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心堂涼茶的規模

清心堂的理念
清心堂涼茶將傳統的中醫文化與現代的經營理念相糅合,再輔以現代化的製作工藝,最終將優越的服務和卓越的品質呈獻給廣大消費者。
在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加大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身體的健康,越來越認同清心堂——“清心養生”的涼茶文化。
清心堂的發展

清心堂涼茶於2005年10月份在廣東大廈成功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出席此次會議的嘉賓有:原廣州市副市長劉念祖先生、世界華人商會名譽主席鍾偉文先生、統一集團高層管理人員崔廣林先生、廣州市招商協會常務理士姚善偉先生、 《商界》傳媒集團華南區總經理李凱旺先生、廣州市清心堂涼茶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彥明先生。
原廣州市市長黎子流先生髮來了賀信,他在賀信中表示:“清心堂涼茶要做為社群服務、為百姓服務的好涼茶。要在同行中力爭上遊!”清心堂涼茶定會再接再勵,越走越好!
原廣州市副市長劉念祖先生在清心堂涼茶新聞發布會上親切致詞,肯定了清心堂涼茶為市民健康所作的努力,讚揚了清心堂涼茶不斷開發新品種、推出了創新口味的“有點甜”涼茶,並對清心堂涼茶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原國務院副總理吳桂賢女士以及原廣州市副市長姚容賓女士都在發來的賀信中表示:“祝賀清心堂涼茶新聞發布會圓滿成功!”
清心堂涼茶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現已發展成為上規模、高效益的知名連鎖品牌。清心堂涼茶被媒體譽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涼茶品牌。
獲獎榮譽
2005年,清心堂涼茶被評為“全國食品安全百佳先進單位”、“中國南方品牌保護與打假先進單位”。
2006年,清心堂涼茶被評為“廣東省食品文化遺產”。
2006年,清心堂涼茶被評為“粵港澳三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清心堂涼茶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清心堂涼茶在《新快報》發起的投票評選活動中當選“百姓放心涼茶”。
2006年,清心堂涼茶獲得“質量信得過”產品的榮譽稱號。
2006年,清心堂涼茶被指定為“2006廣州橫渡珠江指定涼茶飲料”。
2006年,清心堂涼茶被指定為中央電視台“歡樂中國行——魅力廣州”大型綜藝演出活動唯一指定涼茶。
廣州清心堂不二碗涼茶介紹

涼茶的歷史

淮南王劉安諫漢武帝遠征嶺南時說:南方暑濕,近夏瘴熱,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之二三。公元306年,東晉道學醫藥家葛洪南來嶺南,由於當時瘴癘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嶺南各種溫病醫藥。
嶺南人通過與自然環境的不斷抗爭,積累了調理保健、防病治病的寶貴經驗。為了除濕去熱,適應環境,他們在植被豐富的山川谷地採集一些清熱解毒、消暑去濕的草藥,經過一些具有中醫藥知識的人長期實踐,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涼茶。
葛洪所遺下的醫學專著以及後世嶺南溫派醫家總結勞動人民長期防治疾病過程中的豐富經驗,形成了嶺南文化底蘊深厚的涼茶,其配方、術語世代相傳。由於涼茶有清涼散熱、解暑去濕的功能,而且不論盛夏隆冬,四時可服,深受民眾喜愛。後來,隨著商業的發展,有人在繁華集市的道路旁出售熬制好的各種保健、防病的草藥煎劑,形成了嶺南涼茶。
關於涼茶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在嶺南和海外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數百年來,林立於廣東、香港、澳門的涼茶鋪,形成了一條嶺南文化的獨特風景線。
時至今天,涼茶仍然是廣東、香港、澳門地區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王老吉涼茶、黃振龍涼茶、廿四味涼茶、石岐涼茶、葫蘆茶、金銀菊五花茶等品種在街頭遍地開花,幾塊錢便換得一杯或苦或甜、配料不同的涼茶。
涼茶配製技藝以家族世襲傳承下來,已有數百年歷史。文革中,涼茶文化雖遭到了嚴重破壞,不僅涼茶鋪關門,有關涼茶的製作器具、遺址、遺蹟、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無幾,但其在港、澳地區仍經久不衰。王老吉、上清飲、健生堂、鄧老、白雲山、黃振龍、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蘆、星群、潤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寶慶堂等16個涼茶品牌的54個配方及其所構成的涼茶文化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
涼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廣泛的民間性、公認的有效性、嚴格的傳承性及巨大的後發效應,使其成為世界飲料的一匹黑馬。目前,涼茶產量已達200萬噸(含港、澳地區),銷售範圍已覆蓋全國及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近二十個國家。在產業高速發展的今天,作為中華飲食文化的組成部分,保護和發揚涼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