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紅燈女子白燈男

海豐人為了希望早生孩子,一些人家於農曆正月初八、九就做好燈籠送到神廟去,燈籠有的由舅家代做;到正月十五晚上把燈籠取回,掛在自家門口,謂之“送燈(丁)”。或者在正月十五晚上,想生兒子之婦女到神宮燈下繞行一圈,偷偷摘取一、二條燈穗(謂“串燈腳”),裝進貼身口袋帶回家來。海豐過去還有拾白燈生男孩、拾紅燈生女孩之俗。屈大均《廣東新語》云:“海豐之俗,元夕於江乾放水燈,競拾之。得白者喜為男兆,得紅者謂為女兆。”並有《海豐元夕燈詞》一首曰:“元夕浮燈海水南,紅燈女子白燈男。白燈多甚紅燈少,拾取繁星滿竹籃。”

習俗

海豐人為了希望早生孩子,一些人家於農曆正月初八、九就做好燈籠送到神廟去,燈籠有的由舅家代做;到正月十五晚上把燈籠取回,掛在自家門口,謂之“送燈(丁)”。或者在正月十五晚上,想生兒子之婦女到神宮燈下繞行一圈,偷偷摘取一、二條燈穗(謂“串燈腳”),裝進貼身口袋帶回家來。海豐過去還有拾白燈生男孩、拾紅燈生女孩之俗。屈大均《廣東新語》云:“海豐之俗,元夕於江乾放水燈,競拾之。得白者喜為男兆,得紅者謂為女兆。”並有《海豐元夕燈詞》一首曰:“元夕浮燈海水南,紅燈女子白燈男。白燈多甚紅燈少,拾取繁星滿竹籃。”

簡介

產婦分娩前,家人拿榕葉、茅草和菖蒲紮成小圓圈,加上仙人掌、苻路之類東西,懸掛於產房窗戶等處以避邪,亦起告示外人不要貿然入內的作用。
嬰兒出生後,要向產婦的母家報喜。產婦分娩後,頭圈布條,腳穿木屐,謂“做月”。第三天,家人採集龍眼葉、大丹草、艾葉等煮水為嬰兒洗身,俗稱“洗朝”。洗畢,用薑片、艾團擦關節,並拿蔥輕打幾下,取聰明之意。產婦母家則於這天送嬰兒衣褲鞋帽、尿布背帶等給婿家(如是男孩,應有一隻公雞),婿家則須宴請客人,俗稱“食三朝”。第十二天,又設酒席宴請親朋。從這天起,親友鄰居陸續送來雞蛋等賀喜,俗謂“送庚”。主人則請客人吃“甜酒糟”。滿月後,如果是男孩,家人要再設宴慶賀,謂“做夠月”或“做出月”。
嬰兒出生後,家人就要在床下供奉“眠床腳婆”,以祈保佑嬰兒健康成長。直到孩子十六歲“出花園”時,才取走供牌。
嬰兒一周歲叫“對歲”,家人用五彩線關苻路一道,拴在小孩頸上,並為其穿耳、戴耳環(男左女右)拴交環(男左女右),含避禍驅邪、長命吉祥之意。是日親朋近鄰來賀,一般送來童裝或玩具等。舊時外祖父叫為小孩備筆墨紙硯、銀元算盤及其他玩具置於篩中,家人請師公為其奉神。其時,將置滿物件的篩子敬獻神前,使嬰兒伸手拾取篩中任何一物,以預測嬰兒將來的志趣。擇文具者為喜讀書,擇銀元算盤者則近於從商。
男孩子小名大多叫“乖”、“古”、“憨”、“傻”等,如“大乖”、“二憨”、“三古”、“細傻”,含取賤名易養活的意思。命正名時嵌上“媽”、“娘”、“佛”的比較多,如“佛泉”、“佛孫”、“娘奕”、“娘興”、“媽祿”、“媽水”等,這反映了海豐民間普遍信仰媽祖、觀音娘娘的民俗。女孩子的小名則大多叫“妹”(讀mue或mei,不讀日常所說的mue),取正名則不與“媽”、“娘”、“佛”沾邊。現在受香港等地的影響,叫“卑卑”(英語baby的音譯)的小名也逐漸流行。
如果孩子的生辰八字與父母相剋,孩子就要拜義父母或轉過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