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階級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

世界歷史繼承前一時期的巨大轉折和變化,向著更為深廣的方向發展。在歐洲和北美,封建主義的基礎受到衝擊,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來臨。繼尼德蘭革命之後,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闢了道路。歐洲大陸的主要封建國家也陸續進行改革,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此期間,歐洲國家進一步加快了殖民擴張的步伐。經過激烈的鬥爭,英國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在社會巨變的大潮中,歐洲政治思想領域出現了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一套政治構想。

基本信息

定義

所謂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社會制度的革命,基本上是在資產階級提出的綱領、口號下進行戰鬥的。
查理一世查理一世

概述

17、18世紀,世界歷史繼承前一時期的巨大轉折和變化,向著更為深廣的方向發展。在歐洲和北美,封建主義的基礎受到衝擊,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來臨。繼尼德蘭革命之後,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闢了道路。歐洲大陸的主要封建國家也陸續進行改革,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此期間,歐洲國家進一步加快了殖民擴張的步伐。經過激烈的鬥爭,英國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在社會巨變的大潮中,歐洲政治思想領域出現了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一套政治構想。在法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摧毀了封建專制統治,為資產階級掌權開闢了道路。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建立了新興的美國

各國革命

英國

概況
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

新航路開闢以後,歐洲的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國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在此期間,制呢業等工場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還出現了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牧場和農場。由工場主、商人、銀行家和農場主等組成的新興資產階級成長起來。有些貴族雖然保留著貴族頭銜,卻也從事一些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活動,他們被稱為新貴族。
17世紀時,英國國王竭力推行封建專制,鼓吹“君權神授”,認為國王的權力是神授予的,不可違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權利受到侵害,他們利用議會同國王展開鬥爭。
根本原因
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領袖
克倫威爾(革命結束後,成為軍事獨裁者。)
起止時間
1640~1688年
重要檔案
1689年《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詳細過程
1640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召集議會開會,希望能夠籌集軍費,鎮壓蘇格蘭發生的人民起義。會議期間,議員們對國王的獨斷專權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要求限制國王的權力,掀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查理一世非常惱怒,派兵去抓捕反對他的議員,挑起了內戰。幾年以後,經過反覆鬥爭,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隊打敗了國王軍隊,取得了最後勝利。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台,英國成立了共和國。
1688年光榮革命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結束,1689年《權利法案》標誌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查理一世1688年10月,荷蘭全國各大城市所有的港口,碼頭和主要街道,只要是能引人注目的地方,都貼滿了揭露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的反動統治,以及奧蘭治親王威廉的宣言等五顏六色的宣傳品。這場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宣傳攻勢,正在這裡全面展開。
1658年9月克倫威爾去世後,他的兒子理查·克倫威爾繼任護國主。理查既不是久經沙場的戰將,又不是善於操縱政界的政治老手,上台僅八個月,即在軍官集團逼迫下,辭去護國主職務。護國政府隨之解體。此後,政局混亂。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急於與舊勢力取得諒解,以便維持秩序,保護既得利益。這就為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鋪平了道路。
1660年初,隱藏在革命隊伍中的君主主義者、蘇格蘭駐軍司令蒙克率軍進入倫敦。他搜羅長老會派和保王黨分子組成“新議會”,並通過決議,要求流亡在國外的查理一世的大兒子查理二世迅速回國。4月4日,查理二世在荷蘭布雷達發表宣言,聲稱他復位後將保障革命時明確立的土地、財產關係,允許信仰自由,保證赦免反對王朝的人。同年5月1日,英國國會正式宣布,查理二世為英國國王。5月下旬,查理二世帶領一批亡命分子乘坐英國軍艦,從荷蘭回國登基。
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是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反動。查理二世登上王位後,即背棄《布雷達宣言》,對革命進行反攻倒算。聲言:凡參加審判其父查理一世的“弒君者”,均不得赦免,必須從嚴懲辦。頓時,白色恐怖籠罩整個英國。1661年1月30日,復辟分子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寺院掘開墓穴,將克倫威爾和愛爾頓的屍體挖了出來,裝上木架,拖拽遊街後,再套上鐐銬,吊在絞刑架上示眾。查理二世還宣布奉安立甘教為國教,同時制定一系列宗教法律,大肆迫害非國教徒。
查理二世死後,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繼位。他一上台,便公開宣布信仰天主教,釋放大批被監禁的天主教徒,由他們出任軍職。後又頒布《信仰自由宣言》,廢除了限制天主教的法律,企圖將天主教變為國教。
斯圖亞特復辟王朝的倒行逆施,不僅激起英國人民的反對,引發了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大規模起義,同時也引起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的強烈不滿。不過,這時的英國資產階級再也不敢依靠人民,採用革命手段未進行鬥爭了。他們打算等到年邁而又無嗣的國王死後,即請他的長女、信奉新教的瑪麗和她的丈夫、荷蘭執政威廉前來英國當國王。但到1688年,情況卻突然發生了變化,詹姆士二世的第二個妻子、天主教徒莫德納·瑪麗生了個兒子,這就意味著英國將繼續被天主教徒所統治。
於是,英國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決定立即向威廉發出呼籲,要求他進行武裝干涉,以政變的形式推翻斯圖亞特復辟王朝。
6月30日,按照私下達成的協定,他們又向威廉正式發出邀請書,請他速來英國,以保護人民的“自由”。奧蘭治親王威廉在接到邀請後,當即表示同意,並於
1688年10月10日發表宣言,對英國人民的苦難深表同情,宣布他去英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新教、自由、財產及自由的議會”。荷蘭國會對此也極力
支持,不僅撥巨款充作軍費,同時發動大規模宣傳攻勢,於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1688年11月,威廉率領著1.2萬名士兵,以及由600艘艦船組成的龐大船隊在英國登入。23日深夜,眾叛親離的詹姆士二世,在大軍壓境、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依靠夜幕的掩護,逃往

法國

,斯圖亞特復辟王朝就此壽終正寢。
詹姆士二世出逃後,威廉立即召集英國上議院議員、查理二世統治時期的最後三屆下議院議員以及倫敦市議會議員開會。在聯席會議上,威廉被指定為英國臨時元首,並被授權召開“庫義特’——即不是由國王召開的國會,商討國家大事。
1689年初,“庫文特”在倫敦開幕。在討論王位繼承問題時,英國權貴們的態度陡變,不願讓威廉繼承王位,甚至提出由詹姆士二世做名義上的國王,引;威廉擔任攝政王,或把王位交給瑪麗,再由威廉以妻子的名義統治英國。威廉對英國資產階級的懦弱和出爾反爾非常憤怒,表示將永遠不做岳父的臨時代理人,也決不做妻子的大臣,並威脅說,如果不把王位交給他,將立即率領軍隊返回荷蘭,從此再不來干預英國的事了。
害怕四十年前大革命風暴重演的英國資產階級,在威廉強硬態度面前屈服了。同年2月9日“庫文特”通過決議,宣布詹姆士二世退位,威廉和瑪麗為英國國王和女王,兩人以平等的權力,作為聯合君主,共同統治英國。2月13日,威廉和瑪麗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禮,正式即位。
為了確保國家政權能夠保障資產階級的利益,將無限的君主權力,限制在憲法范
圍之內,就在威廉和瑪麗加冕的同一天,“庫文特”通過了《權利宣言》,
10月又頒布《權利法案》。規定今後英國國王必須是同教徒,取消國王中止法律的權力,未經國會同意,國王無權徵稅;和平時期未經國會同意,國王無權招募和
維持常備軍;國會選舉必須自由,臣民有權向國王請願;議員在議會中的言論,在會外不受任何機關的彈劾和質問,國王必須經常召開議會會議等。對此,威廉表示
將忠實恪守。
1701年,英國國會又進一步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國王個人無權決定王位繼承問題,對王位繼承作出了一系列限制。它規定威廉死後如果無嗣,王位應由忠於新教的、詹姆士二世的幼女安娜繼承,如果安娜也是無嗣的話,那么王位將屬於漢諾瓦選候。
《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本原則,排除了天主教徒繼承英國王位的可能性。它規定了國
會的權利和國王的許可權,雖保留國王的形式,但又用立法手段限制國王的權力,這種政治形式,歷史上稱為“君主立憲”制。由於這次推翻復辟王朝的統治,是沒有
民眾參加的不流血的宮廷政變,所以被資產階級史學家稱為是“光榮革命”。法國攻克巴士底獄
1.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學說:18世紀,在法國封建專制制度和等級制度日益腐朽的形勢下,出現了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他們揭露、批判舊制度的腐敗現象,提出了“自由”、“平等”的口號。他們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提出人生自由;反對封建等級制度,要求政治平等;他們還激烈反對封建精神支柱天主教會。他們的學說啟發人們反對封建傳統思想和宗教束縛,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動員並貫徹革命的始終。
2.三個等級的構成和各個等級的權利:革命前的法國社會教士和貴族分屬第一、第二等級,他們的人數占了不到全國人口的5%,卻占有全國土地的35%而且不負擔任何賦稅義務。他們占據高官顯職,過著寄生生活,構成擁有特權的統治階級。法王路易十六是他們政治上的總代表。資產階級、廣大農民、工場工人、手工業者和其他下層貧民構成第三等級即被統治階級。資產階級從工商業中發財致富,雖然經濟上很富有,但在政治上無權,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們要求掌權,要求發展資本主義;手工業者、工場工人身受特權等級的壓迫和歧視,他們每天勞動10多個小時,而換來的收入還經不起苛捐雜稅和飛漲的物價的襲擊,生活十分窘困,貴族們譏諷他們穿不起一條套褲,稱之為“無套褲漢”;第三等級中人數最多、受苦最深的是農民。第三等級各個階層雖處境不同,但都反對封建制度和特權等級,要求革命。當時法國民眾中流傳著一個《什麼是第三等級》的小冊子,共同的目的把他們結合起來了。資產階級充當了革命的領導,廣大勞動人民是革命的主力。
(引導學生根據三個等級的構成和權利,得出革命的對象、革命的領導階級和革命的主力。指出第一等級是教士——掌握神權。第二等級貴族——掌握政權。第三等級資產階級、農民、工人、小手工業者和下層貧民——負責交錢。一、二等級是革命的對象。由於資產階級代表先進生產力,在第三等級中力量大,成為革命的領導階級。人民民眾是革命主力)。
3.三級會議的召開:1787年路易十六重新召開三級會議。為解決財政困難,路易十六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於1789年10月5日在巴黎郊外凡爾賽宮召開已經中斷了175年的“三級會議”。10月5日大會開幕的這一天,教士和貴族穿著滿繡金銀的華麗服裝由大門進入會場,而第三等級的代表只能穿著黑色衣服由狹窄的旁門進入會場,資產階級希望通過三級會議分亨政治權力;
農民、工人和貧民渴望改善生活。會上,國王只要求代表幫助解決財政問題,閉口不談改革,這使人們大為失望。第三等級同特權等級展開了鬥爭。第三等級代表為
什麼敢于堅持鬥爭呢?可以看出三級會議己成為全法國關心的焦點。法國人民群情激昂,充滿革命熱情,堅決支持第三等級。國王表面讓步,實際上宮廷正密調軍隊
準備鎮壓第三等級的反抗,軍隊正在巴黎附近集結,訊息傳出,巴黎人民憤怒了,怎么辦?人民自發地武裝起來,進行反抗。
可補充左派、右派的來源以擴大知識面。三級會議召開時,第三等級坐在左邊,被稱為左派,一二等級坐在右邊,被稱為右派。
4.攻占巴士底獄:巴士底獄於1382年建立,位於巴黎的東南部,起初是一個軍事堡壘,後來便成了國王囚禁政治犯的
監獄。在這座巨大可怕的建築物里,流傳著許多悽慘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中講到有一個神秘的囚犯“鐵面幕”。他是被路易十四關進去的。他在獄中度過了一生,
其間不許與任何人交談,甚至把他的臉用鐵面幕蒙起來。巴士底獄是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久為人民所痛恨。這座監獄由堅厚的城牆和八個高大的炮樓組成。堡壘四
周有兩條深水壕溝環繞,溝寬25公尺,進去必須通過吊橋,中間是所謂的“防守司令部”駐有強大的守衛部隊。當巴黎革命民眾積極開展反封建鬥爭時,獄頂炮樓
上的大炮威脅著附近的工人區。1789年7月14日成千上萬的民眾喊著“打到巴士底獄去”的口號,沖向巴士底獄,成千上萬的民眾把巴士底獄團團圍住。一部
分人拖來大炮,炮轟巴士底獄,一部分人冒著炮火切斷吊橋鐵鏈把吊橋放下來,繼續往前沖。堡壘前人山人海、硝煙瀰漫。經過四小時激戰,終於攻克這座封建堡
壘。它標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了。後來7月14日這一天被定為法國國慶日。
5.頒布《人權宣言》
:在人民以磅礴的氣勢同封建統治搏鬥的時候,大資產階級控制的制憲會議掌握了政權。他們只要求對舊制度作某些改革,不願使革命走得太遠。可是革命形勢的發
展卻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繼巴黎人民起義後,起義浪潮席捲全國,法國各大城市紛紛起義,作為革命基本力量的各地農民也積極加入革命。他們沖入地主莊園,
搜出封建文契,當眾燒毀。在人民革命的推動下,制憲會議被迫對封建制度開刀。它們只是用微小的讓步來籠絡農民,保留了土地所有權。大資產階級是不允許農民
徹底獲得解放的。
制憲會議還通過了《人權宣言》。《人權宣言》是法國革命史上的重要檔案。它宣布“人生來是自由的、在權利上是平等
的”;言論、集會、出版、人生等自由和反抗壓迫是“天賦”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國家主權屬於人民。《人權宣言》體現了啟蒙思想家提出的要求,這在當時與封
建統治的專制、等級制度相比具有進步意義。同時《人權宣言》明確保障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反映了它的階級實質。
宣稱“人生來是自由的,在權利上是平等的”體現了反對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的要求,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符合廣大勞
動人民的利益的,具有進步意義。但是又宣稱“私有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就從根本上把資產階級宣揚的所謂“人權”完全變成了維護資本主義的私有權,維
護少數人剝削多數人的權利,又具有階級局限性。
路易十六上了斷頭台
1.法國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792年9月21日,新選的議會既國民公會開幕,它隨即成為全國最高的領導機關。國民公會通過了廢除君上制的議案,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一一歷史上稱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國民公會通過了廢除君主制的議案,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一一歷史上稱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這時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在掌權。因其代表多數來自吉倫特郡稱為吉倫特派。當時國民公會內部存在嚴重的派別之爭。主要有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它們之間經常展開鬥爭,其中以怎樣處置國王一事最為激烈。經過雅各賓派的鬥爭,路易十六在1793年被送上了斷頭台。但在處置路易十六的問題上,吉倫特派想中止革命,說明它已成為革命的障礙,已不能繼續領導革命前進。它必須讓位給更激進的派別一一即雅各賓派。
2.雅各賓派專政:
(1)巴黎人民第三次起義(1793.5.31)
在吉倫特派統治的後期,法國革命出現危機,表現在哪些方面呢?當時,外部有來自反法同盟的進攻,大軍四面壓境;內部有保王黨的暴亂;同時由於商人的囤積居奇、物價飛漲、糧食短缺,國內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在這種情況下,吉倫特派又拒絕限制物價、懲辦奸商。革命再次出現危急。
1793年5月31日巴黎人民又發動武裝起義。這是法國革命中的第三次武裝起義。可以看出法國人民總是在革命的危急關頭挺身而出,表現了極大的革命熱情。這一次起義,民眾包圍了國民公會,推翻了吉倫特派,把雅各賓派推上統治地位。巴黎人民再一次挽救和推動了革命。
(2)雅各賓派專政的革命措施
雅各賓派代表資產階級民主派的利益。雅各賓派專政的重要機構是公安委員會,掌握實權的是雅各賓派的主要領導人羅伯斯庇爾。法國大革命是
同羅伯斯庇爾的名字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他是法國大革命中革命民主派的代表,雅各賓派的領袖,優秀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敵人攻擊他是一個“暴君”,一隻“惡
虎”,但是人民民眾喜歡他、熟悉他。根據同時代人的描寫,羅伯斯庇爾中等身材,瘦削、看起來很虛弱,他具有強烈的革命熱情,在工作中表現出驚人的不辭辛勞
的精神。他廉潔奉公,對財產毫不動心,就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羅伯斯庇爾是“一個不可腐蝕的人”。他所領導的雅各賓派是在國內外形勢非常緊張的危急關頭掌
握政權的。他們知道大敵當前必須依靠人民民眾,才能保住革命的果實。為此,他們採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雅各賓派頒布土地法令,
沒收逃亡貴族的土地,把其分配或低價賣給農民。大資產階級統治時期沒有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吉倫特派統治時期廣大農民仍舊沒有獲得土地。而雅各賓派基本上解
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摧毀了法國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一一封建土地所有權,這是法國革命徹底性的表現,也是資產階級革命完成的主要標誌。
面對食物短缺、物價飛漲的局面,雅各賓派又頒布限價法令,從而穩定了人民生活。當時革命形勢十分嚴峻,巴黎和其他一些城市不斷發動反革命恐怖活動。《馬拉之死》,馬拉,當過律師,辦過報紙,
是法國資產階級激進派代表人物之一。革命期間,他創辦《人民之友》報,成為支持激進民主措施的喉舌。他深受下層人民擁護,被譽為“人民之友”,同時也成為
反革命的眼中釘、肉中刺。馬拉因身患嚴重濕疹,極度痛苦,只有臥床或坐在浴盆里才能緩解病痛。在他心力交瘁之際,1793年7月3日.一個吉倫特派的狂熱
擁護者夏洛蒂·科黛冒充女革命家,受到馬拉的接見,在交談時乘其不備,用尖刀刺殺了馬拉。馬拉的朋友大衛,
是個畫家,聽到這一訊息後,趕到現場親眼目睹睹馬拉被刺死於浴缸的情景。他滿懷悲憤之情,以他沉著有力的筆觸、洗鍊的畫面、傳神的表情再現了馬拉之死。面
對敵人的瘋狂進攻,頒布《懲治嫌疑犯條例》。頒布後逮捕了反革命的敵人,處決了一批反革命分子。從而維護了革命的利益。打擊敵人是革命的需要,但也嚴重擴
大化,造成恐怖局面。
為了保衛革命,打擊外國侵略者,國民公會在1793年8月23日頒布總動員令:
“從現在起到一切敵人被逐出共和國領土為止,全國人民時刻處於動員狀態”,“年輕人應上前線作戰,有家室的製造武器、運送糧食,婦女縫製衣服、帳幕及在軍
醫院服務,孩子們用襯衣撕成繃帶,老年人應到廣場去激勵軍人”。剛剛從封建制度壓迫之下解放出來的廣大人民表現了無比的愛國熱枕、英勇的革命氣概和自我犧
牲的精神。他們回響號召,很快組成一支42萬人的大軍,開赴前線、英勇作戰,戰爭形勢迅速改變。7月底,外國干涉軍已全部被趕出國境,而已還平息了保王黨
的暴亂。
總之,雅各賓派的革命措施,激發了人民的革命熱情,壯大了雅各賓派的革命力量,挽救了法國,徹底完成了法國革命,使法國革命達到高潮。
法國得救了,雅各賓派內部卻分裂了。
(3)熱月政變(1794.7.27)
羅伯斯庇爾對左右兩派同加鎮壓,削弱了專政基礎,使熱月政變得以成功,政變時間:1794年7月27日即共和曆熱月9日;結果:羅伯斯庇爾和他的親密助手被推上斷頭台;標誌:雅各賓派專政被顛覆,法國大革命結束。大革命結束、並不意味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因為它的革命措施已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拿破崙帝國
1799年下半年,法國資產階級統治已危如累卵,掌握法國經濟命脈的財閥們決心擁立一個強有力的軍事獨裁者來收拾法國殘局。在這種情況下,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發動政變,進而建立了帝國。
1.拿破崙稱帝:拿破崙掌握政權以後,在1804年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但是帝國並不是封建的君主政體,拿破崙不是封建皇帝,而資產階級的皇帝,是為資產階級效勞的。這一點從他的對內對外政策可以得到說明。拿破崙制定和頒布了《法典》,用法律形式把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固定了下來,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通過戰爭保護法國革命成果,同時滿足資產階級對外侵略掠奪和擴大市場及稱霸歐洲的要求。
在拿破崙稱帝前,貝多芬本來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打算獻給拿破崙,但聽說拿破崙稱帝以後非常生氣,便只是說“謹此獻給一個偉大的英雄”。
2.拿破崙對外戰爭的性質和作用:拿破崙發動的一系列對外戰爭,吞併歐洲廣大土地,好幾個國家都成了法國的附屬國。法國對外戰爭,有進步的一面:這就是它客觀上起到了保衛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防止波旁王朝復辟的作用;同時也促進了歐洲封建君主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動搖了這些國家的封建統治秩序。隨著法國日漸強盛,歐洲封建反動勢力對法國威脅的逐漸減少,拿破崙統治歐洲、稱霸世界的野心就越來越大,法國對外戰爭的非正義性、侵略性的一面就占了主地位。1808年,法軍侵入西班牙,法軍排槍所指,陳屍狼藉、血流滿地,起義者憤怒相向,老年人掩面慘不忍睹。面對法軍的暴行,西班牙人民、歐洲各被壓迫民族都起來反對拿破崙的統治,拿破崙帝國的瓦解已不可避免。1812年拿破崙又發動對俄戰爭,侵俄戰爭失敗,加速了帝國的崩潰。
(可運用《法蘭西第一帝國極盛時的歐洲》《法軍槍殺西班牙馬德里市民》圖,解釋拿破崙對外戰爭的性質和作用)拿破崙的對外戰爭最初具有保衛法國革命果實、反對封建復辟的性質,但是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拿彼侖統治歐洲的野心越來越大,戰爭的非正義性、侵略性成為主要方面。
拿破崙的對外戰爭粉碎了歐洲反法同盟復辟波旁王朝的陰謀,具有進步作用。但是應該看到他的對外戰爭也給被侵略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激起了反法鬥爭和反對拿破崙帝國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對於最後推翻拿破崙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3.1814年法蘭西帝國結束,波旁王朝復辟:法軍在俄國戰場上慘敗的訊息傳開,歐洲"反法同盟"國家,趁機聯合起來,糾合上百萬人的軍隊,大舉進攻法國。在受到法國侵略的國家和地區,一股強有力的反法民族運動也在興起。1813年,在來比錫戰役中,法軍又遭失敗,拿破崙四面受敵。1814年反法盟軍乘虛進入巴黎,無力再戰的拿破崙被迫宣布退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亡。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的保護,耀武揚威地坐"外國大逢車"返回巴黎復辟。法國人民又處在波旁王朝的奴役下。
小結:本課介紹了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對革命成果的鞏固,而最終封建王朝的復辟再次告訴我們社會發展的道路是曲折而又是不斷前進的。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確立往往要經過反覆鬥爭。
《馬賽曲》的誕生
法國大革命期間的1792年,從馬賽開來的一支500多人的義勇軍,步行27天,一路高唱《萊茵軍歌》挺進,於7月30日到達巴黎。這首歌據說是法國東部邊境斯特拉斯堡駐軍軍官魯日·德·李爾所做。這首歌是在人民的激憤和勇敢的獻身精神感染下寫出來的。馬賽義勇軍把這首曲調鏗鏘有力、歌詞激動人心的歌曲從南方一直唱到巴黎。此後,這首歌就以《馬賽曲》為名,成為奮起保衛祖國的全體人民的革命戰歌。
這首歌的歌詞第一段是這樣的:
“前進!前進!
祖國的孩子們,
那光榮的時刻已經來臨,
專制的暴君壓迫著我們,
我們的祖國,鮮血遍地,
我們的祖國,鮮血遍地。
那些兇殘的士兵,
到處在屠殺人民,
從你的懷抱里,
奪去你妻子兒女的生命。
公民們,拿起武器!
公民們,投入戰鬥!
前進!前進!
萬眾一心,
把敵人消滅乾淨!”
裝備很差但卻充滿革命熱情的法國士兵,擊退了訓練有素的外國聯軍,使歐洲反動勢力大吃一驚。1792年9月,在瓦爾密發生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中,普魯士軍隊經受不住法國革命軍的猛烈炮火,逃之夭夭。巴黎得救了,革命勝利了。拿破崙在談到《馬賽曲》的作用時曾說:“《馬賽曲》是共和國最偉大的統帥,它所實現的奇蹟是不可思議的。”法國革命後,《馬賽曲》稍加修改,成為法國國歌。

美國

爆發背景
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包括“北美獨立戰爭”(也稱“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也稱“南北戰爭”)。
18世紀後半期,英國在大西洋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都由英國派來的總督統治。這時的殖民地已經開發了大量的種植園,建立了紡織、煉鐵、採礦等多種工業,經濟比較繁榮。
英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權入,不斷增加殖民地的稅收,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1765年,英國人又想出
個新花樣:印花稅。他們規定,一切公文、契約契約,執照、報紙、雜誌、廣告、單據、遺囑,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能生效可流通。這激起殖民地人民極大的憤
怒,於是,“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反英組織相繼出現,各地都發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武裝反抗等等。這一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隊鎮壓。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士頓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波士頓慘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燃燒起來了。
波士頓傾茶事件
英政府取消了印花稅,卻開始對玻璃、茶葉徵稅。三個反英組織的人化裝成莫霍克印地安人,登上波士頓的茶船,將貨物傾入大海,是為波士頓傾茶事件。
萊剋星頓的槍聲
1775年4月19日清晨,波士頓人民在萊剋星頓上空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萊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1775年4月,麻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蓋奇得到一個訊息: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需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軍前往搜查。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凌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莊——萊剋星頓。
英軍在黎明前的薄霧中向前行進,經過一夜行軍。他們個個睏倦不堪,呵欠連天。忽然,他們發現村外的草地上站著幾十個
村民,正手握長槍嚴陣以待。史密斯知道這些武裝村民就是萊剋星頓的民兵,北美大陸殖民地上的居民都叫他們“一分鐘人”,因為他們行動特別迅速,只要一聽到
警報,在一分鐘內就能集合起來,立即投入戰鬥。讓史密斯吃驚的是,這些民兵為什麼這樣快就知道英軍的行動呢?原來,“通訊委員會”的偵察員早就得到了情報,並立刻在波士頓教堂的頂上掛起一盞紅燈。“通訊委員會”的信使,雕板匠保爾·瑞維爾看到後立即騎馬趕到康科德報警。
“射擊!給我沖!”史密斯一看對方只有幾十個人,原來有些緊張的心情馬上放鬆下來。他根本沒把這幾十個衣服破爛的民兵放在眼裡,舉起指揮刀發出了命令。
萊剋星頓的民兵立刻還擊,猛烈抵抗英軍的進攻,槍聲震響在萊剋星頓上空,傳出很遠很遠。幾分鐘後,槍聲漸漸稀疏,民兵們因為人少,地形不利很快撤離了戰場,分散隱蔽起來。
史密斯初戰告捷,非常得意,指揮士兵直奔康科德。英軍趕到鎮上時,天已大亮,旭日東升了,但街道上卻看不見一個人,
家家關門閉戶,顯得冷冷清清,史密斯下令搜查,英軍進入各家翻箱倒櫃,折騰了大半天,什麼也沒找到。原來,民兵早已把倉庫轉移,“通訊委員會”的領導人也
隱蔽起來了。
“撤!”史密斯覺得情況有些不妙,連忙下令撤退。這時,鎮外喊殺聲、槍聲陡然大作,附近各村鎮的民兵已得到訊息,從
四面八方向康科德趕來。包圍了正在撤退的英軍。他們埋伏在籬笆後邊、灌木叢中、房屋頂上、街道拐角處向英軍射擊。英軍一批又一批倒在地上,而當英軍舉槍還
擊時卻連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英軍一路向波士頓方向退卻,沿途遭到民兵的不斷襲擊,狼狽不堪。
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最後還是從波士頓開來的一支援軍,才把史密斯等人救了出去。
這一仗,英軍死傷247人,民兵犧牲了幾十人,剩下的英軍彈藥耗盡,回想起來也是心有餘悸,他們第一次嘗到殖民地人民鐵拳的滋味。有個士兵說:“我48小時沒吃一點東西,帽子被打掉了3次,2顆子彈穿透上衣。我的刺刀也被人打掉了。”
萊剋星頓的槍聲震動了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美國獨立戰爭從此開始。
為了聯合抗英,北美第二次大陸會議於6月14日決定,建立各殖民地聯合武裝力量即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10月13日,又決定建立大陸艦隊。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利堅合眾國誕生。戰爭初期,雙方力量相差懸殊。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海軍,駐北美英軍約3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北美殖民地人口僅300萬,兵力不足,裝備落後,缺乏訓練。但是,戰爭的正義性和進步性左右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戰爭進程
這次戰爭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1775~1778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主戰場在北部,英軍占據優勢。戰爭開始後,英軍主動進攻,企圖迅速撲滅殖民地的革命烈火。其總的戰略是: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海,以陸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打通向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線,以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英格蘭諸殖民地,然後將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大陸軍因力量薄弱,除戰爭初期遠征一次加拿大外,基本上處於守勢,採取待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動進攻,並圍困波士頓。6月17日,殖民地民兵在波士頓外圍邦克山戰鬥中首戰告捷,殲滅英軍1000人。1776年3月,威廉·豪指揮的英軍被迫從波士頓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8月底,豪率英軍3.2萬人,在海軍艦隊配合下進攻紐約。華盛頓率1.9萬人與英軍打陣地戰,結果損失慘重,被迫於11月率餘部5000人撤往新澤西,英軍占領紐約。當年聖誕節前夕和新年之夜,華盛頓利用英軍疏於戒備之機,奇襲特倫頓和普林斯頓得手,俘敵近千人,士氣大振。1777年夏,約翰·伯戈因率7000英軍從加拿大南下,企圖與豪會師。但豪未按計畫北上,反而率軍1.8萬南下,於9月奪取了大陸會議的所在地費城。伯戈因孤軍深入,行至薩拉托加地域時,遭到1.2萬美軍和游擊隊的圍攻,5000英軍被迫於10月17日向美軍投降。薩拉托加戰役成了這場戰爭的轉折點,促使法國、西班牙、荷蘭先後對英宣戰。形勢的變化,迫使英軍於1778年6月放棄費城,決心退守紐約。隨之,北部戰爭便出現了僵持的局面。
1779~1781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主戰場轉到南部,美軍以弱勝強。英軍新任統帥柯林頓上任後,利用南部“效忠派”較多和靠近西印度群島的有利條件,調兵遣將,決心將英軍主力轉移到南部,企圖對美南部諸州各個擊破,並依託沿海基地和紐約遏制北部。北美大陸軍則力圖與法國陸海軍配合,控制沿海基地,同時積極開展游擊戰,打破英軍的計畫。1778年底,英軍攻取喬治亞州首府薩凡納,揭開了在南方發動強大攻勢的序幕。1779年秋,南方美軍司令林肯會同德斯坦指揮的法國艦隊進攻南部英軍主要基地薩凡納,受挫。1780年春,柯林頓率領1.4萬英軍對查爾斯頓實施陸、海兩面包圍,迫使林肯部5000餘人投降,並繳獲軍艦4艘,使美軍遭受了整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損失。事後,柯林頓率英軍一部回師紐約,留下康沃利斯指揮7000英軍控制南方陸地和沿海。這就為南部民兵游擊隊活動提供了方便。大陸會議委派格林為南方美軍司令,諧同摩根到南方開展游擊戰,先後於1781年1月和3月,在考彭斯和吉爾福德等地大勝英軍,迫使英軍從內地向沿海撤退。同年8月,康沃利斯率南方英軍主力退守維吉尼亞半島上的約克敦。10月19日,華盛頓統率美法聯軍一萬六千餘人對約克敦實施圍攻,殲滅英軍主力七千餘人,取得了這次戰爭的決定性勝利。約克敦戰役勝利導致了英國內閣的倒台。1782年11月30日.英國新政府與美達成停戰協定。次年9月3日,雙方在巴黎簽訂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這一勝利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對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都有較大的影響。
《獨立宣言》
我們以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義和權力,謹莊嚴宣告:這些聯合殖民地從此成為、而且名正言順地應當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它們解除對於英王的一切隸屬關係,而它們與大不列顛王國之間的一切政治聯繫也應從此完全廢止。
從此是按其權利也必須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取消一切對英國王室效忠的義務,和大不列顛國家的一切政治關係從此全部斷絕;它們完全有權宣戰、締合、結盟、通商和採取獨立國家有權採取的一切行動。
——摘自《獨立宣言》
獨立戰爭意義
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它的勝利,給大英帝國的
殖民體系打開了一個缺口,為殖民地民族解放戰爭樹立了範例。獨立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創造了美利堅合眾國,同時又剷除了殖
民時期封建殘餘的長子繼承法、續嗣限定法和代役稅,契約奴制也基本上廢除。從而解放了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寬廣的道路。正如列寧所說:“現代的文明的美國的歷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開始的。”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美國獨立戰爭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制問題,使得獨立後的美國南北方朝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最終導致美國內戰的爆發。
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後,由於不夠徹底,美國為了掃清資本主義制度上的另一障礙——南方奴隸制,爆發了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戰爭
1860年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為總統,美國民主黨遭到慘敗,這就成為南方奴隸主脫離聯邦和發動叛亂的信號。南部蓄奴州南卡羅來納州首先脫離聯邦,接著喬治亞州、阿拉巴馬、佛羅里達、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德克薩斯諸州相繼脫離,並於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1861年4月12日叛亂政府軍開始炮轟在南卡羅來納的聯邦薩姆特要塞,14日被攻陷。林肯政府於4月15日發布討伐令,內戰爆發。不久,維吉尼亞、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阿肯色4州退出聯邦參加南部聯盟。
戰爭初期北方實力大大超過南方,北方有2234萬人,南方只有910萬,而且其中有380多萬是黑奴。北方有發達的工業,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和豐富的糧食,而南方幾乎沒有工業,鐵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軍事準備,擁有裝備及訓練都較精良的軍隊,名將輩出包括“西點第一名將”——萊斯特·李,“石牆”——傑克遜,“不敗的猛將”——約翰斯頓,“little貝利撒留”——史蒂文森等等絕大多數優秀的西點軍校畢業的將領都投向了南方。而且,內戰前夕J.布坎南總統曾設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錢輸送到南方去。林肯政府在內戰初期進行戰爭的目的是恢復南北的統一,擔心觸動奴隸制度會
把一些邊境奴隸州推向南方叛亂者一方,從而失掉邊境諸州這個重要的戰略地區。由於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隸。因此,在內戰第一階段,北方在軍事上連遭失
敗。在1861年7月馬納薩斯和1862年夏的半島戰役中,北軍損失慘重。北軍雖然在西線取得一系列輝煌戰果,從南軍手中奪取了幾個重要戰略據點,但是這
些戰果都被東線的慘敗所抵消。
在北方軍事上屢次失敗的情況下,共和黨內部的激進派及社會上的廢權主義者提出解放奴隸和武裝黑人的主張。林肯也意識到解放奴隸的必要性。1862年9月22日,林肯發表預備性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亂者不放下武器,叛亂諸州的奴隸將從那一天起獲得自由。訊息傳到南方後,成千上萬的奴隸逃往北方。英國工人階級也展開了支持北方的運動,迫使英國政府放棄了原來的干涉計畫。
林肯政府還實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和政策:
1862~1863年實行武裝黑人的政策。因此,成千上萬黑人報名參加北方軍隊,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隸;1862年5月頒布的《宅地法》規定:一切忠於聯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記費,就可以在西部領取64.74公頃土地,在土地上耕種5年後就可以成為這塊土地的所有者。林肯政府嚴厲鎮壓反革命分子,清洗軍隊中南方代理人。1863年開始實行徵兵法,以代替募兵制,從而,增強北方的兵力。同時,林肯調整了軍事領導機構,實行統一指揮,任命有卓越軍事才能的U.S.格蘭特為全軍統帥。
1863年,北方在軍事上出現轉機。同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
捷,殲滅南軍2.8萬人
,成為內戰的轉折點。戰場上的主動權轉到北方軍隊手中。1864年,北方最高統帥採用新的戰略方針:在東,西兩線同時展開強大攻勢。在東線以消耗敵人的力
量為主要目標;在西線用強大兵力深入敵方腹地,切斷“南部同盟”的東北部與西南部的聯繫。1864年9月,W.T.謝爾曼將軍麾下的北軍一舉攻下亞特蘭大,兩個月後開始著名的“向海洋進軍”,在進軍中徹底摧毀了敵人的各種軍事設施,使南方經濟陷於癱瘓。在東線,格蘭特將軍統率北軍把敵軍驅逼到叛亂“首都”里奇蒙附近。1865年初,奴隸紛紛逃亡,種植場經濟瀕於瓦解。北方海軍實行的海上封鎖,幾乎斷絕了南方與歐洲的貿易。同時,在南方內部也出現反對派,許多小農加入聯邦派從事反戰活動。南方逃兵與日俱增。糧食及日用品匱乏。1865年4月9日,R.E.李的部隊陷入北方軍隊的重圍之中,被迫向格蘭特請降。美國內戰終止。美國恢復統一。
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雖然傷亡人數超過60萬,但較好的解決了公民的土地問題,發展了西部的荒地,發展後的西部的土地大部分成為了工業中心,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並為美國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
局限性:林肯只是廢除了南方叛亂諸州的奴隸制,這些黑人雖然被解放了,但是並沒有獲得和白人一樣的權力,黑人種族問題依然存在。

異同點

原因

1.英國:英國利用地處大西洋的航路要道的有利條件,積極進行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圈地運動積累了巨額資本,使得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要求掌握政治權利,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國王查理一世的專制普遍引起不滿。
2.美國: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掠奪,壓迫。
3.法國:國王占絕對統治地位,王權至上和法國嚴密的等級制度與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工匠,城市,平民,農民)所處的最低的位置{主要是資產階級}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

結果

1.英國1689年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建立了由議會制約國王權利的君主立憲制。
2.美國1781年美國人民最終打敗了英國軍隊,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1787年美國制定憲法,確定了三權分立的共和政體。
3.法國1793.5-6月羅伯斯庇爾掌握了領導權,並實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使革命到達頂峰

意義

1.英國:英國是世界第一個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國家,它不僅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更標誌人類社會又跨入了一個新時代。
2.美國: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不僅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也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指明了道路;同時它確立的共和政體,在世界上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3.法國:結束了封建專制統治,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法國大革命雖然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但充分顯示了人民民眾的偉大力量。雖經歷了幾次王朝復辟,但共和政體最終確立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