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寺遺址

神通寺遺址

遺址歷經千年修葺,據出土文物證實,它保存了神通寺歷代建築的部分精品與傑作。

簡介

1984年8月因農耕植樹,發現神通寺多處建築遺存。為確保文物安全,急需採取保護措施。在上級文物、文化部門的領導下,由千佛崖工程辦公室、四門塔文管所組成清理小組,對重點暴露地區做了搶救處理。

地 貌

神通寺遺址,在濟南市南約34公里,南臨泰山,北臨錦繡川,東臨陽川,西臨錦雲川。處於古齊州通向泰山之陰的古道中,《水經注》有:“玉水環之”的美稱。遺址地處峽谷南北,落差高達50餘米,南寬約300米,北寬約百米,南北長約500米,總面積約5萬多平方米。一條南北蜿蜒溪水縱貫遺址中部,形成東西分割。

殿堂清理

現寺址內,保存遺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門塔、龍虎塔及千佛崖石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塔群、碑碣石質殘柱。其他木構建築,全部被毀。這次發現的遺存地處神通寺中心。清理工作於1984年8月至10月,共清理面積約300平方米,發現建築遺蹟5處,多處遺蹟被毀,僅存殘跡。

一、地層堆積:殿堂四周與殿內均闢為農田,農耕中發現的磚、瓦、碎石等物堆積於殿堂遺址周圍,因而殿堂殘跡被覆蓋,高出地面1~3米,形成周邊隆起的長方形台狀堆積。地層疊壓較亂,現以殿堂中部,南北探溝東壁為例,將地層情況介紹如下:

耕土層:土呈褐紅黃灰色,厚約0.10~O.30米。有被燒的塑像殘體,佛壇牆壁等泥土。

建築層:厚約0.20~2米。包括牆基、柱礎和夯土層。殿內從地磚至大佛壇內邊地層,約有0.05米厚的黃土夯層,每層極薄,約0.01米。

擾土層:厚約0.30~2.50米。殿內大部土質較硬,呈黃褐色、文物有晉、南北朝、隋、唐、宋(金)等時代粗細繩布紋磚瓦。東漢五銖、隋五銖、開元、熙寧、大觀、雍正等錢幣,南北朝、唐、宋、明陶瓷碎片,塑像殘體等。

片岩層:土質堅硬,呈黃褐色、岩片呈褐紅色。

殿堂平面

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面闊4.50米,進深2.90米;次間面闊4.30米,進深2.90米;梢間面闊2.90米,進深2.90米。檐柱一周,內柱一周,組成殿體平面。現殘缺前檐柱礎1方、後檐柱礎3方。牆用石砌築,南牆殘高O.61米,厚0.47米;北牆殘高1.55米,厚1.15米;東牆殘高2.25米,厚1.10米。前後有門址,前門寬3.45米,後門寬1.46米,兩門均置石質門檻。殿內沿後內柱砌牆,兩邊各留通道通向後門,牆前砌長方形大佛壇,長13.25米,寬1.89米,殘高0.77米,收分0.19米,收分作法採用腰線內收,緩慢收築而成。壇下慢角處雕出彎狀線體,壇前東西兩側各置長方形小佛壇,寬0.90米,長1.20米,殘高0.90米,兩梢間各置[形佛壇,原為供奉羅漢的地方。以前檐柱為界,柱前用石塊墁地,柱後用長、方兩種磚墁地。明間和兩次間中央,各墁“拜石”,明間石長1.96米,寬1.53米;西次間石長1.68米,寬1.45米;東次間石長1.70米,寬1.20米。殿前築起高出地面約0.70米的月台,殘長13.20米,寬17.70米,台中央置束腰石雕仰覆蓮供台(腰石已缺),寬1.25米,長1.05米,底層南北兩面雕覆蓮各5瓣,東西雕3瓣,上層仰蓮殘毀大部,當為明代遺物。

柱礎

:殿堂共發現石雕柱礎22個,8個覆蓮,6個素麵,4個覆盆,3個重層覆蓮。

重層覆蓮龍、鳳、獅柱礎,置於東次間東,礎方長1.0l米,通高0.19米,柱徑0.49米。上層寶裝14葉瓣組成圓體,瓣寬0.07米、長0.08米,每瓣中間起三脊,中脊寬高,三脊垂下呈三角形,上捲起如意頭。下層正面(南)雕火珠一枚,左雕龍,右雕臥獅一隻、立鳳一隻、獅長0.20米,高0.09米,叼彩球帛帶,帶頭轉入頭前地下,尾下翻脊後又轉向獅後尾,引入彩球內;球高0.04米,徑0.05米;起兩翅作起飛狀,鳳高0.15米,尾藏入雲端。後世金代人,把鳳翅一角打掉,留刻題記一則:“濟南□□□善人□□□妙□□□龍頂一□□□”。

重層雙龍覆蓮柱礎:此礎置於明間西,柱礎通高O.18米。上層雕16葉瓣組成,瓣寬0.12米,長0.08米,高0.04米,兩瓣之間起三脊,脊頭捲起如意頭,頭尖高出柱徑0.02米。柱礎正面(南)雕火珠一枚,徑0.05米,高0.04米;左右兩側雕出高浮盤龍,龍體高出礎底0.05米。雲朵分三層摞起,高出礎底平面0.07米,柱礎方長1.13米,徑O.5l米,為殿堂柱礎尺寸之冠。後世金代人把雲層打掉留刻題記一則:“泰安州善人崔三龍頂妙端”。

覆蓮牡丹柱礎:置於西牆後,周邊雕12葉瓣組成圓體,瓣寬0.20米,長O.13米。每瓣寶裝盛開牡丹一朵,邊線寬厚0.02米。兩瓣之間間距較大0.10米,兩瓣之間下層雕一朵花頭垂下的牡丹花,頭寬0.1l米。又在兩間距的下層,大瓣中心部位底層處雕小瓣花頭,組成三層重疊瓣體。礎石大部殘毀,僅存殘瓣。

疊壓曲線覆蓮柱礎:置於門東側,方長0.85米,高0.14米,徑0.52米;寶裝10瓣組成圓體,瓣寬0.17米,高0.14米,每瓣中雕出兩小瓣,寬0.04米,高0.10米;兩小瓣之間起三角形脊,脊寬0.03米,瓣尖作內翻捲起雲頭狀;兩瓣之間起大包,寬0.10米,包下從中上部露出內層蓮瓣,瓣尖作內翻雲頭狀,使瓣邊線形成一條曲迥不斷的連線體。

殿堂遺址

遺址歷經千年修葺,據出土文物證實,它保存了神通寺歷代建築的部分精品與傑作。從雕磨精細的重層柱礎和滴水、瓦當到廢棄地下的壺門形小龕都可證實寺宇悠久歷史與建築風貌。殿毀於唐末,後經北宋、金、明重修,現地面殘存的佛壇,牆壁、供台等物均系明代重修所置。焚毀於清乾隆以後。

泰山腳下的古遺址

泰山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多次文物普查,現存主要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餘件。其中城子崖遺址、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岩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等,先後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汶口遺址
齊長城遺址
烽火台遺址
周明堂遺址
社首山遺址
智人化石遺址
漢明堂
中淳于遺址
銅山冶銅遺址
羊祜故城遺址
城子縣遺址
泰山書院遺址
徂徠書院遺址
青岩書院遺址
孔子廟遺址
隱仙觀遺址
神通寺遺址
青崖寨遺址
赤眉軍起義遺址
黃巢寨遺址
龍門口遺址
姚莊遺址
古博城遺址
文姜城遺址
勺山遺址
黃崖寨遺址
茅茨遺址
登封台遺址
姜博士起義遺址
岱麓書院遺址
湧泉庵
汶陽遺址
唐王寨遺址
趙家泉古城址
竹林寺遺址
橋溝遺址
谷山玉泉寺
柳杭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