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條件

自然資源

瑩石:湖山素有“瑩石之鄉”美譽。已探明的瑩石礦產主要分布在黃兆、香爐崗、朱村畈、奕山、角坑弄等。螢石多呈八面體嵌晶體狀,以白色或綠色為主,色澤晶瑩透亮。化學成份以氟化鈣及二氧化矽為主,品位在50%左右。目前黃兆瑩石礦開發已成規模。
溫泉:全縣唯一已知的溫泉資源。位於香爐崗,屬中低溫型,水溫37℃–45℃,含氡、鍶、氟等元素。
湖山是遂昌西部一個水陸交通便利,瑩石礦產資源豐富,乾水果品種多、產量高的工農業經濟重鄉。2004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7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78元。
特色產業

2004年通過完善庫區農業經濟扶持政策、加大開發農業扶持力度和農業科技投入等系列措施,農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新發展板栗1200畝,總面積達到2.2萬畝,蔬菜新發展969畝,面積達3981畝,花卉、苗木259.5畝。2004年,生豬飼養量9191頭,戶均3頭;羊全年養殖2335頭,並形成規模飼養,畜牧業產值430萬元,人均410元。水面開發初見成效,網箱養魚850箱,投放甌江彩鯉和花白鰱魚苗20餘萬尾,淡水產品產值達146萬元;同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建設引水渠道13400餘米,修復了長塘、塘安、奕山等村的山塘水庫;加快了土地開發和整理,完成了奕山、塘安、左肩、福羅淤的土地開發和整理項目,共開發土地10公頃、整理土地53.3公頃。茶葉生產:民國27年(1938),奕龍鄉(今琴淤)便是茶葉盛產地之一。茶園大都建在山坡上,田頭地角、房前屋後也零星栽茶。1970年成片挖山種茶。1972年建園質量提高。至2004年,全鄉共有茶園370公頃,總產值608萬元,人均580元,比上年增20.5%。

湖山鄉林業站,原稱金竹區林業站,設湖山香爐崗。站下設各鄉林政管理所,包括湖山、琴淤、金竹、古樓、梭溪、高坪等鄉。1994年9月湖山設立湖山鄉林業工作站。
工業:20世紀70年代前,幾乎沒有什麼工業,只有少數幾個竹、木、泥水等手工業工人。70年代初,以少量資金和7個農民開始創業,成立湖山鄉瑩石礦,屬湖山鄉企業公司。80年代,三歸電站創辦。90年代工業發展進入高峰發展階段,有毛毯廠、彩釉面磚廠、浮選廠、木材加工廠等20多家企業。到現在,現存的企業有瑩石礦1家、浮選廠1家、電站1家、木材加工廠5家和其他家庭工業若干家,其中以中瑩聖傑礦業有限公司規模最大,為規模以上企業。

一方特產:湖山有“板栗之鄉”之稱。因受烏溪江庫區小氣候的影響,湖山板栗以其個大、果實、味鮮、色澤好,頗受市場青睞,市場行情看好。至2004年,湖山共有板栗面積2.2萬畝,其中已投產的有1.8萬畝,共產板栗1086噸,產值達400多萬元,人均400元,為湖山的一大支柱產業。
集市貿易:於1999年建成的長506米,寬18米的商業街,農曆每月逢3、8日為集市日,各地客商紛紛雲集,各村村民結伴而至,進行各種小商品交易,熱鬧非凡。建成豬仔、牛市場。自發形成板栗、茶葉市場。
社會事業

衛生:民國32年(1943)8月建立湖山區衛生分院,院址湖山福建會館(天后宮),民國33年,湖山區衛生分院撤銷。1951年8月建立湖山區衛生所,1979年因建湖南鎮水庫,原湖山淹沒,湖山區衛生院遷至金竹,改名為金竹區衛生院,湖山設分院。1982年7月,改稱公社衛生院。1984年6月,改稱鄉衛生院。1999年,新門診大樓建成。現湖山鄉有湖山衛生院和琴淤衛生院,設有內、外、婦產、兒保、中醫、急診搶救、防疫等科室和病房。2003年有醫務人員11名其中醫師7名.護士1名,業務收入45萬元,全年門診人數6500人。
名勝古蹟

湖山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湖山(省級森林公園)位於遂昌西北部,距縣城60公里,東連白馬山,西鄰九龍山,西北與衢州市交界,東西1公里,南北26公里,面積56416公頃,水域面積廣闊,境內森林覆蓋率84%,年平均氣溫15.5-17.1攝氏度。景區內烏溪江水庫、森林峽谷風光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有“一水迢迢百二灣”的周公源,有“小三峽”之譽的西門峽、台灣峽、天門峽、有明珠映霞、湖山溫泉等名勝及焦灘的獨山歷史文化保護區和王村口紅軍挺進師革命紀念館。
民間文化

龍巖市永定縣湖山鄉

1951年以前,屬平和縣第一區九象鄉。1951年2月,劃歸永定縣管轄,稱第十區。後改三來區、湖山區、湖山鄉。1958年設湖山人民公社。1984年復稱湖山鄉。
湖山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區,境內崇山峻岭,林茂坡陡。主要山峰有天窠崬、鍋子崬、涼傘崬、飛天馬、九指崬等。其中天窠崬海拔為1217米,飛天馬1050米,地形險要,具有軍事戰略意義。河流有楊山溪、黃坑溪流入平和縣,三來溪、桂坪溪注入金豐溪。全鄉耕地面積13895畝,山林面積12.2萬畝,盛產木材、毛竹、水浸柿、紅柿、高山茶及土紙、中草藥等,特別是盛產名貴藥材巴戟天。
1988~2000年,該鄉先後提出“調整農業結構,科技興農,一煙一稻”和“增糧煙,重養殖,攻高優、高值農業”經濟發展戰略,以實現“二新、三化(人民生活上新水平,社會事業上新層次,農業產業化、經濟多元化、集鎮城市化)為總體戰略目標,全鄉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2000年,全鄉實現社會總產值7066萬元,其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425萬元,比1988年318.3萬元增長12.9倍;工業總產值325萬元,比1988年90萬元增長2.6倍;企業總產值2986萬元,比1988年150萬元增長19倍;財政收入1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54元,比1988年230元增長8.8倍。

交通條件得到改善。湖山至下洋公路與省道福三線相連,2000年,投資370萬元完成洋湖公路柏油路面改造,實現村村通公路。投資490萬元興建三溪電站、楊山電站、上斜電站、漳溪電站,總裝機容量1400千瓦。農電“兩改”工作全面完成,供電體系更加完善。通訊業發展迅速,建成象湖村移動通信接收站,手機接收覆蓋範圍遍及三來、桂象、楊山、象湖、黃坑5個行政村16個自然村。全鄉43個自然村有42個開通程控電話。三來街道開發和改造完成,集市貿易日益繁榮,該鄉民眾改變以往採購消費品到下洋、蘆溪、廣東的習慣,湖山“一年兩墟”的落後狀況徹底改變。
2000年,全鄉有中學1所,在校中學生623人;完全國小6所,單雙人校(初小)20所,在校小學生1202人;幼稚園3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教育“兩基”驗收達標。湖山醫院的醫療條件日益完善。2000年,有醫院1所,醫務人員10人,病床10張。金融機構有湖山信用社,存款和貸款方便。
湖山鄉是閩粵邊區革命根據地,湖山人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原福州軍區炮兵司令員、江西省軍區司令員沈仲文的家鄉,1993年沈仲文病逝後,縣政府為紀念其豐功偉績和對家鄉的貢獻,在里佳村口建了紀念亭。
名勝古蹟有媽祖廟(西洋宮),琉璃綠瓦,飛檐翹角,雕樑畫棟,金碧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