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湖嶺牛排,不同於外國的牛排,它的製作方法是傳統的中國式燉煮,非常適合大眾的口味。取農家山養黃牛身上的帶肉肋骨,先挑淨上面的油筋,再截成五厘米左右的小方塊,然後放入沸水,和以姜、蒜、茴香、辣椒、黨參等中藥、調料,溫火煮上個把鐘頭,便是一道美味了。
“湖嶺牛排”已漸漸成為一塊響亮的招牌,在瑞安市已開出多家牛排館,打的都是“湖嶺牌”。
在湖嶺鎮上那條逼仄嘈雜的小街上,卻有好幾家牛排館,六月天的時候會更多,多達十幾家。店都小小的,很簡陋,最出名的“明金牛排店”,兩大鐵鍋就擺在門口鹵質,現做現賣,做的速度卻總是跟不上賣的速度,經常要排隊等候,仿佛回到了計畫經濟年代。這裡的牛排跟我們平常在西餐廳里吃的牛排完全兩樣,它是連骨帶肉的鹵質小牛排,論斤賣,25元/斤。三五個客人坐下來,點上一盤牛排,外加煎餃,再來幾瓶啤酒,就這樣吃開了,簡簡單單,卻是至上美味,很有幾份古代客棧的況味。
吃牛排是我們此行的主題,但好客的東道主卻當心就這樣請吃牛排不夠“隆重”,非得把我們安排在了當地一家知名酒樓,呵呵!除了燉山地、小溪魚、小溪螺等原汁原味的山野菜外,還外賣叫了多盤“牛菜”過來。牛排終於端上桌了,黃燦燦的,誘人食慾,味重而微辣,牛肉又韌又嫩又香,非常入味,確實名不虛傳啊;平時我們吃到的牛百葉都是雪白的(化學處理過),而這裡的牛百葉卻是真面目——白中夾黑,吃起來很香很有嚼頭;牛肝、牛筋等等都風味獨具,很是過癮,簡直就是一席豐盛的牛宴了。
歷史
說起湖嶺跟牛的結緣,可謂“歷史源淵”,早在文革期間,就肩挑籮筐,下裝烘培牛肉,上面以麵條作掩護(擔心被割資本主義尾巴),走街串巷地在周邊鄉鎮叫賣,生意越做越好,後不再局限溫州,而將擔子挑向全國。雲貴、江西等地見其消化能力強,就將很多牛販運過來,並有了頗具規模的屠宰場。先前做牛肉片時,都是把牛骨頭剔除不要的,有人覺得怪可惜,就讓骨頭留著一點肉,燒起來自己吃。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人似乎特別能琢磨吃,一遍又一遍,將這個帶肉的骨頭搗鼓得越來越好吃,後來親戚朋友來要了,再後來就拿來賣了,因為牛都是當地現宰,味道就特別好。無心栽柳柳成蔭,就這樣將牛排這個“邊角料”做成了一方市場,瑞安、平陽、市區等地不斷有客人趕去吃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