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書院遺址

泰山書院遺址

泰山書院遺址亦稱泰山上書院,北宋初孫復創建。初在岱廟東南隅,名信道堂。後移泰山凌漢峰下,名泰山書院。

基本信息

簡介

泰山書院泰山書院

泰山書院遺址亦稱泰山上書院,北宋初孫復石介胡瑗創建。初在岱廟東南隅,名信道堂。

後移泰山凌漢峰下,名泰山書院。慶曆二年(1042年),孫復赴京任校書郎、國子監直講,書院停辦。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泰安知州許應元拓修泰山書院,延請名師講學。同時,僉事盧問之於其地建仰德堂,祀孫復、石介、胡瑗,稱三賢祠。清道光九年(1829年),泰安知縣徐宗乾再次重修,並奉明御史宋燾、清大學士趙國麟入三賢祠,遂改稱五賢祠。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泰安知縣朱鍾琪就其地創辦仰德書院。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泰安知府姚立德在泰城上河橋西創辦泰山下書院,請唐仲冕前來講學,從者甚眾,盛況空前。

主要景觀

泰山書院講書堂泰山書院講書堂

五賢祠分東西兩院,東院為祠,西院為講書堂。祠後石崖上有題刻“講書台”、“授經台”、“千秋道岸”、“能使魯人皆好學”等,多少讓人看出些儒家學府當年的影子。祠前溪畔有石亭,額書“洗心亭”,四面皆為清代人題聯,似也沒什麼佳句。惟馮玉祥在亭內題的標語:“你忘了沒有,東三省被日本人侵占了去,有硬骨頭的人應當去拚命奪回來!”看了讓人血涌心熱。

歷史淵源

普照寺內的泰山書院遺物普照寺內的泰山書院遺物

泰山書院座落在山東泰山腳下,泰山從北、東、西三面將其環抱。這裡古樹參天,溪流潺潺,其址東一百多米是普照寺,西二、三百米是馮玉祥將軍墓。

唐代這裡叫“棲真觀”,是道士、詩人周朴讀書修煉的地方,他曾在此寫出《三教辯道論》。宋初,胡瑗離家來泰山讀書,十年不歸。孫復四次舉開封府籍進士不第,退居泰山,住泰山之陽讀書、著說。當時,石介“丁父母憂”,耕徂徠山下,在家鄉教授《易》,已聞名山東。他見孫復後,敬其學識,拜之為師。景祐四年(1037),他們在東嶽廟東南的柏林地建起學舍,孫復為之起名,叫“信道堂”,並作《信道堂記》一文,稱其志在於發揚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學舍建成後不久,由於柏林地併入廟內,即今岱廟內的漢柏院,便遷往棲真觀。

泰山書院之名,見於康定元年(1040)石介的《泰山書院記》一文。記中石介尊稱孫復為“泰山先生”,把他與孟子相提並論,說他“於泰山之陽起學舍齊堂,聚先聖之書滿屋,與群弟子而居之”(《徂徠集》卷19)。這篇記文曾刻石碑立於講堂西邊的石壁上。胡瑗在此讀書,孫復、石介在此講學,八方學子慕名而來,以後成為著名人物的祖無擇、姜潛、張洞等也來到這裡,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也前來講學,書院進入鼎盛時期。

歷史地位

泰山書院是“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讀書、講學的地方,在中國書院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全祖望曾言:“宋世學術之盛,安定、泰山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為然。”(《宋元學案》卷首)安定,即是胡瑗;泰山,即為孫復。他們是宋代理學的先驅,並且,從其篤實、剛健的學風看,與當時實行慶曆新政的范仲淹一起,也是開宋代崇尚實踐實功的學術風氣之先河的大學者。

泰山腳下的古遺址

泰山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多次文物普查,現存主要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餘件。其中城子崖遺址、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岩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等,先後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汶口遺址
齊長城遺址
烽火台遺址
周明堂遺址
社首山遺址
智人化石遺址
漢明堂
中淳于遺址
銅山冶銅遺址
羊祜故城遺址
城子縣遺址
泰山書院遺址
徂徠書院遺址
青岩書院遺址
孔子廟遺址
隱仙觀遺址
神通寺遺址
青崖寨遺址
赤眉軍起義遺址
黃巢寨遺址
龍門口遺址
姚莊遺址
古博城遺址
文姜城遺址
勺山遺址
黃崖寨遺址
茅茨遺址
登封台遺址
姜博士起義遺址
岱麓書院遺址
湧泉庵
汶陽遺址
唐王寨遺址
趙家泉古城址
竹林寺遺址
橋溝遺址
谷山玉泉寺
柳杭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