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沙汀(1904-1992)作家。原名楊朝熙,安縣人。畢業於四川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參加中共組織領導的革命活動。沙汀,原名楊朝熙、楊子青。1904年出生於四川安縣一個破落的封建家庭。7歲讀家塾。少年跟隨舅父經常出入於四川鄉鎮之間,對地方軍閥、地主豪紳及其他各種社會勢力的腐敗情形非常熟悉。1932年出版小說集《法律外的航線》。同年加入“左聯”並繼續創作。以《獸道》、《代理縣長》等一批反映川西北鄉鎮生活的別具一格的沉實之作著稱於左翼文壇,被魯迅譽為最優秀的左翼作家之一。抗戰爆發後回川,任教於成都協進中學並從事文藝界團結救亡工作。歷任西南文聯副主任,中國作協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文聯主席,中國作協四川分會主席,中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協第二屆理事和第三、四屆副主席,中國文聯第二至四屆委員。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主要著作還有長篇小說《困獸記》、《還鄉記》,短篇小說《在其香居茶館裡》、《老鄔》,中篇小說《木魚山》等。有《沙汀選集》(四卷)。
人物生平
生於四川安縣。7歲開蒙讀私塾。少年時期經常出入於四川西北的城鎮鄉間,諳熟地方軍閥和毫紳們的腐敗情形。17歲進入成都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接受五四新文化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1926年畢業後曾赴南京、北京,求學不成返回四川。1927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故鄉從事革命活動。不久,成都發生二一六慘案,他隱蔽一段時間後,1929年流亡到上海,與省一師同班同學艾蕪(湯道耕)相遇,共同走上文學道路。1931年寫出第一篇小說《俄國煤油》後,曾與艾蕪聯名寫信給魯迅先生求教小說的題材問題。1932年出版短篇小說集《法律外的航線》,隨即加入“左聯”,成為“左翼文學新人”之一。以後陸續發表《丁跛公》、《在祠堂里》、《代理縣長》等作品,著力表現真正熟知的四川農村社會。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即回川。1938年秋與何其芳、卞之琳共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代主任。又隨賀龍轉赴晉西北和冀中抗日根據地。新的生活給他的創作帶來新的色調。他寫出著名的《隨軍散記》(即《記賀龍》)、《奇異的旅程(即《闖關》)。1940年回重慶發表短篇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館裡》。此作對國統區鄉鎮統治者之間圍繞兵役的勾心鬥角,作了辛辣的諷刺。這時的作品還有《磁力》、《聯保主任的逍遣》、《老煙的故事》、《堪察加小景》等。1941年皖南事變後避居故鄉山區,寫出《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3部長篇以及其他作品。《淘金記》寫大後方地主劣紳為發國難財爭奪金礦而引起的內訌。這一時期的短篇《范老老師》、《呼嚎》、《醫生》等,表現人民爭民主、反內戰的新主題。
1949年新中國成立,沙汀擔任全國和四川省文學界的領導工作,同時繼續創作,寫了《盧家秀》、《你追我趕》、《老鄔》等,轉而歌頌新型的農民。1976年後重新執筆,以不凡的創作活力連續發表中篇小說《青楓坡》、《木魚山》、《紅石灘》。
沙汀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主要以四川作為他故事的背景。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含蓄深沉的藝術氣質描寫中國現代農村。他擅長描寫四川社會風習,渲染場面氣氛,捕捉人物的典型細節。他的小說以極強的幽默感和濃烈的地方色彩著稱。沙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的任上離職退休。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仍不倦地在撰寫自己的回憶錄。
學習經歷
1922年進入四川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求學期間接受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思想並廣泛愛好新文藝。1926年師範畢業後曾赴北京等地,求學不成返回四川。
1927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故鄉從事革命活動。由於政局動盪,成都發生二·一六慘案,白色恐怖迫使他於1929年前往上海。與流亡上海的四川同仁創辦“辛墾書店”。
1931年與省一師同班同學艾蕪在上海相遇,共同研究探討小說創作。1932年出版第一個短篇小說集《法律外的航線》,得到魯迅、茅盾的肯定和鼓勵。同年參加左翼作家聯盟。以後改用現實手法寫出以四川鄉鎮社會為背景的《丁跛公》《在祠堂里》《代理縣長》等作品。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到四川。1938年與何其芳、卞之琳等人奔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代主任。同年11月隨賀龍同志去晉西北和冀中一帶體驗生活。後寫出著名的《隨軍散記》《奇異的旅程》。1940年回到重慶,這時期他的文學創作達到了高潮。陸續發表《在其香居茶館裡》《磁力》《堪察加小景》等著名短篇小說。長篇三記《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也相繼問世。此時的作品主要反映抗戰時期的四川農村生活,從不同側面揭露抗戰時弊和新舊痼疾。
1949年新中國成立,沙汀擔任全國和四川省文學界的領導工作。繼續創作出版短篇小說散文集《過渡》,讚美新生活、新人物。
文化大革命結束,粉碎“四人幫”後重新執筆,以不凡的創作活力連續發表中篇小說《青·坡》《木魚山》《紅石灘》。晚年以頑強的意志撰寫《回憶錄》。
藝術風格
沙汀是一個有著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四川鄉鎮為故事背景,採用冷峻、客觀、暴露、諷刺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藝術氣質描寫現實社會。細緻刻劃人物的典型細節,繪出一幅幅富有社會風習的畫面。他的小說以極強的幽默感和濃烈的地方色彩著稱。
沙汀隨著時代的變化,經過對形式、風格的刻苦錘鍊和追求,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主要的、確定的風格特徵。這種特徵可以大致表述如下:他無論是對反動統治的揭露、對彼壓迫人民的同情,或是對新生事物的歌頌,都善於從日常生活和社會鳳習中選取富有特徵意義的事物,並且將平凡事物的描繪與迫切的社會問題的揭示結合起來。不同於漫畫式的誇張和突出刻畫的手法,他注重讓形象說話,不輕易流露主觀感情,用簡潔、含蓄、鄉土氣息濃郁的筆墨,嚴格遵循生活本身的邏輯,按照生活本來的面目,對事物作客觀的描繪,從而使作品的傾向性在鮮明、逼真的畫面中自然地流露出來。他也追求創作的情感因素和詩意,但不是感情的放縱和詩意的奔涌,而是將情感和詩意包孕在沉實緩慢的節奏和凝重、淡泊的意象中,從而透露出蘊籍、雋永的詩意來;他的作品明顯地以幽默、諷刺見長,但這是一種“在憤怒中保持平靜,在狡猾中保持仁厚的幽默”(別林斯基語),是一種將厭憎深藏在挪揄、嘲弄後面的富於喜劇色彩的諷刺。在美學風格上,不是田園牧歌的抒發,也不是原始遺風的追尋,而是從現實黑暗和人民苦難生活中濃縮成尖銳的畸形畫面,透露出陰鬱的苦澀格調,作品具有一種大巧之朴,濃後之談的醇厚、質樸、老辣、精微的美。
人物刻畫
沙汀作品在人物刻畫上,大量真實精確、獨特典型的細節的運用,也與作品不露聲色、情感潛藏的客觀描繪相一致。沙汀在小說語言的運用上也是別具特色的。他善於從生活、從人物出發,努力發掘具有個性化的語言,形成既有濃郁鄉土氣息又有個性特點的語言風格。作品的途述語言也別具一格,注重語調、語勢,善於用簡潔洗鍊而又跌宕多姿的筆墨,為形象的描繪作補充,從而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
文學大師
沙汀是一位深受俄國文學影響的作家。普希金、果戈理、契柯夫、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都曾經對他的創作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
沙汀在學習外國作家方面特別注重學習其寫實精神、批判諷刺精神和人道主義精神。陀斯妥耶夫斯基沉雄的筆調,契柯夫幽默的風格,以及果戈理飽含譏諷的語言等,都是在沙汀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沙汀是一個有著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四川鄉鎮為故事背景,採用冷峻、客觀、暴露、諷刺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藝術氣質描寫現實社會。細緻刻劃人物的典型細節,繪出一幅幅富有社會風習的畫面。他的小說以極強的幽默感和濃烈的地方色彩著稱。
1978年奉調北京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1979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暮年回到四川成都,於1992年12月14日病逝。
體裁運用
沙汀對短篇小說體裁的運用,也是成就卓著的。大中取小,小中見大,從大背景中選取小側面和特定角度,又從一個或一些小的生活側面透視事物的本質,反映大背景、大主題,這是沙汀短篇小說的一個突出特點。他很講究對生活片斷的切取,一種是對生活橫斷面的切取,即經過精心構選,在一段很短暫的時間內,通過一個或幾個生活場景,概括豐富深刻的內容,另一種是生活縱切面的擷取,往往藉助一條主要線索的勾勒,將若干生活片斷串聯起來以展示人物和事物的發展,從而揭示深刻的社會歷史進程。沙汀短篇小說體裁運用的另一個特點是,精心剪裁,充分利用所選取的矛盾焦點,對布局和結構作藝術的構思,使藝術形象既集中、緊湊,又富於變化,另開生面;既簡單明了,又最大限度地發揮畫面情節的表現力和概括力。
沙汀的作品正是在表現角度的選擇、不同主題的提練,獨特的形象體系和典型化方法的探尋的基礎上,經過對藝術形式、手法、體裁和語言等的推敲、錘鍊和探求,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深沉、含蓄、嚴謹、精細的現實主義藝術風格。
主要作品
《俄國煤油》,寫於1931年4月,最初收入短篇小說集《法律外的航線》。
《瑩兒》,寫於1931年10月,最初收入《法律外的航線》。
《碼頭上》,發表於《文學月報》第1卷第4期(1932年11月15日),收入《法律外的航線》。
《恐怖》,寫於1932年4月,初收入《法律外的航線》,又收入1980年版《祖父的故事》。
《法律外的航線》,寫於1932年8月,收入同名短篇集。
《法律外的航線》(短篇小說集),上海辛懇書店1932年10月初版。
《土餅》,發表於《現代》第三卷二期(1933年)。
《老人》,《文學》第1卷2號(1933年8月1日)。
《丁跛公》,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146期(1935年4月7日),又收入《大公報·文藝叢刊》(1936年8月)。
《兇手》,《文學》第4卷6號(1935年6月1日)。
《趕路》,《創作》創刊號(1935年7月15日)。
《獸道》,《光明》創刊號(1936年6月10日)。
《苦難》,《文學》第7卷1號(1936年7月1日)。
《在祠堂里》,《文學界》創刊號(1936年6月)。
《災區一宿》,《光明》1卷2號(1936年6月25日)。
《土餅》(短篇小說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7月初版。
《代理縣長》,《國聞周報》第14卷第1期。
《航線》(短篇小說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2月初版,為《法律外的航線》的新版本。
《龔老法團》,《光明》2卷11期(1937年5月10日)。
《苦難》(短篇小說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7月初版。
《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文藝陣地》1卷5期(1938年6月16日)。
《堪察加小景》,《文藝突擊》(1938年11月1日)。
《聯保主任的消遣》,《文藝戰線》1卷2號(1939年3月16日)。
《隨軍散記——我所見之一個民族戰士的素描》(報告文學),知識出版社1940年11月重慶初版。本書曾以《我所見之賀龍將軍》為名,由新時代出版社1950年出版。
《磁力》,《抗戰文藝》7卷2、3期合刊(1941年3月20日)。
《老煙的故事》,《文藝陣地》6卷1期(1941年1月10日)。
《在其香居茶館裡》,《抗戰文藝》6卷4期(1940年12月1日)。作家出版社1959年12月、1
960年二次列入“文學初步讀物”中出版。
《這三年來我的創作活動》,《抗戰文藝》7卷1期(1941年1月1日)。
《公道》,收入《十人小說集》(沙汀等著,1943年7月重慶文聿出版社初版),後收入沙
汀短篇小說集《小城風波》。
《藝術幹事》,寫於1941年6月,收入短篇小說集《小城風波》。
《淘金記》(長篇小說),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5月初版。
《模範縣長》,《文藝雜誌》1卷1期(1942年1月15日)。
《和合鄉的第一場電影》,《文藝雜誌》一卷三期(1942年3月15日)。
《磁力》(短篇小說、論文集),系艾蕪主編《文學叢書》之一。1942年9月三戶圖書社出
版。
《闖關》(中篇小說),建國書店作為“當今文藝叢書”之一於1945年6月初版。
《奇異的旅程》(即《闖關》),重慶當今出版社“當今文藝叢書”之一(1944年5月初版
)。
《小城風波》(短篇小說集),重慶東方書社發行“東方文藝叢書”之一(1944年4月初版
)。
《困獸記》(長篇小說),重慶新地出版社1945年4月、1946年出版。
《替身》,《文哨》1卷3期(1945年10月1日)。
《呼號》(即《呼嚎》),《中原、文藝雜誌、希望、文哨聯合特刊》1卷2期(1946年1月2
0日)。
《范老老師》,1946年1月9日、10日《新華日報》。
《播種者》(短篇小說集),上海華夏書店1946年2月、8月兩版;復興書店1946年亦出版。
《獸道》(短篇小說選集),群益出版社1946年4月出版。
《催糧》,《萌芽》1卷1期(1946年7月15日)。
《煩惱》,《人世間》復刊第1期(1947年3月20日)。
《意外》,《大公報·星期文藝》第61期(1947年12月7日)。
《還鄉記》(長篇小說),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7月初版。
《呼嚎》(短篇小說集),新群出版社1947年、1950年出版。
《鍾敖》,寫於1947年11月29日。收入短篇小說集《醫生》。
《選災》,《小說》1卷1期(1948年7月1日)。
《堪察加小景》(短篇小說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8月出版。
《醫生》,寫於1949年11月。
《炮手——蔣管區生活實錄》《小說》4卷1期(1950年5月1日)。
《酒後》,《小說》4卷4期(1950年11月1日)。
《減租》,《大眾文藝》1卷1期(1950年5月)。
《醫生》(短篇小說集),上海海燕書店1951年5月出版。新文藝出版社1952年9月出版。
《談談人物的創造》(論文),《西南文藝》1953年第6期。
《沙汀短篇小說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9月初版。
《堰溝邊》,《人民文學》1955年7月號。
《盧家秀》,1955年12月23日《人民日報》。
《過渡》,《人民文學》1955年12月號。
《老鄔》,《人民文學》1957年5、6期合刊(1957年5月20日)。
《摸魚》,寫於1957年3月6日,發表於《文藝月報》1957年第6期。
《開會》,《收穫》總第一期(1957年7月)。
《在牛棚里》,《人民文學》1957年9月號。
《夜談》《人民文學》1958年11月號。
《沙汀選集》(短篇小說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1月出版。
《過渡》(短篇小說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3月初版,1963年二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年4月初版。
《歐么爸》,《人民文學》1959年12月號。
《漫談小說創作中的一些問題》,《峨眉》1960年第1期,轉載於《人民文學》1960年3月號。
《作家的責任》(論文),1960年8月3日《光明日報》。
《你追我趕》,《人民文學》1960年10月號。四川人民出版社收入“文藝小叢書”,於196
1年7月出版。
《假日》,《上海文學》1961年2月號。四川人民出版社收入“文藝小叢書”,於1961年7月
出版。
《夏夜》,寫於1961年6月15日。
《一場風波》,寫於1963年2月至6月21日。
《煎餅》,寫於1964年4月14日。
《青楓坡》(中篇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11月出版。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創作談),《收穫》1979年第1期。
《過渡集》(短篇小說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
《關於〈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通信》(文藝評論),《文藝報》1980年第4期。
《敵後七十五天》(回憶錄),《收穫》1981年第2期。
作品評價
沙汀的作品在對三、四十年代國民黨統治區現實政治黑暗的暴露,以及對於人們的苦難、憤怒和反抗情緒的表達方面;在表現解放區人民的生活和鬥爭以及對於解放後農村社會主義新人的刻畫和謳歌方面;在堅持現實主義的真實性,寫出個性鮮明而又有深刻概括意義的人物形象和藝術形式上的追求方面;在短篇小說體裁的運用和富有特色的四川農村風俗畫的繪製方面等,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從而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畫卷提供了新的畫幅。
沙汀的筆觸雖然冷峻犀利,卻又不夠舒展潑辣;嚴謹精當,但顯得有些拘謹簡約;含蓄深沉,也略見沉悶晦澀。但瑕不掩瑜,沙汀作為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現實主義作家,在半個世紀的創作實踐中為現代文學園地增添了碩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終不失為一位有特殊貢獻和卓越成就的優秀作家。
研究資料
論沙汀的現實主義創作(黃曼君)1982,長江
沙汀研究傳記(金葵編)1983,浙江文藝
沙汀研究資料(黃曼君、馬光裕編)1986,社科
沙汀艾蕪的小說世界(王曉明)1987,上海文藝
沙汀小說藝術探微(李慶信)1987,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後世紀念
追憶沙汀
最早拜讀沙汀的作品,是1959年至1964年我在四川大學中文系讀書期間。記得在讀了他的短篇小說《你追我趕》後,我被作品中你追我趕、力爭上遊的沸騰景象與時代精神深深感染,立即就寫了一篇讀後感,當然,這篇習作和我當時的年齡與學識一樣稚嫩。
1978年,沙汀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我與沙老雖然接觸不多,但在有限的交往中,他的言談舉止卻給我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1980年3月20日,我因公出差到四川搞社會調查,準備訪問馬識途、高纓、克非、周克芹等作家,便前去向我們的所長沙汀請教。他告訴我,搞社會調查時要謙虛謹慎。對文藝界,他希望老中青三代作家要團結,要有風雨同舟的精神。創作上要鼓勵新人和具有新意的作品,特別要關心、幫助、扶植中青年作家的創造活動。
若干年來,沙汀對中青年作家的成批出現感到由衷的高興,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並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對周克芹、克非的新作時有評論;對古華的《芙蓉鎮》,他應作者的要求,進行了評論;對何士光的《鄉場上》和《趕場即景》有過對比分析,肯定前者,對後者則有所批評;即使是對包川、陳朝璐這樣更為年輕的作者,發現其較好的作品,也奮筆加以推薦。還有不少年輕的初學寫作者將作品寄給他請教,他看後都一一回信,提供修改意見。
或許因為沙汀是四川籍老作家,又長期在四川工作過吧,他對當時的四川文藝界,特別是中青年作家尤為關心,他平時給我談得最多的是周克芹與克非。他曾撰文推薦周克芹的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此書在1982年舉行的首屆“茅盾文學獎”評選中,名冠六部獲獎作品之首。我到四川出差時,他曾讓我當面轉告周克芹,希望他能經受住成功和榮譽的考驗,不要驕傲,不要背上《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這本書的“包袱”,而要“更上一層樓”,堅持在生活基地與民眾同甘共苦。他說克非有雄厚的生活基礎,技巧熟練,文字不錯,長篇小說《春潮急》特別值得注意。此作品中,像徐元菊、金毛牛等人物就寫得不錯,可惜兩個主要人物李克和李春山卻遜色許多。他希望克非能對這兩個人物進行加工,把整個作品做些必要的改動,不然的話,因為這兩個人物而影響整個作品,那太可惜了。當然請出版社重排,就需要資金。倘若出版社表示為難,他願意在經濟上承擔一部分。
據我所知,沙汀對作家作品花費力氣最大、付出心血最多的是長篇小說《紅岩》。當年看過《紅岩》原稿的,大都認為不容易改好,他卻認為,經過加工可以成為一部力作。《紅岩》原名《禁錮的世界》,調子有些低沉,作者描寫的是禁錮在集中營的生活,極少接觸到全國已臨近解放的大好形勢。其實,當時敵人早已外強中乾,惶惶不可終日,而被禁錮的革命者已覺察到了。這是作品初稿最大的不足。為此,沙汀多次找作者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懇談,前後用了十天左右的時間與作者們逐章討論,他又多次聲明,他的意見、建議僅供作者們參考。
1981年,有出版社請沙汀找人編《農村文學作品選》,沙汀建議當代文學研究室承擔這一工作,當代室的領導就讓我接受這一任務。4月9日下午,我去沙汀家,他向我詳細談了出版社領導與他商議過的一些構想,談了編選的指導思想和具體要求。他說要選那些反映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新的形勢,鼓舞人民向上、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作品。在藝術上要選那些農民真正看得懂的作品,如馬烽的《結婚現場會》、何士光的《鄉場上》、王潤滋的《內當家》等內容好、形式樸實的作品都可以入選。沙汀反覆向我談普及農村文化、為農民編書的重要意義,希望把這工作做好。最後他還叮囑我說:“你回去與許覺民、張炯他們商量,請他們作出具體安排,我的意見只供參考。”沙汀29年前說的這番話,我至今仍記憶猶新。他是一所之長,不搞“我說了算”的“一言堂”,而是與大家商量,自己的意見“只供參考”。這種處處為他人著想、嚴於律己、平等待人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令人敬佩。
臨別前,沙老還告訴我:“評論文章要寫得樸實,要做實事求是的分析,不要一味地唱讚歌,要好處說好,壞處說壞,這樣對作者對創作才會有益。”後來,我將在內部刊物《當代文學研究資料》上刊發的《文壇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三訪周克芹》寄給他看,沙老仔細看後給我寫了一封長信,著重指出拙文一些不足與不妥,例如“新星”一詞“略嫌浮華”。後來吉林的文學刊物《長春》在刊發此文時,編者就刪去了正題“文壇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而用副題“三訪周克芹”,印證了“英雄所見略同”這句話。
1985年12月23日,我應《花溪》編輯鄧星榮之約,請沙汀談談他的創作經驗,談談文學界若干年來的經驗教訓。這天,沙老的精神很好,談了近兩小時。他說,一個作家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是不一樣的,他無情地解剖自己,說他早期的作品就有概念化的毛病,有些作品也落套,在結構、表現形式上缺乏獨創。他認為搞創作沒有生活不行,生活越厚實越好,進行創作時更要把全部生活積累調動起來。他說他所反映的生活都是他熟悉的,人物都有原型,不過,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原型的基礎上經過補充、改造、加工、綜合、概括而成的。他說:“我這個人缺乏想像,沒有原型幾乎就不能塑造人物。”
沙汀認為搞文學創作重視生活積累是極為重要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高文化藝術各方面的素養。他認為搞文學創作不懂得哲學的基本知識不行。他曾建議《人民文學》雜誌辦的函授要開哲學課,要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他說,初學寫作的人認真選讀名著十分重要。這些名著不僅在藝術方面有所借鑑,更重要的是幫助你如何觀察和體驗生活。
在談到我國文藝界若干年來的經驗教訓時,他認為,有的作家、藝術家整天忙於社會活動,那勢必會耽誤自己的創作。第二個經驗教訓是:作家搞創作,寫什麼,怎么寫,不能勉強,不能命題為文。否則往往事與願違,因為這無異於趕著鴨子上架。他舉例說,艾蕪當年寫完長篇小說《百鍊成鋼》以後,蒐集了包括王鐵人在內的有關大慶石油工人的大量材料,準備寫長篇小說。還未動筆,修建十三陵水庫開始了,於是作協又鼓勵他到修建水庫指揮部工作,完成一部反映這一重大事件的作品。他照辦了,蒐集了不少資料,後來也寫了二三十萬字的初稿,乃至累病了,可是一直沒有完成。沙汀說:“作協原本要我承擔這一任務,我卻推薦了他,對此我至今還感到內疚。倘若當時我建議他寫散文,可能他的散文集早已出版,而且還會再版若干次。”
沙汀還說:“我們過去曾強調及時反映現實生活鬥爭,現在又強調反映當前的改革以體現時代精神,總的來說,我是同意的,但不能絕對化,要看具體情況。因為作家的年齡、閱歷、經驗不同,讀者的欣賞趣味也很不一樣,因此,作家的創作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多元化的。”
我認為,沙老所談的創作經驗、總結的經驗教訓,以及對初學寫作者及中青年作家所提的希望和建議,對當今文壇都不無補益。
紀念沙汀百年誕辰
巴山蜀水淒涼地
上世紀二十年代劍門關內的川北安縣有一位風華正茂的少年,他的名字叫楊朝熙,也就是後來的沙汀。這位
李白的小同鄉收拾起行囊徒步到成都求學。
幾乎與此同時另一位文學少年也來到了成都,他的名字叫湯道耕,也就是後來的艾蕪。艾蕪出生在成都平原的新都,這裡也曾誕生過一位名震中華的人物,明朝狀元楊升庵。兩位少年在成都不期而遇了,他們一同進入了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夢想著有一天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文章,用自己的聲音教出天下英才,振興社會國家。
沙汀艾蕪沒有失望,兩位志同道合又同年同庚的夥伴進入的學校乃是當時蜀中最著名的學校,“名校歷經年,風流士,多翩翩。錦繡天府,聲光萬里傳”。這裡薈萃了一大批優秀的教師,許多還是新文化運動的傑出干將,他們當中有的人成為了共產黨人,如張秀熟,袁詩堯等,革命老人吳玉章亦曾到校上過課,著名的革命先烈楊 公、李碩勛也來發表過講演,他們為沙汀艾蕪上了人生哲學的第一課。沙汀的家鄉安縣那一幕幕大魚吃小魚的悲慘畫面無時不在啃齧著這位寂寞少年的心,而今到了成都同樣看不到錦江春色,花近高樓,唯有玉壘浮雲,千秋雪嶺時時掠過沙汀的眼帘。沙汀這位善於思考的青年學子想把這些人間的不平統統揭露出來,然而他不知道該怎樣入手,於是找到了文學好友艾蕪。他們想組成一個文學社團,辦一個文學刊物,像《新青年》那樣呼喊出民眾的苦難,把巴山蜀水的血淚哀歌呈獻在世人面前,讓統治者顫抖。
此時的沙汀艾蕪已經閱讀了不少的進步文學刊物,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主張深深地吸引著兩位文學少年的創作欲望,而創造社為藝術的執著追求也使他們頂禮膜拜,尤使他們興奮莫名的是創造社的主將郭沫若還是他們的四川老鄉呢。“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沙汀艾蕪沉醉在一片色彩斑斕的文學夢裡,他們在老師袁詩堯的率領下,撰寫稿件,油印資料,將一份份散發出油墨芳香的文學小刊物播撒到學校,播撒到社會。儘管沙汀艾蕪的文筆還是稚嫩的,但是無數讀者已經從他們的筆下讀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血淚哀歌,顯現了未來的文學巨星不凡的創作基礎。“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走馬錦城西的沙汀艾蕪正準備著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的時候,成都發生了慘變,張秀熟老師被捕了,袁詩堯老師犧牲了,血雨腥風籠罩蓉城。沙汀在白色恐怖的1927年加入了共產黨,他以哲人的智慧在謀劃著名未來的路標,而艾蕪則踏上了充滿崎嶇的彎彎山路,告別了蓉城,告別了四川,開始了他的漂泊生涯。
南北烽煙萬里程
一九二九年秋天,沙汀來到上海學習革命文藝,研究普羅文學。與沙汀的幸運相比,艾蕪卻要苦難得多,自從成都一別,艾蕪便萬里投荒來到了西南邊陲的滇緬路上。多少個日日夜夜,艾蕪都是和苦難的下層人民生活在一起的,山間鈴響馬幫來,山峽中那些盜馬賊,販鴉片的,綁票的,甚至小偷妓女都成了艾蕪的夥伴。艾蕪此時經歷著人生的嬗變,一方面有抱負有理想,另一方面囊中羞澀,淪落到社會的最底層,後被緬甸的英國殖民當局驅逐回到上海。一天,在四川路上,艾蕪與沙汀不期而遇,沙汀邀衣食無著的艾蕪到亭子間同住。在這裡,他們一起讀契訶夫、高爾基、托爾斯泰,並一起寫信向魯迅先生求教革命文學的道路,於是在魯迅的親切教誨和引領下登上中國文壇,成為了“左聯”的堅強戰士。
從此,他們在文學創作上佳作頻傳,沙汀先後發表了優秀短篇小說《在其香居茶館裡》、《一個秋天的晚上》。沙汀熟悉四川農村,尤其是他的家鄉一帶的生活,舉凡風土人情,歷史掌故,社會民生,沙汀無不瞭然於胸,而今有了魯迅先生的培養和扶持,沙汀的文學才思如汩汩泉水,噴涌而出。他寫了鄉間的流氓惡霸,寫了地痞無賴,寫了官僚地主,寫了貧苦的農民,清貧的教師,以及社會的諸多方面,雜色人物等。《在其香居茶館裡》便是這樣一部刻畫社會眾生相的諷刺力作,《一個秋天的晚上》揭露黑暗社會對於婦女的摧殘,這些優秀作品,從而奠定了沙汀在三十年代文壇上的地位。艾蕪同樣以不凡的創作實績贏得了文壇的肯定,他的優秀中篇小說《南行記》便是這一時期的扛鼎之作。史稱魯迅的得意門生,前有二肖,即肖軍、肖紅,後有沙艾,即沙汀、艾蕪。兩個蜀中俊傑終於成就了他們的文學夢,一個以四川農村為題材,終生矢志不渝,一個以漂泊奇遇為創作對象,畢生辛勤耕耘,在共同的希冀中彈奏出了哀婉動人的美妙樂音。“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闢流其間。白帝為高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既是文學知音又是四川老鄉的沙汀艾蕪此時此刻同時想到了四川老家。
思家的沙汀艾蕪未能作蜀山之游,抗日戰爭爆發了,兩位同窗兄弟,同年好友再一次生離死別,一個去了陝北延安,成為一名八路軍戰士,一位去了桂林,戰鬥在國防線上。一九三九年春天,沙汀隨同賀龍師長來到了河北,與戰士們一道引吭高歌,“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不久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報告文學《記賀龍》,將八路軍的英武神勇描繪得淋漓盡致,極大地鼓舞了全國民眾的抗日決心。“佇馬太行側,十月雪飛白。戰士仍衣單,夜夜殺倭賊。”至此,沙汀的創作上到了一個巔峰期,不久創作出了他的長篇力作三部曲《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為新文學運動又添加了幾枚秦磚漢瓦。這一時期的艾蕪,在經歷了數年的抗戰生活以後,也拿出了他的鴻篇巨著《故鄉》、《豐饒的原野》,從而為四十年代的文學創作劃上了一個濃重的句號。
文學雙星俱還鄉
1949年12月30日成都解放,沙汀艾蕪與解放區文藝大軍會合了。沙汀向率部解放成都的賀老總說:“賀老總,我來歸隊了。”賀老總說,“歡迎你的歸隊。”接下來賀老總又打趣道,“你這個沙汀啊,人家都是老婆跟著老公走,你倒好,跟著老婆走。”說完爽朗大笑。對於這段典故艾蕪是知道的,那是在抗戰非常艱苦的年月,沙汀曾挈婦將雛離開129師回到後方,如今舊事重提,沙汀不免忐忑,然而賀老總何等寬厚,沙汀的眼中溢出了晶瑩的淚光,艾蕪也同樣潸然淚下。三十年代的老黨員,“左聯”的老戰士,如今雙雙又重新回到了黨的旗幟之下。新中國百廢待興,沙汀艾蕪豪情滿懷,青春勃發。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國到處都是歌聲,到處都是笑聲。沙汀艾蕪繼續用他們的筆,他們的歌聲描繪著絢爛的生活,如歌的歲月,不僅如此,作為四川文藝界的主要領導,他們還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培養和扶持後進上來,為四川文藝百花園鋤草修枝,培土澆灌。沙汀艾蕪的辛勤培育,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四川兩大期刊《四川文學》、《紅岩》便是在兩位老人的主持下誕生的,其中湧現出了大批的優秀作家。
秋風秋雨愁殺人,人間亦自有陰晴。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中國的政治開始滑坡,知識分子首先罹難,而文藝界更是創深痛巨。然而沙汀艾蕪以他們偉大的人格保護了一批好作家和文化人。說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四川文藝界幾代作家無不交口稱讚沙艾二老的盛德。有幾個突出的例子,外界是不知道的。一個是羅廣斌創作小說《紅岩》,羅廣斌是大軍閥羅廣文的弟弟,屬川東人,1949年挺進報事件之後被捕,即小說劉思揚的原型,因他與江姐在地下工作時期並不熟悉,故在創作上有一定難度,是沙艾二老鼓勵他一定要寫好江姐。江姐原名江竹筠,在萬縣從事地下工作,艾蕪說萬縣西山之下有一景點名響雪石琴,以此作為江姐的名字寓意十分美好,羅廣斌採納了艾蕪的建議,於是便有了今天我們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江雪琴的名字。由於沙艾二老的悉心指點,熱情扶持,使長篇小說《紅岩》成為紅色經典,轟動海內外,這是四川文藝界的一大盛事。
第二個例子
是沙艾二老對周克芹的培養,周克芹的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創作是有一番艱辛的經歷,而克芹的個人生活也很蒼涼,是沙艾二老勉勵他堅持寫完,出版之後獲得好評。在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前,又是沙汀力排眾議,高度評價這部書的價值,並親筆寫信給全國作協,全國文聯,中宣部等領導,予以堅決有力的推薦,最終得到周揚同志的高度重視。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周克芹聲名大噪,還擔任了省作協副主席,但是不久,家庭發生了一點變故,有的人主張在報上點名批評,又是沙艾二老站出來為周克芹說話,從而保護了他的名譽,讓他又創作出了一些好的作品。作家高纓、克非的成長也與沙艾二老分不開,五十年代的青年詩人樑上泉的成名同樣也滲透了沙艾二老的心血,人們齊聲頌道:沙艾德藝在人間,春風桃李遮欄桿。曾記當年巴山月,又照夕陽滿山川。
公元一九九二年,中國文壇的雙子星座沙汀艾蕪走完了他們偉大而傳奇的一生,雙雙回歸故里。一個回到美麗的安昌江畔,與詩仙李白為伴,一個回到桂湖邊上與狀元升庵為伴,在清風明月,夕陽牧歌中靜靜地長眠。“蘭溪春盡碧泱泱,映水蘭花雨發香。楚國大夫憔悴日,應尋此路去瀟湘。”敬愛的沙汀艾蕪二老,願你們的靈魂踏著瀟湘之路去和偉大的屈原相會吧。
(艾蕪,原名湯道耕,1904年6月2日出生於四川新都縣,1992年12月5日在成都逝世。逝前為中國作家協會顧問,四川省文聯、四川省作協名譽主席。)
歷屆主席
1949年7月23日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中國作家協會的前身,簡稱全國文協)在北平成立。1953年10月,全國文協正式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 |
歷屆 | 時間 | 主席 | 副主席 |
第一屆 | 1049年 | 茅盾 | 丁玲、柯仲平 |
第二屆 | 1953年 | 茅盾 | 周揚、丁玲、巴金、柯仲平、老舍、馮雪峰、邵荃麟 |
第三屆 | 1979年 | 茅盾 | 巴金;丁玲、馮至、馮牧、艾青、劉白羽、沙汀、李季、張光年、陳荒煤、歐陽山、賀敬之、鐵依甫江 |
第四屆 | 1984年 | 巴金 | 王蒙;丁玲、馮至、馮牧、艾青、劉賓雁(1987年被撤職)、沙汀、陸文夫、張光年、陳荒煤、鐵依甫江 |
第五屆 | 1996年 | 巴金 | 馬烽、王蒙、韋其麟、鄧友梅、葉辛、劉紹棠、李準、張炯、張鍥、陸文夫、鐵凝、徐懷中、蔣子龍、翟泰豐 |
第六屆 | 2001年 | 巴金 | 王蒙、韋其麟、丹增、葉辛、李存葆、張平、張炯、陳忠實、陳建功、金炳華、鐵凝、黃亞洲、蔣子龍、譚談 |
第七屆 | 2006年 | 鐵凝 | 王安憶;丹增;葉辛;劉恆;李存葆;張平;張抗抗;陳忠實;陳建功;金炳華;高洪波;蔣子龍;譚談 |