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

沙門菌感染
疾病分類
感染科
疾病病因
起病當日至2周前有否進食不潔食物如冷盤、醬肉、松花蛋等及同居同食者有否類似病症的發生;有否密切接觸鼠類、狗、貓、雞、鴨及鳥類史或進食被上述動物污染食物史;新生兒要特別注意詢問有無家庭及管理人員通過飲食管理或生活接觸造成被傳染沙門菌的可能。
疾病概述
沙門菌感染是由各種沙門菌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沙門菌屬感染是指傷寒、副傷寒以外的其他沙門菌感染,本病的傳染方式主要是通過本菌污染的肉類食物等引起發病,由於致病菌及機體反應性的不同,其臨床表現較複雜,可分為胃腸炎型、傷寒型、敗血症型及局部化膿感染型,此外還可表現為無症狀感染。病原學:沙門菌為革蘭陰性桿菌,

症狀體徵
1.病史 起病的方式、發熱時間、熱型。急性起病伴有嘔吐、腹痛、腹瀉、里急後重者,問清大便次數、性狀,其發生前後順序及尿量等情況。嬰兒要注意腸道及全身敗血症表現,如腹脹、食慾、黃疸及腦膜炎等有關表現。
2.體檢 腹瀉者注意腹部體徵,急性腹瀉注意血壓、失水及皮膚彈性等體徵。發熱者注意皮疹、肝脾腫大、腦膜刺激征、局灶性紅腫壓痛。
診斷檢查
1.檢驗 血常規、白細胞及嗜酸粒細胞計數,尿及糞常規。重點作病原學的檢查:①腹瀉者作糞培養。②發熱者作血培養,必要時作尿培養。③局部體腔的感染取腦脊液、骨髓、體腔及軟組織膿皰的膿汁作培養。④培養基:除普通肉湯培養基外作膽汁、必要時作高滲培養基培養。⑤各種標本作培養應爭取在未用抗菌藥物前收集標本。⑥培養沙門菌陽性者應作常規K-B紙片法藥敏。應注意氟喹諾酮類、三代頭孢菌素、磺胺、氯黴素、利福平及氨苄西林等藥敏。
2.特異性診斷 可疑局部化膿性沙門菌感染作X線檢查或B超檢查,必要時作體腔穿刺。個別遷延不愈病例作有關的體液及細胞免疫指標,如免疫球蛋白以及可能影響免疫功能疾病如HIV感染的診斷試驗。
治療方案
按沙門菌感染臨床類型區別安排各項治療。

1.胃腸炎型 多由細菌性食物中毒所致,口服ORS,必要時先靜滴含鹽液補充體液糾正脫水及酸中毒。一般不給抗菌藥物。
2.痢疾型 表現如急性痢疾或遷延性腹痛、腹瀉,給諾氟沙星0.2~0.4g,2/d,黃連素0.5g,3/d,或按藥敏選用抗菌藥物,療程均5d。
3.敗血型 氧氟沙星或環丙沙星0.2g,2/d,靜滴,或氧氟沙星0.4g,環丙沙星0.5g,諾氟沙星0.4g,2/d服。或依藥敏選用抗菌藥物。但氨基糖甙類作抗菌藥敏試驗結果敏感者而臨床單獨治療難以奏效。療程:應達到體溫正常,症狀控制,且用藥不短於7d。
4.局部體腔的感染 如骨髓炎、腦膜炎、膿胸等,抗菌藥物同敗血型。療程至少2周,必要時同時進行外科穿刺排膿。
護理:
1.按消化道傳染病隔離,注意大便、膿汁及污染物消毒。
2.及時口服補充因腹瀉及高熱引起的水分及電解質丟失。
3.新生兒、早產兒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注意病情觀察,及時發現休克、腦膜炎、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防止意外。
治癒標準:
症狀、體徵基本消失,停抗菌藥物後3d作大便培養,連續2次陰性者臨床治癒出院。但嬰幼兒及明顯免疫缺陷者應在出院後每月作大便培養,隨訪每月1次,至少3個月。
安全提示

2、及時口服補充因腹瀉及高熱引起的水分及電解質丟失。
3、新生兒、早產兒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注意病情觀察,及時發現休克、腦膜炎、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防止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