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從兩漢墓葬中發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漢代先民認為亡靈如人生在世,同樣有物質生活的需求。因此喪葬習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這在客觀上為泥塑的發展和演變起了推動作用。
兩漢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

元代之後,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產地有無錫惠山、天津“泥人張”、陝西風翔、河北白溝、山東高密、河南濬縣、淮陽以及北京。
製作工藝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準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或蜂蜜。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制子兒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乾後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壓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片模,也有多片模。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狀,然後壓進模子,再把兩片壓好泥的模子合攏壓緊,再安一個“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嚴,在胎體上留一個孔,使胎體內外空氣流通,以免胎內空氣壓力變化破壞泥胎。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於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地區分布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清道光年間發展起來的,自張明山先生首創,流傳至今已有180年歷史。泥人張彩塑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藝術特色,能真實地刻畫出人物性格、體態;追求解剖結構,誇張合理,取捨得當;用色敷彩,典雅秀麗。泥人張彩塑適於室內陳設,一般尺寸不大,約40厘米,可放在案頭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淨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覆砸揉而成的“熟泥”。經藝術家手工捏製成型,自然風乾,再施以彩繪。
無錫彩塑相傳已有400年的歷史。經藝人世代藝術實踐,創造出享譽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類豐富,分為粗貨、細貨兩大類。粗貨又稱耍貨,主要以吉祥祈福為題材,採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其造型誇張,線條簡拙,整體豐碩稚胖,彩繪用筆粗放,色彩對比強烈。主要供兒童玩耍。細貨是以手捏為主塑造藝術形象。內容大多以戲劇題材為主,故稱手捏戲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現時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從腳捏起,從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組合,一氣呵成。在彩繪上則以細膩的筆觸,從頭到腳,從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襉作精緻的描繪。手捏戲文再現了戲劇演出的典型場景,突出戲劇人物的瞬間神態,造型生動,色彩艷麗悅目,裝飾精美,歷久不衰。是人們家居的裝飾品和送禮的佳品。
敦煌莫高窟的泥塑,因均施彩繪,故稱彩塑。也可包括榆林窟、東西千佛洞的彩塑。莫高窟保存著自北涼飛北魏飛西魏飛北周、隋、唐、五代飛宋、西夏至元等10個朝代的彩塑(包括影塑)3000餘身。莫高窟所在的沙山屬玉門系礫岩,不能雕刻,故造像均用泥塑。除幾尊巨像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以木頭扎草作骨架,外表再用泥塑,乾後敷彩施色。也有用手捏、模壓、刀刻等方法製成的。塑像題材主要是佛、菩薩飛弟子、天王、力士等。
玉田泥塑
石膏像陶器瓷器景德鎮
玉田泥塑:從遠古人類在狩獵實踐中“灼土為塤”,到創造具有實用和審美價值的民間泥塑工藝,玉田泥塑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從玉田泥人坯模造型與秦漢時期的陶俑相似來看,它的歷史相當久遠。在清光緒年間(1875-1908),以戴家屯劉凱為代表的泥玩具藝人就已蜚聲於世。此後,經過歷代泥塑藝人的不斷努力追求,使玉田泥塑延續至今。玉田泥人與天津泥人張的泥人不同,玉田泥人體現了更濃郁的鄉土氣息。這些半塑半畫以畫為主的小體泥彩塑,造型單純簡練,以白色作底,敷以紅、黃、綠、黑各色,色彩強烈而協調,在我國民間泥塑領域以風格獨特而占有一席之地。自1993年國家文化部命名玉田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塑)”以來,愈加不言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