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法國屬於多黨制,沒有一個政黨能獨自取得政權,必須由多個政黨共同組成聯合政府。自1980年代起,法國一直由兩個較為穩定的政黨聯盟執政:
左派方面,以社會黨為首,加上其他小型政黨如法國共產黨、綠黨和左派激進黨。
右派方面,以人民運動聯盟及其前身保衛共和聯盟與法國民主同盟為首,另有中間派的民主運動支持。
在這兩大陣營以外的政黨很難獲得顯著的勝利,不過極右派的民族陣線已獲得一定程度的支持。
歷史沿革
法國政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大致分為五個時期。
早期
早期(1789~1870)包括資產階級革命、第一共和國(1792~1804)、第一帝國(1804~1814,1815)、波旁復辟王朝(1814~1830)、七月王朝(1830~1848)、第二共和國 (1848~1851)和第二帝國(1852~1870)7個階段。圍繞各個階段的重大政治問題,形成了許多有組織的政治派別,諸如雅各賓派、吉倫特派、沼澤派、山嶽派、平等派、忿激派、正統派、四季社、秩序黨、共和派、激進派等,雖然它們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政黨,但為爾後政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第三共和國時期
第三共和國時期(1870~1940)
在這一時期各類政黨相繼建立。隨著工人運動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1879年10月,法國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法國工人黨成立。之後,又出現許多工人政黨和社會主義團體,它們不斷分裂、合併、改組,先後形成了法蘭西社會黨(1901年成立)、法國社會黨(1902年成立)、法國社會黨(即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05年 4月由法蘭西社會黨和法國社會黨等社會主義黨派合併而成,通常非正式地被稱為法國社會黨)等。1920年,法國社會黨又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仍為社會黨。法國社會黨人在第三共和國時期曾多次參加政府。1899年 6月,獨立社會黨人A.米勒蘭首先加入資產階級政府,曾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引起激烈爭論。第三共和國時期的主要執政黨是1901年成立的資產階級政黨──法國激進社會黨,它由七月王朝時期的激進派演化而來。20世紀20年代,法國出現了法蘭西行動、火十字團等法西斯團體。為了反擊法西斯勢力,實行社會經濟改革,1935年法國社會黨、法國激進社會黨、法國共產黨等組成法國人民陣線。1938年,執政的激進社會黨人代表法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人民陣線分裂。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除社會黨、共產黨外,其他政黨多是議會黨團,而不是民眾性政黨。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1940年6月,德國法西斯入侵法國,維希政府屈膝事敵。其間,除極右的法國社會黨(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以後的社會黨)和法國人民黨外,其他政黨被迫轉入地下。法國共產黨組織游擊隊,在國內開展武裝抵抗運動,其力量和影響空前增強。
第四共和國時期
第四共和國時期(1944~1958)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恢復和建立了大量政黨。各類政黨的組織程度和民眾基礎均較戰前高和廣。第四共和國實行議會內閣制,議會決定政府的存亡,而議會選舉實行比例代表制,不利於形成一黨多數派,通常是鬆散的黨派聯盟輪流執政,這導致政府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14年間更換了25屆政府。
第五共和國時期
第五共和國時期(1958~1988 )
1958年6月,C.-A.-M.-J. 戴高樂改革政府體制,提高總統許可權,降低議會地位,改革選舉制度,政黨狀況隨之發生明顯變化:
①1958~1986年和1988年6月以後,國民議會記憶體在著由若干政黨組成的總統多數派,即總統、總理和國民議會議長 3個重要職位屬於同一政黨或同一政黨聯盟。但1986年以前的總統多數派在國民議會內占絕對優勢,而1988年 6月以後的優勢十分微弱。
②出現了政黨兩極分化的趨勢。經過30年的發展變化,到80年代初,形成了兩大派(左翼和右翼)、四大黨(法共、社會黨、保衛共和聯盟和法國民主聯盟)的格局。社會黨和保衛共和聯盟這兩大黨在兩翼中的地位日漸突出。
③左、右兩翼執政的主要政黨,在對內對外的某些政策上有認同的跡象。1986年3月~1988年5月,左翼的總統與右翼的總理共處,並未發生不可調和的對立。1988年6月立法選舉後,因社會黨和傳統右翼均未獲得過半數的國民議會席位,這迫使他們繼續互相妥協、靠攏,並儘可能爭取其他政黨的合作。
主要特點
法國政黨的主要特點有:
①黨派繁雜眾多。1875年共和制最終確立以來,先後出現過 400多個各種名目的政黨。20世紀80年代活躍於法國政壇的仍有40多個。其中,既有全國性政黨,也有地方性政黨;既有一些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名的政黨,也有一些以保皇主義、無政府主義、托洛茨基主義和民族排外主義為宗旨的政黨。大部分政黨是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綱領。
②黨派不穩定。政黨的分裂、合併、改組和新建時有發生。圍繞選舉和組閣等問題,各政黨之間經常結成或解散聯盟。1944年以來,法國歷屆政府都是多黨聯合政府。
③社會黨、共產黨較現存其他政黨的歷史悠久,內部組織也較嚴密,民眾性較強。
主要政黨
法國的主要政黨有:
社會黨
社會黨(PartiSocialiste),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圖爾代表大會上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仍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密特朗領導的“共和體制協定會”及其他左翼組織合併。登記黨員約10萬(1995年),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在社會改革方面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在經濟方面調整了以往激進主張,更為務實。對外主張維護法獨立核力量,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主張加強南北對話。1981-1986年是主要執政黨。1986年議會選舉失利。在1988年議會選舉中再獲相對多數,1988-1993年組閣。1993年在議會大選中失敗,1995年總統大選再次敗北。1995年10月,利奧內爾·若斯潘(LionelJOSPIN)當選該黨第一書記。1997年6月1日左翼聯盟在議會選舉中獲勝,若斯潘受命組閣。同年11月21日,該黨召開第71次全國代表大會,推選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coisHOLLANDE)為第一書記。
法國共產黨
法國共產黨(PartiCommunisteFrançais)與社會黨聯合執政。法國最大的左翼政黨。1920年12月29日成立,由社會黨(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分裂而來。登記黨員約33萬人(1987年),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1935年7月,參與創建反法西斯人民陣線,1939年9月被宣布為非法。1941年起進行反法西斯武裝鬥爭。1944年 9月起連續參加五屆聯合政府。1946年大選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1947年5月被排除出政府,其後黨員人數逐漸減少。60~70年代逐步放棄無產階級專政和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兩個提法,提出建設“法國色彩的社會主義”的思想,屬歐洲共產主義範疇。1981~1984年參加左翼聯合政府。1984年因反對政府的經濟緊縮政策退出政府,同年9月宣布結束與社會黨等聯合的左翼聯盟戰略。1985年“二十五大”讚揚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重申在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中沒有模式、中心和嚮導黨。1987年黨員約61萬人,工人居多。1972年起G.馬歇任總書記。1994年法共二十八大重申其奮鬥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並正式宣布放棄民主集中制。在1997年提前舉行的議會選舉中與社會黨結盟並獲勝,參加左翼聯合政府。全國書記羅貝爾·於(RobertHUE)
保衛共和聯盟
又稱戴高樂黨或戴黨(RassemblementpourlaRépublique),議會第二大黨和主要反對黨,屬於傳統右翼。前身是戴高樂1947年創立的“法蘭西人民聯盟”,後經多次易名,1976年改用現名。黨員人數94年約20萬人,96年為13萬,由於黨內分裂,99年6月歐洲選舉失利後降為5萬,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對內主張維護第五共和國體制,反對國家過多干預經濟,對外主張維護法的民族獨立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強調維護法的核力量,法應在推進歐洲聯盟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1958-1981年期間一直是主要執政黨。1981年總統大選敗於社會黨,成為主要在野黨。1986年議會大選獲勝,1986-1988年與法國民主聯盟共同組閣執政。1993年議會大選獲勝,與法國民主聯盟再次共同組閣。1994年11月,曾擔任該黨主席達19年的席哈克為競選總統而辭職,阿蘭·朱佩(AlainJUPPE)當選主席。1995年該黨候選人席哈克當選總統,該黨與法國民主聯盟繼續共同組閣。1997年6月在議會選舉中失利,再次成為在野黨,7月召開特別代表大會,前國民議會議長菲利普.塞甘(PhilippeSEGUIN)當選主席。1999年4月,塞甘因黨內分歧而辭職,由總書記薩科齊代理主席職務。1999年6月,戴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再次失利,薩科齊引咎辭職,12月4日,米歇爾·阿里奧-瑪麗(MichelALLIOT-MARIE)當選該黨主席。
法國民主聯盟
法國民主聯盟(UnionpourlaDémocratieFrançaise),議會第三大黨,主要反對黨之一。前身系由共和黨、民主力量、爭取法蘭西民主人民黨、激進黨、直接參加者等右翼溫和派和中間力量於1978年結成的多黨聯盟。登記黨員30萬人(1987年)。1998年11月召開的全國理事會決定將聯盟內的5個黨派合併,成為統一黨,據此修改聯盟章程,頒發統一黨證,組成有75名正式委員、38名候補委員的新政治局。
自成立起到1981年6月為主要執政黨。1986年3月~1988年 5月參與執政。該聯盟宗旨是:協調組成該聯盟的政黨、團體及個人參加者的行動,為民族團結和正公而努力。它對內贊成維護第五共和國體制,主張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對外主張實現歐洲政治和經濟一體化。1988年有黨員約31萬人。1988年6月V.吉斯卡爾·德斯坦當選為聯盟主席。
聯盟內各黨派仍保持其原有機構和獨立性主要情況是:
①共和黨。俗稱吉斯卡爾派。1977年成立。前身是吉斯卡爾·德斯坦1966年創建的獨立共和人士全國聯合會(簡稱獨立共和黨)。1974年吉斯卡爾·德斯坦當選總統後,成為主要執政黨。1977年5月,同其他吉斯卡爾派組織合併,稱共和黨。該黨主張進行沒有風險的改革,推崇法國式民主,贊成西歐聯合,重視發展同美國的關係。1987年有黨員約19萬人,多為工商企業主、高級職員和自由職業者。
②社會民主人士中心。1976年5月由原“民主中心”、“進步與民主中心”和“新民主俱樂部”等組織合併而成。1988年有黨員約4.3萬人,多為工商企業主、農場主。
③激進社會黨。法國最早的政黨之一。1901年成立。1924年與社會黨組成左翼聯盟,多次參加政府。1935年參與創建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1936年成為主要執政黨之一,執政期間對外奉行綏靖政策,縱容德、意法西斯侵略,使人民陣線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黨一度瓦解。1944年重建。第四共和國時期仍為執政黨之一,但影響不大。第五共和國時期為反對黨。60年代起不斷與其他黨派結成聯盟,1965年參加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盟。1971年該黨開始分裂,其右翼與民主中心合作;左翼與共產黨、社會黨結成聯盟,並於1973年另組左翼激進主義者運動。黨員很少,多是地方勢力代表人物。
④社會民主黨。1973年12月成立,原稱社會民主運動,1982年10月改現稱。1987年有黨員約1.1萬人,多是脫離社會黨的人士。
多年來,該聯盟一直是傳統右翼中的一支較為重要的力量,曾於1993年和1995年分別和保衛共和聯盟組成右翼聯合政府。1997年6月,該聯盟在提前舉行的立法選舉中失利,力量受到較大削弱。對內主張進行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對外積極主張加強歐盟建設。1998年11月,原聯盟主席弗朗索瓦·貝魯(FrancoisBAYROU)繼續擔任統一後的聯盟主席。
國民陣線
國民陣線(FrontNational)又譯民族陣線。法國極右政黨之一。成立於1972年10月,前身是被取締的極右組織“新秩序黨”。黨員約10萬人,多為中小工商業者。該黨代表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煽動排外主義。1986年議會選舉中首次進入國民議會。主席讓-瑪麗·勒龐(Jean-MarieLEPEN)。1998年12月該黨領導層因爭奪歐洲議會選舉的領導權發生嚴重分裂,黨內第二號人物梅格萊被開除出黨。梅派於1999年1月開會成立國民陣線-國民運動,梅當選主席。
綠黨
綠黨(LesVerts)參加左翼聯合政府。成立於1984年,由“土地之友”組織和“保持生態運動黨”合併而成。黨員約6千人。要求建立生態平衡社會,爭取社會平等。1989年6月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異軍突起。1997年6月議會選舉中獲得4個議席。1999年6月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獲得9.7%選票。全國總書記讓-呂克·貝納米亞斯(Jean-LucBENNAHM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