藝品,遠銷歐洲,產值占工業總產值90%以上。並且,帶動千家萬戶農戶在家加工工藝品,解決了民眾就業,維持百姓生計。
湖嶺是瑞安西部發展潛力很大的地方。新瑞楓公路的通車,拉近了發展空間,驅車25分鐘可直達市區,將成為湖嶺的致富之路、發展之路,並且,400多畝的廢棄地等待開發,發展企業,拉動工業,解決就業。
湖嶺牛排
湖嶺牛排,不同於外國的牛排,製作方法是傳統的中國式燉煮,非常適合大眾的口味。取農家山養黃牛身上的帶肉肋骨,先挑淨上面的油筋,再截成五厘米左右的小方塊,然後放入沸水,和以姜、蒜、茴香、辣椒、黨參等中藥、調料,溫火煮上個把鐘頭,便是一道美味了。“湖嶺牛排”已漸漸成為一塊響亮的招牌,在瑞安市已開出多家牛排館,打的都是“湖嶺牌”。在湖嶺鎮上那條逼仄嘈雜的小街上,卻有好幾家牛排館,六月天的時候會更多,多達十幾家。店都小小的,很簡陋,最出名的“明金牛排店”,兩大鐵鍋就擺在門口鹵質,現做現賣。這裡的牛排跟在西餐廳里吃的牛排完全兩樣,它是連骨帶肉的鹵質小牛排,論斤賣,15元/斤。三五個客人坐下來,點上一盤牛排,外加煎餃,再來幾瓶啤酒,很有幾份古代客棧的況味。
說起湖嶺跟牛的結緣,可謂“歷史源淵”,早在文革期間,就肩挑籮筐,下裝烘培牛肉,上面以麵條作掩護(擔心被割資本主義尾巴),走街串巷地在周邊鄉鎮叫賣,生意越做越好,後不再局限溫州,而將擔子挑向全中國。雲貴、江西等地見其消化能力強,就將很多牛販運過來,並有了頗具規模的屠宰場。先前做牛肉片時,都是把牛骨頭剔除不要的,有人覺得怪可惜,就讓骨頭留著一點肉,燒起來自己吃。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人似乎特別能琢磨吃,一遍又一遍,將這個帶肉的骨頭搗鼓得越來越好吃,後來親戚朋友來要了,再後來就拿來賣了,因為牛都是當地現宰,味道就特別好。無心栽柳柳成蔭,就這樣將牛排這個“邊角料”做成了一方市場,瑞安、平陽、市區等地不斷有客人趕去吃牛排。
金雞山
在僑鄉瑞安市桂峰鄉和文成縣李林鄉、青田縣湯垟鄉交界的地方,有座巾子山,也叫金雞山。講起金雞山的由來,這裡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早年,這座高山上有條蜈蚣精,修了千年道行,十分了得。這蜈蚣精常常出洞,咬死咬傷許多過路行人,嘴裡還吐毒汁,流進小溪里。山腳附近村子的人喝了溪水,病的病死的死,大家巴不得早日除掉這條蜈蚣精。 山腳下有個媛主,名叫白秀姑。她聽說白雲庵里有位老尼姑,醫術高明,就去跟老尼姑學醫。學了一年,老尼姑送個百草袋給她。她回家走到巾子山旁邊,聽見草叢裡有咯咯咯的雞叫聲,前去一看,是一隻腿部受傷的大金雞。她料定這大金雞是被毒蛇猛獸咬傷的,就給它敷上藥。一會兒,金雞的腿腳好了,向白秀姑點點頭,叫了幾聲,拍拍翅膀飛走了。 一天,白秀姑上山採藥,蜈蚣精從草叢裡鑽出來,朝白秀姑腿上咬了一口。蜈蚣精正要去吸他她的血,忽聽山谷里“啪啪”飛來一隻大金雞,向蜈蚣精頭上一連啄了幾下,蜈蚣精打了幾個滾就死了。大金雞張嘴吸去姑娘腿上的毒,白秀姑得救了。大金雞拍拍翅膀,伏在她膝前,叫白秀姑騎在它的背上,飛下山來。 白秀姑後來成了很有名的草藥醫生,常替四面八方的窮人治病,受到人們交口稱讚。大家為了紀念金雞除害的功德,就把這座高山取名叫“金雞山”。
金雞山旅遊區是一個以高山勝景、革命史跡為主,幽谷奇景點綴其間的山嶽型旅遊區。在15km^2的山地上,分布著峰、山、溪、谷、岩、壁、瀑、村、碑、亭等50多個自然、人文景點,雄偉壯觀,內涵豐厚。
金雞山原名巾子山,又名景致山,位於市區西北方向41.5公里,屬洞宮山脈南支,主峰海拔1320。7米,是溫州市最高峰。遙望主峰,宛如一老者披巾端座,故得名“巾子山”,諧名金雞山,雙峰對峙,高聳入雲。四周群山,或似游龍,或似臥虎,拱衛山下。山坡上怪石嶙峋,四周危崖峭壁,奇峰深谷,和漫山的花草樹木共同組成了動人的畫廊。
人文景觀
門懸“四知堂”拒禮
在瑞安市桂峰鄉診所後面,有座古色古香的楊氏宗祠。該祠堂後進正堂上懸掛一方書有“楊四知堂”匾額。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東漢時,有一位名叫楊震的太守,他在荊州當刺史時,曾推薦才華並茂的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楊震被調到東萊任太守,赴任途經昌邑縣。王密得知這一訊息後,立即連夜身帶10斤黃金去拜訪恩師楊震。楊震見王密送來這一重禮,受到惱怒地訓斥。楊震認為,若做清正廉潔的官員,必須剎一剎這種送禮的歪風。於是,他在自己的住房正門上懸掛了一方親書——“四知堂”三字的匾額,告戒下屬不許“送禮”。從此以後,楊姓人就以先人楊震為楷模,在他們所建的祠堂內懸掛“楊四知堂”匾額,以便作為後裔的“傳統教育”。
漢劉秀與呈岸溪
湖嶺鎮的呈岸有一條溪,晴天不見水,溪灘里全市鵝卵石,這裡邊有一則關於漢光武帝劉秀的傳說哩!相傳,漢劉秀逃難到呈岸這個地方時,獨自餓得咕咕叫,巴不得想坐下來歇歇腳,尋點東西吃。正當他在溪邊一株大楓樹旁坐下時,只見一個村婦正蹲在溪邊洗菜頭(白蘿蔔)。劉秀就慢慢走過去,向她行個禮說:“大嫂,出門幾天未吃飯了,肚餓難忍,請您行行好,送個菜頭給我吃吃嗎?”因漢劉秀逃難在外已有數月,衣衫襤褸顯得十分狼狽。那個村婦見他寒酸的樣子,還當他是個討飯的乞丐,便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沒好氣地扔去一個沾滿黃泥漿的小菜頭。
漢劉秀見那村婦如此奚落自己,氣氛地手指呈岸溪,邊走邊念道:
東坑流,西坑流,
呈岸無水洗菜頭;
小水岩下過,
大水漫上頭。
說也奇怪,漢劉秀剛一念完,這條本來流著淙淙溪水的小山溪,頓時變得全是鵝卵石,乾燥得連一滴水也沒有了。那個還蹲在溪邊洗菜頭的村婦,看到溪坑裡一下子斷了水,覺得十分奇怪。後來,她心中思忖著:莫非剛才討菜頭吃的人是聖人嗎?她想追上去問個明白,但手搭涼棚向四周看了一遍,卻已不見剛才那人的影跡了。就從那天起,呈岸前的小山溪就變為:晴天溪坑不見水,雨天溪水滿兩岸了。 漢劉秀當年念的那首歌謠,到現在仍在當地流傳著。
何鐵瞿
相傳清代乾隆年間,永安上埠坦地方出了一位賢人,姓何名鐵瞿,他書法藝術名聞遐邇。“羅溪廟”三個字就是他遺留下來的墨寶哩!何鐵瞿少年時,他雖然天資聰慧,但在私塾里讀書時卻十分頑皮,常和同窗吵鬧。後來何鐵瞿發憤練習書法,練了不到一年時間,他的字便大有長進。為練好一個字,他常常一邊走路,一邊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名。後來,他的字型自成一家,擅長楷書。由於何鐵瞿在書法藝術上有較高的造詣,故四鄉八村宮殿廟宇上的匾額,亭台樓閣上的對聯,大都出於他的手筆。據說,何鐵瞿當年為永安龍巖宮題寫的“白虎進東關,龍頭朝北出”這一對聯還受到後來官拜侍讀學士的瑞安歷史名人黃紹基的高度評價呢!
湖嶼古橋
橋在瑞安三十二溪——湖嶺山城物資集散地交通要道上,為古橋。守橋有一小亭,單層,石柱,六角聚尖頂。有資料載,詩人陳志歲《湖嶼橋邊》詩:“三十二溪第幾橋,山城兩岸映霜嬌。征人堍畔捫碑讀,閒坐諸耆說早朝。”此橋無異是湖嶺山城發展歷史的見證。龍井
瑞安湖嶺鎮龍井風景區,層巒疊嶂,龍潭密布。傳說很久以前,山里經常乾旱,顆粒無收。後來,山上來了一條蛟龍,每當久旱不雨時,它就會出現,隨即大雨傾盆,莊稼保住了,山里人過上了幸福生活。為紀念這條龍,人們就把周圍的群山村莊稱為龍井山。人文歷史
水碓,在古時是人們利用水力帶動的舂米設備。《晉書》曰:“今人造作水輪,輪軸長可數尺,列貫橫木,相交如滾搶之制。水激輪轉,則軸間橫木,間打所排碓梢,一起一落舂之,即連機碓也。”《三國志·魏志·張既傳》有“使治屋宅,作水碓”的記載;岑參在《晚過盤石寺》詩中也有這樣一句:“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風爐”;《農政全書·水利》載有:“杜預作連機碓”。由此可見水碓的歷史之悠久。而瑞安湖嶺鎮的水碓造紙作坊群的水碓是用於造紙搗“刷”這道生產工藝流程的,通過水碓對“刷”進行舂搗,同時加水攪拌,形成絮狀的紙絨。浙江瑞安湖嶺山區一帶,造紙歷史悠久。據溫州文獻叢書《岐海瑣談》載,古時溫州在唐宋就已經開始生產蠲紙。蠲紙的主要生產原料,四川用麻,剡溪用藤皮,北方用桑皮,瀕海用海苔,而江浙一帶則用竹子。從唐至明初,蠲紙為朝廷的貢品,因此在歷史上朝廷在溫州設有造紙局,直至明宣德五年(1430)蠲紙停產。而後從福建傳入造紙技術,同樣以毛竹為原料的屏紙生產卻迅速發展。直到改革開放後,屏紙生產逐步走向衰落。
據《婁山趙氏宗譜》載,趙氏的第十二世祖龍岡公始在婁山建造水碓,發展土紙生產。另據《民國瑞安縣誌》載,土紙業,種類有南屏八寸、六九屏、二細等,全年總產量2061410斤。而槽戶均在陶山區,其中鹹芳鄉有213戶,瑤莊鄉有325戶。湖嶺鎮有298戶。
湖嶺雙溪寨漂流自駕車路線:
高速瑞安市區出口(瑞湖路)——瑞楓公路——湖嶺鎮——芳莊鄉直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