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1904~1992)
正文
現代小說家。原名楊朝熙,又名楊子青,筆名沙汀、尹光。四川安縣人。1904年12月19日生。父親為清朝廩生,早逝;由母親撫養成人。舅父加入反清的哥老會,是當地袍哥組織的首領。沙汀少年時代因幫助舅父傳遞訊息,經常出入於四川西北的農村與市鎮之間,諳熟地方軍閥在四川農村的黑暗統治和豪紳集團的腐敗情形。1921年入成都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就讀,與艾蕪(湯道耕)同班,接受“五四”進步思想,愛好新文學,以後又讀到一些宣傳科學社會主義的書刊。1927年在家鄉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成都發生“二一六”慘案後,於1929年流亡到上海,與任白戈、楊伯凱等開辦辛墾書店。1931年,與艾蕪一起練習寫作。1932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沙汀的早期作品有《法律外的航線》(1932年改名《航線》)、《老人》、《戰後》等篇。作者企圖反映當時的偉大土地革命運動,以及農村社會的動盪不安,但大都憑藉間接材料,採用大筆勾勒場面、描摹群象的印象式寫法,因而作品雖描寫出了當時的社會現象,但也一定程度地存在概念化的傾向。以後,沙汀下決心轉換手法,去表現自己真正熟知的四川農村社會。1935年後連續發表短篇小說《鄉約》(後改名《丁跛公》)、《兇手》、《獸道》、《在祠堂里》、《代理縣長》等,寫出一個個駭人聽聞的故事,塑造出不少逼真的人物形象,透過四川一隅的社會現實來表現舊中國普遍的黑暗。在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的同時,沙汀十分注意刻畫四川農村反動政權中可笑可鄙的人物,通過他們的行為展示他們卑劣的靈魂,作者略加諷刺但不用極度誇張和漫畫的手法,顯露出革命現實主義文學的戰鬥特色。因此,他成為受人注目的左翼文學的新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沙汀由上海輾轉回到成都。一面在中學教書,一面在當地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下做文學界的統戰工作,並為《大聲周刊》寫稿。1938年寫出《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後改名《防空》),反映了當時大後方國民黨官場的一些醜行。不久,沙汀與何其芳、卞之琳同赴延安,一度任魯迅藝術文學院(見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代主任。後跟隨賀龍轉戰於晉西北、冀中平原。一年多的抗日民主根據地之行,使他寫出了著名的傳記文學《隨軍散記》(即《記賀龍》)和原編入《敵後瑣記》中的一些散文,以後又寫出反映人民對解放區嚮往之情的短篇小說《磁力》和表現根據地鬥爭生活的中篇小說《奇異的旅程》(即《闖關》)。1940年沙汀回到重慶,不久發表著名短篇小說《在其香居茶館裡》。作品通過一個小鎮上的頭面人物之間的勾心鬥角,暴露出國民黨政府在兵役等問題上的嚴重弊端。這篇小說被認為是沙汀的代表作。除此以外,短篇小說《聯保主任的消遣》、《巡官》、《老煙的故事》等也是成功之作。它們在保持客觀冷靜描寫的同時,比前更多了諷刺喜劇的色彩。還有《堪察加小景》(後改名《一個秋天晚上》)、《藝術幹事》等另有特色的短篇作品,在陰暗的故事中透出作者對普通人民美好心靈和蓬勃生命力的詩意把握,達到內蓄的感情因素與精微的寫實風格的緊密結合。
沙汀的長篇小說有《淘金記》(1943)、《困獸記》(1945)、《還鄉記》(1948),以《淘金記》的成就最為突出。作品以開採一個金礦的事件作為線索,寫地主劣紳們為發國難財而掀起的內訌,刻畫和展示了各有性格特色的眾多的地主階級人物的形象。《困獸記》寫一群知識分子在時局逆轉後陷於無法自拔的煩悶生活,總的情調顯得沉重抑鬱。《還鄉記》展現了抗戰時期四川農村尖銳的階級矛盾,第一次寫出了走向集體鬥爭的貧農形象。這和作者在國民黨統治區學習了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創作思想有新的提高是分不開的。
抗戰勝利前後及解放戰爭時期,沙汀還創作了短篇小說《范老師》、《呼嚎》、《醫生》等,表現了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爭民主、反內戰的新主題。從作品中可以感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即將覆滅,作者的諷刺更有鋒芒,藝術手法也更趨圓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沙汀的作品仍以反映四川農村生活為主,他以極大的熱情歌頌社會主義農村新人,藝術上保持了精練的筆致和凝重的語言風格,小說中增加了革命理想成分,但在結構和筆法上有時不免瑣屑。從1950至1966年,沙汀創作的均是短篇小說和散文。其中較優秀的作品有《盧家秀》、《過渡》、《你追我趕》、《老鄔》、《摸魚》等,這些作品記錄了普通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歡快,也包含著作者對社會主義農村複雜矛盾的深刻思考。1976年後,他又發表了中篇小說《青坡》和《木魚山》等,顯示了他不盡的創作活力。
沙汀以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含蓄深沉的藝術個性,描寫了中國現代農村的生活畫面,尤其出色地描畫了舊中國四川鄉鎮由大小統治者盤踞著的封建王國。他表現手法嚴謹、簡潔,於冷靜客觀的描寫中體現出鮮明的思想傾向。他善於捕捉富有特徵的細節,既勾畫出一系列舊中國農村基層統治者的猙獰形象,又展示出了勞動人民平凡而高貴的靈魂。沙汀擅長諷刺手法,小說的情節集中,戲劇性強,其濃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不是靠渲染自然景色或特殊的民情風俗所取得,而是從發掘四川這個特定的社會環境裡人物之間的特定關係中表現出來。他的作品語言質樸、幽默,又比較口語化。他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時期“鄉土文學”的影響,又從俄國作家果戈理、托爾斯泰、契訶夫等的小說創作中取得教益,在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沙汀歷任西南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