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泗涇鎮位於松江區東北部。鎮境東西北三面與泗聯鄉毗鄰,南面與洞涇鄉接壤。全鎮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公里,總面積約0.7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積約占12.6%。因通波塘、外波涇、洞涇、張涇4條河流匯集於泗涇塘,故名。解放初,縣人民政府在該鎮成立。2個月後松江市、縣合併,縣府遷往城區。泗涇既是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又是泗聯鄉人民政府駐地,為本縣北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之一。1985年,全鎮有1個街道辦事處,5個居民委員會,101個居民小組。計2718戶,7270人,其中女性3727人。還有鄉政府機關和鄉辦企事業單位在鎮工作人員3700人,農業戶660人。
歷史沿革
該鎮在元代中葉開始形成村落。元末文學家陶宗儀挈家來此隱居,在泗水之南構築“南村草堂”;藏書家孫道明則
築“映雪齋”於泗水之北。元代後期始成集鎮,稱“泗涇里”。明正德年間改稱“泗涇市”。七寶徐壽出資沿蒲匯塘北岸構築石橋9座,七寶、泗涇間交通遂便,鎮的規模日益擴大。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泗涇塘上“普渡”、“福連”和“武安”3座3孔石拱橋相繼落成,塘南塘北連成一片,市面日旺。清代,石板街道兩側商店櫛比,樓房對峙,鎮上“百業輻輳,戶口繁盛,街巷縱橫,橋樑相望”。
附近農村盛產“薄稻”,兼有“香粳”等各種稻米,該鎮米市素盛。抗日戰爭前夕,沿河下塘有米行(店)37家,碾米廠12家,米市交易量最高日達2000餘石(約158噸),成為東鄉18個集鎮的主要大米集散地,交易範圍遠及上海、南匯、川沙等地。
該鎮在抗倭、清兵南下、太平軍進攻上海、抗日戰爭等時期,屢遭戰禍。特別是日軍入侵,鎮上房屋被毀2/3,東半鎮幾乎夷為平地,常住戶口銳減。抗戰勝利後,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市面仍未恢復。
區位優勢
泗涇鎮水陸交通非常方便,三橫兩縱公路都貫穿泗涇。三橫有滬松公路、滬青平公路、泗陳公路。兩縱有方松公路、方泗公路。距虹橋機場10公里、市外環線6公里、市中心環線6公里、市中心人民廣場27公里、距松江(杭州方向)入口10公里、距南京方向高速公路入口約12公里。水路有淀浦河和泗涇塘,通航能力在300噸級,可直通黃浦江。距張華浜國際貨櫃碼頭約45公里。泗涇鎮作為千年古鎮,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上海的四大歷史名城之一,且歷史最為悠久,堪稱“上海之根”。
古鎮基本保存了傳統水鄉市鎮的河街格局和部分傳統建築,區內還有史量才故居、清末民初名人住宅和民居、傳統店鋪、古橋等建築,反映了松江地區傳統水鄉民居的風貌。
城鎮建設
解放後,該鎮建設事業蒸蒸日上,逐步從商業消費集鎮發展成以工業生產為主的市鎮。1985年,鎮內有工廠企業2
2家,其中市屬、縣屬7家,鄉、鎮屬15家,職工共4929人,工業總產值9874萬元。生產和加工的門類有化工、電子元件、熱工儀表、橡膠製品、消防藥劑、碾米、釀造、絨布等。泗涇鎮的商業設施雖然已初具規模,但暫時還不能滿足居民生活要求,多數居民都選擇乘坐免費班車到七寶的龍城購物中心和樂購大賣場購物。目前泗涇的商業設施主要集中在鼓浪路、江川路和泗涇老街,走在鼓浪路和江川路,隨處可見經營餐飲、服飾為主的店鋪,同時,各種小型便利店和超市也遍布其中,還有農貿市場、圖書館、電影院、泗涇國小、泗涇幼稚園、泗涇醫院、稅務所等配套設施。
老城區規劃以商業服務、文化娛樂、旅遊休閒為主,將在滬松公路和泗陳公路口建造樂購大賣場,滬松公路以東建造泗涇五金城,滬松公路以西泗涇塘南岸將購物中心和江南水鄉建築相結合,形成水鄉風情主題園,屆時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地居民的生活購物問題。
社會事業
1985年,全鎮共有商業、服務網點130個,經營門類齊全,品種繁多,社會零售總額4021萬元,農貿市場成交額203萬元。鎮周農戶有養鴨習慣,泗涇鴨蛋名噪蘇滬。此外,還醃製皮蛋,著稱市郊。
滬松、滬昆公路線經鎮東斜走西南。泗涇塘橫貫鎮境東西,塘上3座大橋連通南北,河流為弱感潮河,水陸交通便捷。泗涇郵電支局設在鎮中,建築面積557平方米。1985年有職工36人,設郵票代售處22個,郵筒20隻。有腳踏車郵路4條,總長106公里,委辦郵路2條,總長67公里。有電話交換機容量400門,實裝話機347台。全年訂銷各類報刊219.4萬份,雜誌1.4萬份。郵電業務總收入近27萬元。泗涇醫院在1958年由5個聯合診所和1個血吸蟲病防治組合併而成。1970年12月更名泗聯公社中心衛生院,1979年6月升為縣屬醫院而改用今名。1985年該院占地面積10866平方米,建築面積5909平方米,共有醫護人員268人,病床170張,設有各科門診等13個科室,擔負著附近鄉鎮約12萬人口的醫療任務,每日門診人數平均約500人次。
1979~1985年,全鎮新建公房2.82萬平方米,超過解放後29年總和的1倍以上,人均居住面積8.04平方米。
古建築
鎮上現存古建築兩處:一是福連橋(俗稱中市橋),在鎮中部,跨泗涇塘,建於明萬曆年間,1986年全面整修。二是馬家廳,在開江路158號內,為清初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