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介紹
常州校區是河海大學具有完善辦學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建設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學的強大支撐。校區地處江蘇省蘇錫常經濟高速發展地區,位於國家級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占地436畝。現有本科生5485人,研究生542人。教職工近600人,教授、副教授110人。校區設有機電工程學院、物聯網工程學院、企業管理學院、基礎學部(含分設的四個教學部)。
常州校區充分依託河海大學的整體辦學優勢,結合校區特色和社會需求開展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不斷得到提升。校區現有15個本科專業;碩士生導師近80名,能培養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等學科專業的碩士生,以及機械工程等18個領域的工程碩士;博士生導師10餘名,能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力學、管理學、水利工程、岩土工程等學科專業的博士生。“十一五”期間,校區新增2個省部級科研平台。其中,疏浚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科技平台的空白,江蘇省輸配電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實現了常州市江蘇省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就業率持續保持在95%以上,繼續升學率保持在20%以上。在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機器人足球世界盃等國內外重大比賽中捷報頻傳,成績名列江蘇省高校前茅。2005年,河海大學本科教學工作被教育部評為優秀,常州校區以鮮明的特色、顯著的成效得到專家組的一致好評。
常州校區積極推進本科教育國際化。校區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所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校區依託學校與法國里爾科技大學等國外高校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碩士生的平台,選派優秀學生赴國外攻讀學位。辦學理念
常州校區堅持以本科教學為中心,以最佳化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為主線,努力深化教學改革,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特別是計算機和外語教學。根據學科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專業課實行成組選修,拓寬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的培養,並把汽車駕駛培訓列入各專業教學計畫。從1996年開始全面實行學分制,實行優秀本科畢業生免試選送攻讀碩士研究生、優秀學生輔修第二專業、外語特色建設等教學改革措施,辦出了自己的特色。校區培養的畢業生受到社會歡迎,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學院師資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現有教職工560餘名,其中專任教師310餘名,其中高級職稱者137人。現有“333一期工程”培養人員4名,“333二期工程”首批培養對象3名;江蘇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名,江蘇省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3名;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獲得者1名,水利部高校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3名;常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名,常州市中青年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名。院系設定
機電工程學院河海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以機械工程學科為主導方向,以機械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工業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專業為主要特色,面向工程套用,培養現代機械設計、製造自動化與信息化、機電系統測試與控制、計算機工程套用、電廠熱能動力工程、空調與製冷、材料加工工程、工業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與技術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學院設有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金屬材料工程、工業設計、數字媒體藝術五個本科專業;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材料加工工程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機械電子工程”為部級重點學科,“機械設計及理論”為“十一五”期間校級重點建設學科。其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為江蘇省品牌專業、第一批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
學院設機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熱能動力工程系、工業設計系、力學教研室和工程圖學教研室。現有在校本科生2072人,碩士研究生187人,工程碩士120餘人。教職工112人(專任教師85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導師3人,副教授29人,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4人,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9人,專任教師中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比例為93%。
學院設有微機測控及自動化、先進制造技術、焊接自動化、疏浚技術與設備四個“211工程”重點建設實驗室和“機電控制及自動化”部級重點實驗室;設有常州校區工程訓練中心(掛靠)、機電工程學院實驗中心、機械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省級示範)三個實踐教學實踐平台;設有疏浚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掛靠)、常州市數位化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掛靠)、河海大學機械設計與製造研究所、河海大學機電控制研究所、河海大學焊接技術研究所、河海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河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河海大學疏浚教育和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
學院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水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863”計畫重點項目子項目2項、國家“948”計畫項目3項、部省基金項目15項、橫向研發合作項目百餘項,年科研項目經費平均1千萬元。有近百人次榮獲國家、部、省、市、校級教學、科研成果獎,完成各類科研項目100餘項;出版專著2部,每年公開發表論文130餘篇,其中三大檢索論文40餘篇;獲省級一類優秀課程1項、二類優秀課程2項,校級精品課程3門、重點課件3項。
物聯網工程學院
河海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前身為1986年成立的河海大學機械學院電子工程系,1995年更名為河海大學計算機及信息工程學院(常州),2009年更名為河海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常州),2012年11月更名為河海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
發展至今,已成為一所以培養電氣信息類人才為主的研究教學型學院。迄今學院已累計培養本、專科畢業生7000餘名、研究生300餘名。在校本科生1800餘名,研究生300餘名。
學院現有教職工104人,其中專任教師76人。現有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高工5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32人,具有博、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占98%以上。
學院現與南京本部相關學院共同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擁有通信與信息系統、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2個碩士點,並在電子與通信工程、計算機技術工程碩士領域招生;擁有通信工程(國家特色專業)、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省品牌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家特色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國家特色專業)等6個本科專業。
學院現設有4系4所——通信與電子工程系、電子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合署);電氣與控制工程系、電氣與控制工程研究所(合署);計算機技術系、計算機技術研究所(合署);物聯網工程系、物聯網工程研究所(合署)。2個研究中心——水下信息感知技術研究中心、輸配電技術研究中心。2個實驗中心——電子與信息技術實驗中心(省級示範中心)、計算機基礎實驗中心。3個重點實驗室——江蘇省輸配電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常州市輸配電及節電技術重點實驗室、常州市感測網與環境感知重點實驗室。
近三年學院在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承接和完成“863”、“948”、國家、省自然科學基金及企事業單位的科研項目120多項,有40餘人次榮獲省、部、市及校級教學成果獎和科研成果獎,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檢索收錄100多篇),成功申報專利100餘項,出版著作和教材20餘種,有20項教學改革成果和建設項目分別獲得省級和校級獎勵。
企業管理學院
河海大學企業管理學院前身為國際工商學院分部是以經濟、管理類專業為主的教學科研實體。學院現設工商管理系、會計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信息管理系四個業務系,設有河海大學蘇南經濟發展研究所、低碳技術經濟研究所、水利信息統計與管理研究所、企業信息化與工業工程研究所、中小企業管理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設有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省級)和河海大學—金蝶國際軟體集團企業信息化研究培訓基地。
學院現有教職工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1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專職教師比例為31%。學院在以下研究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或國內先進水平:現代統計評價、預測與決策方法;工業工程與服務管理、中小企業管理、低碳技術經濟研究;水利經濟管理、水運規劃與管理;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特色研究等。在國內各種刊物及全國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500多篇,公開出版學術專著、教材50餘部。年均科研經費在300萬元。學院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社科基金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3項,江蘇省社科基金4項,江蘇省軟科學計畫項目2項。
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00多人;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招收博士研究生,在低碳經濟學、社會經濟統計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套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等學科領域培養碩士研究生,在工業工程、項目管理和物流工程等專業培養工程碩士生,其中低碳經濟學、社會經濟統計學為我院碩士點建設責任單位;在校碩士生100多人。
學院設有貿易與管理仿真實驗室、信息管理實驗室、會計電算化、會計手工模擬等實驗室,其中會計電算化實驗室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實驗室。
學科介紹
信息與通信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屬於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以信息傳輸、交換以及信息網路為主體的各類通信與信息系統,是信息與通信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學科以計算機及信息工程學院(常州)通信及信息工程系、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信息技術實驗中心為依託,以現代通信理論為基礎,在光纖通信、數字與數據通信、移動通信與個人通信、圖像處理、多媒體信息通信、數字程控交換技術等領域開展研究。近幾年來,圍繞本學科的主流和前沿技術,密切結合套用實踐,在“現代通信系統”、“計算機測控系統”、“信息系統理論與技術”、“多媒體信息處理與傳輸”等方向上特色明顯,成果突出。
控制科學與工程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是“控制科學工程”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它主要研究被控對象的信息提取、轉換、傳遞與處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對信號的獲取與實時處理技術、先進感測器技術、智慧型儀表、測控裝置和新型測控系統進行研究、開發和套用。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是一門集近代物理、數學、現代控制理論、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智慧型控制技術等學科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近幾年來,圍繞本學科的主流和前沿技術,密切結合套用實踐,在電力系統智慧型檢測裝置、節水灌溉自動控制系統、水情自動測報系統、智慧型儀表、聲信號處理與套用、網路測控系統、智慧型控制系統等方向上特色明顯,成果突出。
機械工程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包括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和車輛工程四個一級學科,河海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科創建於1986年,1990年即獲得機械電子工程二級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1994年獲得機械設計及理論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機械製造及自動化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同年獲得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招生及培養資格,1995年機械電子工程學科被評為水利部重點學科,2003年機械電子工程學科被評為河海大學重點學科,2005年獲得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機械工程學科是河海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長期重點發展的學科,經過近二十年的建設,現已形成了穩定的、具有特色和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研究方向。材料科學與工程
材料加工工程屬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主要研究材料內部組織結構及外部形狀的控制、研究將各種不同材料通過不同的加工方法得到人們所需的各種零部件及成品、研究各種加工方法所用的材料、工藝、設備及其自動化等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材料加工工程學科的內涵已超出原有的範疇,與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機械、自動控制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學科。黨委書記現任領導
吳繼敏:男,漢族,1956年出生,江蘇宜興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河海大學常州校區黨委書記。1982年本科畢業於原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專業,並留校任教;1996年7月獲法國波爾多第一大學地學專業博士學位。自1988年起,歷任河海大學工程勘測系副主任、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人事處處長、科技處處長、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等職務;現任中國共產黨河海大學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工程地質計算機套用協作網主任委員;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土石流、滑坡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地質學會岩土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岩土力學基本理論、岩體高邊坡及地下工程穩定性研究、地質工程安全監控等;主持和參加國家基金委重點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等各類科研項目4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70篇,獲部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主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等多部。
管委會主任
范新南:男,漢族,1965年12月生,江蘇宜興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河海大學常州校區黨委委員、管委會主任。1987年畢業於河海大學自動化工程系並留校任教,其間分別獲得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碩士學位和水信息學專業博士學位。自1992年起,歷任河海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常州)黨總支副書記、書記、院長等職務。現兼任江蘇省輸配電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信號獲取與信息處理、圖像處理、自動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先後主持或參與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畫項目、水利部科技基金項目等30多項,發表論文80餘篇,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6項。曾獲得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共產黨員、寶鋼教育獎優秀教師獎等榮譽。2010年被列入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中青年帶頭人培養人選。
管委會副主任
王建青:男,1967年1月出生,浙江奉化人。現任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管委會副主任,副教授。1988年6月本科畢業於長沙水利電力師範學院(現長沙理工大學)數學係數學專業,同年7月分配到河海大學機械學院人事處工作,2002年7月研究生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科技哲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歷任河海大學機械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生黨支部書記、分團委書記,機械工程系黨總支副書記,河海大學常州分校(2000年更名為常州校區)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河海大學黨委統戰部部長兼黨委辦公室副主任。曾獲“河海大學機械學院優秀輔導員”、“常州市高校優秀政治輔導員”、“河海大學機械學院優秀黨務工作者”、“河海大學優秀黨務工作者”、“常州市統戰工作先進個人”、“常州市教育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江蘇省高校優秀黨務工作者”(1999年、2006年)等榮譽稱號。現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研究,公開發表論文7篇,主編、參編《大學生黨課教育讀本》、《河海大學校風教育教程》等教材及參考書6本,主持完成的課題“高校院(系)黨總支凝聚力、戰鬥力探討”,獲江蘇省高等學校黨建研究會優秀論文一等獎,高校黨建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主持完成的項目《大學生社區文化建設研究》,獲河海大學2004——2008年度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劉丹平:男,漢族,1964年11月出生,江蘇常州人。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河海大學常州校區黨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曾任河海大學常州分校總務處副處長、後勤處副處長、產業處副處長、教務處副處長,河海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河海大學常州校區教務部副部長(主持工作)、部長。
1984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數學專業,1984年7月參加工作,2004年3月研究生畢業於河海大學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獲管理學碩士學位。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與評估的研究,先後承擔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十一五”規劃課題等研究項目,發表論文20餘篇,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等獎項。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潘洪林:男,漢族,1964年出生,江蘇溧陽人。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河海大學常州校區黨委委員、副書記兼紀委書記。1987年獲吉林大學自然辯證法專業學士學位,2000年獲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學位。曾任河海大學常州分校基礎課部副主任兼直屬支部副書記、河海大學常州校區人文社科部主任、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公共課教學部總支書記等職。主要從事科技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和教學,主持科研項目20餘項,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專著1部。在自然辯證法研究、教學與研究、江蘇社會科學、人文雜誌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曾獲常州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河海大學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江蘇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歷史沿革
學院更名
1995年12月,經河海大學申請,水利部人事勞動教育司批覆,同意“河海大學機械學院”更名為“河海大學常州分校”(人組[1995]98號),學校河海校人[]1996]27號文通知校內各單位,“河海大學機械學院”正式更名為“河海大學常州分校”,1996年5月3日,河海大學機械學院舉行隆重的更名儀式,正式起用為河海大學常州分校,並為機電工程學院、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常州)、國際工商學院(常州)頒發銅牌。行政變更
2000年2月,我校由原屬的水利部整建制地劃轉教育部管理。為了適應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學校開始實施新一輪內部管理體制改革,3月份,學校管理機構設定和校部處級幹部聘任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著手開展後勤社會化改革、院(系)機構改革與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和分校管理體制改革。6月,學校頒發《關於常州分校更名為常州校區的通知》(河海委發[2000]39號),指出“經校黨委常委會和校長書記聯席會議研究決定:一、河海大學常州分校更名為河海大學常州校區;二、常州校區設立校區黨委和管理委員會,在學校黨委和行政的領導下負責常州校區的管理工作”。這次分校管理體制改革的的原則是:1.有利於常州分校進一步成為河海大學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在提高全校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中更充分地發揮其潛力;2.有利於促進全校教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較大幅度地提高辦學效益;3.有利於三個校區統一規劃、協調發展,促進學校各項改革和可持續發展;4.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三者的關係,既要堅定地推進常州分校管理體制改革,以改革促發展,又要確保學校穩定;5.處理好加強領導與依靠民眾之間的關係,在常州分校管理體制改革中,既要加強黨委統一領導,又要充分依靠廣大的幹部和教職工,深入細緻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內容包括:1.將常州分校的管理體制由分校的模式改變為校區的模式。常州校區是河海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河海大學內具有較完整功能的辦學單位。2.常州校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遵循“統一領導,職能延伸,條塊結合,權責清晰,校區負責”的原則。3.常州校區設立校區黨委和管理委員會,受學校黨委和行政的委託管理常州校區,具有指揮、協調、督促、檢查、考核的功能。4.常州校區在常州登記為法人單位,河海大學法人代表同時是常州校區法人代表,學校領導班子中有人分管常州校區工作或兼任常州校區黨委書記和管委會主任。5.常州校區根據需要設立若干精簡高效的部、處、科、室,作為校區的職能部門,在校區黨委及管委會的領導下貫徹落實學校黨、政的工作計畫與要求。其中部分職能部門,同時是學校職能部門的延伸機構,接受學校職能部門業務上的領導與指導。6.當前,常州校區的教學、科研實體要保持相對穩定,同時要加強兩地間幹部、教師的人員交流以及教學、科研合作。7.在管理體制改革的基礎上,加快學校及三個校區的規劃工作,努力促進常州校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常州校區亦要抓住管理體制改革的機遇,努力加快自身的改革與發展,更加積極主動地為常州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要充分發揮新管理體制的優點,將自身的區位優勢與河海大學的整體實力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為常州地區乃至蘇南地區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學院改革
2012年11月28日,學校正式發文對部分機構進行調整。其中河海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常州)更名為河海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河海大學商學院(常州)更名為河海大學企業管理學院,常州校區公共課教學部更名為基礎學部,分設外語教學部、人文社科部、數理教學部、體育教學部。由此學校在常州校區設定的辦學實體變為機電工程學院、物聯網工程學院、企業管理學院、基礎學部(含分設的四個教學部)。學校此次對校區辦學實體名稱的調整是適應建設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學需要而在辦學空間布局上進行的一次戰略性調整,有利於促進校區間協調發展,有利於常州校區最佳化學科結構強化特色發展,有利於常州校區搶抓機遇實現跨越發展,必將對常州校區科學發展再鑄新篇章產生重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教學成果
精神文明建設
在堅持教學中心地位的同時,校區從學風、教風、機關工作作風入手,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積極開展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各項工作。常州校區基本建設效益顯著,育人環境大為改善,精神文明建設成績斐然。1994年獲常州市“文明單位”稱號,1995年通過了江蘇省高校校風建設檢查,1998年起連續獲常州市“文明單位標兵”稱號,1999年與河海大學校本部通過了省優秀校風評價,2000年校區獲“江蘇省安全文明校園”稱號,使校區的校風建設又跨上一個新的台階。若水廣場
跨入新世紀,在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常州校區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校區事業發展,提出了“第二次創業”的奮鬥目標,並取得顯著成績。2002年,常州市建設學習型城市研究中心暨河海大學學習型組織研究所在校區掛牌成立;2004年,校區被評為全國水利職工教育先進單位;榮獲常州市2003~2004年度“文明單位標兵”稱號;校區的四個基礎課教學實驗室順利通過了江蘇省專家組的評估;校區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由於亮點突出,特色鮮明,成效顯著,2004年底與校本部一道,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江蘇省委教育工委組織的專家組的考核。榮譽稱號
常州校區從學風、教風、機關作風建設入手,積極推動黨建、“三個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構建人文河海,建設和諧校園。以“好班子”建設、學習型支部創建、學生黨員先進性進社區等為代表的黨建工作特色鮮明,亮點突出,校區領導班子被評為常州市“團結、廉潔、開拓”“好班子”。校園環境優美,人文氛圍濃厚,獲“江蘇普通高校校風建設優秀單位”、“江蘇省安全文明校園”、“常州市文明單位標兵”、“全國水利職工教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未來發展
以2006年常州校區辦學20周年慶典為新的起點,常州校區迎來了新世紀發展歷程中一個新的里程碑。展望未來,常州校區將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服務地方為切入點,以建設機械學科為重點,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能力和學科地位,為實現學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宏偉藍圖而努力奮鬥。領導關懷
張長寬校長指導校區校園規劃工作張長寬校長在食堂與學生親切交談
林萍華書記到校區檢查指導工作
校黨委書記林萍華傳達上級有關檔案精神
公交信息
乘坐33路到河海大學北門站下車,或乘坐302路、42路、48路、B12路到河海大學東門站下車,或乘坐24路,19路在河海大學西門站下車。師資力量
博士生導師
序號 | 學科 | 姓名 | 性別 | 所在院系 | 職稱 | 學位 | 出生年月 |
1 | 地質工程、岩土工程 | 吳繼敏 | 男 | 機關 | 教授 | 博士 | 1956.12 |
2 | 工程力學 | 周建方 | 男 | 機電 | 教授 | 博士 | 1961.01 |
3 | 水工結構工程 工程力學 | 蔡 新 | 男 | 機關 | 教授 | 博士 | 1964.1 |
4 | 水利水電工程 | 倪福生 | 男 | 機電 | 教授 | 博士 | 1961.04 |
5 | 工程力學 | 朱燈林 | 男 | 機電 | 教授 | 碩士 | 1966.01 |
6 | 力學 | 紀愛敏 | 男 | 機電 | 教授 | 博士 | 1965.03 |
7 | 計算機套用技術 | 陳正鳴 | 男 | 信息 | 教授 | 博士 | 1965.06 |
8 | 水信息學 | 李慶武 | 男 | 信息 | 教授 | 碩士 | 1964.12 |
9 | 水信息學 | 范新南 | 男 | 信息 | 教授 | 博士 | 1965.12 |
10 | 水信息學 | 朱昌平 | 男 | 信息 | 教授 | 博士 | 1956.12 |
11 |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費峻濤 | 男 | 信息 | 教授 | 博士 | 1969.01 |
12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劉小峰 | 男 | 信息 | 教授 | 博士 | 1974.11 |
13 | 工程管理與項目管理 | 吳鳳平 | 男 | 商 | 教授 | 博士 | 1964.04 |
碩士生導師
序號 | 學科 | 姓名 | 性別 | 職稱 | 學位 | 出生年月 | 院部 |
1 | 材料加工工程 | 包曄峰 | 男 | 高級工程師 | 博士 | 1966.12 | 機電工程學院 |
2 | 材料加工工程 | 陸亞珍 | 女 | 副教授 | 本科 | 1953.09 | 機電工程學院 |
3 | 材料加工工程 | 田松亞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3.12 | 機電工程學院 |
4 | 材料加工工程 | 王澤華 | 男 | 教授 | 碩士 | 1960.09 | 機電工程學院 |
5 | 材料加工工程 | 楊順貞 | 女 | 高級實驗師 | 本科 | 1956.06 | 機電工程學院 |
6 | 材料加工工程 | 姚河清 | 男 | 教授 | 碩士 | 1951.02 | 機電工程學院 |
7 | 材料加工工程 | 張根元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3.10 | 機電工程學院 |
8 | 材料加工工程 | 趙占西 | 男 | 教授 | 碩士 | 1963.10 | 機電工程學院 |
9 | 機械電子工程 | 卞新高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5.02 | 機電工程學院 |
10 | 機械電子工程 | 李龍華 | 男 | 副研究員 | 本科 | 1963.10 | 機電工程學院 |
11 | 機械電子工程 | 林崗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2.06 | 機電工程學院 |
12 | 機械電子工程 | 梅志千 | 男 | 教授 | 博士 | 1964.01 | 機電工程學院 |
13 | 機械電子工程 | 湯炳新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1966.10 | 機電工程學院 |
14 | 機械電子工程 | 王錦橋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49.12 | 機電工程學院 |
15 | 機械電子工程 | 周軍 | 男 | 教授 | 碩士 | 1961.07 | 機電工程學院 |
16 | 機械電子工程 | 朱炳麒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2.08 | 機電工程學院 |
17 | 機械電子工程 | 朱燈林 | 男 | 教授 | 碩士 | 1966.11 | 機電工程學院 |
18 | 機械電子工程 | 朱天宇 | 男 | 教授 | 碩士 | 1961.03 | 機電工程學院 |
19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胡友安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3.11 | 機電工程學院 |
20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紀愛敏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1965.03 | 機電工程學院 |
21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康蘭 | 女 | 副教授 | 碩士 | 1965.11 | 機電工程學院 |
22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廖華麗 | 女 | 副教授 | 碩士 | 1960.06 | 機電工程學院 |
23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蘇洲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7.09 | 機電工程學院 |
24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王占軍 | 女 | 副教授 | 碩士 | 1967.07 | 機電工程學院 |
25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張敏 | 女 | 副教授 | 本科 | 1961.02 | 機電工程學院 |
26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陳正鳴 | 男 | 教授 | 博士 | 1965.06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27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胡鋼 | 男 | 教授 | 碩士 | 1958.10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28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陳慧萍 | 女 | 副教授 | 碩士 | 1964.09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29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丁海軍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3.12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30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范新南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5.12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31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黃皎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3.10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32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江冰 | 女 | 教授 | 碩士 | 1960.12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33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康桂華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1963.09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34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李慶武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4.12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35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林善明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4.04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36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齊本勝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1969.02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37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盛惠興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1.12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38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王萍 | 女 | 副教授 | 碩士 | 1963.10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39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薛雲燦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1965.06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40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楊啟文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1969.09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41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張金波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7.04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42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朱昌平 | 男 | 教授 | 碩士 | 1957.01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43 |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張斌武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1969.02 | 物聯網工程學院 |
44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杜棟 | 男 | 教授 | 碩士 | 1964.10 | 企業管理學院 |
45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田澤 | 男 | 教授 | 碩士 | 1964.07 | 企業管理學院 |
46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張繼國 | 男 | 教授 | 博士 | 1956.12 | 企業管理學院 |
47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徐緒堪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1976.2 | 企業管理學院 |
48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梁偉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1964.01 | 企業管理學院 |
49 | 會計學 | 王普查 | 男 | 教授 | 碩士 | 1964.06 | 企業管理學院 |
50 | 套用經濟學 | 劉奇洪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1966 | 企業管理學院 |
51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龐慶華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1977.7 | 企業管理學院 |
52 | 企業管理 | 劉曉農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0.01 | 企業管理學院 |
53 | 企業管理 | 吳慶平 | 男 | 副教授 | 本科 | 1962.10 | 企業管理學院 |
54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龔艷冰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1979.04 | 企業管理學院 |
55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鄧建高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1974.11 | 企業管理學院 |
56 | 高等教育學 | 劉丹平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1964.11 | 公共課部 |
57 | 文藝學 | 紀玲妹 | 女 | 教授 | 博士 | 1966.03 | 公共課部 |
58 |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 潘洪林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1964.10 | 公共課部 |
59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馮蘭萍 | 女 | 副教授 | 碩士 | 1970.10 | 企業管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