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古泗州城遺址位於江蘇盱眙縣淮河鎮沿河村、城根村一帶,即洪澤湖西南方、淮河北岸的狹長灘地。根據勘探,泗州城呈橢圓形,共有5個城門,城牆厚達17米至24米,長2.05公里,寬1.2公里,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部分遺址淹沒在淮河裡。幾百年來湖水中大量泥沙淤墊,導致湖底抬升水位退卻,泗州城被深埋在地下3至6米處。
泗州城垣遺址由主城(外城)和瓮城(內城)組成,呈橢圓形,東北對西南走向,主城平面呈外凸形,瓮城平面呈扇形,兩城牆之間相距約32—60米不等,牆體內、外砌磚石包牆,磚、石之間採用石灰與糯米汁黏接。汴河遺蹟位於北城門和香華門之間,穿越南、北城垣,河道呈長條形,河面開口東西寬約50米,開口距地表5.5米。靈瑞塔遺址位於地下6.3米處,僅剩下50×60米正方形塔基。馬面遺蹟一處,平面約長方形,與主城垣組合成一個“凸”字形平面結構。
歷史
泗州城始建北周(公元557年),隋朝時毀於戰亂,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遷徙盱眙城西淮河境內,宋時修汴河東、西土城兩座,建城門5座,敵台六座,城外建築6道月城,5座月門,城內外建築橋樑十六座,其中南門修建一座橫跨淮水、連線泗州和盱眙的浮橋。明初城垣皆用磚石而建,合二城為一城,建虹橋相連,周長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
泗州城地處淮河下游,汴河之口,泗州城從唐代至明代,是黃河、淮河、長江水道的中轉站,是南北交通的必經通道,稱之為中原之襟喉,南北之要衝,水陸之都會。據《帝鄉紀略》記載,城內建有鍾、鼓樓各一處,泗州院、泗州堂、泗州庵、寺、廟、庵、祠23處,壇、堂、亭、閣12處,表、坊、碑、碣21處。明洪武年間,貿易集市5處,街道15條,巷道34條;居民9000多戶,4萬多人口,朱元璋在泗州城北13里處建明祖陵。古泗州城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人口密集,是歷史上重要交通樞紐,文化名城。
隨著“黃河奪淮”、“蓄清刷黃”等政策的實施,泗州城頻繁遭受水害。
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繁盛了千年的泗州城在一場持續數十日的暴雨中被洪水淹沒於洪澤湖底,現代仍有1/10淹沒在淮河水中,其絕大部分與盱眙縣城第一山隔淮河相望。
古泗州城淹沒後,原泗州府遷址至現安徽省泗縣,所以一直以來,泗縣又稱泗州。當地的地方戲曲被稱為“泗州戲”。
遺址開發
古泗州城不是被突如其來的洪水衝垮,而是日積月累的洪水淹沒,因此泗州城下的建築根基、街道布局都保存完好,是中國惟一一個災難性古城遺址,它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了清代的城市狀況,被稱為中國的“龐貝古城”。
1993年起,江蘇省內外專家、學者對水下泗州城進行探測,並對照史書,確定古泗州城遺址,1999年完整探明了泗州城城牆位置的所在,除了西南一角仍淹在淮河裡,泗州城90%的城址都埋藏在地下,距洪澤湖有11公里遠。
2005年,江蘇考古專家寫出《古泗州城遺址考古鑽探報告》。開發水下泗州城旅遊景區,專家提出3種方案:一是四周用隔水牆阻水,透明鋼化玻璃作蓋罩,保留水下景觀,恢復或部分恢復故城面貌,遊人在其中觀光;二是四周用隔水牆阻水,開挖部分街景、房屋等,上部用透明鋼化玻璃作蓋罩,遊客只在規定的游道上通過透明蓋罩觀賞古泗州城;三是將街道、城樓等恢復成水下、陸上、半水淹等景觀。
2012年2月,經過半年多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在古城西南角共發掘了2000平方米,已發現2處房址和3條道路,以及瓦當、滴水、屋脊上的吻獸等建築構件,很多構件如石磨和石碾都偏離了原來位置,其中一個半人高几十斤重的抱鼓石更是被衝進了門內2米遠。據史料記載,1680年夏,連續70多天的暴雨使得洪水衝破城牆,這些石構件的移位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年水流之急。
遺址上還發現了一口直徑3米、一人深的大鐵鑊,但其用途仍是謎。此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3隻石香爐,上面的文字表明,這是明代正德年間佛教信徒為祈求平安而捐贈的。從建築風格和出土遺物來看,考古人員初步斷定發掘點是一座寺廟,很有可能是古地圖上標明的龍王廟。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當年名剎普照王寺的大概位置。
圖說世界
外表很萌的六角恐龍 | 寄居蟹上演交配狂歡季 | 頭胄貴如犀鳥象牙的鳥 | 巴西世界盃吉祥物原型 |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松鼠 | 世界上最美的貓科動物 | 恆星爆發殘留貓眼星雲 | 好奇號傳回超萌自拍照 |
考古分類導航
考古主要對象是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 | |||
文物 | 考古 | 文物考古 | 世界遺產 |
考古理論 | 考古常用辭彙 |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 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